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环境污染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kg(Cg –Csg)=kL (CsL-CL)
• kg气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kL液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Cg化学物在气膜外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sg化学物在气膜内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L化学物在液膜内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 • CsL化学物在液膜外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
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需要对目前的 污染控制技术从思路到具体方法进行重新认识。 考查一个污染控制技术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污染 控制过程本身是否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且还应 该考虑在制造污染控制设施以及生产这些设施所 需的材料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遗憾的是 传统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都未考虑后一种情况, 因而尽管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污染控 制,但就全球的环境改善而言,其成效甚微。有 人对通过回收利用废纸和废塑料的工艺进行了分 析,认为这种回收工艺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环境 污染比新生产同样数量的纸和塑料时所造成的影 响还要大。这些事实启发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 路来寻求环境污染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P H
kL
H' kgkL H'kg kL
• Cw :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 • P:化学物分压
如果污染物在水中向大气的挥发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R Vdd C wtkv C wH P
• RV :挥发速度 • kv ,P,H,Cw 同上,t是时间(h)
如果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上式可写成
Rvdd CwtkvCw
ES&T,1986:20(7),717-725,Sorption Kinetics of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to Nature Sediments and Soils
环境化学,1993,12(2):155-159,有机物 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动力学常数的计算与测定。
• 非线性作用:通过界面传输污染物时,污染物通
过界面时传输,相对于它原来所在的介质中的传 输有可能加快或减慢,这就是非线性特征。
• 协同效应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1.原理
• 经典力学原理 • 统计热力学原理 • 动力学原理 • 系统学原理 • 不确定性原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论采用多么先进的
技术手段,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 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将污染效应在时空上分 散而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将人类 的自身数量和活动强度控制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 的范围之内,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 可能小的程度。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经 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得到治 理,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却是以生 产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恶 化为代价的。因此,要想改善全球环境质量,发 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
关于水体表面微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微 层化学物的富集、生物的毒性效应、光化学反应 以及各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于水体表面微层 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
南开大学进行表面微层的研究较早,我们曾设计了 表面微层采样器,1994年在“环境化学”上发表了 “水体表面微层的环境化学研究”,还研究了 在湖 水表面微层中的富集现象(1994年中国环境科学,11 (1)发表)。还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醇(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 表面微层中的富集,富集系数在1-11之间,也研究 了酞酸酯在表面微层中的光降解。结果发表在:“环 境化学”99年.18(2),水体表面微层中酞酸酯的光 降解研究,“环境科学”99.20(4),有机污染物在 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多介质环境污染 Pollutants in A Multimedia
Environment
二、多介质环境概念
见图 2
• 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 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 环境介质:
具体的环境单元世界,应当看作是由物质、 能量和信息三部分。将其中的物质部分称 之为环境介质,将能量和信息部分称之为 环境因素。
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团粒结构,孔隙度及有机
质含量等
➢污染物性质:蒸汽压,水溶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
等
➢环境条件:温度,大气流速和地形特征等
总之影响污染物从土壤挥发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 ➢化学物的蒸汽密度,(最大浓度称该化学物在空
气中的饱和蒸汽压)
➢土壤水的含量,土壤水越高时,污染物极性越大,
挥发越小,污染物极性越小,越容易挥发
➢温度,温度增加,增大挥发速率 ➢空气流动,土壤表面上部空气流速越大,越有利
于挥发
为了简单起见,这里我们只介绍如下图所示的一
种关于污染物从土壤挥发速率测定的装置 (Burkhard et al.,1981)。在该图中,A为控温 箱;B为含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使进入挥发箱的 空气预先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应达到饱和程 度);C为挥发箱,内装含有实验污染物的土壤; D为装有吸收剂的气体洗涤瓶,用来吸收已挥发 的污染物;E为气体流量计,用来测定所通气体 的流量 ;F为针型阀,用来控制调节所通气体 的流量
四、介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大气
水体 环 境 介 质
沉积物
水生物
光解反应
生物降解反应 转 化 过 程
水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五、多介质环境与污染控制
从多介质环境的观点来考察传统的污染控制措施, 我们会发现许多困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目前所 见的污染控制设施本身就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 源,特别是将污染物从环境的某一介质驱赶到另一个介 质的方法,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
• A:水体表面积[m2] • f:O2在水-气界面的交换系数[m/h]
实践中,f 的值用经验公式
比如
f 0.23U 50.96H 91.673
• u :水体平均流速[m/h] • H:水体平均深度[m]
在应用时,风的影响,水温,二次环流和水体污染 对 f 都有影响,应注意校正 。
