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圣才】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②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日兴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①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③1919年3月共产国际的成立促使各国共产党壮大,推动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1)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国人民首先开辟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3)世界人民开始相互配合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4)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起了战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1)资本主义世界中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霸主。
(2)苏联成为与美抗衡的大国,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
(3)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从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变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阵营。
考点二:“三座大山”的重压(见表1)★★★表1 “三座大山”的重压考点三:两个中国的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主张实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两半道路。
08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命的新道路 第⼀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及其*统治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 1、1927年七⼀五政变以后的⼀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2、国民党所实⾏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资产阶级利益的⼀党专政和军事*统治。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持下建⽴的。
2、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以后的⼀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3、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的特点。
⼆、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
第⼆节中国共产党对⾰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地⾰命战争的兴起和⼈民军队的创建 (⼀)探索中国⾰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 1927年*失败后,中国⾰命形势转⼊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争和⼟地⾰命 1927年8⽉7⽇,汉⼝⼋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命新道路的探索 1、以农村为⼯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地⾰命,开展武装⽃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命发民兵的客观规律所要求。
2、1928年10⽉和11⽉,⽑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的⽃争》两篇⽂章,科学回答了红⾊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地⾰命的深⼊ 1930年10⽉到1931年7⽉,反"围剿". 1928年12⽉,中国共产党历第⼀个⼟地法 第三节中国⾰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地⾰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地⾰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11⽉,中华苏维埃第⼀次全国代表⼤会在江西省瑞⾦县叶坪村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珍藏版)(DOC)
1.P15-16,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P20-21,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P31,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4.P3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P32-33,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破产的原因5.P34-36,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P37,林则徐6.P41-4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7.P4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8.P45-4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9.P4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0.P51-52,维新变动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1.P56,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P58-59,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
12.P62,黄花岗起义。
13.P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4.P67-70,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及革命党人挽救共和的努力。
15.P70-7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6.P95-97,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基本口号和意义。
17.P100-101,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18.P101-103,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特点。
19.P117-118,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基础、北伐的三大对象。
20.P125-126,八七会议和三大起义。
21.P126,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2.P132-133,1927-1935年间党的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
23.P144-147,局部抗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24.P149-151,战略防御阶段及其主要战役,战略相持阶段及其主要战役。
25.P154,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6.P156,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27.P166-16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8.P174-175,全面内战的爆发,内战第一年的局势。
29.P189-190,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基础。
30.P191-19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圣才】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见表3-1)表3-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见表3-2)表3-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要点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其具体内容和局限性见表3-3。
表3-3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惧怕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见表3-4)表3-4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2)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①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不作正面回应。
②“国民”主要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忽视了广大的劳动群众。
③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不做讨论,且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课程性质和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课程。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同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的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领会”)。
课程所用教材1、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由李捷、王顺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同名教材(后附本课自学考试大纲)。
本教材共分十章,前三章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8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授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3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第八章至第十章,讲授新中国成立至当今近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每一章都由数小节构成,每节由数个小目构成。
本课程内容历史和逻辑关系紧密清晰,有助于同学对课程的把握和认知。
2、本教材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本教材。
3、本课程串讲以考试大纲和本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串讲要求,对所讲问题作适当记背。
本课程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简答题:6分×5(道题)=30分论述题:10分×2(道题)=20分串讲的目的1、本课程串讲旨在协助应考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逻辑入手”,以“问题为干”,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假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本原。
3、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思想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实践论:实践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4、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
5、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领导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3、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领导的一次伟大建设,它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一、考试内容与考试目标专升本政治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而言,考试将涵盖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要内容。
考试的目标是测试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策略与要点1、建立知识框架:需要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以便在考试中能迅速定位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代史
序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含义和分期1.含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分期:184019191949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前期基本线索和社会主要矛盾1.基本线索:①反帝反封斗争,实现民族独立;②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近代化.*专题:①资本主义的侵华史;②下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史;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史;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⑤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2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沦落:“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②进步:“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分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半殖半封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半封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4.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阶段特征殖民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二、重点解读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直接目的: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3)性质:英国侵华战争.(4)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A.政治上: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B.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B.经济上: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上编:综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摘要:
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概述
二、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方法
正文:
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概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门讲述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也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旧民主主义革命: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
3.新民主主义革命:讲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人民进行反抗的历史。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三、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宏观把握,理清思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整体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加强记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记住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结果和影响,形成基本的历史认知。
3.以时间或事件为轴线,总结相通的知识点:通过时间或事件的关联,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近现代史的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1年):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此期间,一系列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也展开。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此后,我国历经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1.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建国和治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2.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朱德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3.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现代史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束缚,实现了民族独立。
2.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4.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被列强欺凌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近现代史的教训和启示1.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_部分1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8上下历史复习笔记
