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史 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史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导论
马克斯·韦伯从研究西方城市入手,认为城市是一种共同体,归纳出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1
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2列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3
何一民:“我们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金融、信息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是各类要素的中心地和汇聚地,城市的本质在于集中,人口的集中,权力的集中,经济要素的集中,文化要素的集中以及各种发展要素的集中,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4
张光直提出,城市最初出现在中国聚落形态史的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构成,包括:夯土城墙、战车、兵器;宫殿、宗庙与陵寝;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手工业作坊;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整性。

5
张鸿雁从经济史的角度解读,认为城市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古今城市没有本质区别,从乡村中分离出来,又作为乡村的对立物存在。

6
1[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3《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4页。

4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5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6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城市形成的标准应从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入手进行把握。

有以下几点:
一是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是大型建筑的出现。

在中国城市史上,宫殿建筑既是都城的主体和空间中心,也是王权和神权的象征。

宫殿不会孤立地存在,统治者和贵族更不会离群索居,他们不仅需要军队保护,需要奴隶服务,而且还需要工商业者和一般平民为他们服务,因而围绕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建筑出现,会产生人口、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建筑物的集聚效应,从而形成早期城市。

三是大型祭祀活动和礼器的出现。

四是城墙等军事防御功能的出现和加强。

五是文字、金属器的出现。

城市分期
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城市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古代城市发展与繁荣时期、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时期。

一、城市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游牧业分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开始从简单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同时,农业的产生使农业区的人们能够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也促使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告别迁徙生活,开始转为定居生活。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先民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从穴居、巢居到半穴居,再到在地面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分工使得非农业人口出现,定居成为必然要求。

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带动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当商品交换由偶发性活动转变为经常性活动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定的交易场
所——集市。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扩大,集市就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群体。

大量从事商品交换为目的的人群聚集在一些重要的集散点和临时性的集市,并长期定居于此,使集市逐渐固定化,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城市因此而兴盛。

阶级的形成与国家产生在城市起源于形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个阶段
城市的孕育期、形成期和初步发展期。

第一期,原始社会末期,考古学上又为史前期,或铜石并用时期,为中国城市的孕育期。

史前城市的共同特征:
一是这些史前城市大都有出于守卫上的需要而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城墙。

二是这些史前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三是这些早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已具有功能分区。

一是这些史前城市大都有出于守卫上的需要而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城墙。

人类的早期聚落为了防范凶猛野兽的侵扰,需要在定居的聚落外围增加防卫设施。

其后伴随着母系氏族时代进入父系氏族时代,为了防御其他部族经常性的侵犯活动,更需要在定居点建立各种防御性设施。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防御性设施主要为环壕和土垄。

随着城邦国家出现,环壕和土垄就发展成为城垣。

二是这些史前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傅筑夫认为,中国城市兴起的具体地点不同,但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防御和保护目的建立起来的。

7张光直认为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8
三是这些早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已具有功能分区。

我们必须看到,城市并不是“城”和“市”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各种功能。

我们必须把城市的形成看成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7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册,三联书店,1980年,第231页。

8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的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第二期,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城市的形成期。

河南偃师二里头古城遗址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初步形成。

夏商周三代城市共同特征
1.政治、军事因素成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宫殿建筑及其他政治机构建筑成为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受政治因素很大的影响。

3.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4.城市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有较大的发展。

5.重要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1.政治、军事因素成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期城市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经济力量来聚集人口,从而形成城市;一种是以政治、军事实体为基础,以法律的、宗教的、行政的或暴力的等强制性手段来实现人口的聚集。

中国城市的产生大多是后一种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因经济因素而形成的早期城市。

2.宫殿建筑及其他政治机构建筑成为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受政治因素很大的影响。

由于此一时期的各国城市是因政治原因而修建,因此城市中设置了大量的政治机构。

这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各类城市遗址都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

3.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由于实行城邑等级制度的结果,周代的城市除都城和少数诸侯所在的城市以外,一般规模都较小,功能简单。

4.城市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有较大的发展。

5.重要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第三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城市初步发展时期。

1.大批城市兴起,城市规模扩大。

2.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3.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叠加。

1.大批城市兴起,城市规模扩大。

周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分封诸侯,由此推动各诸侯国城市的建设,开启了第一次筑城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开始出现第二次筑城高潮。

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周王朝所制定的限制诸侯发展的城邑等级制也被打破,因此,诸侯的城市普遍超过了“三里之城,五里之郭”的规模,大中城市数量增加。

2.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春秋早期的城市大多是各国统治者、奴隶主贵族的居住地,士农工商及奴隶大多居住在城外,城市社会结构比较单一,王室宫廷人员、官僚贵族、军队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员数量相当庞大,占城市人口比例仍高。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营工商业者的增多,使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

3.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叠加。

商周时期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宗教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工商业有很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中国城市的性质和类型发生变化。

但需要指出的是城市虽然具备了经济功能,却没有形成单纯的工商业城市,政治功能仍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
在华夏文明超稳定系统中,城市行政等级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统一中国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城市作为各级政权的治所,通过不同等级的城市对区域进行层级管理,城市政治功能为城市的第一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叠加经济、文化等功能。

发展特点
1.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

2.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

3.城市无自治权和无法律确定的独立地位。

4.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制约因素,城市经济的作用较小。

5.城市的封闭性和规划性较突出。

6.城市的数量较少、规模小,但中国城市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

7.城市的发展受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形曲线轨迹。

8.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

1.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

首先因为城市是大小不同的统治者驻地,因而中国的城市都修筑有高大宽厚的城墙。

城墙的功能一方面是防止外部敌人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范内部反抗势力和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加强专制统治的一种方法。

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时代可以说是相当有效的。

其次,由于中国城市是以政治行政功能为主,因而各级城市内部都设有大小不等的统治机构,而这些统治机构从宫殿到县衙门在城市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再次,城市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行政中心,一般都驻有数量不等的军队,特别是都城和省会城市以及位于交通要道或军事要冲的城市,都驻有数量不等的军地。

2.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

秦统一中国以后,逐渐形成首都—郡治—县治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宋以后此一体系更趋完善,发展成为首都—省会—府(州)—县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

即使在中国处于分裂时期,这种城市体系也仍然存在,只是由大一统的城市体系分为若干小的城市体系。

县级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体,县城规模一般都不大,但却是历代王朝的重要统治据点。

县城大都是四方形,有城有郭,城门、城楼、城墙、成为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
3.城市无自治权和无法律确定的独立地位。

这是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的统治者实行的是城乡合治,城市无法律确定的独立地位和相对独立的管辖地域,无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是由士绅和民间团体筹办,但要受官府的制约。

4.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制约因素,城市经济的作用较小。

这首先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区位,这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城市的兴起一般都是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在农业时代,城市一般都是分布在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比较发达、适宜人居和生活的地区。

只有相对发达的农业才有可能为城市人口的生存和非生产性消费提供剩余农产品,从而保证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粮食作物的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农业发达的地区,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规模大。

此外还表现为农业的长期停滞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在社会财富、资源分布于集中范围上,农村大于城市,农村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人头税、地租税等。

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税收属于次要地位,国家以农立国,实行城乡合治。

5.城市的封闭性和规划性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封闭与区域联系的封闭等方面。

6.城市的数量较少、规模小,但中国城市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

7.城市的发展受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形曲线轨迹。

8.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

三、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