水体表面微层是水体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 面,其厚度一般认为是几十到几百微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它对大 气与水体之间通过水体界面进行的物质,能量和 信息交换产生明显的影响。
假定污染物从土壤的挥发过程遵守一级动力学规律, 则有
dC KC dt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lnC=Kt +m (m是积分常数)
当 t时 CC0
从而有
lnC=lnC0+Kt
除此还有大气向土壤中的传输,比如大气中气体 污染物的雨水淋洗大气中束缚在颗粒物上的污染物的 雨水淋洗,干沉降大气污染物到地面的迁移;污染物 在水-沉降物界面的行为是热点课题之一,有代表性 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参考:
为了比较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首先需要有一种能衡量这种影响的统一尺度。这种 尺度应当适用于宇宙所有物质和人类的所有活动。 包括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在内,自然界的一切物质 变化和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与流动。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环境的污染实质是由 于环境系统的总熵增加、无序性变高、信息量减少 的结果。所以说环境污染本身是一种能量的行为过 程。
2. 研究情况简介
<1> 水-气介质中物质的传输
• 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的基础时假定污染物通过液相边界层的 物质通量和通过水-气界面的通量相等。根据 费克(Fick)定律,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出来的质 量 通量可表达为
N=kΔC
• N质量通量 [g/cm2.s] • k一级交换常数[cm/.s] • ΔC化学物跨过膜的浓度差[g/cm3]
污染物在水生生物链的迁移与归趋是多介质 环境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要了解 BAF(Bioaccumulation Factor) 生物积累因子, 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缩因子以 及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指元素和难分解化 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 级增高的现象)。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Cw Cw0ekvt
• CW0 :污染物在水中的初始浓度;可以利用测定
初始浓度和各不同时刻CW来求出 kv
< 2 > 大气复氧
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体的过程称之为大气复氧过程, 是水-气界面物质迁移的过程
大气复氧速率
R0 = f (Cs—C)A
• R0 :大气复氧速率[g/h] • Cs:O2在水中的饱和浓度[g/h] • C:水中O2 的浓度[g/h]
我们几乎可以到处看到污染物控制的跨介质问题, 一般的城市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厂中,由于曝气而使挥 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体转移到土地中,从而引起土壤和 地下水的污染。应用麻石水膜除尘技术来处理烟道气中 的灰尘时,会将污染物从气相转移到水相,当这些水排 出之后又会导致地表水的污染 。
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所有的污染控 制措施都是无效的,它们至少可以使局部环境得 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常常是以牺牲其它部分的环 境质量为代价的。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能想出的 污染控制的最好方法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 染物的 产生或循环利用物料,在考虑到污染物的 跨介质迁移、转化和降解前提下,可以获得处理 污染物的最小风险的途径,但绝对不是消灭污染 的方法 。
引入亨利定律常数H和H’(有量纲和无量纲)可推 导出;
kv
1 L
1 kL
R T Hkg
同时
kL 23.51(VL00..697639)
32 M
cm/h
kg 113.75(V1V)
18 M
cm/h
在上述中:
• V:河水流速[m/s]
• V1:风速[m/s] • M:化合物分子量
N
kLCw
• kg气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kL液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Cg化学物在气膜外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sg化学物在气膜内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L化学物在液膜内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 • CsL化学物在液膜外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
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需要对目前的 污染控制技术从思路到具体方法进行重新认识。 考查一个污染控制技术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污染 控制过程本身是否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且还应 该考虑在制造污染控制设施以及生产这些设施所 需的材料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遗憾的是 传统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都未考虑后一种情况, 因而尽管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污染控 制,但就全球的环境改善而言,其成效甚微。有 人对通过回收利用废纸和废塑料的工艺进行了分 析,认为这种回收工艺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环境 污染比新生产同样数量的纸和塑料时所造成的影 响还要大。这些事实启发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 路来寻求环境污染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P H
kL
H' kgkL H'kg kL
• Cw :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 • P:化学物分压
如果污染物在水中向大气的挥发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R Vdd C wtkv C wH P
• RV :挥发速度 • kv ,P,H,Cw 同上,t是时间(h)
如果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上式可写成
Rvdd CwtkvCw
ES&T,1986:20(7),717-725,Sorption Kinetics of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to Nature Sediments and Soils
环境化学,1993,12(2):155-159,有机物 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动力学常数的计算与测定。
• 非线性作用:通过界面传输污染物时,污染物通
过界面时传输,相对于它原来所在的介质中的传 输有可能加快或减慢,这就是非线性特征。
• 协同效应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1.原理
• 经典力学原理 • 统计热力学原理 • 动力学原理 • 系统学原理 • 不确定性原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论采用多么先进的
技术手段,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 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将污染效应在时空上分 散而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将人类 的自身数量和活动强度控制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 的范围之内,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 可能小的程度。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经 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得到治 理,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却是以生 产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恶 化为代价的。因此,要想改善全球环境质量,发 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
