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建民筝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建民筝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古筝是汉族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古筝的记载,它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

古筝以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通过千百年的锤炼以及众多筝家的努力,古筝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也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关注,他们创作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新作品,使古筝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其中,王建民作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以专业的创作水平和才华,谱写了大量的优秀古筝作品。

王建民是我国6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他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他的创作风格新颖雅致,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及艺术性。

他创作的乐曲气质独特,具有一定的艺术难度和音乐感染力。

本文通过对他个别筝曲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王建民筝曲创作的特点。

一、筝曲风格的形成因素
王建民的筝曲创作风格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他自己的文化储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在专业艺术学院所学习的专业创作技术使他的创作十分严谨,而浩瀚的音乐文献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使他在专业领域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他的筝曲创作风格包含以下主要三方面因素
(一)江南音乐素材的选用
王建民生长在秀丽的江南水乡,恬静的人文环境及丰富的民间音乐,成为了他创作的丰富养料,他牢牢地扎根于这些民间音乐素材的土壤,创作了大量的风格静雅的古筝作品。

例如《莲花谣》《枫桥夜治》等。

在《莲花谣》中,作者采用了江南地区民歌中特有的音乐元素,旋律古意盎然而富有新声,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

全曲通过“显姿、起舞、搏浪、争艳” 等不同段落的描绘,歌颂了莲花高贵品质,抒发了
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对洁身自清的品质追求。

《枫桥夜泊》这部作品则是根据同名古诗中描述的意境写成,这首作品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色以及旅人的客愁。

作者充分采用昆曲、江南民歌、丝竹的音乐素材,又赋予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悠长婉转、清新曼妙的乐曲风格,充分描绘了原诗中所体现的景物与人物心情的高度默契与交融。

(二)少数民族及地域性音乐的提炼
王建民是一位极富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曲调作为素材,并进行提炼。

例如《幻想曲》《西域随想》《湘舞》等。

《幻想曲》是他以云贵地区少数族民歌为原始材料创作的乐曲,体现出了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

这首乐曲极具创新意识,作者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节奏,营造出一种打击乐的效果,开拓了古筝创作的视野。

在《西域随想》中,作者以新疆少数民族音素材为出发点,充分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术。

乐曲从拍子、节奏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是对画面的直接描写。

作曲家通过速度、情绪等多个方面及一些新的独特的演奏技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三)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借鉴
王建民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戏韵》《长相思》等。

《戏韵》就是一部以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的作品。

采用京剧曲牌为主题,以变幻的节奏和丰富的情绪表现了戏曲的韵味,乐曲结构上还体现了戏曲中不同板式变化的特点,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另外一部作品《长相思》则是以李白的同名诗作《长相思》的诗意为基础而进行创作的。

乐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陕西民歌中的曲调与中国古代歌典中的有代表性的旋律相融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浓郁传统音乐风格的作品,将乐曲与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内容紧密融合。

二、非传统调式音阶的探索
王建民是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的筝曲创作风格特点还体现在对非传统调式阶的探索。

他大胆地突破传统调式音阶的局限性,缔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现代筝曲,为作品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表现力。

(一)突出特定地域音乐特点的定弦
王建民在筝曲创作中,充分吸收了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创作出了许多采用特定地域调式为定弦的作品。

例如《湘舞》《西域随想》《幻想曲》等。

其中《湘舞》用“湘中羽调式”,其特征是音列中的“sol”和“re”反复出现并相互呼应对比,使得《湘舞》的定弦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构成了独特的调式风格。

由定弦可看出它包含了多种调式,使音乐风格和色彩更为丰富,突出了以湘南花鼓戏为素材的音调。

另一首作品《西域随想》中,作品的定弦采用非五声性的七声音阶,是不完全八度周期的自由混合式定弦。

其以新疆音乐为素材,一个八度内含有两个小二度程音程,体现了这一少数民族地域的音乐特点,使全曲动感而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

《幻想曲》是王建民古筝创作的代表作,它以西南地区的民歌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为题材,突出苗族“飞歌”的特点,描写了一种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的意境。

其采用了非五声调式的八度周期性循环定弦,以古筝四个八度的音域为基础,加上特殊的变音音阶,有规律的排列。

其中F及#F是该定弦的特色,为乐曲增添了神秘色彩。

而bB的出现则增添了调性的张力,这首乐曲的定弦为古筝的音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二)突出汉传统民歌五声性音调特点的定弦
在王建民的众多作品中,还有一部分为了突出汉族民歌的五声性音调的特点而设计的定弦。

这类作品的定弦使乐器旋律优美、流畅,表现抒情、赞美、思念的情绪。

《长相思》古朴、沉静,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带有中国传统宫廷音乐的雅致特点,可谓独具匠心。

该作品定弦采用两组不同宫音阶的五声式交替定弦,这种定弦方式可以做到无偏音的添加,
而且在F宫与B宫调性之间可以任意转化,并保留了乐曲五声性音列的形态。

《莲花谣》这部作品充分吸收了江南地区戏曲的音乐特点,采用非八度周期性的模式化定弦。

这种定弦按照一定的音程组合,有规律有排列。

其锁链式的五度交替上行排列,包含了G宫一D宫—A宫—E宫—B宫一#F宫六个调式音阶,设计别出心裁。

它保留了传统音乐的五声性,以突出汉族民歌的特点。

王建民十分重视筝曲创作中的定弦,为此他也写过有关论著阐述他的看法,他深刻意识到传统五声性定弦在古筝创作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其不便于演奏快速复杂的技巧,限制古筝的表现力,为此,他重新设计及精心排列定弦。

