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回顾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回顾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回顾摘要:本文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砼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过程,以及无粘结预应力砼的受弯性能,还讨论了它在发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等。
关键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post-tensioned binderless prestressed concre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n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of bending performance, also discussed i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Key words: this method, unbonded prestresse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已逐步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
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仅使得施工工艺大为简化,同时也使得许多复杂的结构难题得以解决,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1 国际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状况早在20年代美国的R.E.Dill就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设想,预应力筋在张拉后容许对周围的混凝土发生纵向相对滑移。
法国的E.Freyssinet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初期实践中,曾试用过涂以沥青并缠绕纸带的无粘结束。
一直到了50年代初期,美国将无粘结筋用到了平板结构中。
随着大跨度平板的发展,无粘结筋首先在美国得到较大的推广和应用。
最初的无粘结筋采用单根钢丝经涂油脂后用纸带缠绕包裹制作而成,采用镦头式锚具。
60年代初,开始采用单根钢铰线缠绕纸带制成的无粘结筋代替由单根钢丝制作的无粘结筋。
60年代中期,出现了内涂油脂外包塑料护套的钢铰线无粘结筋。
施工工艺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
施工工艺: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1. 背景介绍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基础建材,而预应力混凝土更是建筑中优质的材料之一。
在预应力混凝土中,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是较为高效且经济的一种。
2. 工艺原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将预应力钢筋施加于混凝土结构之后,通过松弛导致预应力钢筋产生伸长,以达到混凝土的预应力状态。
与传统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相比,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利用松弛现象可以降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损失,提高结构的延性。
3. 工艺流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钢筋制作和加工首先,需要制作预应力钢筋。
这些钢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然后,将钢筋进行加工,根据设计要求制成所需尺寸的钢筋板和钢筋筒。
3.2 混凝土制作和浇筑接下来,需要制作混凝土。
混凝土制作需要按照施工图纸中的设计参数进行配比,然后通过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
混凝土搅拌完成后,将混凝土倒入模板内进行浇筑。
3.3 钢筋张拉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
在张拉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钢筋产生一定的伸长量。
通过控制松弛量,可以保证钢筋产生预应力状态。
3.4 切割和锚固当钢筋完成张拉之后,需要将其切割到所需的长度,并将其固定在预留孔中进行锚固。
锚固后,可以进行验收和测量。
4. 工艺优点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相比传统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有以下优点:1.可以降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损失,提高结构的延性;2.钢筋可以在混凝土中良好地活动,避免施工时出现粘结负荷;3.工艺简单,操作容易,施工效率高。
5. 工艺缺点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相比传统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有以下不足:1.需要制作和加工预应力钢筋,增加了施工成本;2.对一些较大或特殊尺寸的构件,需要进行加强措施,以保证钢筋良好的活动性。
6. 工艺应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艺在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大跨度建筑制作中。
该工艺可以用于桥梁、拱形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等大型工程。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简介:预应力混凝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桥梁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中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中展望其未来关键字:预应力桥梁工程一、前言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半个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的各种应用,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发展与成就。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由于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不仅发展快,而且应用数量极为庞大。
可以说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我国基本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木材料。
特别是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展望其未来。
二、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历史1955年,铁路部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片跨度1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桥,从而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铁路上应用的篇章。
四十多年来,经过铁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预应力砼技术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造架设跨度32米以下桥梁三万多孔,桥梁跨度不断突破,大跨径桥梁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铁路连续钢构桥,顶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连续箱梁桥杭州钱塘江二桥,此外在南昆铁路线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铁路桥梁,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四十多年来,公路上建造了大量预应力混凝土桥,尤以大跨径桥梁居多数。
