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
(shawe 20130422)
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地理学
①全球化及其特征
□世界范围的各种进程使得全球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
□交通、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通过商务、通讯和旅行
□多个层面:经济、环境、文化与政治
特征一:日益全球化的资本流动
□外国直接投资(泰国的案例)
□自由贸易区与出国导向的工业化
□流动的方向:核心国家之间,或从核心国家向边缘国家
→中心和边缘模型
□在不同的知识领域
□地理学者:人文地理学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地域尺度
特征二:跨国公司
□规模经济
□税收和关税节约
□避开工会、寻找便宜的劳动力
□外国政府的金融刺激
特征三:国际力量作用增强
□贸易中“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的成功
□放弃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特征四:流动的劳动力
□边缘-核心:劳动力与汇寄,智力流失
□从核心-边缘:教育、技术、管理和娱乐的出口。

特征五:旅游全球化
□多功能(贸易平衡、现代化、外国直接投资)
□“无烟工业”与劳动密集
□后向联系
②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世界银行报告 (2003,2009)
□从空间上来看待社会经济的转变
■最根本的社会和经济转变———从传统的农村转变为现代的城市———是从空间上表现出来的。

■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也是从空间意义上来界定的。

■制定和落实法律和规则的机构的管辖范围也是从空间上界定的。

□贫瘠的土地
□具有商品作物生产潜力的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2009)
□第一部分用三维观点看待发展密度距离分割
□第二部分塑造经济地理规模经济和集聚要素移动和移民运输成本和专业化□第三部分重构政策辩论无拥挤集中:包容性城市化政策和而不同:采取有效
的地域发展方法赢者无边界:贫穷国家和世界市场
的一体化
→ Paul Krugman ,2008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经济地理学:生产空间的区位
□引力模型的回归
③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课题
☆发展方向
□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集成分析、模拟与公共政策
☆国内经济地理研究的新问题
□城镇化、城镇群、城乡形态研究□主体功能区研究□职住平衡研究□专业化与区域分工□经济地理与两型社会建设
☆(经济地理与低碳经济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新农村建设与村镇布局人居环境建设)
二、农业区位论
①基本概念:点位、区位
②冯.杜能模型
□1826年,孤立国
□经典农业区位理论
□空间形式的内涵:距离衰减的作用
□“孤立国”: 一个城市作为唯一的市场地
□孤立国为荒野所包围.
□土地平坦, 没有河流与山体
□土质条件一样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交通成本与距离呈线性关系
□农户潜在利润的最大化原则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上海、北京、武汉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中国是否存在宏观冯.杜能环?
③反杜能模型
(冯.杜能与城市蔓延(反杜能圈))
④农村发展专题讨论
□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基本卫生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
□城乡一体化
三、工业区位理论与企业发展
①韦伯模型简介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德国的区位理论学家
□20世纪初期,重工业的地位重要(如德国的鲁尔区),交通成本是重要的区位因子. (历史背景)
□目的:在考虑交通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的条件下,发现最低成本区位
□何种因素导致产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视工业区位为两种相互关联的力量集的反映:
■工业区域分布的初始因素(区域因素)
■工业区域分布的第二种因素:集聚和分散因素
■区域因素:交通成本和劳动成本
■第二因素:规模经济
②假设条件
□规则的平原□一种制成品运送到一个单一的市场□粗原料和消费地的区位是固定的□劳动力不流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交通成本是重量和距离的直接函数
③粗原料分类与最小运输成本(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韦伯的原料指数
MI=粗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MI=weight of localized materials /weight of final product) MI=1 纯原料 MI>1减重 MI<1增重
☆最小成本: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
□如果原料是遍在的,工厂布局于市场
□纯原料:工厂布局于原料地和市场地之间的任意地点
□原料减重:工厂布局于原料地.
☆最小成本:一个市场和二种原料(范力农构架)
④韦伯模型的应用
□三种指向性:原料指向性劳动力指向性
☆韦伯模型是否适应当代现状?
□交通成本的长期下降
□智力已经逐渐取代肌肉、机器力量和自然资源
□现实世界的空间型式是演进性的,区位决策具有产业惯性
□行为地理(主动行为与适应性行为)
□影响区位决策的复杂因素
■自然与经济因素的多样化
■不能精确计算成本
■惯性
■政府的作用
⑤企业的地理组织
□垂直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
□多样化(多角化)
组织结构□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地理导向)
□顾客部(消费者导向)□矩阵结构
☆实证研究
四、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目标:解释城市的规模与位置
☆中心地的基本概念
□城市是向其周围腹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场所)
□不同的服务具有不同尺度的腹地
□重叠的服务导致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假设条件
□平坦,同质和规则的农业用地□均匀分布的人口、资源
□所有的居民点等距,呈三角形□消费者就近消费品;
□从供给角度,满足门槛购买力时,提供商品;低于门槛购买力,不提供商品
□距离衰减机制
☆定义1: 中心地
□中心地:向周围腹地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
☆定义2: 中心性
□中心性:界定中心地的重要性
■人口多并不总是意味着”重要性”,当时,采用电话交换机作为中心性的标志
■现在,中心性的一个重要标度可能是一个地方的互联网数量
☆定义3:门槛人口
□以人口规模度量的购买力的数量
☆定义4:商品的范围
□商品销售范围:人们旅行购买商品的最大距离。

