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我国传统插花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下,她同我国传统的绘画、诗文、书法、造园、陶瓷等姐妹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结合,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今天,我国再度兴起插花热之际,为了普及和提高插花知识,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插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遗产,广泛宣传,从而振兴我国现代插花,振兴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既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又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性的表现。并且,这种表现必然受本国、本民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与各自时代的精神相呼应。中国传统插花长期植根于博大的中华文化之中,长期受佛、儒、道学说与文论的影响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使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貌,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素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性。

1、魏晋南北朝以前

我国先民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改造和利用,是随着社会生活逐渐向许多方面发展与加深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把许多美丽的花卉纹样烧制在各种生活用品上,如陶质的罐、碗、瓶等,形成许多精致的具美丽花卉图案的彩陶容器。

到了殷周时期,先民们又进一步把许多象征吉祥的凤鸟和花卉图案印织在印染物品上,除此以外,人们不仅摹仿自然山林建造苑囿,而且,也开始用“比”、“兴”的美学原则将自然美与人品道德联系在一起。

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卉之美比喻人品人貌,表达思想情感的记载,如《诗·郑风·溱洧》中记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的描述。表明古代的青年男女相爱时,用芍药切花(古时将切花称折枝花) 赠于对方,表示爱慕之情。另从出土文物资料中得知: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放在方形几座上的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有六枝等长相似的红花枝,非常像似插入盆中的折枝花。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在东汉时的刺绣品花边上,绣有像似盘插郁金香花枝的图案(见《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先民们不仅将花卉之美注入心田,而且移居厅堂或墓室,表达情思或为装饰。这些例证也说明我国早在这一时期,已开始有了包括插花在内的花卉装饰的原始意念和雏形。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上述插花意念和雏形便即刻与佛事活动相结合,并得以迅速发展。从此以后,插花便成为佛事六种供养物之一,佛前供花成为插花的主要形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我国插花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虽然带有宗教色彩的佛前供花仍为主要形式,但人们已更多的领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花卉的芬芳,更多的借花木风情来表达人情。

所以,插花也随之开始有了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把花枝插入盘中、瓶中或直接拿在手中,不仅玩赏,并以此传情,“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引自《荆州记》)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北周庾信《杏花诗》)。这些折梅赠亲友,插杏花入铜盘宴宾客的例子,充分说明我国这一时期的插花巳开始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有了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畅神达意的插花目的。但,还没有形成专门技艺,仅仅是把花枝简单插入容器中而已,谈不上什么艺术的构思和造型,更没有花材组合等艺术布局,也不讲究形式,只注意到比例的匀称自然,表现出一种稚拙古朴和自然的风貌。

3、隋唐时期

由于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贯通了南北大运河,沟通扩大南北市场等,政治上统一安定,经济上繁荣昌盛,从而带来了各种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唐代,许多诗书文画等艺术都获得了极大成熟。插花的发展也开拓了新局面,不完全被宗教意识所控制,开始形成一门专艺,并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得到广泛普及,活跃在人们生活之中,特别在每年春季百花争艳之时,举国上下“春日踏青寻芳”蔚然成风,正如诗人韦庄《长安春》中描写:“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白居易《卖花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如此盛况,前所未有。这也是我们的先辈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写照。历史上记载,当时的插花连同挂画、点茶、焚香成为唐朝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四艺”。

插花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插花理论的研究和插花著作的问世。其中罗虬的《花九锡》可谓我国研究插花的早期作品。书中记述了唐朝插作牡丹时应遵循的九项礼遇原则:“重顶幄帐、金错刀、甘泉、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从容器、工具的选择,花材的选配,保养处理直至作品摆放环境的布置,以及欣赏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定。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这一时代对插花技艺已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和较高的鉴赏力,并且十分考究作品摆放的环境和排场,注重整体艺术效果。

对于唐朝插花艺术风格及特点的了解,我们从许多墓道壁画、历史上的花鸟画以及诗词描述中得以想见:在插作上已突破传统的盘花、瓶花式样,出现了专门插作大形花朵如牡丹之类的缸花(插入缸式容器) ;花材选用也开始注重花貌花品的高低与其象征意义。一般的杂木和野草野花是不能与名花名卉相匹配。通常要以牡丹、梅花、兰花和荷花为主题花材,视具体场合合理选用。如荷花多用于佛寺、清斋中,牡丹、梅花、兰花则盛甩于宫廷、官宦和贵族们的家室之中。前者花材简洁素雅,体量较小;后者花材多,枝叶较紧密,形色俱丽,体量较大。

但两者在构图上都以三个主枝形成的三角形或辐射形为主,并多呈直立式造型。容器下面常置以精美几座,作品背后悬挂名人字画,两者互衬相映,形成“花画

合一”的特色,呈现出或清新高雅或富丽华贵的格调。

4、五代时期

虽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乱、历时短暂的时代,但它在文化艺术史上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不仅在绘画艺术和诗词方面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而且在插花艺术上也取得较多成就,对我国古代插花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和贡献。如当时在插花式样上又有新的进展,在文人雅士、僧侣以及失意的官宦中,出现许多不拘形式、随意造型的“自由花”、壁挂、吊挂等式样,使插花的构图呈现出自由活泼的局面。

南唐地据江南,后主李煜,不但喜爱绘画,而且提倡插花。宋陶谷《清异录》中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栏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洞天’”,如此定期举办插花展览的规模以及自由插作的形式是前所未有的。插花用具也有新的突破,发明了一种既能做容器又能当插花器(剑山) ,两者合而为一的新用具一一“占景盘”。此盘使用方便,插作灵活,对我国插花技术上做出了新贡献。

五代的插花艺术风格有两种风貌:一方面沿唐旧风,盛行正统豪华的院体插花(主要为宫廷插花),更加注重排场,陈设和欣赏插花作品时,要求不同的花材必需配焚不同的香料,讲求对花焚香,风味相和的妙趣。这种追求嗅觉美与视觉

美共有的插花审美观,实为五代人。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自由花”的插作却一反前朝遗风,不注重排场,不拘泥形式,讲究生活情趣和花香之妙;构图上形、意并重;色彩与容器却以朴素自然为宜。表现了清新脱俗,奔放自由,疏

朗与简雅的风尚。

5、宋朝

宋朝为我国插花发展的繁荣时期。举国上下,各种花事活动超越前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

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竟为遨游”;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记:“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又进一步描写了当时的文人墨客饮酒赏花作乐的情景。其中提及:“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

相间”。宫廷中插花赏花更是别具一格。每逢佳节均有应景插花装饰,尤其宴会餐桌上,在每一菜肴之间都摆放一瓶四面观的插花作品,醉饮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