如我国已建成主跨400以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斜拉桥七座,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七座跨度400米以上的斜拉桥,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主跨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桥和钱塘江二桥等铁路桥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无粘结后张预应力
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是指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通过施加一定的张力使钢筋或钢束产生预应力的一种施工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先拉伸钢筋或钢束,然后将其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使其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产生预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施工周期短,适用于大跨度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其主要步骤包括:预应力张拉、锚固、剪切和保护。
首先是预应力张拉。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预应力的张拉位置和数量。
然后使用专用的张拉设备,对钢筋或钢束进行拉伸,施加一定的预应力。
在张拉过程中,需要控制拉力的大小和均匀性,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
接下来是锚固。
在完成预应力张拉后,需要将钢筋或钢束的一端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
常见的锚固方式包括锚具锚固和锚固板锚固。
锚具锚固是将钢筋或钢束的一端插入预埋在混凝土中的锚具管内,并使用锚固螺母将其固定住。
锚固板锚固是将钢筋或钢束的一端穿过预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板孔洞,并使用锚固板将其固定住。
锚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预应力的传递效果和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能。
然后是剪切。
在锚固完成后,需要对钢筋或钢束进行剪切处理,以保证其与混凝土结构的粘结力。
剪切的主要目的是将钢筋或钢束的一端与锚具或锚固板分离,并在分离处进行剪切处理,使其形成锚固长度。
剪切处理可以采用机械剪切或火焰剪切的方式进行。
最后是保护。
在剪切完成后,需要对预应力钢筋或钢束进行保护,以防止其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和损坏。
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施加预应力保护层、涂覆防腐涂料和加装护套等。
预应力保护层是指在预应力钢筋或钢束表面施加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以提供保护和抗腐蚀能力。
防腐涂料可以有效防止钢筋或钢束受潮、腐蚀和氧化。
护套是一种外置的管道结构,用于保护预应力钢束免受外界损伤。
总的来说,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是一种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的施工方式。
通过合理的预应力设计和施工工艺,可以使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的施工比较
二、预应力筋的铺设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在梁内非预应力筋骨架绑扎 完毕再穿,在非预应力钢筋较密集的部 位,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穿插进行。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时,在最高 点、最 低 点 和 反 弯 点 均 进 行 支 吊 ,在 最 高 点、最 低 点 分 别 与 非 预 应 力 上 、下 筋 绑 扎
波纹管安装就位过程中,尽量避免反 复弯曲和在其附近进行电焊操作,以防管 壁破裂。在铺设施工过程中,如发现破损 应及时用粘胶带缠裹严密。波纹管安装好 后应检查其位置,曲线形状是否符合要 求,波纹管的固定是否牢靠,接头是否完 好,管壁有无破损等。垂直偏差小于± 2 0 m m . 水平偏差在 1 0 0 0 m m 范围内小于± 20mm。 在已分段的梁两端及跨中设置灌浆孔 及排气孔,孔距 1 1 m ,灌浆孔或排气孔设 置在锚具处,孔径根据纲绞线的根数确定 大小。排气孔的设置要保证水泥浆充满孔 道,灌浆孔或排气孔在支座处设在孔道上
一线技术
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的施工比较
文⊙ 戴振海(广东三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 砼 工 程 的 施 工 ,既 有 相 同 之 处 ,也 有 一 定 的差别。通 过 本 文 所 述 工 程 的 施 工 比 较 , 我们更清晰了两种后张法预应力砼工程的 差异。 关键词: 后张法;有粘结;无粘结;预 应力砼工程;施工比较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东、西 高架连廊和连接楼及指廊上部土建工程, 建筑面积 1 9 9 5 5 8 m 2 ,除高架连廊为钢结 构 外 ,连 接 楼 及 指 廊 为 后 张 法 预 应 力 砼 框 架 结 构 ,首 层 以 上 框 架 主 梁 采 用 有 粘 结 预 应 力 ,次 梁 采 用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砼 。设 计 要 求 张 拉 端 采 用 夹 片 锚 具 ,固 定 端 采 用 挤 压 锚具(握裹式) ,张拉时砼的强度必须达到 设计砼强度等级的 7 5 % 以上。 一、施工工艺流程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施工工艺流 程 如 图 1 。后 张 法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砼 梁 工 程 的施工与有粘结预应力砼梁的张拉工艺基 本 相 同 ,施 工 操 作 工 艺 比 有 粘 结 砼 施 工 简 单,其 无 需 灌 浆 ,更 易 于 操 作 。施 工 工 艺 流程如图 2 。 固定,梁中反弯点用不小于φ 1 0 的钢筋焊 接 在 梁 箍 筋 上 进 行 支 撑 ,见图 3 。集 束 配 置多根预应力筋时,各根筋保持平行走 向,不得相互扭放。在铺设预应力筋之前 应仔细检查外皮有无破损,如出现破损用 水密性胶带进行缠绕修补,胶带搭接宽度 不小于胶带宽度的 1 / 2 。 侧,在 跨 中 低 点 处 设 在 下 侧 。灌 浆 孔 的 做 法 是 在 波 纹 管 上 开 口 ,用 带 嘴 的 塑 料 弧 形 压 板 与 海 绵 垫 片 覆 盖 并 用 铁 丝 扎 牢 ,再接 增强塑料管(外径 2 0 m m ,内径 1 6 m m ) ,见 图 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综述
田 秀 艳
( 龙江 省佳木斯 市公路 质量监 督站 ) 黑
冯 大 南
( 尔滨 市建筑 设计 院 ) 哈
摘
要
本 文 介 绍 了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在 国 内外 的 发 展 、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结 构 的 性 能 以 及 有 限 元 非
线性 分析 法 的采 用 。
力 钢 筋一 样 ,按 设 计 要 求 铺 放 在模 板 内 ,然 后 浇 筑 混 凝 土 ,待 混 凝 土达 到设 计 要 求 强 度后 ,再 张 拉 锚
固 。此 时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钢 筋 与 混 凝 土 不 直 接 接 触 ,不能 形 成 一 个 均 匀 的 整 体 ,而 成 无 粘 结 状 态 。 在外 荷载 作 用 下 ,该 结 构 中 的 预应 力 索 与 周 围 混 凝
土 之 间可 以相 对 滑动 ,导 致 了构 件 的受 力 和 变 形 性
