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回族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回族的来源

2013-11-30 10:20阅读:460

陕西回族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早的是从盛唐到五代,从西、中亚前来长安及其东部一带活动的波斯、阿拉伯人和九姓胡人等,其中主要的是商人、学者和安史之乱以后的留在中国的官兵。早在天宝以来的40年间,仅在长安城内定居的回回就达到4000余户,其中多数是上述回族先民,接近于目前西安市内的回族人口之半。

到了元代,中、西亚大批回回人随蒙古军东迁,是为第二个阶段。最初,是元元年(公元1264年)赛典赤.赡思丁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曾带领一批回回官员和军民来陕,三年之间增加军户21820户(2),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又将安西王府所管编民2000户安插于临潼、泾阳、终南(长安)和渭南屯田。至元25年(公元1288年),又“督翰端(和田)、可失合儿(喀什)工匠四十五户屯田”于陕西和甘肃等处(3)。这些,基本上是关中一带的情况,当时便引起马可波罗的注意,称他们是“土库曼人和撒拉逊人”④,实际上是西安以东沿线的回回人。

至于陕南地区,自从唐宋以来,便有长江流域的回族先民从汉江而上,活动在陕南东部一带,至今仍被称之为“下河人”。到了宋元之交时期,宁羌、汉中一带早有回族分布,此时宋蒙两军在陕南一带作战,两军中有不少的回回兵后来散落该地,扩大了当地的回族。此后,明清以来还有越大巴山而来的四川回族,越秦岭而往的关中回族,这就确定了陕南以后的回族分布。在陕北地区,最早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8年—1227年),便有从新疆东来的回回商人活动,并因战乱道阻而留居下来。元时陕西地辖今宁夏长城以南地区。至元18年(公元1281年),元军在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21

年,也于“宁夏屯田成功”⑤。

回族的形成以唐宋为其“侨民”或“先民”时期,从而确定其形成于元明。实际上,以宋代回族已发展为几个大的聚居区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条件来衡量,则早在元代以前,如东南、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的回族便早已先后形成,至于元代以后,又使整个回族加以巩固和扩大而已。据此,我们可以说陕西回族的形成,上限是北宋时期,下限是元明之交。如果以关中为例,则最早在东府大荔沙苑定居,开发的是唐安史之乱以后在关中滞留的大食授唐官兵⑥和以后成为回族的回纥兵。他们与关中当地的汉族女性结婚,遂向南北发展,形成了“东府十大县”的回族⑦。

陕西回族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而大盛。明永乐年间除沿哈密、河西陆续有回族迁入关中外⑧,“靖难之役”中亦有江南很多回民来到陕西。到了明英宗初年,徙新疆东部与河西一部分回族于江浙的同时,也有一批从银川疏散来陕,据明人记载,关中东部“自华以北渡渭水,投清凉寺,一望漠漠黄沙,无寸草人烟,仅有小村皆回回种类”⑨;而其他地区所谓的“回夷”,即“西(西安)、延(延安)、庆、平(甘肃庆阳、平凉)、凤(凤翔)、汉(汉中)间夷也”⑩。此外,在陕北榆林的东南,也仍有“东干回族踪迹”(11)。于是,关中便以渭、泾、洛三河的三角地带为主,加之外来与当地回族人口的发展,遂形成了公元1862年以前的规模。

自1862年以前,陕西回族几乎遍布全省的七府五州,而以关中居多,陕南次之,回民起义失败后,关中、陕北几无回族,百余万回族被杀被赶,劫余者十不及一,各县也禁止回族人滞留。关中仅留下西安城内的一万余回族。至于陕南地区,当时因为横隔秦岭而未遭大劫,约有三四万。此后经过半个多

世纪的生息繁衍,本籍回族人口才略有回升,直到本世纪30年代,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延安、三边和黄龙山区数县才有逐渐有了回族踪迹。而关中则主要是在抗战爆发以后,东部省份逃难的回族大量来陕,才出现了陕西回族人口的第一次增长,其总数超过五万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几个集中区,其间一些城镇也有零星居住。新中国诞生以来,又因外来回族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增多,于是又出现了第二次增长。

②《元史》卷125《赛典赤.赡思丁传》。

③《元史》卷100《兵志3》;卷15《世祖本纪》。

④《马可波罗游记》卷2第41章,马可波罗可能将新来的中亚人称为“土库曼人”,将唐宋以来早期回族先民称为“撒拉逊人”。

⑤《元史》卷17《世祖本纪》。

⑥卡米勒尔.雅德:《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历史关系》提供了大量大食兵留华的史料。又参见《册府员龟》卷973。

⑦东府十大县为: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白)水,三城(澄城、蒲城、韩城)朝(邑)合阳。

⑧《明实录.太宗永乐实录》。

摘自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

本文作者:陕西教育学院李增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