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和缓慢使得流动人口占上 海常住人口的比例始终在上升,从最初的 7.75%一直上升到 2005 年的 24.65%1。 也就是说,2005 年四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 5 年,年均增长
1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在计算该数值时 2000 年以前用的是流动人口总量,2000 年后用的是外来常住人 口总量。如果按照同一口径计算,则 2000 年以前的比例会低一些。
率达到 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 1.39%,1997-2000 年又是 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 21.10%,而 2000 年以后流动 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 9.65%,2003-2005 年年均增 长 8.22%。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 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 40 万人左右。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
1、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自 1993 年以来有很大提高,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
度的人口比例从 10.33%上升到 26.61%。 流动人口以农民为主体,人群整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但近年来,这一情况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截至 2005 年仍有超过 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 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 1993 年的 10.33%上升到了 2005 年的 26.61%,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 1.85%上升到 9.81%。
图 4 比较直观的反映出 2000-2003 年间流动人口职业分布的变化。与 2000 年相比,2003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特征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制造加 工人员、私营企业主等职业比例明显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等职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中从事高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增加了 而从事低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减少了。
2、与 2000 年相比,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较高的职 业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 4 2000、2003 年上海流动人口职业结构比较 (单位:%)
其他 私营企业主 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建筑施工人员 制造加工人员 农林牧渔人员 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餐饮服务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8.1
数据来源:同图 1。
(单位:%)
2003 年
2005 年
23.2
8.7
12.2
13.5
40.2
47.2
24.4
30.6
根据已有研究,上海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而且在上海居 住生活时间越长的人继续留居的意愿就越强烈。1993 年时,上海流动人口中有 超过一半的人在上海居住时间不超过半年,居住五年以上的比例仅 13.6%,而到 2005 年,在上海居住不满半年的人口比例仅 8.7%,而居住五年及以上的人口比 例上升到 30.6%。按照新的常住人口的划分标准,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 上海的常住人口。
数据来源:同上图。
2、流动人口虽然仍以男性为主,但性别比已经接近户籍人口。 历次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例一直呈现 下降的趋势,其中 1993-1997 年和 2003-2005 年下降的非常明显。到 2005 年, 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从 1993 年的 96.97 锐减到 2005 年的 7.75。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左学金 周海旺 杨 昕
90 年代初期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上海 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 1988 年以来上海市统计局开展的多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资料、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上海统计 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2005 年开展的 2200 多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资料,对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 了弥补数据资料的不足,我们还在奉贤、闸北、闵行、宝山等区召开了多次座谈 会,了解了各区、街道和乡镇、居委、村委等不同层次管理部门反映的流动人口 的一些情况。
4、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2005 年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 成为上海的常住人口。
表 1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留居时间
1993 年
1997 年
2000 年
半年以下
50.9
30.0
21.0
半年到一年
20.1
19.5
21.6
一年到五年
22.3
36.3
39.3
五年及以上
13.6
14.2
图 5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受教育程度的初次就业渠道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司
所
络
会
告
乡
报
场
他
公
绍
网
聘
广
同
海
市
其
出
介
招
志
工
务
输
业
务
职
劳
海
上
杂 刊 报
/招 告 广 小
劳 头 街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上海当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则以自发零散来沪求职或者打算转岗的流动人口 为主要对象。另外,上海市政府也为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就业服务,包括提供准 确、动态的用工信息,搭建便捷、廉价的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培训服务,等等。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3年 2000年
资料来源:同上图。
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进入 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到目前为止,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已经出现 向上移动的迹象。
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
根据 2005 年全国 1%(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 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 到 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 75.39%。