是门槛理论的应用于空间上的推论。

□三种范围
■内圈范围:下限
■理想的外圈范围:理想上限
■实际的外圈范围:实际上限
☆定义5:商品等级
□商品等级:由门槛人口和范围决定
☆定义 6:服务中心(城市)的层级
□服务中心(城市)等级:除提供低一级城市供给的所有商品之外,高一级城市还要提供一些新的商品(服务)
→中心地几何
□同一种商品的竞争性生产者的理论市场区域空间布局
□(A)空隙区域的人口没有得到服务
□(B)圆形市场区域的重叠部分导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一个合适的方案:六边形的市场区域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市场原则:k=3 □1/3*6+1=3 □空间给定的条件下,次级中心的最大值也将会确定□交通原则:k=4 □½*6+1=4 □有利于交通网络的布局
□行政原则(管理原则):k=7 □6个次一级的市场区域,加上中心地本身
□便于管理最大数量的次级中心
②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景观 □更具弹性的等级体系 □最小努力原则
③重力模型
□科学家观察到不同地点之间“流”的重力影响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移民流动
□赖利的零售引力模型
□Stewart:大学生源与距离
□重力模型适用于交通领域
☆零售引力模型:已经一般应用中心地理论的研究,专用于零售区位分析
□赖利将物理学的概念应用于零售区研究和中心地之间人的相互作用.
□赖利零售引力模型:基于人口和距离的测算,决定城市周围贸易区边界。

(初始形式和改进形式)
□ 值表示距离摩擦的程度
■越来越小(沿时间轴)
■对大城市而言,距离的摩擦效应较小。

■交通方式不同, 值不同。

■具有先进交通网络的高度发达地区具有较小的值。

■高附加值商品对运输成本的敏感度低, 值较小。

五、城市土地利用与内部空间结构
①城市土地利用概念
□居民用地
■独立或多家庭住屋
■集体宿舍(宿舍,退休之家)
■旅馆、汽车旅馆和活动房屋停车场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交通、公共与准公共用地
② 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区位与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
□对经典区位理论的重构,它与地租理论的关系
□地租曲线相切构成土地利用模式
→假设条件
□中心商务区是最经济的生产区位,交通设施集中
□城市位于平坦、无差异的平原
□从城市中心沿各个方向,交通成本与距离呈线性关系
□土地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标者(竞标地租)
□所有的土地利用者具有相同的土地市场通达性,不存在买方垄断和和卖方垄断 □没有干预.没有环境污染标准
2ij j i ij d P P k T =βij j i ij d
P P k T =
→竞价地租曲线
□给定简化的假设,城市土地市场与农业土地市场的运作方式相同
□每一个单元的土地出售给出价最高、用途最好的用户
□最好的用途:基于纯经济意义,而非社会意义
③土地利用分区
□1916,首先出现于纽约市
□分区需要应运而生的缘起:因为财产所有者关注土地市场的外部性,而土地的价值及其之上的物产,受邻近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特殊目的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特定的要求,其管治措施是定制的。

土地利用分区表达于分区地图上
□分区最小化负外部性,而最大化正外部性
□解读城市(哈特向):提出了一系列分区概念
□转移分区:设计用于促进历史资源的保护
□影响分区:用于管理城市增长
□比例分区:鼓励一定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混合
□农业分区:用于标明农业用地区域,防止投机开发、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的投机开发
☆discuss: 土地利用分区的损益?
□所有的土地利用分区均倾向于破碎化Alonso预测的规则型土地利用模式.
□因为每一个地块不是最高和最好的使用方式,分区倾向于减少城市总的税收基础
□分区形成了土地利用的刚性分区.
□分区开始主导整体的规划功能.
□分区条例倾向于保护现状,因此阻碍了土地利用系统的变化
□分区具有鼓励城市土地市场垄断的作用
④土地利用型式
□单中心
□多中心
□具有平坦曲线(较小的交通成本)的经济活动具备较长的运输距离(图)(杜能环模型应用于交通体系变迁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


