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在现代制造业中,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目的、范围、流程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和客户的要求,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通过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降低产品的不良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三、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部门和岗位,包括生产、质量、工程等相关部门和岗位。

关键工序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工序,其不良品率影响产品的整体质量。

四、流程1. 确定关键工序:由工程部门和质量部门共同确定产品的关键工序,并编制关键工序清单。

2. 制定作业标准: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制定关键工序的作业标准,明确每个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

3. 培训和培养操作人员:针对关键工序的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其熟练掌握关键工序的操作技能。

4. 设立检验点:在关键工序中设立检验点,对每个工序进行检验和测试,确保工序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5. 实施过程控制:通过设立工序控制表和工序监控图等工具,对关键工序进行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确保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6. 进行内部审核:定期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7. 持续改进:通过分析关键工序的质量数据和客户反馈信息,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关键工序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

五、责任1. 工程部门负责确定产品的关键工序,并编制关键工序清单。

2. 质量部门负责制定关键工序的作业标准,并进行培训和培养操作人员。

3. 生产部门负责实施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和检验工作,确保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

4. 内部审核部门负责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工序及质量重点部位的工艺及管理措施

关键工序及质量重点部位的工艺及管理措施

一、关键工序及质量重点部位的工艺及管理措施(一)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1、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质量控制要求是:一要使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等保证质量,二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质量既好,经济效果也好。

2、通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使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纠正和减少设计差错,消灭图纸中的质量隐患作好记录。

3、采购和分包方质量控制:对采购的产品应根据验证要求进行供方现场验证,并在采购中对质量要求事先作出规定。

对分包方应通过分包合同对分包服务进行动态控制,通过栋号和总包管理部的双向管理,使分包在质量、进度和安全文明施工上,都能满足业主的要求。

4、质量教育和培训:通过质量教育培训,增强质量意识和顾客意识,使全体员工具有所从事的质量工作要求的能力,通过考试或实际操作等方式检查培训班的有效性。

(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1、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工艺技术交底、材料的质量控制、环境、计量、工序、特殊过程、工程变更,质量事故处理等。

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要求(1)技术交底:必须严格遵循有关规范及公司标标准要求,对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交底,交底时间必须在各工序开始前,交底应口头和书面同时进行;交底内容包括:操作工艺、质量要求、安全、文明施工及成品保护要求,对于甲方指定分包可以只省去对操作工艺的交底。

双方交底资料按ISO9001标准进行有效控制。

(2)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对施工方案优化,进行通病防治、质量攻关,以减少渗漏、裂缝等质量通病。

3、材料的质量控制:(1)对供方质量及数量保证能力进行评定:材料供应的表现,如质量、交货期等;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对按期供货的保证能力;供货方交付材料后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价格和履约能力,根据评定确定合格供应商,并及时向业主反映。

(2)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减少材料的变质、损失:对材料的采购、加工、运输、贮存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加快材料周转,减少库存量。

(3)对原材料、半成品、购配件进行标识:按型号、品种,分区堆放,予以标识;(4)标识应具备可追溯性,应标明其规格、产地、日期、批号、加工过程、施工部位。

关键质控点管理规定

关键质控点管理规定

关键质控点管理规定1 目的为加强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使所要控制的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3 职责3.1品质部负责质量控制点产品的检验,并根据要求编制检验作业指导书。

3.2生产部负责按质量控制点文件的规定具体组织实施。

4 工作程序4.1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4.1.1工艺文件的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的加工、装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4.1.2内外部质量信息反馈中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薄弱环节。

4.1.3对产品精度、尺寸、性能等有较大影响。

4.1.4产品质量特性不便验证,仅在交付使用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生产制作的关键过程有下料、装配组装,4.2 管理要求4.2.1关键工序质量由生产部负责按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要素展开的内容严格管理,在质安部的组织下,工序质量检验必须做到三自三检,即自检、自记,自分、首检、中检、终检,并进行不良品的分析处置。

4.2.2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对关键、特殊工序人员由品质部、生产部培训和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合格者公司颁发上岗证,并由人事部每年与品质部、生产部共同组织对关键工序人员进行技能的考核,人事部对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进行记录,对考核不能胜任本工序员工,应暂停工作或转岗。