自 1988 年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上从 106 万增长到 581 万,17 年间 总量共增加了 475 万人,增长了近 4.6 倍,除 1997 年流动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外, 其他各年份都呈现增长态势。
比例
数据来源:上海市历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2005 年全国人口 1%(上 海 3%)抽样调查。
二、流动人口的自然属性特征
1、流动人口仍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但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该人群的年龄结构 始终是以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流动人口流 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从而使得原有的 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有所改变。1993-2005 年间,0-14 岁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经历了 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其中 1993-2000 年从 8.52%上升到 11.39%,然后下降到了 2005 年的 9.39%,而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则是在 1997 年达到峰值 2.30%,然 后到 2000 年下降到谷底 1.07%, 近几年则又有一定程度的上升,2005 年达到 1.27%。
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高学历人口的比例上升很快,再加上就业限制的取消,使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进入 户籍人口就业市场,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流动人口的竞争力开始显现;二是良 好的投资的环境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家到上海发展,再加上经过十多年的资本积 累,原先从事零售批发等自我雇用职业的人开始投资办企业,使私营企业家的比 例上升很快;三是流动人口中不断有新生代加入,而这些年轻人不愿再与其父辈 一样从事脏、苦、累的职业。
3、流动人口就业仍主要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但随着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延 长,他们使用市场化手段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和上海本 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其中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以农村准备外出就业又 缺乏信息的人为对象,近年来其服务对象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职业学校、技 工学校中有所扩展。他们的服务内容包括:收集上海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并进行 必要的考察筛选;在流出地发布上海或其他省份招工信息并在当地组织面试,对 选定人员进行务工常识培训并组织体检,安排交通并护送选定人员到用人单位, 直到与用工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在一些输送人员比较多,或者输送人员以职业学 校或技校学生为主的劳务公司,往往还提供一些就业后的管理、维权工作。例如, 我们曾经对江西某劳务输出公司及其输出人员进行过访谈,他们就主要负责在上 海的用工企业和当地的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或者技术学校之间牵线搭桥,由 该公司负责挑选、体检、交通,以及这些务工人员的住宿管理甚至薪酬发放等事 务。
图1
700 600 500 400
1988-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数量及比例2
35.00
581
30.00
499 25.00
387 20.00
300
251
237
200 106
100
15.00 10.00 5.00
0
0.00
1988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外来人口数
11.2
9.48
大专 本科
5.04
5.09
5.00
2.22
1.85
4.28
4.99
3.52
1.28
研究生及以上
0.49
0.64
0.32
0.16
数据来源:同上表。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低文化素质的老年人逐 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教育在各地的推广和普及;三是流动人口 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有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 行列,他们开始在流动过程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地方。如果将流动人口的 文化结构分年龄来看,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25-24 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学历人 口的比例最高。
表 2 1993-2005 年间上海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单位:%)
2005 年受教育水平
总计
男
女
2000 年
1993 年
未上过学
3.89
1.83
6.11
5.3
8.54
小学
19.04
16.81
21.45
24.6
26.34
初中
50.46
52.13
48.66
55.2
47.97
高中
16.80
18.52
14.93
20.00 0.00
外来人口
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数据来源:同上图。
3、流动人口来源地趋于分散,安徽、河南两省的流入人口比例有很大的增 长。
在人口流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地区的周边省份是这些发达地区中流动人
口的最主要来源地。但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 渐减小。就上海而言,1993 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 四川省,比例分别占到 30.95%、24.50%、12.38%、4.96%和 4.39%,从这五省流 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7.18%;到 2005 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为安徽、 江苏、四川、河南和浙江省,比例分别占到 30.22%、19.78%、7.48%、6.44%和 6.42%,从这五省流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0.34%。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上 海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且江苏和浙江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使这两 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反而是交通便利、省内经济欠发达而(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如四川和河南流入上海的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有很明显 的上升。
2流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2000 年以前是流动人口总量占上海实有人口的比例,2000 年以后则是外来常 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
图 2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14岁及以下 劳动年龄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图 3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性别比变动趋势
百度文库
250 198.69
200 96.97
150
100
50
0 1993年
120.00
100.00
145.7
135.85
134.19
108.74
80.00 60.00
44.09 1997年