能不 同 于有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构 件 。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构 件 的特 性 如 下 :
都证 明 了无粘结 预应力 混凝 土不 仅可 以用 于高层 、 超 高 层 、大 跨 度 房 屋 建 筑 ,也 可 应 用 于 桥 梁 工 程 。
现 已有 1 m 亿 2以上 的房 屋建筑 采用 了无粘结 预应
力 混 凝 土 。从 16 9 5~ 18 年 , 美 国 共 约 耗 用 99
1 0万 t 张 拉 预 应 力 筋 ,其 中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筋 占 0 后 7 3万 t 无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在 加 拿 大 、英 国 、瑞 。 士 、 德 国 、澳 大 利 亚 、 日本 、泰 国 、新 加 坡 等 国家 房 屋 建 筑 中也 有 很 多应 用 。 近 年 来 , 国 内外 对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技 术 的研 究 十 分 重 视 ,从 理论 上 和 实 践 中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水泥厂筒仓结构中的应用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水泥厂筒仓结构中的应用一、引言筒仓是水泥行业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构筑物,可用来贮存松散的块状、粒状原材料和燃料,如矿石、水泥、熟料、生料、煤等。
水泥生产过程尤其是在流水生产工艺中,筒仓在原料和中间物料的缓冲,配送,生产的协调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泥行业作为原材料的提供行业,生產规模不断扩大,水泥厂筒仓结构朝着大型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多年实践证明,直径大于、等于21米按抗裂缝控制配筋的深仓或浅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很难满足要求[1]。
为满足正常使用阶段的抗裂验算、减小壁厚及降低配筋率的要求,我国规范规定大直径筒仓结构设计时应采用预应力结构。
二、水泥厂预应力筒仓发展概况筒仓从开始建造并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
相对现代的钢筋砼筒仓,前期的内径都较小。
上世纪中叶以后,筒仓直径才因建造及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预应力筒仓也开始不断出现。
国外开始建造并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筒仓的时间比较早,如日本秩文雄谷水泥厂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筒仓,该筒仓于1979年5月建成,容量为4万吨,内径34.5米,高53.44米,仓壁厚仅0.47米。
其环向及竖向均布置有预应力钢绞线,一方面显著提高了仓壁的强度,使得裂缝的开展得到了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减小了壁厚,节省了混凝土和钢筋等材料的用量。
法国南特于上世纪80年代所建的预应力筒仓,其内径为47.5米、高54米,容量达到了七万吨。
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在水泥熟料库中采用了预应力技术,主要是基于技术原因。
珠江水泥厂率先突破万吨级,建成的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筒仓容积为2.3万立方米,其储量超过了2万吨,内径25米,仓高64米,仓壁厚0.4米。
1997年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建成的直径为32米的熟料库,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002年都江堰拉发基水泥厂建成的无粘结预应力筒仓直径20米,筒仓高45.50米,储料高度38.50米,储量为2万吨[2]。
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
浅析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摘要】后张法无黏结施工技术无需预留管道与灌浆,而是将无黏结预应力筋同普通钢筋一样的铺设,在结构模板设计的位置上,然后浇筑混凝土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张拉预应力筋并用锚具进行锚固,最后进行封锚。
由于其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造价低、便于更换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可单独防腐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分析。
【关键字】混凝土浇筑;后张法;预应力一、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的优点1、在施工的过程中提供了使用灵活的空间,为发展大跨度、大柱网、大开间的楼盖体系发展创造了条件。
2、在高层或者超高层楼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净空间的条件下显著的降低层高,从而降低总建筑的高度,节省材料和造价。
3、在多层大面积楼盖施工中,采用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技术,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刚度,简化梁板施工的工艺,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建筑造价。
4、无黏结筋可曲线配置,其形状与外荷载弯矩图相适应,可充分的发挥其预应力筋的强度。
5、设备管道及其电气管线在楼板下通行无阻,减少了建筑结构和设备的布局矛盾。
6、无黏结筋的成型采用基础成型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摩阻损失小,便于工程化生产、二、施工工艺及其主要工序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施工工序主要工艺流程是:施工准备、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与组装、无黏结预应力筋铺放、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无黏结筋张拉、锚具封闭。
1、无黏结预应力筋下料与组装应当逐根的对无黏结筋护套进行外观检查,对轻微破损处均需要用胶带进行缠绕维修,缠绕的过程中需要搭接一半,缠绕层不能少于2层,缠绕的长度应当超过破损处的30mm,无黏结预应力筋下料的过程中下料长度应当综合考虑其弯率、锚固段保护层厚度、张拉伸长值以及混凝土压缩变形等因素,并应当根据不同的张拉方法和锚固形式预留张拉长度。
2、工艺原理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留孔、穿束、灌浆等,而是把预先组装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头按设计要求铺放在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
高层建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后张法)施工技术
施 工技 术用 于 需要 连续 配筋 的楼盖 工 程及 具 有 曲线 后 干 分 卡量 取 每段 塑 料护 套 端 口最 薄和 最 厚处 的两 个 厚 张 预应力筋 的梁和 其他构件 , 得 了很好 的效 果 。下面 度, 平均值 作 为塑料护 套厚度 。 取 取 本人就 结合工程事 例 , 对高 层建筑 后 张法无 粘 结预应 力 32锚 具 , 混凝土板 结构 的施 工技术做 一下 介绍 , 同行 参考 。 供 锚具采用 I 锚具 , 类 锚具 的静载 锚 固性 能应 同时满
放 、 扎 一铺放 暗 管 、 绑 预埋 件 一 安装 无 粘 结筋 张拉 端 模 在底 部钢筋 上 。无 粘 结筋 的水 平位 置应 保持顺 直 ; 板 ② 板 ( 括打 眼 、 焊 预埋 承 压板 、 包 钉 螺旋 筋 、 模及 各 部 分 柱结 构 体系 布 筋 时要 求柱 上板 带 任 何一 向穿过 柱 内 的 穴 马凳 筋等) 一铺放无 粘 结筋一修 补破 损 的护套 一 上部 非 预应力 筋不 少于 2束 ; 铺筋 时须与 水 、 、 专 业密切 ③ 电 气 尽 预 应力 钢筋 铺放 、 绑扎 一 自检 无粘 结 筋 的矢 高 、 置及 配合 , 量避 免 电气管线及 上下 管道 影 响预应 力筋垂 直 位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安装梁及楼面模板一放线一 下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 、 绑扎一 铺放 暗管 、 预埋 件一安装无粘结筋张拉端模板( 包括打眼 、 钉焊预