4.2.3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操作人员,必须按工艺文件和图纸的内容进行操作,自检和自控并按要求做好原始记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和处理。

4.2.4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备、工装、检具在使用前,作业人员应进行点检,完工后应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并按《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

4.2.5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应配备相应的作业文件和设备操作规程。

4.2.6操作者对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应确认有合格标识后,方能投入使用。

4.2.7生产场地应保持适应的工作环境,整洁、明亮、物品摆放整齐,产品标示明确,道路畅通,设备保养完好,工位器具齐全,各项作业井然有序。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版本:01)
拟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名称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文件编号
版本:
01
生效日期
页数
1/2
一、目的
为控制容易经常出现问题的工序,如焊接、喷涂等工序质量的稳定;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实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
三、程序
3.1关键工序的确认:
3.1.1工序的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充分得到验证,这种工序属于关键(特殊)工序。
3.2.10工序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的类型、用途、用户的要求、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允许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3.2.11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点,加强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制定明确的技术和管理文件,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使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2.12关键工序所用工艺材料、被加工物资应实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进行复检。使用中的各种测量系统应定期分析、调整和更换,保证其精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3.2.13必须使用经确认合格的模具、工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对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调整,力争实现自动控制,以减少人的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
3.2.4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各种记录,包括自检、互检和专检的记录。
3.2.5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中,如果客户有特殊要求会影响产品性能时或供方的材料有特殊性质时都应用说明来加以标识,以表明对特殊特性有影响的那些过程步骤。
3.2.6除一般工序要求外,关键工序应全数检验或增加检验频次对特定产品加以控制。
3.2关键工序质量的控制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范围、职责、流程以及相关的监控和改进措施。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在关键工序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并纠正工序中的问题,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序: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测试、包装和出货等。

四、职责1. 生产部门:a. 负责制定工序操作规范,明确每个工序的要求和标准;b. 监督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合格证书的管理;c. 定期对工序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操作符合规范;d. 及时处理工序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纠正措施。

2. 质量部门:a. 负责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b. 进行产品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要求;c. 对关键工序进行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跟进处理;d. 提供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

3. 管理部门:a. 负责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b.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c.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流程1. 工序操作规范制定:a. 生产部门根据产品要求和工艺流程,制定详细的工序操作规范;b. 规范包括工序的步骤、要求、注意事项等,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2. 工序操作人员培训:a. 生产部门负责对工序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并掌握操作规范;b. 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要求、安全注意事项、质量控制要点等。

3. 工序抽样检查:a. 生产部门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操作符合规范;b. 抽样检查包括对工序设备、工艺参数、操作记录等的检查。

4. 异常情况处理:a. 生产部门负责及时处理工序中的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b. 处理措施包括设备维修、重新操作、产品返工等,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共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规定了制造中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进行质量控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控制内容。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制造企业的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2.相关定义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

它是主要质量特性形成的工序,也是生产过程中需要严密控制、顾客经常抱怨、废品率高、与配合尺寸较密切的工序。

特殊工序工序的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充分得到验证,这种工序属于特殊工序。

例如:SMT,焊接等。

3.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工序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的类型、用途、用户的要求、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允许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以加强过程控制为主,辅以必要的多频次的工序检查,检查人员与质量保证人员对现场操作负有监督的责任和权限。

应从工序流程分析着手,找出各环节(或分工序)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控制方法,配备适当手段,进行工序过程的系统控制。

特别工序应遵循“点结合”的原则,在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点,加强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

制定明确的技术和管理文件,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使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所用工艺材料、被加工物料应实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进行复检。

必须使用经确认合格的模具、工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对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调整,力争实现自动控制,以减少人的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

应对工作环境(尘埃、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满足工艺文件的要求,必要时应加以验证。

4.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适合范围、相关流程和要求。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达到产品质量的要求。

通过制定和执行该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

三、适合范围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合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难以修复的环节;2. 涉及重要材料、设备、工艺和操作的工序;3. 客户特殊要求的关键工序。