34.42 2000年
32.83 2003年
40.00
7.74 2005年
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 5 年,年均增长
1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在计算该数值时 2000 年以前用的是流动人口总量,2000 年后用的是外来常住人 口总量。如果按照同一口径计算,则 2000 年以前的比例会低一些。
率达到 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 1.39%,1997-2000 年又是 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 21.10%,而 2000 年以后流动 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 9.65%,2003-2005 年年均增 长 8.22%。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 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 40 万人左右。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
1、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自 1993 年以来有很大提高,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
度的人口比例从 10.33%上升到 26.61%。 流动人口以农民为主体,人群整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但近年来,这一情况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截至 2005 年仍有超过 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 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 1993 年的 10.33%上升到了 2005 年的 26.61%,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 1.85%上升到 9.81%。
图 4 比较直观的反映出 2000-2003 年间流动人口职业分布的变化。与 2000 年相比,2003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特征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制造加 工人员、私营企业主等职业比例明显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等职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中从事高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增加了 而从事低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减少了。
2、与 2000 年相比,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较高的职 业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 4 2000、2003 年上海流动人口职业结构比较 (单位:%)
其他 私营企业主 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建筑施工人员 制造加工人员 农林牧渔人员 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餐饮服务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8.1
数据来源:同图 1。
(单位:%)
2003 年
2005 年
23.2
8.7
12.2
13.5
40.2
47.2
24.4
30.6
根据已有研究,上海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而且在上海居 住生活时间越长的人继续留居的意愿就越强烈。1993 年时,上海流动人口中有 超过一半的人在上海居住时间不超过半年,居住五年以上的比例仅 13.6%,而到 2005 年,在上海居住不满半年的人口比例仅 8.7%,而居住五年及以上的人口比 例上升到 30.6%。按照新的常住人口的划分标准,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 上海的常住人口。
数据来源:同上图。
2、流动人口虽然仍以男性为主,但性别比已经接近户籍人口。 历次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例一直呈现 下降的趋势,其中 1993-1997 年和 2003-2005 年下降的非常明显。到 2005 年, 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从 1993 年的 96.97 锐减到 2005 年的 7.75。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左学金 周海旺 杨 昕
90 年代初期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上海 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 1988 年以来上海市统计局开展的多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资料、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上海统计 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2005 年开展的 2200 多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资料,对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 了弥补数据资料的不足,我们还在奉贤、闸北、闵行、宝山等区召开了多次座谈 会,了解了各区、街道和乡镇、居委、村委等不同层次管理部门反映的流动人口 的一些情况。
4、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2005 年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 成为上海的常住人口。
表 1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留居时间
1993 年
1997 年
2000 年
半年以下
50.9
30.0
21.0
半年到一年
20.1
19.5
21.6
一年到五年
22.3
36.3
39.3
五年及以上
13.6
14.2
图 5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受教育程度的初次就业渠道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司
所
络
会
告
乡
报
场
他
公
绍
网
聘
广
同
海
市
其
出
介
招
志
工
务
输
业
务
职
劳
海
上
杂 刊 报
/招 告 广 小
劳 头 街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上海当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则以自发零散来沪求职或者打算转岗的流动人口 为主要对象。另外,上海市政府也为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就业服务,包括提供准 确、动态的用工信息,搭建便捷、廉价的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培训服务,等等。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3年 2000年
资料来源:同上图。
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进入 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到目前为止,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已经出现 向上移动的迹象。
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
根据 2005 年全国 1%(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 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 到 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 75.39%。
自 1988 年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上从 106 万增长到 581 万,17 年间 总量共增加了 475 万人,增长了近 4.6 倍,除 1997 年流动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外, 其他各年份都呈现增长态势。