内留置不少 于 3mi, 出后快速 读数 。混凝 土在养 护期间 对养 发生火灾和煤 气中毒事 故 , n拔 暖棚设 置出烟 口, 间暖棚 内严禁 留 夜
护 的温 度 每 昼 夜 定 时检 查 4次 , 内外 环 境 温 度 每 昼 夜 定 时 定点 宿 。3 降雪后对施 工场地及 主要道路 进行除雪 , 室 ) 积雪随时清运 出
3 安全 、 文明施工措 施
证 了 工 程 质量 也兑 现 了 对 业 主 的 工 期 承 诺 。 所 采 取 的 冬 期 施 工
1施工期 间要对 所采用 的机械 设备 、 输工 具进 行冬 季保 方案简单 易行 , ) 运 既节 约了成本 , 又满足 了工程质量要求 , 是一套现 养 , 时加注防冻液 , 按 保证机 械性能 良好 , 杜绝各 种事故 的发生 。 浇梁冬期施工 防寒保温切实可行 的好方案。 加强施 工道 路及施工 区域 附近道路 的养护 , 清除坑洼 、 积水 , 随时 参 考 文 献 : 清除冻结物 , 保证 畅通。2 对施 工用 防寒物 资妥善保 管 , ) 防止积 [] J J0 12 0 , 1 T 4 —0 0 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 ] S. 雪融化浸泡或被风吹乱 , 对其 中 的易 燃材料 要采取 防火措施 , 备 [] 彭妹 宝. 2 混凝 土结构 工程 的冬 期施 工[ ] 山西 建筑 ,0 6 J、 20 ,
后 张 法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的 施 工 与 质 量 控 制
荣 中玲
摘
邓华 明
要: 简述 了无粘 结预应力技术的优 点及 应用状况 , 并结 合工程实例, 对高 层建 筑采 用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
现浇混凝土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现浇混凝土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摘要:现浇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结构型式之一。
现浇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通过预埋管道、穿筋、张拉、灌浆等工序为混凝土结构建立预应力以满足设计要求,而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则省去了灌浆这一步骤,且预应力筋的选用也有所不同。
本文以北京将台商务中心项目为例,介绍并对比上述两种施工工艺的异同。
关键字:后张法,预应力,工法选择一预应力技术在将台商务中心项目的应用北京将台商务中心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18号。
地上最高25层,地下3层,檐口高度99.99m,建筑物最高点103.99m(设备房最高点),总建筑面积306462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48639m2,地上建筑面积157823m2。
本工程根据使用功能划分为商业裙楼、酒店和办公楼。
酒店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北京将台商务中心项目裙楼部分大跨度和悬挑梁采用了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钢筋采用ΦS15.2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办公楼梁板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技术。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采用ΦS15.2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其抗拉强度标准值同为fptk=1860MPa,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为1395N/mm2,超张拉3%。
二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的差异1.工艺原理有粘结后张预应力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在混凝土构件中产生预压应力,张拉完后灌浆,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可靠粘结,充分发挥材料强度并使所建立的预压应力有更好的保障。
预应力钢筋完全依靠端头锚具来传递预压力。
2.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2.1预应力锚固体系现浇后张预应力端部锚具分为张拉端锚具和固定端锚具。
张拉端锚具有圆型锚具、扁型锚具,固定端锚具常用的有H型压花锚和P型挤压锚,并可根据需要采用预应力筋连接器。
张拉端锚具由夹片、锚板、锚垫板以及螺旋筋四部分组成,如图1-1、1-2。
图1-1 圆型张拉端锚具图1-2 扁型张拉端锚具固定端H型压花锚具,包括梨形自锚头的一段钢绞线、与连接锚头的钢筋支架、螺旋筋、端部封堵的干硬性水泥浆体等,如图1-3。
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研究进展一、前言混凝土预应力技术是以预应力钢筋为主体,通过施加预应力使混凝土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产生压应力,在荷载作用下产生预应力和压应力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变形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预应力钢筋的性能特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由于新材料的发展和工程结构的需求,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此之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结构工程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具体的发展历程如下:1. 初期发展阶段(1940年代-195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最初是由美国工程师Eugene Freyssinet在1940年代提出的。
他提出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在法国建造了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标志着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开端。
2. 发展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工程结构领域的主流技术。
在这一时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桥梁、高层建筑、水坝等。
3. 现代阶段(1970年代至今)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大型工程结构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预应力钢筋的性能特点预应力钢筋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构件之一,其性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强度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远高于普通钢筋,一般为1400MPa以上,可以满足预应力混凝土需要的高强度要求。
2. 高延性预应力钢筋具有很高的延性,可以在承受荷载时产生一定的变形,从而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3. 耐腐蚀性好预应力钢筋表面覆盖一层锌层或环氧树脂涂层,可以有效地防止钢筋的腐蚀,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综述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综述摘要: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浇筑验收控制1、工艺原理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时,不需要预留孔道、芽筋、灌浆等工序,而是把预先组装好的无粘结筋同非预应力钢筋一道按设计要求铺放,然后浇筑混凝土。