关于水体表面微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微 层化学物的富集、生物的毒性效应、光化学反应 以及各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于水体表面微层 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
南开大学进行表面微层的研究较早,我们曾设计了 表面微层采样器,1994年在“环境化学”上发表了 “水体表面微层的环境化学研究”,还研究了 在湖 水表面微层中的富集现象(1994年中国环境科学,11 (1)发表)。还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醇(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 表面微层中的富集,富集系数在1-11之间,也研究 了酞酸酯在表面微层中的光降解。结果发表在:“环 境化学”99年.18(2),水体表面微层中酞酸酯的光 降解研究,“环境科学”99.20(4),有机污染物在 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多介质环境污染 Pollutants in A Multimedia
Environment
二、多介质环境概念
见图 2
• 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 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 环境介质:
具体的环境单元世界,应当看作是由物质、 能量和信息三部分。将其中的物质部分称 之为环境介质,将能量和信息部分称之为 环境因素。
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团粒结构,孔隙度及有机
质含量等
➢污染物性质:蒸汽压,水溶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
等
➢环境条件:温度,大气流速和地形特征等
总之影响污染物从土壤挥发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 ➢化学物的蒸汽密度,(最大浓度称该化学物在空
气中的饱和蒸汽压)
➢土壤水的含量,土壤水越高时,污染物极性越大,
挥发越小,污染物极性越小,越容易挥发
➢温度,温度增加,增大挥发速率 ➢空气流动,土壤表面上部空气流速越大,越有利
于挥发
为了简单起见,这里我们只介绍如下图所示的一
种关于污染物从土壤挥发速率测定的装置 (Burkhard et al.,1981)。在该图中,A为控温 箱;B为含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使进入挥发箱的 空气预先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应达到饱和程 度);C为挥发箱,内装含有实验污染物的土壤; D为装有吸收剂的气体洗涤瓶,用来吸收已挥发 的污染物;E为气体流量计,用来测定所通气体 的流量 ;F为针型阀,用来控制调节所通气体 的流量
四、介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大气
水体 环 境 介 质
沉积物
水生物
光解反应
生物降解反应 转 化 过 程
水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五、多介质环境与污染控制
从多介质环境的观点来考察传统的污染控制措施, 我们会发现许多困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目前所 见的污染控制设施本身就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 源,特别是将污染物从环境的某一介质驱赶到另一个介 质的方法,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
• A:水体表面积[m2] • f:O2在水-气界面的交换系数[m/h]
实践中,f 的值用经验公式
比如
f 0.23U 50.96H 91.673
• u :水体平均流速[m/h] • H:水体平均深度[m]
在应用时,风的影响,水温,二次环流和水体污染 对 f 都有影响,应注意校正 。
水体表面微层是水体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 面,其厚度一般认为是几十到几百微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它对大 气与水体之间通过水体界面进行的物质,能量和 信息交换产生明显的影响。
假定污染物从土壤的挥发过程遵守一级动力学规律, 则有
dC KC dt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lnC=Kt +m (m是积分常数)
当 t时 CC0
从而有
lnC=lnC0+Kt
除此还有大气向土壤中的传输,比如大气中气体 污染物的雨水淋洗大气中束缚在颗粒物上的污染物的 雨水淋洗,干沉降大气污染物到地面的迁移;污染物 在水-沉降物界面的行为是热点课题之一,有代表性 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参考:
为了比较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首先需要有一种能衡量这种影响的统一尺度。这种 尺度应当适用于宇宙所有物质和人类的所有活动。 包括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在内,自然界的一切物质 变化和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与流动。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环境的污染实质是由 于环境系统的总熵增加、无序性变高、信息量减少 的结果。所以说环境污染本身是一种能量的行为过 程。
2. 研究情况简介
<1> 水-气介质中物质的传输
• 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的基础时假定污染物通过液相边界层的 物质通量和通过水-气界面的通量相等。根据 费克(Fick)定律,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出来的质 量 通量可表达为
N=kΔC
• N质量通量 [g/cm2.s] • k一级交换常数[cm/.s] • ΔC化学物跨过膜的浓度差[g/cm3]
污染物在水生生物链的迁移与归趋是多介质 环境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要了解 BAF(Bioaccumulation Factor) 生物积累因子, 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缩因子以 及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指元素和难分解化 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 级增高的现象)。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Cw Cw0ekvt
• CW0 :污染物在水中的初始浓度;可以利用测定
初始浓度和各不同时刻CW来求出 kv
< 2 > 大气复氧
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体的过程称之为大气复氧过程, 是水-气界面物质迁移的过程
大气复氧速率
R0 = f (Cs—C)A
• R0 :大气复氧速率[g/h] • Cs:O2在水中的饱和浓度[g/h] • C:水中O2 的浓度[g/h]
我们几乎可以到处看到污染物控制的跨介质问题, 一般的城市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厂中,由于曝气而使挥 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体转移到土地中,从而引起土壤和 地下水的污染。应用麻石水膜除尘技术来处理烟道气中 的灰尘时,会将污染物从气相转移到水相,当这些水排 出之后又会导致地表水的污染 。
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所有的污染控 制措施都是无效的,它们至少可以使局部环境得 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常常是以牺牲其它部分的环 境质量为代价的。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能想出的 污染控制的最好方法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 染物的 产生或循环利用物料,在考虑到污染物的 跨介质迁移、转化和降解前提下,可以获得处理 污染物的最小风险的途径,但绝对不是消灭污染 的方法 。
引入亨利定律常数H和H’(有量纲和无量纲)可推 导出;
kv
1 L
1 kL
R T Hkg
同时
kL 23.51(VL00..697639)
32 M
cm/h
kg 113.75(V1V)
18 M
cm/h
在上述中:
• V:河水流速[m/s]
• V1:风速[m/s] • M:化合物分子量
N
kL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