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内容提要: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创作活动,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以情境教学论、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作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作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作方法,在想像中丰富创作内涵。
关键词:情境思维想像视点创造力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他们常常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事可写,常有类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的苦衷,因而在每单元的习作训练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在发展性学力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素材雷同,构思不够新颖,结构过于程式化,想像力不够丰富,儿童情趣不足,表达矫揉造作,平淡单调,感受苍白,感情贫乏……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惑?如何使学生对生活世界萌生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产生喜、怒、哀、乐、爱等多种情绪体验?如何使学生感知的敏捷性带来情感的丰富性及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作文训练中,笔者以多视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所谓的“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指在创设具有“有形”、“有情”且“意境广远”而“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以情境教学论、直观教学原理、暗示教学理论、情感驱动原理为理论依据,遵循作文情境教学的四大基本规律(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力求引导学生既敢于大胆想像,异想天开,又能合乎情理,自圆其说,从而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多视点培养作文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神奇的想像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契机,想像包含着、孕育着创造性。
的确,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像的民族。他们的想像超地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想像超时间,“思接千载,祝通万里”;他们凭借想像,“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他们依靠想像,“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袁牧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锡禹诗句)。想像出才子,
想像出诗人,想像孕育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郭沫若、鲁迅等。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如果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我们的民族将何以“贻厥未来”[3]!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想像”为纽带,以“创意”为核心,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为视点,激活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资源,那就是人的潜在智慧,“沉睡着”的力量[4]。而小学阶段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想像和梦幻是孩子们的专利。他们的心灵会因梦想而得以充分的舒展,他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对新异事物充满探究的渴望与热情如同创新的翅膀,让学生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
1、情境内容
朱熹曾说:“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确,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只有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才能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
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毕竟他们也有一个生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他们对生活都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家庭、学校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
(1)家庭生活情境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各具特色。如有学生写到,退休的奶奶很想赶时代潮流,却又怕家人笑话。她趁子孙上班上学之时,在家里对着镜子学跳迪斯科。这一天,“我”临时回家拿“六、一”节演出的道具,从门缝中偷看到奶奶竟然头顶上架着一副太阳镜,腰系一件鲜艳的红上衣,合着音乐节奏在房间里摇摇摆摆,“真是酷毙了!”有学生写到,以前全家人年年到饭店吃年夜饭,今年他们家来个“辞旧迎新”的创新法:举行“除夕家庭自助餐”、“除夕家庭篝火晚会”。小舅在篝火晚会上表演“空穴来风”,“简直帅呆了!”
(2)学校生活情境
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校生活很让学生心动:“六、一”儿童节的“玩具超市”、“赛车王国”一直到现在还是孩子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主题:玩具超市内,波比娃娃“鹤立鸡群”。她用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魅力:一会儿甜甜地笑,吸引许多小朋友的目光;一会儿娇娇地哭,引起许多小顾客的关注……游园会上的那一幕幕镜头孩子们一直“舍不得”忘记:“瞧那小胖,正在玩小熊凑尾巴节目。他那胖乎乎的脸上戴着小熊的面具,手上举着一条小熊尾巴,举棋不定,不知该往哪凑。哎,对了,小胖,就差一点,再往右移一厘米就对了。哎呀,往右呀,你怎么老往左呀?嗨,方向性错误!眼看着小胖那双‘目的性不明确’的手,我心里急得直想大喝一声:‘小胖,听我指挥,往右10厘米!’可我能急不能言啊!哎呀,我的妈呀,小胖竟然在这最后一秒钟内‘果断’决定再往左10厘米,把尾巴凑在小
熊的嘴巴上,‘惨不忍睹’啊……”
家庭和学校生活情境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2、教学策略
运用“直观教学理论”和“情境教学论”中“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感”、“以广远意境激发学生的拓展想像力”的原理,针对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想像力不够丰富、缺乏儿童情趣等薄弱环节,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密切联系生活,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触景生情,从而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
(1)感知情境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品位,“关注环保”已被提到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在“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口号响彻杭城各个角落时,如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带领学生到运河公园欣赏古运河美丽的风光。两岸纤柔、翠绿的柳枝,河中缓缓驶过的小舟,使学生赞叹不已。“运河”这一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性。
(2)丰富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心,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学生感知情境基础上,向学生讲述古运河的历史。当讲到近几年来古运河的巨大变化时,学生纷纷接过话茬:“对,对,几年前,我家就住在运河边的破房里。一到夏天,运河里就发出那股臭味,真难闻啊!”“记得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江涨桥又窄又旧,运河的东岸上垃圾成堆……”“听爷爷说,他小时侯经常在河里钓鱼、游泳。要是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运河中钓鱼、游泳,那该有多好!”“今年九月初,清理运河工程一开始,挖土机把河里的淤泥一车一车地吊上来……”“对,对,上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杭州人多年不见的水鸟又回来了!”因为有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所以学生饶有兴趣。
(3)感悟情境
在唤起学生的回忆之后,可以趁机引出“环保”这个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绿树成荫的运河公园里,看着身边这一片片绿色的树叶,一棵棵绿色的小草,真是心旷神怡啊!这时候你们在想些什么呢?”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提供他们一些材料展开想像。学生受到启迪,找到了生活情境与想像的结合点,如同给想象装上翅膀,思路畅通,各抒己见:“如果不关注环保,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世界中。”“如果不关注环保,西湖将会逐渐失去它的魅力,杭州将会失去很多游客。”“如果不关注环保,至少北京申办奥运会难以成功。”“有一句话说得好:谁毁弃了家园,谁就失去了未来;谁保护好环境,谁就赢得了明天。”学生们激动得脸都涨红了,讨论更热烈了。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激活了形象思维。再让学生利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