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试以这些原则评价一个人。

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常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作法,如:对历史人物不是进行客观地、历史地分析,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不作具体地、本质地分析,而只抓住一个方面。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社会历史观中的重要问题,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就是要依据历史的、时代的特点,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的、历史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尺度和原则。

首先,要根据历史主义原则。所谓的历史主义原则,即是指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下,要具体分析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历史的、全面的考察。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对历史人物过分苛求,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能仅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甚至按照自己的好恶、政治需要去任意贬低或者任意拔高历史人物。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要求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条件的关系,坚持客观主义的标准,反对主观主义的标准。历史人物是绝对不可能超越他本身的生活的历史条件,完成他所承担不了的历史任务的。所以,对他们的功过的评价,只能放在历史的、时代的天平上,给予公平的褒贬。

再次,应根据阶级分析原则。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其历史活动都具有阶级的局限性。历史人物由于他们所代表阶级面临的任务不同,在一定阶级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以及所处的具体阶级斗争状况的不同,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性质、大小是有不同的。因此,要求历史人物同他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考察其历史活动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从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进行阶级分析是要对历史人物在各个阶级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本阶级内部的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等等,都应具体考察。科学的阶级分析应当采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最后,应根据辩证分析原则。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在参与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其表现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复杂的,所以,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极为复杂的,不能以一时一事为依据下结论,而是以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全部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所谓全面分析,并非不分主次,而是要通过全面分析,从本质上更好地把握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这就是首先从性质上把历史人物区别开来,视其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然后在具体分析其作用的大小,作出功与过的正确评价。

下面,即根据这三个原则对毛泽东的历史作用作简要浅薄的评价。

毛泽东的历史作用必然是有功也有过的。就“功”而言,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探索者,以其独创性完成历史使命,谱写历史新篇章。他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历史纪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其历史影响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世纪。就“过”而言,毛泽东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的事业带来了严重挫折,但是这同“功”相比是次要的。毛泽东是政治家,功绩是政治的,错误性质也主要是政治错误,包括理论错误、客观判断的错误,决策的错误和领导实践的错误,都是政治家所犯的错误。导致错误的根源,主要是毛泽东在理论探索上的失误而不能归咎于个人品质。

就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

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客观、全面、本质地看问题,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300题基本原理、应用、判断》卫景福等编1990

《社会历史理论》李华钰等主编199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梁中义主编1987

《高校政治理论课问题解答哲学分册》河南大学政教系1985

《哲学》刘炎,乐燕平主编198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纲》江流,傅青元主编2008

2、评价邓小平实在何种历史思考下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1937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就是改革开放,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政策的巨大推动者,便是邓小平,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那么,邓小平是在何种历史思考下作出改革开放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的状态。林彪、“四人帮”的余毒在短期内无法被清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推行,“左”的思潮在党内还有一定势力,“左”的理论、“左”的口号还有一定的市场,人们的思想仍然被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所束缚,迈不开步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邓小平选择从批评“两个凡是”开始,把解放思想作为冲破“左”的错误思想的法宝。他深谙解放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然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经济状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试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农村一次次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城市限制资本主义阶级法权,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集权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明显暴露,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又进一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恶果更是登峰造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国内经济的极强控制,致使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