四、流程和要求1. 制定工序控制计划a. 针对每一个关键工序,制定详细的控制计划,包括工序要求、工艺参数、检测方法等;b. 确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指标和标准,以及相应的合格判定标准。

2. 建立工序控制文件a. 编制关键工序的工艺流程图,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步骤;b. 制定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操作;c. 编写检测方法和标准,明确检测频率和检测方法。

3. 培训和培养操作人员a. 培训操作人员,使其熟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求和流程;b. 培养操作人员的技能和责任心,保证其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c. 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4. 实施工序控制a. 在关键工序中设置质量控制点,对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b. 对每一个关键工序进行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c. 进行工序检验和抽样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5. 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a. 对关键工序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b. 定期召开质量例会,讨论关键工序的质量问题和改进措施;c. 根据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关键工序的控制措施。

五、总结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严格执行该制度,可以降低产品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方法

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以往监理工作经验,项目监理部将以下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作为控制的重点:1 深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回填、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梁柱钢筋隐蔽、防水细部构造、电气系统、弱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安全网系统、设备、电梯、建筑节能、室外管网等作为控制重点。

2 现场的各专业实地检测试验工作,监理应当做为工作重点,如:(1)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的原位检测;(2)后置墙体抗震拉结筋的拉拔试验;(3)建造物的防雷接地检测;(4)外墙砖的拉拔试验;(5)外立面门窗的三密性试验;(6)电气系统的绝缘测试,系统调试;(7)给排水管道等的压力试验及通水试验;(8)电梯的检测;(9)室内环境检测;(10)防雷接地检测;(11)人防工程的检测试验;(12) 消防工程的检测试验等工作,监理要现场参预及时采集试验资料,监督各种数据的真实性。

3 现场各专业的交叉施工,质量隐患的消除也是一项管理的难点,监理各专业人员要参预工序的交接检查验收,要求现场实际检查,做出书面交接记录,不将上道工序存在的质量隐患带到下道工序中去。

4 工程收尾阶段的工期是控制难点,主要指室内外总体,相互交叉,相互制约,质量和进度相互影响,监理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早创造条件为室外工程进场施工提供作业面,减少因相互影响造成的返工,以降低造价和工期的损失。

除了做好上述的监理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监理工作。

本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定位轴线较多,加之主楼与辅助建造物坐标位置相关关系密切,工程测量定位成果必须相互校核。

加之受地形限制,控制点的布置也有一定艰难,因此,施工测量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施工单位应编制测量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再实施。

2、测量必须由持有上岗证的专业人员进行,每次测量均应按规定填写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应送监理工程师审查、备案。

3、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符合测量精度要求,仪器;量具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测量要点和控制措施质量控制点控制措施检查方法序号1 土方开挖工程1)土方开挖前,摸清地下管沟、线缆等埋设情况。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控制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控制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控制
一、关键工序控制管理
关键工序控制管理旨在保证达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高效率和安全。

关键工序控制的实施可以帮助管理者和生产经理更好地控制、量化和追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确保质量和产量。

1、定义关键工序
首先,需要确定关键工序和关键工程。

从一般来讲,关键工序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控制生产程序的关键步骤。

关键工程指的是这些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控制点,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部位。

2、建立控制台
确定关键工序和关键工程后,可以建立相应的关键工序控制台,在这个控制台上,可以记录每一道关键工序以及关键工程的执行过程,以便于控制质量和产量。

3、制定工序控制计划
控制台建立后,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和质量要求,制定关键工序控制计划,明确关键工序的每一环节检查设定值,以及关键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和检查要求等。

4、实施控制环节
在关键工序控制计划制定后,应该实施控制,对关键工序和关键工程的检查要求,应该有效执行,对与质量相关的各个参数和技术要求,应该进行严格的测量检测。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能够达到预期质量要求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二、制度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客户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过程。

四、术语和定义1. 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和控制的工序。

2. 标准要求:产品质量标准中对关键工序的要求。

五、责任与权限1. 生产经理负责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

2. 生产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

六、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流程1. 工序评估:对每个工序进行评估,确定关键工序。

2.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关键工序的特点和标准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设备校验、操作规范、检验方法等。