□多中心模型
□中心商务区+一系列副中心
□副中心的内生形成过程
☆ Empirical models of land value
□芝加哥模型
■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
■与湖泊的距离
■地铁站的距离
■次中心的距离
□经济活动的可达性
□宜居性(邻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密度)
□地貌
□通勤成本的节省与低价、宽敞房屋间的替代理论(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这种替代)⑤三种经典的城市结构模型
☆同心圆模式
□社会学家伯吉斯,芝加哥学派
□以芝加哥为案例地区,五个同心圆
□不仅描述一个时点的型式,而且表述城市扩展分区的连续变化
一圈层:□中心商务区:市中心零售,办公,银行,酒店
□主要休闲娱乐中心,批发业和仓库;
二圈层:
□过渡地带:内层工业带,外层退化的住宅区
□来自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工业的侵入
□欧洲移民与南方农业美国人
三圈层:
□独立的工人家庭居住带
□这个区域的居民已经迁出第二区域,但依然在中心商务区工作
□第二代移民
四圈层:
□宜居带
□大量的美国出生的中产阶级居住区.
□绝大多数房子是有宽敞庭院的单一家庭居所
五圈层:
□通勤带:最外层
□本区位居城市的法定边界之外,由环状的小城镇和村庄组成
→□产生明显分区的机制□入侵与演替:将经典的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城市结构□生物学的类比:不同的社会组织,类似于植物物种,在城市里竞争空间
□不同的社会集团主导城市的不同部分,形成“自然区域”
□入侵和演替的实际过程
■渗透入侵巩固堆积(集中)
☆扇形模式
□一旦相似的利用方式围绕中心商务区,它们沿同一方向逐步扩展(沿交通线,或自然环境)
□以租金模型为基础上,Hoyt发现了大量的扇形(或楔形)规律
■1.最具价值的居住区居于城市的一侧,并且有时是从城市中心连续向外扩展
■2.中产阶级或中等租金区域在最高租金区域的两侧
■3.最低租金的扇面位于最高租金扇面的对面
□过程:房屋过滤模型
□随着房屋老化,其相对价格下降,低收入家庭将可以买得起这些房屋
☆多核心模式
□由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家Harris and Ullman 于1945年提出
□土地利用围绕几个节点演化:市中心与卫星城
□中心商务区、轻工业区、居住区和重工业区、居住区内的扇形空间
□最接近现代社会区域分析理论的模型
⑥社会区域分析
□基于对城市社会维度的审视,社会区分析试图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城市居住分异分析框架
□三种构件:
■经济地位或社会等级
■家庭地位\城市化
■宗教地位\隔离
→Spatial patterns
□对三种因素进行评分产生了空间型式。

大量研究表明:大量城市呈现出上述规则分布□首先,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倾向于形成扇面。

诸如收入和教育等变量的高值区构成高地位统计区。

反之,则形成地位较低的扇面
□第二,家庭地位因素倾向于环状分布,非扇形分布.
□第三,种族倾向于形成集群.
□最后,三种空间型式重叠,形成城市马赛克
□从空间层面看, Burgess 与Hyot的经典模型是互补的,而非竞争的
□城市空间结构具有环状和扇形双重特征,家庭地位以环状分布为主,经济地位以扇形分布为主.
→分形理论与城市
□城市蔓延是指围绕大城市的连续的扩张, 呈现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换进程之中→蔓延的大都市:型式与问题
□相对于当今而言,经典土地利用模型适用于早期北美城市的增长.
□同心圆模型强调向心力---将经济活动集中于内城中心
□20世纪后半页,在大规模的郊区化的影响下,离心力居于主导地位
□基于汽车普及而形成的扩散和工作机会的分散化,北美城市演化到多中心大都市阶段→ 制造业的分散化
□公路网络有助于消除内城与郊区的交通成本差异。

