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络病理论与虫类药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络方法
关于通络的方法,叶氏提到的有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等,而较为常用的是辛润通络和辛咸通络。所以用辛者,叶氏认为"辛散横行入络",且多能行气、散结、止痛。辛润通络常用当归尾、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泽兰、新绛、降香、元胡、青葱管等。辛咸通络多选用虫类药。具体用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剔瘀软坚,如水蛭、庶虫、虻虫、鼠妇、蛴螬、五灵脂、鳖甲、牡蛎等,多用于积聚,疟母等;一类为搜风止痛,如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露蜂房等,多用于头面四肢及内脏的痹证、痛证等。
4.虫类药的应用
对于虫类药的应用,叶氏有独特的体会,认为"飞者升,走者降,灵运迅速",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些言虫类药的不同功用,既从实践中观察,又聪明善悟。飞者如虻虫,走者如水蛭,无血者如山甲、九香虫,有血者如蜈蚣、地鳖虫。虫类药的应用,多用丸剂。叶氏谓“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凡虫蚁皆攻”、“缓攻”既为入病正气不足着想,又因邪在络中,与瘀血痰浊混杂,不可能一下子廓清,因此只能丸剂慢慢来。具体应用,还要随见证之虚实、寒热、润燥不同而配伍。
1.络病理论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此即为著名的"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理论。络病说曾被徐灵胎斥为“杜撰”,周学海予以驳斥,依据便是《素问。调经论》“病在血,取之络”。究其实质,久病入络,则气血呆钝,瘀血痰浊,溷处其间,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使“血无凝著,气可宜通”。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观点言之有据,且具有普遍意义,即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络阻与瘀血的关系
在有关的资料中,关于络阻的临床表现往往与血瘀并为一谈。因此,有关络阻的诊断目前尚无专门的判定标准,而是把诸如痛有定处、体有结块、舌质暗或紫暗、舌边有紫点或紫斑、脉涩等有关血瘀的诊断标准,加上病程日久作为判断依据。从理论上讲,如此显然有不妥之处,但若着眼于临床,似乎又无大碍。因为在不少情况下,活瘀与通络具有同等或相当的作用。我们认为,络病理论在临床上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弄清活瘀与通络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思路,即对于久病或久痛,应该想到络阻存在的可能;对于应用活血化瘀而获效不佳者,也应该想到去尝试运用通络法。
关于通络的方法,叶氏提到的有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等,而较为常用的是辛润通络和辛咸通络。所以用辛者,叶氏认为"辛散横行入络",且多能行气、散结、止痛。辛润通络常用当归尾、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泽兰、新绛、降香、元胡、青葱管等。辛咸通络多选用虫类药。具体用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剔瘀软坚,如水蛭、庶虫、虻虫、鼠妇、蛴螬、五灵脂、鳖甲、牡蛎等,多用于积聚,疟母等;一类为搜风止痛,如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露蜂房等,多用于头面四肢及内脏的痹证、痛证等。
4.虫类药的应用
对于虫类药的应用,叶氏有独特的体会,认为"飞者升,走者降,灵运迅速",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些言虫类药的不同功用,既从实践中观察,又聪明善悟。飞者如虻虫,走者如水蛭,无血者如山甲、九香虫,有血者如蜈蚣、地鳖虫。虫类药的应用,多用丸剂。叶氏谓“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凡虫蚁皆攻”、“缓攻”既为入病正气不足着想,又因邪在络中,与瘀血痰浊混杂,不可能一下子廓清,因此只能丸剂慢慢来。具体应用,还要随见证之虚实、寒热、润燥不同而配伍。
1.络病理论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此即为著名的"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理论。络病说曾被徐灵胎斥为“杜撰”,周学海予以驳斥,依据便是《素问。调经论》“病在血,取之络”。究其实质,久病入络,则气血呆钝,瘀血痰浊,溷处其间,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使“血无凝著,气可宜通”。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观点言之有据,且具有普遍意义,即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络阻与瘀血的关系
在有关的资料中,关于络阻的临床表现往往与血瘀并为一谈。因此,有关络阻的诊断目前尚无专门的判定标准,而是把诸如痛有定处、体有结块、舌质暗或紫暗、舌边有紫点或紫斑、脉涩等有关血瘀的诊断标准,加上病程日久作为判断依据。从理论上讲,如此显然有不妥之处,但若着眼于临床,似乎又无大碍。因为在不少情况下,活瘀与通络具有同等或相当的作用。我们认为,络病理论在临床上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弄清活瘀与通络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思路,即对于久病或久痛,应该想到络阻存在的可能;对于应用活血化瘀而获效不佳者,也应该想到去尝试运用通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