第1课鸦片战争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2、虎门销烟的领导者: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5、《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6、鸦片战争的影响: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帮凶:2、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3、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及数目:4、抗击洋枪队的太平军将领及主要战役: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中甲午年是公元多少年:2、甲午中日战争中,主要的战役有哪些:3、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英雄:4、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的主要国家:2、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目的、主要战役、罪行:3、《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影响:4、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第6课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性质、思想主张和口号各是:2、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中央:地方:3、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4、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5、洋务派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各三个:军事:民用:6、中国近代化开端的事件:7、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第7课戊戌变法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2、列举出三个维新派的代表人物:3、写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的刊物、团体:4、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在位的皇帝是: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6、戊戌变法的性质:7、中外资产阶级改革(共四个):8、戊戌变法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格西文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第8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武昌起义的时间: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5、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派别、领导人、宣传刊物:6、辛亥革命的性质:8、中外资产阶级革命(6个):第9课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代表人、领导阶层: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及主要阵地:3、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及创办的刊物: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5、中外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3个):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结果:2、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4、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党的中心任务:5、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件:6、、与上海有关的史实:①《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②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位于上海③新文化运动首先在上海开始④五四运动后期中心⑤中共一大在此召开⑥八一三事变发生于此⑦《中美联合公报》在此发表⑧改革开放中设立浦东开发区⑨举办上海APEC会议⑩举办2010年世博会7、来源于中国近代的节日及相关事件: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党的生日——中共一大、八一建军节——南昌起义、十一国庆节——新中国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建者:2、北伐的目的、战场、对象:3、北伐中的主要战役和先锋部队:4、南京政府建立的时间、建立者:5、在南京建立的政权有哪些(3个):★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变迁:广州—武汉—南京—重庆—南京★近代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 1853年洪秀全中华民国 1912年孙中山南京国民政府 1924年蒋介石2、第一国共合作时期的事例:创建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3、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南京条约》、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南京解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2、南昌起义的意义:3、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创建者:4、井冈山会师的两支部队、时间:5、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的名称:★不同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及所走的道路: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长征的起止时间:2、长征中两次会师的名称,时间、部队: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历史意义:4、长征中经历了六次艰难险阻:5、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对长征精神的认识:★1927年—1937年三次会师:1928年4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第14课难忘九一八1、九一八发生的时间、地点:2、九一八事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3、写出你知道的东北抗日武装、抗日英雄:4、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时间、目的: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全国性抗日战争的标志、时间:2、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牺牲的爱国将领:3、国共两党第二次正式合作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名称: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首都的变化:5、南京大屠杀给人类的启示,日本右翼分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的标志:初步:正式:7、北京遭受洗劫的事件:第16课血肉筑长城1、列举抗战时期,三次重要战役的名称、指挥者、历史意义:2、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3、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结束的时间及事件:4、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总后方:5、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6、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标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标志:8、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次战役:、、9、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共产党:、、国民党:、10、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事变:、、11、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20年自考专升本复习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前总复习(十)_9
2020年自考专升本复习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前总复习(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笔记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笔记:
一、中国近代史概述
1. 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2. 历史背景:中国在封建社会晚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困境。
3. 主要特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政治力量交织。
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大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
2.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3. 洋务运动:清朝政府为应对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4.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文化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6. 重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鲁迅等。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教训和启示
1. 中国需要不断加强国家综合实力,以应对外部挑战。
2. 中国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现代化目标。
3. 中国需要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以维护国家统一。
4. 中国需要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权利。
5. 中国需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1、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
序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含义和分期1.含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分期:184019191949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前期基本线索和社会主要矛盾1.基本线索:①反帝反封斗争,实现民族独立;②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近代化.*专题:①资本主义的侵华史;②下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史;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史;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⑤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2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沦落:“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②进步:“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分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半殖半封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半封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4.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阶段特征殖民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二、重点解读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直接目的: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3)性质:英国侵华战争.(4)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A.政治上: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B.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B.经济上: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中国近代历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历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中国近代历史要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清末维新运动- 具体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宗旨:推动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
- 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自强运动:强调研究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提倡实业兴国。
- 戊戌变法:主张变法立宪,以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
- 运动的失败:- 缺乏统一领导和坚定决心,面临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
- 外国列强的干涉和侵略,削弱了维新运动的势力。
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 目标: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 主要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辛亥革命成功,宣告清朝灭亡。
-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影响:- 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的终结。
- 为中国近代政治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 受到了外部力量和内部分裂的挑战。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 没有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因此采用北洋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名称,设立在北京。
- 关键人物:- 兼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 兼任陆军总统的袁世凯。
- 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实力弱小,地方势力和军阀频繁起兵造反。
- 袁世凯采取手段,试图统一全国。
- 袁世凯逝世后,中央政权进一步分裂,国内混乱。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 起因:巴黎和会将中国对德属胶州湾的要求被拒绝。
- 特点和影响:- 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 呼吁民主和科学,抵制封建文化和外国侵略。
- 开始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
北伐战争- 时间:1926年至1928年。
- 目标:推翻北洋政府,实现统一的中央政权。
- 领导人:国共两党合作,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
- 结果:北洋政府被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影响:- 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潮的高涨。
-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 时间:1934年至1935年。
- 过程:红军长征跨越了无数山川和河流,寻找抵达陕北的生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清末至今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事件。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清朝末期到当代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简要回顾。
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清政府的腐败和弱势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历经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但在国共内战的影响下,中国逐渐陷入内战和分裂的状态。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在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赢得了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
新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但也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愿中国近代史的纲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上编:综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
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
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
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
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Q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②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③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践的异同,指出他们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疆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③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①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