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利用无粘结筋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在结构内可作纵向滑动的特性,借助两端锚具进行张拉锚固,达到对结构产生预应力的效果。
2、工程概述某多层住宅建筑面积16885m2,共7层,采用框架结构,屋面设计为预应力楼盖,4根主梁为无粘结预应力梁,截面尺寸500mm×1500mm,其中跨度26.51m 梁2根,预应力配筋为2×8Φs15.2+2×7Φs15.2,跨度为20.86m梁2根,预应力配筋为2×6Φs15.2+2×5Φs15.2及2×8Φs15.2+2×7Φs15.2,预应力梁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0。
3、施工技术3.1施工流程安装梁及楼面模板→放线→下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绑扎→铺放暗管、预埋件→安装无粘结筋张拉端模板(包括打眼、钉焊预埋承压板、螺旋筋、穴模及各部分马凳筋等)→铺放无粘结筋→修补破损的护套→上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绑扎→自检无粘结筋的矢高、位置及端部状况→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浇灌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松动穴模、拆除侧模→张拉准备→混凝土强度试验→张拉无粘结筋→切除超长的无粘结筋→端部封闭。
3.2钢筋工程3.2.1预应力筋铺放预应力筋布筋时,严格按图施工,预应力筋数量、质量及种类必须符合图纸要求,具体要求有:(1)严格按设计要求曲线形式布筋,保证在垂直方向上各控制点达到规范要求,形成平滑曲线,反弯点最高最低点位置按图施工。
在跨中部位,无粘结筋可直接绑扎在底部钢筋上。
无粘结筋的水平位置应保持顺直;(2)板柱结构体系布筋时要求柱上板带任何一向穿过柱内的预应力筋不少于2束;(3)铺筋时需与水、电、气专业密切配合,尽量避免电气管线及上下管道影响预应力筋垂直位置,上下水管道等需按图预留孔洞,严禁事后打凿;(4)预应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板顶面20mm,板底面20mm;梁顶面50mm,梁底面50mm;(5)张拉端及固定端处的锚具、承压板必须可靠固定,并保持张拉作用线与承压板面垂直。
浅谈工民建中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
浅谈工民建中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摘要:本文结合某展览中心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及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从无粘结预应力筋工程、锚固体系及磨阻损失三方面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的施工技术,体现了该技术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固;张拉;磨阻损失一、工程概况某展览中心共三层,一层层高5m,二层4.5m,三层6m,局部上空层高8m。
屋面高19m,室外地坪标高-0.45m。
建筑长度89.75m,宽度48.175m。
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一层2408.41m2,二层2049.77m2,三层2393.36m2。
其屋面结构层纵向15轴、17轴的D轴至H轴线段,横向G轴、E轴的15至21轴线段设计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共4根,呈井字状布置,为本工程特殊结构部位。
梁跨24m,截面尺寸宽600mm,高1450mm,C40砼。
除配设普通钢筋外,另配设8根单束φs15.2钢铰线作为预应力主筋,呈抛物线布置,两端张拉,大梁与柱为刚结点。
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基本说明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优点在荷载作用下,当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受拉钢筋应力为20~30MPa时,其相应的拉应变为(1.0~1.5)×10-4,这大致相当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应变,此时受拉混凝土可能会产生裂缝。
但在正常使用荷载下,钢筋应力一般在150~200MPa 左右,此时受拉混凝土不仅早已开裂,而且裂缝已展开较大宽度,另外构件挠度也会比较大。
因此,为限制截面裂缝宽度、减小构件挠度,往往需要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施加预应力。
2.工艺原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留孔、穿束、灌浆等,而是把预先组装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头按设计要求铺放在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之后,利用预应力筋与其周围混凝土不黏结、可在结构内滑动的特性,进行张拉锚固,借助端头锚具对结构产生预压应力。
3.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工序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主要施工工序为:将无粘结预应力筋准确定位,并于普通钢筋一起绑扎形成钢筋骨架,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预期强度后(一般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5%)进行张拉(一端锚固一段张拉或两端同时张拉)。
01王俊-预应力技术回顾与展望
中国预应力技术五十年暨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2006年预应力技术回顾与展望王俊冯大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1预应力技术发展概述1.1 我国预应力技术发展历史回顾预应力混凝土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土建工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以往的单层及多层房屋、公路、铁路桥梁、轨枕、电杆、压力水管、储罐、水塔等,现在已扩大到高层建筑、地下建筑、高耸结构、水工建筑、海洋结构、机场跑道、核电站压力容器等方面。
1.2 房屋建筑中的预应力技术发展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量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需要兴建,而结构材料,特别是型钢和木材奇缺,由于难以解决厂房钢结构屋盖与钢吊车梁的型钢用料,迫切要求改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
按照预应力经典理论,生产预应力混凝土必须要用高强钢材(钢丝和钢筋)和高强混凝土,要用专门的张拉千斤顶、锚夹具及其配套的专用机械与零部件,而在我国当年除书本知识外,真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
要从国外进口,既缺外汇,又受帝国主义封锁,而苏联当时也起步不及,在人力物力上无力对我援助。
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刻,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接受了国家计委的任务,沿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走不同于国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强钢材预应力的发展道路,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任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我国房屋结构中开发研制了一整套预制预应力构件技术,如屋面梁、屋架、吊车梁、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等,其中预应力空心板年产量达到一千万立方米以上。