比例
数据来源:上海市历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2005 年全国人口 1%(上 海 3%)抽样调查。
二、流动人口的自然属性特征
1、流动人口仍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但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该人群的年龄结构 始终是以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流动人口流 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从而使得原有的 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有所改变。1993-2005 年间,0-14 岁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经历了 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其中 1993-2000 年从 8.52%上升到 11.39%,然后下降到了 2005 年的 9.39%,而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则是在 1997 年达到峰值 2.30%,然 后到 2000 年下降到谷底 1.07%, 近几年则又有一定程度的上升,2005 年达到 1.27%。
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高学历人口的比例上升很快,再加上就业限制的取消,使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进入 户籍人口就业市场,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流动人口的竞争力开始显现;二是良 好的投资的环境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家到上海发展,再加上经过十多年的资本积 累,原先从事零售批发等自我雇用职业的人开始投资办企业,使私营企业家的比 例上升很快;三是流动人口中不断有新生代加入,而这些年轻人不愿再与其父辈 一样从事脏、苦、累的职业。
3、流动人口就业仍主要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但随着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延 长,他们使用市场化手段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和上海本 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其中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以农村准备外出就业又 缺乏信息的人为对象,近年来其服务对象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职业学校、技 工学校中有所扩展。他们的服务内容包括:收集上海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并进行 必要的考察筛选;在流出地发布上海或其他省份招工信息并在当地组织面试,对 选定人员进行务工常识培训并组织体检,安排交通并护送选定人员到用人单位, 直到与用工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在一些输送人员比较多,或者输送人员以职业学 校或技校学生为主的劳务公司,往往还提供一些就业后的管理、维权工作。例如, 我们曾经对江西某劳务输出公司及其输出人员进行过访谈,他们就主要负责在上 海的用工企业和当地的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或者技术学校之间牵线搭桥,由 该公司负责挑选、体检、交通,以及这些务工人员的住宿管理甚至薪酬发放等事 务。
图1
700 600 500 400
1988-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数量及比例2
35.00
581
30.00
499 25.00
387 20.00
300
251
237
200 106
100
15.00 10.00 5.00
0
0.00
1988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外来人口数
11.2
9.48
大专 本科
5.04
5.09
5.00
2.22
1.85
4.28
4.99
3.52
1.28
研究生及以上
0.49
0.64
0.32
0.16
数据来源:同上表。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低文化素质的老年人逐 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教育在各地的推广和普及;三是流动人口 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有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 行列,他们开始在流动过程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地方。如果将流动人口的 文化结构分年龄来看,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25-24 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学历人 口的比例最高。
表 2 1993-2005 年间上海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单位:%)
2005 年受教育水平
总计
男
女
2000 年
1993 年
未上过学
3.89
1.83
6.11
5.3
8.54
小学
19.04
16.81
21.45
24.6
26.34
初中
50.46
52.13
48.66
55.2
47.97
高中
16.80
18.52
14.93
20.00 0.00
外来人口
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数据来源:同上图。
3、流动人口来源地趋于分散,安徽、河南两省的流入人口比例有很大的增 长。
在人口流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地区的周边省份是这些发达地区中流动人
口的最主要来源地。但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 渐减小。就上海而言,1993 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 四川省,比例分别占到 30.95%、24.50%、12.38%、4.96%和 4.39%,从这五省流 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7.18%;到 2005 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为安徽、 江苏、四川、河南和浙江省,比例分别占到 30.22%、19.78%、7.48%、6.44%和 6.42%,从这五省流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0.34%。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上 海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且江苏和浙江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使这两 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反而是交通便利、省内经济欠发达而(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如四川和河南流入上海的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有很明显 的上升。
2流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2000 年以前是流动人口总量占上海实有人口的比例,2000 年以后则是外来常 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
图 2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14岁及以下 劳动年龄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图 3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性别比变动趋势
百度文库
250 198.69
200 96.97
150
100
50
0 1993年
120.00
100.00
145.7
135.85
134.19
108.74
80.00 60.00
44.09 1997年
34.42 2000年
32.83 2003年
40.00
7.74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