3. 培训与培训记录:对执行关键工序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质量控制措施。

培训记录应详细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和参与人员。

4. 工序执行:按照操作规范执行关键工序,并记录执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结果。

5. 检验与记录:对关键工序执行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如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6. 数据分析与改进:定期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七、培训与考核1.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培训应包括制度的内容、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

培训记录应保存。

2. 对执行关键工序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其掌握并能够正确执行质量控制措施。

八、文件管理1.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应以文件形式编写,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审核。

2. 制度的修订和审核记录应保存。

九、制度执行与监督1. 生产经理负责监督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2. 如发现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在制造业领域,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而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更是关系到产品整体质量的重点环节。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

首先,企业需要对关键工序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关键工序的特点和难点。

这样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同时,还需要对关键工序进行分类,例如机械加工、装配、包装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关键工序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其次,企业需要确保使用的设备符合工艺要求,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设备的不稳定或者精度下降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此外,企业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

工艺流程是指导生产过程的重要文件,规范工艺流程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同时,还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特殊关注,制定专门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例如无损检测、自动化检测等,对关键工序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品质量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质量监督部门应该具有独立的权威性,能够全面掌握产品质量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重点环节。

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包括详细分析关键工序、确保设备符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等。

只有这些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企业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序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二、关键工序的定义关键工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它所涉及的工艺和设备通常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精密加工、装配、焊接等环节。

若这些关键工序发生故障或失控,将对整个生产过程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无法生产。

三、关键工序的控制1. 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在关键工序的控制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工艺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和优化。

一般来说,关键工序所包含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软件来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 设备及工具的选择与管理对于关键工序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其选择和管理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选用的设备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采购和验收,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

另外,还要对使用工具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使用老化或不合格的工具导致关键工序出现问题。

3. 生产环境的控制与改善关键工序的生产环境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对生产环境的控制和改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厂房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另外,要对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和调节,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进行。

4. 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关键工序的控制还需要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工艺技能和操作经验。

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安全生产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操作,杜绝一切不合规的行为。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制度目的: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企业的关键工序,包括生产车间的关键工序、质检部门的关键工序等。

三、制度内容:1.关键工序选择:企业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确定关键工序。

关键工序应具备以下特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操作复杂或难度较大、与其他工序之间存在较大依赖关系等。

2.标准工艺制定:企业根据关键工序的操作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标准工艺流程,并进行管理。

3.人员培训:企业应对从事关键工序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工序操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资料和培训记录。

4.设备管理:企业应对关键工序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校准、维护和保养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稳定的工艺条件。

5.原材料控制:企业应对关键工序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和储存等,确保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6.操作规范:企业应对关键工序的操作规范进行详细的制定和管理,包括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操作流程等,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7.过程监控:企业应对关键工序的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工作环境、操作人员、设备状态等,并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8.质量检验:企业应对关键工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包括抽样检验、全检等。

9.纠正措施:企业应对关键工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10.持续改进:企业应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数据和客户反馈等信息,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四、责任与监督:1.生产主管负责制定和实施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进行监督和检查。

2.质量部门负责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查和质量检验,并向生产主管提供质量数据和分析报告。

3.员工应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并遵守相关规定,保证关键工序的质量安全。

五、考核与奖惩:1.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进行定期的内外部审核,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可靠性,减少质量问题发生的次数和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范围、责任、流程和监控措施。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1. 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符合预期要求,达到产品设计和客户要求。

2. 预防和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降低不良品率和返工率。

3. 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4. 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范围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包括但不限于:1. 原材料采购和检验。

2.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

3. 设备和工具的维护和保养。

4. 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管理。

5. 工序间的协调和沟通。

四、责任1. 部门经理:负责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 质量部门:负责制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和分析。

3. 生产部门:负责执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工序符合质量要求。

4. 设备维护部门: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培训部门:负责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提高工艺操作水平。

五、流程1. 关键工序质量标准制定:质量部门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和客户需求,制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将其记录在相关文件中。

2. 工序前准备:生产部门按照工序要求准备相关设备、材料和工具,并检查其状态是否符合要求。

3. 工序执行:操作人员按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确保每一道工序符合质量标准。

4. 工序检验:质量部门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工序的质量符合标准。

5. 异常处理:如果发现工序存在质量问题,生产部门和质量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6. 记录和分析:质量部门要记录关键工序的质量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7. 改进措施:质量部门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与生产部门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和时间表。