这一时期的预应力技术特点是采用中、低强预应力钢材,采用中国特色的预应力张拉锚固工艺技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房屋建筑中预应力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其显著特点是采用高强预应力钢材及相应工艺技术,对整体结构施加预应力,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二十年间建设了一大批预应力工程,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63层预应力楼面中国预应力技术五十年暨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2006年的广东国际大厦;214米高的青岛中银大厦;单体预应力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柱网最大的深圳大中华证券交易中心34×42米等。
小浪底排沙洞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解读
小浪底排沙洞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作者:未知时间:2007—11—25 12:27:00摘要: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技术是当前世界上隧洞施工中最先进的技术,该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薄覆盖层的地下洞室群密集分布与高水头压力对洞室承压要求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开挖洞径,减少了洞身衬砌的钢筋安装量与混凝土浇筑量,降低了成本。
小浪底排沙洞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洞衬砌预应力锚索无粘结预应力后张预应力施工小浪底水利枢纽1. 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共设有3条排沙洞,洞长均为1100m左右,分别由进口闸室、弯段、洞身段、出口闸室、下游明流槽和挑流鼻坎组成。
3条洞的布置轴线相互平行.洞身长分别为:1号洞850.74m、2号841.74m、3号洞831。
74m。
排沙洞以防渗帷幕线为界,分为上游洞段和下游洞段。
混凝土衬砌均采用一次成型的方式浇筑。
上游洞段,水击影响较弱,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为70cm;下游洞段水击影响明显增强,采用双圈环绕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为65cm,预应力段总长度为2169米。
在1号排沙洞的上游洞段,设计了两块预应力混凝土的生产性试验段,一块锚具槽轴线与铅垂线的夹角为450,另一块为600,在这两个试验段内埋设了180多个观测仪器.排沙洞的布置如图1.2。
双圈锚索的布置锚索在衬砌块段内按12。
05米长为一个单元进行布置,混凝土衬砌设计厚0.65米,衬砌内径为6。
5米,每块衬砌安装24束锚索,锚索间距0.5米,施工所预留的24个锚具槽间隔布置于衬砌下半圆周的两侧,其几何尺寸为:长×宽×深=154cm×32cm×25cm,锚具槽中心线与洞的铅垂半径成45°夹角,其布置如图2所示。
每束锚索由8根公称直径为φ15。
7mm、标准强度为fPTK=1860Mpa的无粘结钢绞线构成,每两根钢绞线绕两圈形成7200包角后分成内外两层布置,两层钢绞线的间距为0。
无粘结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
无粘结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
高望东
【期刊名称】《黑龙江交通科技》
【年(卷),期】2005(028)004
【摘要】1发展历史体外力筋与无粘结力筋的应用属于人类的一种古老智慧。
将加工好的木条围成桶形,外面用竹篾箍紧,使木条处于相互挤压状态,竹蔑处于拉紧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个透水的桶,桶内盛水时,水压力将增大木条间的挤压力和竹蔑中的拉力,只要没有达到两者的破坏强度而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这个由竹蔑箍成的木桶就具备使用性能。
【总页数】2页(P61,63)
【作者】高望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同公路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3
【相关文献】
1.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锈蚀变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计算 [J], 傅衣铭;左龙华;刘腾喜
2.无粘结力筋与体外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J], 周履
3.简述无粘结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 [J], 柳中满;陶海;金太学
4.无粘结力后张预应力钢筋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 [J], 张贵新;;
5.无粘结力筋效应问题研究 [J], 龚尚龙;周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建筑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简析建筑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引言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不断创新,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施工技术。
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刚度性能,并能实现建筑物平板无梁大空间的功能要求,因此在桥梁建设、高层建筑及地下室等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概述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是种新型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组装无粘结筋,然后在《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指导下,将无粘结筋和非预应力钢筋一同铺放,下图是某工程地下负三层楼板施工预应力钢绞线和非预应力钢筋一同铺设的场景。
钢筋铺设完成后浇筑混凝土,等到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以后,利用混凝土两端的锚具进行张拉锚固。
之所以能够进行张拉锚固是因为无粘结筋与外部的混凝土并不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不会形成一个整体,而是处于无粘结状态。
外部承受力改变的情况下,无粘结筋会发生纵向滑移,产生预应力。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容易控制建筑物的裂缝,使建筑物避免出现较大裂缝;(2)施工简便,而且不用预留管道、穿筋、灌浆等诸多复杂步骤,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缩减了施工周期;(3)节省材料,减小自重,减少钢筋用量和构件截面尺寸,对大跨度和重荷载结构有着明显的优越性;(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抗腐蚀强、防火性能可靠、抗疲劳性和抗震性能好,特别有利于承受动荷载的构件。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因其独特的优点广泛用于桥梁建设和地下室楼面等施工建设中。
2 建筑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某高层办公楼,框架结构,第4层多功能厅设预应力无梁楼盖,采用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大梁最大跨度为18m,截面为800mm-1300mm。
下文就该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2.1 施工要求2.1.1对预应力筋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主要由预应力钢材、涂料层、外包层和锚具组成。
无粘结预应力筋所用钢材主要有能消除应力的钢丝和钢绞线。
钢丝和钢绞线不得有死弯,有死弯时必须切断,每根钢丝必须通长,严禁有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回顾摘要:本文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砼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过程,以及无粘结预应力砼的受弯性能,还讨论了它在发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等。