→办公空间向郊区的扩展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快速线可达性□在城市边缘寻找新的总部区位
□郊区办公园地成为大都市边缘带就业增长的支柱
→边缘城市
□其结果是称之为“边缘城市”的“迷你型”小镇的出现
□在很多大都市地带,边缘城市是无规划的、组织松散的、多功能的节点,它们正在强烈的改变郊区地理景观
→Out in the exurbs
□向远城郊扩散
□除郊区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被推向大都市的最远的边缘,远郊
□只有一个原因:获得买得起的住房
□代之而来的是:长距离通勤的压力和家庭关系的紧张
六、人口密度模型、迁移和分布
☆人口分析的必要性
□国家与州(省)人口规划: 综合性规划与地方远景规划的关键
□土地利用规划
□交通规划
□经济发展
□住房□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①人口预测
主观预测法客观预测法
②人口密度梯度
□劳动力和住房市场的作用
□一般而言,随着与中心商务区距离的增加,人口密度下降
(几个模型)
③城乡人口流动
□中国政策:促进-限制-(重新)促进劳动力流动
□有关户口政策的讨论(World report (2009)“P154”)
④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区域间的人口流动
□技能——内部与国际移民的发动机
□移民理论:托达罗模型(国际间移民国内移民)
□劳动力移民促进增长·为什么?World report (2009)“P162”(Brazil vs China)
七、交通地理与发展
①交通:贸易的前提条件
☆运输费用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企业倾向于布局于粗原料地或市场地,以节约装卸费用
□转运成本使得不同交通模式交汇的拆装区位具有优势
思考分析题:
1、高速铁路是否会改变中国的经济格局?
2、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何种关系?
3、铁道部的退出与大交通部门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和长远影响是什么?
4、城际交通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相互关系?
八、经济基础理论与产业空间型式
①经济基础理论
□流行的理论:解释单个城市的经济,解释不同的增长率
□理论基础
■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产生产品输出
☆基本部门——出口
□基本经济活动、基础部门:是指那些在聚落内生产,但出售到聚落外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剩余或形成城市的部门
□出口与大宗产品理论:基本部门是最重要的部门。

☆非基础部门:地方经济
□非基础活动,或非基础部门:指在聚落内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但出售在聚落内。

□地方性的,居民的,城市服务
□基本部门/非基本部门比率=基本部门就业数量/非基本部门就业数量
☆经济乘数
□基本部门创造的一个就业岗位导致整个经济中创造大于1的工作岗位
②区位商
□产业的区域就业份额/产业的国家就业份额
③工业园
□产业园: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规划区域
□商业园区、办公园区
☆工业园的益处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少单个行业的设施支出
□从城市区域专拨工业用地,有利于减少工业用地的社会与环境影响
④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供应商和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的地理集中。

集群被认为通过国内和全球竞争,提高生产率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
■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力
■推动领域内的技术创新
■催生领域内的新产业
☆检索分析2010年以来,有关硅谷和Hollywood 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进展
九、产业结构及其地理分析
①产业类型及其结构演化
□三次产业理论
□结构演化(克拉克模型)
②农业、农业产业化
□占据空间最大的经济活动,人类的先导行业
③制造业
□福特制
■流水线,大规模装配生产商品
■泰勒:工业心理学
■同质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广告
□后福特制、柔性生产
■柔性制造:小批量;
■实时制造、丰田制;
■信息技术
■定制
④服务业
□生产者服务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商务服务)
□交通与通讯
□批发与零售
□政府
□非直接生产无形产品
☆讨论:“退二进三”与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1、服务业的分布是否具有地域差异?
2、“退二进三”能否作为一个适用于所有地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3、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相互关系?
重点拓展:
①产业演进规律
②有关公共基本服务《十二五规划》(教育和医疗)
③四化协同
华中师范大学2010 –2011 学年第1 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编号84510012任课教师罗静
一、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中心边缘模型
,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
2、地租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即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3、遍在原料随处可得到的原料如阳光、氧气等
4、运输方式旅客和货物运输所赖以完成的手段、方法与型式。

5、空间相互作用
得分评阅人
二、图形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下图为变形的杜能环,请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交通方式的变化、自给自足经济的消失
2、下图为社会区域分析方法的简要图示,请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

经济地位或社会等级
宗教信仰
得分评阅人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经济地理学在当代公共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

2、简要介绍中心地理论中基于市场原则(K=3)下,中心地等级
水平、中心地数、服务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3、1965年,Yeates提出了土地价值的实证模型——芝加哥模型,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

4、简要介绍区位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地理分析中的作用。

分析某一产业是否具有优势
四、综合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下表列出了美国1950-2000年人口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请分
析其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人口向近郊迁移。

经济地位或社会等级不同导致,富人外迁,穷人进入市中心
2 近几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猛,成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重要力量。

请依据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谈谈你的认识。

高铁的运量优势,产生巨大的“人气”和“汇聚效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高铁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
五、论述题:(共1题,共20分)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 。

试根据以下示意图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