工程建设关键工序管理办法

工程建设关键工序管理办法

关键工序施工作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公司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施工过程质量,减少质量隐患,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集团公司程序文件及项目管理手册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分(子)公司及项目经理部。

第二章关键工序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关键工序的定义是指对工程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质量可靠性有重要影响的工序,或由于该工序交接,导致下道工序不易或不能经济地通过后续的监视、测量加以验证的工序。

第四条关键工序分类关键工序按照质量控制方式不同分为A类和B类。

A类指必须进行旁站监督以加强质量控制的工序,B类指项目部总工或专业技术负责人必须参与验收以加强质量控制的工序。

B类关键工序分为B1类和B2类,B1类需总工参与验收,B2类需专业技术负责人参与验收。

第三章预控管理第五条关键工序的识别在开工一个月内,由项目经理或项目总工组织各专业技术、质检、工长等主要项目管理人员,依据集团公司《关键工序施工作业管理办法》,参照集团公司发布的《关键工序清单》,对工程中存在的关键工序进行识别,形成项目部的《关键工序识别清单》,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其中集团公司所发布的关键工序,工程中如涉及,必须列入项目部的《关键工序识别清单》。

第六条关键工序质量策划的编制与审批项目总工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对识别出来的关键工序开展质量策划,按照集团公司《施工方案编制审核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执行相应的审批流程。

第七条材料、设备及构配件检验关键工序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设备、构配件必须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在招标采购环节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标准与验收标准。

材料、设备及构配件进场时必须按规定进行进场验收,需复试的材料、设备及构配件按规定的组批原则,由专人进行现场取样并进行复试,待检验合格并经项目经理签字审核后方可使用。

未经检验合格及项目经理签字审核的材料不得使用。

材料、设备及构配件的进场验收、现场取样需留存相关责任人履责过程的影像资料,作为进场验收记录及复试报告的补充资料。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标题: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旨在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稳定和产品的可靠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设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必要性1.1 提升产品质量:关键工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定质量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1.2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关键工序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可以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减少不良品的产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1.3 提高企业竞争力:优质的产品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竞争力。

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方法2.1 确定关键工序:首先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哪些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以及哪些工序容易出现问题。

2.2 制定操作规程:对于每个关键工序,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标准,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2.3 引入检测手段:针对关键工序,引入适当的检测手段,如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采集数据等,以确保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监控与改进3.1 建立监控机制:通过建立监控机制,及时掌握关键工序的质量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3.2 数据分析与统计:对关键工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为改进提供依据。

3.3 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分析和改进,优化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效益4.1 降低质量风险:通过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4.2 提高客户满意度:优质的产品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4.3 增强企业信誉度:通过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信誉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一、流程管理1.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

流程管理是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基础,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能够明确每一步的操作要求,确保产品在关键工序中每个步骤都符合标准要求。

2.建立标准作业程序(SOP)。

SOP是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SOP,可以确保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工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二、设备管理1.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工具。

合适的设备和工具是保证关键工序的质量的基础,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设备和工具。

2.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润滑、调试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进行设备校准和验证。

对关键工序中涉及到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以确保设备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因设备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品数量。

三、人员管理1.培训和技能提升。

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关键工序的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2.设立质量意识。

通过制定奖惩制度、定期组织质量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对关键工序质量的影响。

3.设立质量检查人员。

将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派驻在关键工序,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四、信息管理1.实施过程记录。

对关键工序全程进行过程记录,包括工艺参数、操作时间、设备调整等,以备后续分析和问题追溯。

2.数据统计与分析。

定期对关键工序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不良品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3.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关键工序的问题和异常情况,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并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流程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

这些措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够有效地降低关键工序的质量风险,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在创造业和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关键工序的定义与识别1.1 确定关键工序的标准:企业需要明确关键工序的定义和标准,以便准确识别出哪些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

1.2 评估工序的重要性:通过对工序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的评估,确定哪些工序是关键工序,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和控制。