关键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post-tensioned binderless prestressed concre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n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of bending performance, also discussed i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key words: this method, unbonded prestressed中图分类号:tu528.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已逐步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
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仅使得施工工艺大为简化,同时也使得许多复杂的结构难题得以解决,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1 国际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状况早在20年代美国的r.e.dill就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设想,预应力筋在张拉后容许对周围的混凝土发生纵向相对滑移。
法国的e.freyssinet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初期实践中,曾试用过涂以沥青并缠绕纸带的无粘结束。
一直到了50年代初期,美国将无粘结筋用到了平板结构中。
随着大跨度平板的发展,无粘结筋首先在美国得到较大的推广和应用。
最初的无粘结筋采用单根钢丝经涂油脂后用纸带缠绕包裹制作而成,采用镦头式锚具。
60年代初,开始采用单根钢铰线缠绕纸带制成的无粘结筋代替由单根钢丝制作的无粘结筋。
60年代中期,出现了内涂油脂外包塑料护套的钢铰线无粘结筋。
大约到70年代初,塑料护套制作工艺得到重大改进,采用挤出涂塑工艺制作无粘结筋取得成功,并于1972年获得美国专利。
至此,这种无粘结筋才开始在设计与施工中得到大量应用。
由于无粘结筋可像普通钢筋—样铺设并可根据受力要求铺成多跨曲线形状,特别适用于需复杂的连续曲线配筋的大跨度楼盖和梁,且施工方便,无需预留孔道,非常经济合理。
近20多年来,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国外许多结构设计规范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与应用都有具体规定。
据美国后张委员会统计目前已有上亿平方米以上的房屋结构采用此方法,并以年1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新建的大跨度混凝土平板结构几乎全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
在欧洲诸国的大跨度平板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国内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情况我国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较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70年代中期,我国对无粘结顶应力技术进行了初步摸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无粘结预应力构件作了基本性能研究,这一阶段,上海、成都、无锡等地在平板结构中开始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与井式梁板等。
80年代中期,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有了突破性发展,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牵头研制了一条挤塑涂层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生产线。
这一阶段,主要在北京地区的多层与高层建筑中逐步地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密肋板、井式梁、框架梁等。
90年代,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进入大力推广阶段,建设部八五计划中列为重点推广的项目。
北京、江苏、湖南、广东、浙江、安徽、山东、上海、天津、河北、辽宁、福建等省市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筒仓、水池、地锚、桥梁等领域。
同时,建设部还编制了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目前我国各地均有专业工厂可以生产和供应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我国已建成或正在兴建一大批采用无粘结筋的大开间、大柱网和大跨度的现代建筑。
无粘结预应力砼已用于建造多层工业厂房、住宅、宾馆、办公楼、图书馆、停车库、商店、报告厅、储仓和基础加固等。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的结构形式有无粘结预应力单向连续平板、双向平板、双向密肋板、带柱帽或托板的无粘结预应力平板、大跨度简支梁、悬臂梁和框架梁,交叉梁系,受拉结构构件等。
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受弯性能研究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中,张拉后允许预应力束对周围混凝土长期存在纵向相对滑动的束叫“无粘结”束。
在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无粘结束钢材的应力随荷载变化的规律与有粘结筋是不同的。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总是低于有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随荷载的增大,这个差距将越大,当结构达到极限荷载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都不可能超过钢材的条件屈服强度fp0.2。
其原因在于,当有粘结构件承受荷载时,任一截面处束中应变的变化都是与其周围混凝土的变化(应变)相等的,所以有粘结束的最大应力发生在最大弯矩的截面内。
而无粘结构件承受荷载后,由于无粘结束可发生纵向相对滑移,整个束中的应变(亦即应力)是一样的,其应变的改变等于沿束全长周围混凝土应变变化的平均值。
这样,当构件的弯曲破坏受压截面混凝土达到极限应变时,无粘结束中的最大应变将比有粘结束的应变小。
所以,无粘结束中的极限拉应力低于最大弯矩截面破坏时有粘结束的极限拉应力。
实验表明一般要低10%一30%。
国外曾采用跨中一点和三分点两种加载方式,以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配筋指标和梁的跨高比为三个主要参数做了数根无粘结预应力梁的试验,比较这些无粘结梁的裂缝性质和破坏形态与有粘结梁的是不一样的。
对配筋率较低的梁,只出现一条或少数几条裂缝,且均发生在最大弯短截面附近。
随着荷载的增长,这条裂缝的宽度与高度都迅速扩展,并常于裂缝的顶部开叉,荷载增加不多梁就发生脆性破坏。
破坏机构类似于一个低矢高的三铰拱而不像梁,混凝土的变形几乎全部集中在裂缝断面。
国内对无粘结预应力板柱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当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板采用一向集中带状布筋,另一向均匀布筋的配筋方案时,它在使用荷载下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结构性能良好,卸荷后挠度几乎可以完全恢复;在达到极限荷载前,板顶中柱轴线处混凝土裂缝贯通,普通钢筋达到流限,板底裂缝较多,宽度较小,板的跨中挠度较大,有良好的延性性能,并有比设计极限荷载大得多的承载能力。