在他看来,突破传统定弦,无疑是古等创新之路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

三、演奏技法的创新
王建民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在他筝曲的创作中,他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

他在尊重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修饰作品、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他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演奏技法。

(一)模仿打击的演奏技法
在王建民的筝曲创作中,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出乐曲所需要的效果,创作了许多模仿打击乐的创新演奏技法,使乐曲的音响效果更饱满,突出乐曲所需要的特殊节奏,更好地渲染乐曲的氛围。

在《幻想曲》中,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拍击琴板”“握攀叩击琴板”等技法,修饰了乐曲的高潮部分,从而达到乐曲所需要的欢腾气氛。

如右手手掌拍击琴板,演奏时手指并拢并具有紧张感,来模仿敲打鼓边的声音。

右手叩击琴板,演奏时半握空拳并用第二关节敲击琴板,来模仿苗族舞蹈中的鼓伴声。

这些技法为乐曲增添了一种舞蹈风格,使音乐及表演更具有感染力。

在《戏韵》中,作者以京剧为主题,加入现代作曲的音乐构思和演奏方法,以不同的节奏、情绪体现京剧韵味,为表现戏剧中的“唱、做、念、打”的味道,充分“运用拍击琴头”“指尖叩击琴板”等技法来模
仿打击乐在戏曲打斗场面中的伴奏,使乐曲整体风格抑扬顿挫。

在《西域随想》中,作者主要吸取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地方音乐特点,同时以动感的节奏、创新的技法及精心设计的曲式结构突出作品的意境。

在如歌的行板中,作者就运用了“掌根叩击琴盖“等技法,配以左手节奏型对称的旋律,使乐曲利用打击乐器手鼓的声音及舞曲的节奏来表现对西域美丽的风土人情的歌颂。

在华彩乐段中,作者运用“拍击琴弦”等来表现大漠中驼铃阵阵、风沙四起的神秘景色。

结尾处以“掌根拍击琴盖”配合小撮为结束,干净利落又给人无限遐想。

(二)对琶音的创新及运用
琶音是古筝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是分解和弦的一种变体形式,在筝曲中多为伴奏或装饰性指法技巧。

王建民先生十分注重对传统指法的运用,通过自己的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并大量运用于乐曲中。

如在《长相思》中,作者运用了快速琶音的演奏技法。

琶音的演奏难度大大提高,因而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琶音和弦演奏的惯用手法,而是改用由上到下依次演奏临近的琴弦。

演奏时需要注意用弹拨的方法保证每个音的均匀,手腕要放松,换指快而准确。

而在《莲花谣》中,快速琶音也得到充分的运用,为了展现莲花搏浪时的美丽,作者运用左右手交替的快速琶音,由上到下再到上的演奏,要求手指发音要结实,弹奏时腕关节与指关节相互配合支撑,有颗粒性而又不失连贯性。

作者在创作中在琶音的创新上还特别喜欢运用反琶音来装饰乐曲。

在《莲花谣》中引子部分,作者运用了左手的反琶音与右手琶音的相互配合,使乐曲有一个完美的过渡,并具有爆发力。

演奏时要求每个音要均匀、清晰。

在《长相思》中,作者运用了右手的反琶音,要求从右手大指开始,二三四指迅速的连接,演奏者需要做到平稳节奏,统一音色。

此段创新地采用了左手来演奏旋律,还要求右手大指的力点突出,来配合左手旋律,右手连绵不断的琶音使音乐具有线条感和流动性。

(三)其他演奏技法
为了达到乐曲所需要的效果,王建民先生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创新
思想的其他演奏技法,这些技法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拓展了古筝的新语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如在《长相思》中,作者为了表现空谷回声的悠远意境,使用了单手泛音的创新技法,它要求右手小指与大指紧密配合(即小指指肚或中关节点弦,太指要配合拨弦),与此同时左手还要演奏其他旋律。

泛音要求音色纯净,左手伴奏力度不能过重而掩盖右手。

自由演奏是现代作曲中一种惯用的技法之一,这种技法通常无固定音高或无固定节奏,可自由发挥,在《幻想曲》中结尾处,作者就设计了左右手分别合奏指定的四个音符,并要求自由快速地轮流演奏,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幻而自由的遐想意境。

在《莲花谣》中这种技法也同样运用于引子中;在第二部分结尾处也同样运用大段左手在琴码左侧的自由刮奏来表现浪涛阵阵的景象,栩栩如生。

《长相思》中心旋律起首处,以左手在左侧自由地上行刮奏来配合主旋律,营造忧虑伤感的氛围。

古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种弹拨乐器,有着多年文化底蕴的古筝件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作曲家、筝家的改革和创新,大大提升了它的魅力,使古筝成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族乐器。

王建民作为当代优秀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以民间音乐为题材,但他绝不引用现成的民间音乐素材,以充分保证音乐语汇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同时,他善于整合、精练语言素材,给每一首乐曲赋予创新性,虽然每首都是中国风格,但又充满新意和自己的特点。

在创作中,他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古等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和底蕴,它与传统音乐文化和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他善于创造创新演奏技法,提高自己作品的專业性,使演奏者通过学习他的乐曲提升演奏技术和高度。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技术性还具有可听性,在创作上,他希望引领听众,接受听众的检验,给他们带来新颖的音乐语言,新鲜的音乐感受。

总之,他以发展和创新古筝为己任,为古筝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分别从王建民先生的筝曲风格形成因素、非传统调式音阶、
演奏技法的创新等方面浅析了王建民的古筝创作风格特点,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归类。

希望通过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今后能更好地诠释他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