1.3 制定关键工序清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关键工序清单,明确每一个关键工序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关键工序的控制计划2.1 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每一个关键工序,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艺参数控制、设备维护保养、操作规范等,以确保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2 设定质量指标:为每一个关键工序设定合理的质量指标,如产品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等,以便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检测。

2.3 制定检验方案:根据关键工序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案,包括抽样检验、全检验等,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三、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3.1 过程监控:通过实时监控工序参数和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保证工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2 培训与培养:对从事关键工序的员工进行培训和培养,提高其工艺技能和质量意识,确保工序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3 持续改进:通过对关键工序的分析和评估,不断改进和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四、关键工序的记录与分析4.1 记录数据:对每一个关键工序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工艺参数、检验结果、异常情况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4.2 数据分析: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找出关键工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4.3 持续监控:建立数据监控和分析的机制,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评估和监测,确保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适合范围、责任分工、流程和具体控制措施。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能够稳定、可靠地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三、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序:原材料采购、加工、装配、检验等。

四、责任分工1. 质量部门负责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进行培训和监督执行;2. 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和执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3. 运营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流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流程如下:1. 工序筛选根据产品特点和客户需求,确定关键工序,并将其纳入质量控制范围。

2. 工序规范制定关键工序的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工艺参数和质量要求。

3. 工序培训对参预关键工序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并能正确操作。

4. 工序监控通过设立检测点、采集数据等方式,对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 工序分析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改进措施的制定。

6. 工序改进根据工序分析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确保改进的有效性。

7. 工序评估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成本指标等,以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具体控制措施为了确保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控制措施:1. 设立检测点在关键工序中设置检测点,对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工序的稳定性。

2. 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关键工序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 设备维护定期对关键工序所需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施工关键工序及重要部位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关键工序及重要部位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关键工序及重要部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关键工序是指施工难度大、质量易波动的工序,是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关键环节。

本工程主要针对测量、开挖爆破、喷锚支护、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施工达到合格。

一、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措施1、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我项目部准备在本项工程的施工测量中,采取先进的测量控制手段,尽量淘汰数据采集由人工观测、记录和计算的陈旧方法,将此转化为智能化自动采集数据的方法,提高观测效率、观测质量,取消用人工记录、观测和计算方式,全部数据直接与计算机相互处理及交换,最大限度地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消除人工参与带来的错误和误差,以确保所获得的观测成果和记录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利用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将基本导线和施工导线合二为基本导线,开挖放样直接在基本导线点上完成,还可利用双自由导线控制点两点,快速算出自由测站点后交的三维坐标,这样缩短了测控时间,同时确保了工程质量。

3、一切测量设备必须检验合格才干利用,控制测量采用激光经纬仪和红外测距仪作导线控制网,施工测量首要采用全站仪,局部工程部位采用水准仪配精纬仪进行。

测量作业由富有经历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放线、复测。

4、混凝土立模采用等级控制点测设轮廊点,或由测设的建筑物纵横轴线点(或测站点)测设。

二、土石开挖质量控制措施1、管理措施(1)严格按照招标技术规范、设计图纸、通知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2)对参与施工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合格后必须持证上岗。

(3)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依照设计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计划和具体有关参数。

(4)依照不同被保护对象的具体特性,采纳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万无一失。

2、技术措施(1)开挖前认真做好方案设计,并先在需要预裂或光爆的地方或经监理单位批准的类同地方进行试验,以选择和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获得比较满意的爆破面和形成光滑的最终开挖断面,使在最小开挖线外的超挖量最小,并达到最小的爆破应力和合格的预裂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规定了制造中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进行质量控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控制内容。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制造企业的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2.相关定义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

它是主要质量特性形成的工序,也是生产过程中需要严密控制、顾客经常抱怨、废品率高、与配合尺寸较密切的工序。

特殊工序工序的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充分得到验证,这种工序属于特殊工序。

例如:SMT,焊接等。

3.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工序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的类型、用途、用户的要求、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允许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以加强过程控制为主,辅以必要的多频次的工序检查,检查人员与质量保证人员对现场操作负有监督的责任和权限。