4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由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简化了施工程序(简化了布置预留管道、穿筋、灌浆等工序),加快了施工进度,摩擦系数小,钢筋可以布置成任意曲线,符合受力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故从70年代开始,很快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工程应用及技术探索,与其配套的锚夹具及张拉设备等的不断完善,低松弛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锻炼与培养了一批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队伍,这些均为今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些年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发展较快,应用工程范围又广,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如何克服其不利因素,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推广与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关键所在。
4.1 极限强度问题由于无粘结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滑动,无粘结筋的应变是沿筋全长分配,截面设计时就不能按有粘结筋那样采用平截面假定进行计算.无粘结筋的应变不是线性分布,属超静定结构范畴.因此,目前在设计计算时,都应用各种近似方法,均与实际建立有效预应力和在受力状态下的预应力增量有关.根据现今的设计方法,预应力结构绝大部分不可能以极限抗弯强度作为控制条件,一般按预应力度设计,以抗裂(混凝土出现拉应力大小)与挠度来控制.通过国内外大量的试验及工程实践表明,合理地限制无粘结预应力构件的平均预压应力,即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混凝土总截面面积上建立的平均预压应力;增加非预应力有粘结筋的比例,使其在结构的极限强度中起主要作用,这样就能较好地弥补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极限强度及抗裂性能低于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的不足。
4.2 抗震问题预应力湿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在60、70年代已被学者以及工程设计者们讨沦及研究的课题.在fip地震结构委员会的努力下,进行了大量试验及震害调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被认为是能够可靠地应用于抗震结构.通过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有人认为无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延性不好,无粘结筋几乎不耗能,不利于抗震,在地震区最好不用。
可是,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构件中始终处于受拉状态,承受的应力变化幅度较小,不像有粘结筋可能由受拉转为受压,易被压曲而丧失承载力.从受力角度看.无粘结筋的地震安全性要比有粘结筋的为好.试验结果还表明,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具有良好的挠度恢复性能,在水平荷线作用下,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量较小。
但由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无粘结筋的应力一般处于弹性阶段,其耗能及恢复力特性不如有粘结预应力.针对上述不利因素,按部分预应力结构考虑,必须配置相当数量的非预应力有粘结筋,可弥补上述不足,仍可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故在地震区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可靠的。
4.3 锚具可靠性问题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对锚具要求很高,一旦锚具失效将危及构件和整个结构.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除必须满足静载锚固性能外,尚须满足循环次数为200万次的疲劳性能和50次低周反复荷载的抗震性能试验。
这些要求对锚具来说是比较严格的。
经历次地震震害调查,无一处发现失锚或损坏的现象,只要按要求进行严格检验,控制锚具质量,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用于大跨度结构、框架粱结构等大型建筑物中,从技术上来讲是可靠的。
5 结语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由于它自身的优点,如预应力结构可以减小截面,减薄厚度,结构轻巧后可建造更大的跨度,承受更重的荷载,提供更多的建筑面积与建筑空间,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在高层建筑中每八至十层钢筋混凝土楼盖,改用无粘结预应力后即可多建一层;同样的无粱楼盏,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可节省钢材约一倍以上,综合投资可节约10%左右,一般在国外可节约综合投资20%左右.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虽具有其先进性,经济性,这些年发展也快,应用也广泛,但工程考验时间总的还不长,对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有的性能认识与研究工作还不够,在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1] t.y.lin and ned h.burns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third edition[2] a.h. rahman and g. pernica 《assessing new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post-tensioned buildings》[3] dr. p. ritz, civil engineer eth 《post-tensioned slabs》vsl international ltd, berne/swizerland[4] mp.collins and d.mitchell (1991)《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prentice hallnew jersey[5] a.h.nilson (1978)《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tet》john wileynew york[6] 陶学康《我国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砼发展新动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7] 杨宗放吕志涛《我国无粘结预应力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东南大学[8] 束继华李佩勋《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应用与发展》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院刊1998年第一期(总第34期)[9] 李乐平《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上的应用实例》《水运工程》1999年第3期[10] 李宪南《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技术》《电器工厂设计》第86期1995年[11] 张咸安姜广强《无粘结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施工控制》中国市政工程 1999第4期(总第87期)a review of post-tentioned un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developing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st years’post-tentioned un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developing both in and abroad, and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post-tensioned unbonded under flexing, at last describe it’s progress and problem in practice.keyword: post-tensionedunbondedprestressed concrete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