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作者:赵影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了解中国文化,这为中西方的接触增加了很多机会。
然而,在中西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什么才是文化冲突,以便于中西文化的融合进行更好的交流。
本文以《功夫梦》为例,剖析《功夫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的差異与融合,从而对中西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文化冲突;《功夫梦》;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作者简介:赵影(1989-),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一.《功夫梦》的剧情简介
12岁的德雷. 帕克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工作的调动,随母亲来到了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中国。
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习惯了底特律生活的帕克很不习惯中国的生活,很是不开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楼下的公园里面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美莹,这让同样喜欢美莹的程很是不满,于是以程为小头头的小帮队经常对帕克围追堵截,帕克更是惧怕他们的殴打。
一次,帕克也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对他们做了一次恶作剧,在程的小帮队狠狠的殴打的帕克的时候,物业先生(韩先生)及时的赶到了现场,将帕克带回了自己的家中,对其进行拔罐很快的疗好了帕克的伤。
后来韩先生带着帕克去程习武的武馆讲和的时候,遭到了程的师傅的步步紧逼,最后不得不同意双方的徒弟在比武大赛上一决高低。
随后,帕克拜韩先生为师,开始学习真正的中国功夫,帕克从基本功开始学起,逐步到个性修炼,最后终于悟出了中国功夫的精髓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帕克的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赛场上赢得了武术大赛的冠军,实现了一个美国小孩在中国的功夫梦。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见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薛晓瑾,刘洋,2008)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流,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屡见不鲜。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不论其文化程度如何,他们都拥有者自己固有的交流方式,都认为自己的交流方式是正确的。
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
(薛晓瑾,刘洋,2008)
三.《功夫梦》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重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称呼语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如果称呼不当,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中国人尊崇“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又有着血亲关系、职位高低、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称呼语主要是“敬长亲幼、尊上亲下、敬生人亲熟人”(周新玲,2000)而西方人崇尚平等和自由,相互之间的称呼也没有那么复杂。
《功夫梦》中,帕克和母亲刚刚来到中国第一天,初次见到哈利的时候,帕克的妈妈说:“你可以叫我雪莉小姐”。
帕克的妈妈让帕克去找物业先生的时候,帕克称他为“Mr. Han”,而韩师傅并没有理会他。
在后来拜师学武的过程中,帕克还是称师傅为“Mr. Han”,而当地的中国人都称他为“韩师傅”“韩老师”等等。
(刑星,2016)而师傅称帕克为“Xiao Dre”,以“小”来表示帕克是晚辈,同时也有表达了师傅对帕克的喜爱。
2.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其教育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思想保守,崇尚传统,导致了中国的教育方式被称之为应试教育。
而美国的教育是真真正正的培养人才。
美国人自强独立,注重个性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孩子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真真正正的素质教育。
在西方的教育当中,教师能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承认每个孩子的天赋,并鼓励孩子将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正是不同的中西这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
《功夫梦》中的主人公,帕克性格独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想方法去解决。
帕克来到中国的第一天,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美莹邂逅,可是引起了同是喜欢美莹的程的不满,因此被程的小邦队毒打了一顿。
受到了这样的委屈之后,帕克没有告诉母亲。
相反,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挨打的事实,涂抹粉底液遮掩眼部的淤青,当母亲问起这件事的时候,帕克并没有说出实情,而是说自己撞了一根柱子。
性格独立的帕克想要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于是拜韩师傅为师,最后赢得了比赛,让自己不再惧怕程。
美莹的学习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一个代表,每天都按时按点地去练习小提琴,没有自己的支配时间,甚至在吃饭的时候都要边吃边练,家长还在不断给美莹施加心理压力,导致美莹在即将考试之前,极其紧张,考试的时候并没有很好一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而帕克的母亲不会干涉帕克的学习,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帕克自己去决定,所有的时间都是帕克自己在支配。
而且美莹听从父母的安排,考试之后,父亲没有说出任何原因,就不让自己的女儿和帕克做朋友,美莹毫无质疑的顺从,这让来自不同文化的帕克很是不解。
3.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呈曲线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直线的。
在《功夫梦》中,韩师傅让帕克反复做同样的动作—捡外套、穿外套、脱外套、挂外套,但是并没有告诉帕克这样做的原因,很是不理解的帕克就开始发问,但是韩师傅还是没有说明其中的原因。
就这样,帕克重复同样的一套动作,重复了两天,最后不知情的帕克终于忍不住说自己不做了,还说韩师傅根本不懂正真的功夫。
就在这时,韩师傅叫住了即将离去的帕克,最后,帕克终于知道了师傅让他反复捡外套、穿外套、脱外套、挂外套的目的是在教导他“生活中处处是功夫”。
从这个小片段中就能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呈曲线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呈直线状的。
在帕克练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帕克认为师傅并没有教自己真正的功夫,所以在捡外套的时候漫不经心,韩师傅说:“It is not right.”德瑞说“What?I am doing it.”韩师傅说“No,something is missing.”德瑞很生气地说“Nothing is missing.”韩师傅说“Attitude.”中国人认为,什么事情都要兢兢业业的去做,即使是一件小事,态度很重要,中国人相信:“态度决定一切”。
所以,韩师傅在教德瑞的习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德瑞在反复做简单动作的过程中领悟真正的中国功夫的真谛。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的成就使中国在国际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不当的交际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本文通过剖析《功夫梦》电影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同性,是想让人们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性,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文化意识,减少国与国、名族与民族、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从而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刑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功夫梦》为例[J]. 影视与舞台艺术,2016(7).
[2]薛晓瑾,刘洋,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研究[J].外语教学研究,2008(10).
[3]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A].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