应从工序流程分析着手,找出各环节(或分工序)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控制方法,配备适当手段,进行工序过程的系统控制。

特别工序应遵循“点结合”的原则,在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点,加强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

制定明确的技术和管理文件,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使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所用工艺材料、被加工物料应实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进行复检。

必须使用经确认合格的模具、工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对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调整,力争实现自动控制,以减少人的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

应对工作环境(尘埃、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满足工艺文件的要求,必要时应加以验证。

4.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4 工艺规程必须经验证认可并符合有关标准。

主要工艺参数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或专家论证合格后,方可更改文件。

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根据不同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特点,可在工序流程的必要环节设置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设立控制点的条件,控制点可按产品的质量特性、工序或设备来设置。

对控制点应进行工序质量分析和验证,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明确控制方法,并进行连续评价。

控制点的工艺文件应包含质量控制的内容,如对控制的项目、内容、方法、检测频次、检查方法、记录及测定人员等做出具体规定。

工程部门应根据质量控制要求,编制原始记录表格并规定填表要求,包括让检验人员、质保人员对工艺参数和操作状况进行检查、监督、认定、签字的要求。

主要原始记录表格应汇总归档,并规定制件加工档案的保存期限,以备查考。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件的正确、完整、统一性。

制订并执行技术文件的保管、使用、更改和销毁制度(或标准)。

文件更改的审批程序应与原文件的审批程序相同,重要的更改应有试验验证。

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操作、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定期考核和培训,并持有上岗操作证。

对有特殊要求的关键岗位,必须选派经专业考核合格、有现场质量控制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明确规定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组成技术考核委员会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考核,各项成绩应填入考核档案,合格者发给相应的上岗操作证。

设备、仪表和工艺装备关键工序(特殊工序)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和工艺装备,必须符合工艺规程的要求。

新制、改进或大修后的设备和仪器仪表应按其技术条件验收,经调试、鉴定合格签证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工艺装备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验证(或试用)合格后,方可使用。

设备必须完整、配套,配有显示(或自动控制)工艺参数的检测、计量仪器仪表。

各种供监控用的仪表,一般应按其功能分别设置。

必要时,还应配备工艺参数自动记录仪和安全报警装置。

制订和执行设备、工艺装备的维修保养,仪器仪表的定期检定、校准制度。

设备主管部门应建立设备使用、点检、维修和校准的技术档案。

工装主管部门应对主要工装建立使用维修技术档案。

控制点的设备、工装应加以重点控制,以尽量减少设备及工装的误差引起的质量波动。

环境环境条件(厂房内温度和湿度,冷却介质的温度和压力,压缩空气的压力,施工现场的风速等)应满足工艺技术文件的要求。

作业场所应配置有效的进、排风系统及安全技术措施,厂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应符合TJ 36 的有关规定。

应对车间一些重要的噪声源设施(如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等)采取适宜的减噪或隔音措施,以控制车间的环境噪声在85dB 以下(脉冲声除外,但应进行适当控制)。

车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或照明,操作工位应有足够的照度。

含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三废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车间应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作业场地必须遵守防火和技术安全制度的规定。

工艺材料工艺材料的采购文件应明确规定物品规格、材质和技术要求,必要时,还应提出质量保证的要求。

重要工艺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技术要求择优定点采购。

采购部门选点时,必须经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供应厂进行质量考察,并经试用验证认可后才能定点。

进厂工艺材料必须有制造单位的合格证明文件,重要材料必须按规定复验,无合格证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库和使用。

超过保管期限的材料必须按规定重新复验,办理延期使用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

应提供符合使用要求的贮存场所和配套设施,并建立严格的保管、标志、发放、使用和回收制度。

使用中的各种材料必须按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定期分析,保证其成分在规定的范围内。

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槽液和介质等应进行调整或更换,不合格者不准用于生产。

采用新牌号的重要工艺材料应进行试验及生产验证,提出试验验证报告,经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审批后方可使用。

被加工物资转入本工序的被加工物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等),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并具有合格证明文件。

必要时需附有所要求提供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及检测数据等技术资料,或进行抽查复验。

制定适用于本厂生产要求的外购物资标准,规定物资规格和技术要求,以及进厂入库的取样、检验项目和方法。

重要的外购物资应择优定点采购,并进行进厂复验。

必要时,应对供应厂进行质量保证能力的考察和监督,并建立合格供方的技术质量档案。

应建立进料验证、入库、保管、标志、发放制度,并认真执行。

工艺过程控制加工前,操作人员应熟悉工艺规程,严格按工艺规程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设备、材料、介质、环境条件的检查,进行各种预处理,工艺参数的试样验证等,并做好原始记录。

对特殊的关键件,工艺人员应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保证操作人员真正掌握工艺规程。

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

工件的装卡、摆放,工艺参数的调整,试样的抽取、检验和保管等应根据不同物资的技术要求,按工艺规程的有关条款执行。

应认真、如实、完整地填写原始记录,并按规定程序签名、处理、传递和保管。

操作中应密切注意加工情况,如发现问题,应立即自行或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并作好原始记录。

每批制件必须进行首件检查,并作好标记,填写首件记录卡,并在记录上签章。

工序检验员应对生产现场进行巡回检查,对工艺的执行和原始记录的记录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制件的加工质量,做好监督检查记录。

对巡检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督促有关人员及时纠正。

关键件加工中的主要分工序,根据需要可设立“见证点”,由对质量不负直接责任的质保工程师实施见证性审核。

对工序加工中操作者是否处于自控状态,检验员是否忠于职守,图纸、工艺文件是否有效贯彻,工序加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方面进行监督性检查,以确保现场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制件在工序间的存放、周转与运输,应按定置管理规定及期量标准加以控制,并备有适用的工位器具和储运设备,防止损伤制件。

质量检验应规定工艺质量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检验项目、项目指标、方法、频次、仪器等要求,并在工序流程中合理设置检验点,编制检验规程。

按技术要求和检验规程对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并检查原始记录是否齐全,填写是否完整,检验合格后应填写合格证明文件并在指定部位打上合格标志(或挂标签)。

严格控制不合格品,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不合格件的回用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并按有关规定返修、返工和重新检验。

回用件应打上回用标志,回用、返修单据作为质量信息流转、存档。

对待验品、合格品、返修品、废品应加以醒目标志,分别堆放或隔离。

质量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特殊工序的各种质量检验记录、理化分析报告、控制图表等都必须按归档制度整理保管,随时处于受检状态。

应编制和填写现场加工缺陷分类统计日报表及其它各种质量问题反馈单。

对突发性质量信息应及时处理,填写相应表格。

应制订对后续工序(包括产品使用中)发现的特殊工序质量问题及时反馈、汇总和处理的制度,并认真执行。

应制订和执行质量改进制度。

按规定的程序对各种质量缺陷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针对主要缺陷项目制订质量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必要时应进行工艺试验,取得成果后纳入工艺规程。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zzzzzzzzzzzzzzzzzz第四、关键工位检查关键工位:对产品质量特性影响严重的工位,在工艺上有特殊(别)要求,对下一环节有较大影响的工位,工艺要求程度高,标准要求高,客户的质量信息反馈表明质量不稳定及不良品较多的项目。

无法在后续的检验和实践中确认的工序,我们对关键工位的控制,设立控制点,例如:焊点检查工位,电性测试工位等,重点审核关键工位,对关键工位工序具体熟练人员,可靠的设备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控制点有明确的标示,关键工位的人员变动和更换应经过工程部IE审核,IPQC人员重点巡检工位,关键工位不能随意取消。

所以,针对以上所说的,我们应该明白关键工位的重要性,对关键工位,我们多花点时间去稽核,对他们挑出的不良品,要尽快分析不良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我们要定点,定时去巡检,把这些关键工位控制得好了,那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在制程中巡检就比较轻松了。

生产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是否在保养期内,对有异常的仪器、设备要求生产停止使用,交与设备组维修,采取前紧后松的控制手法,将更利于后工序的操作,如前站的参数收紧,后站的不良品就少。

案例:低频、高频变压器含浸前的测试范围就比含浸后的测试范围收紧了,以此来避免因含浸而产生的变异来控制后工序的不良。

然而,在两种产品上,品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是拖很久才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