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节地规定.doc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共18页文档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word精品文档7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19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二0一五年七月前言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标准》)已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为了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快速4~内容。
E具体评价方式】主要是对评价工作要求的细化,包括适用的评价阶段,条文说明中所列各点评价方式的具体操作形式及相应的材料文件名称、内容和格式要求等,是对定性条文判定或评分原则、对定量条文计算方法或工具的补充说明,明确评价时的审查要点和注意事项等;附录给出了评价中方便查阅参考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分值总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空调系统冷源机组能效指标等。
《技术细则》的编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要编写人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林海燕、程志军、王清勤、曾捷、叶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韩继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王有为目录1 总贝tl.....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3.1 一般规定 (4)5115478 7.1 控制项 (88)7.2 评分项 (89)8 室内环境质量 (101)8.1 控制项 (101)8.2 评分项 (116)9 施工管理 (128)9.1 控制项 (128)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说明】建筑在其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绿色超高层建筑运营管理规定.doc
绿色超高层建筑运营管理规定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是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评价工作,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而制定。
适用于高度100米以上的绿色超高层公共建筑的评价,主要面向新建超高层建筑,改扩建超高层建筑可参照使用。
其中,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对于运营管理的规定是怎样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绿色超高层建筑运营管理规定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控制项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废气、废水和噪声污染,减少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处理和输运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供水系统和设施须定期清洗和维护,水质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的相关要求。
一般项制定符合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制度,且有完整记录。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并建立有完善的建筑工程、设施、设备、部品等的档案及记录。
能源设备计量、监测与控制系统应具有工况优化运行模式,以降低运行能耗。
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集成管理系统功能完善,配置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的相关要求,系统高效运行。
实行能耗分类、分用户计量收费,且有完整的记录与分析。
优选项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物业管理业绩与经济效益同建筑资源节约、运营效率提高相挂钩。
根据设备监控系统、分项计量系统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合理调整系统运行参数,实现节能工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标准》条文:“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标准》条文:“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标准》条文:“4.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细则》:4.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细则》;4.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细则》;4.4.4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细则》;4.4.5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细则》;4.4.6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4.7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细则》;4.4.8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细则》;4.4.9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细则》;4.4.10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细则》;4.4.11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细则》;4.5.5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使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目标,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和有效管理,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细则。
首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
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在施工阶段,应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使用阶段,应推广节能、节水、减少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在拆除阶段,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其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节能、节水、材料和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节能方面,建筑物应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在节水方面,建筑物应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材料和资源利用方面,建筑物应采用环保材料,减少资源的消耗。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建筑物应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光线的充足和舒适的室内温度,保障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
最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的要求。
建筑的管理和运营对于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至关重要。
应采用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手段,保障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总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细则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包括节能、节水、材料和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通过严格的评价标准,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二○一二年五月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引导超高层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补充,是在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果,结合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的。
目的是为超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和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以尽可能降低其对城市能源资源和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后定稿。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宋凌韩继红杨榕曾捷范宏武林波荣张播安宇王昌兴李晓锋李景广李宏军高月霞廖琳马欣伯孙桦李旻雯樊娜沈飚主要审查人:郞四维鹿勤袁镔赵锂王翠坤詹庆旋程大章I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1)3 基本规定 (2)3.1 基本要求 (2)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2)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4.1 控制项 (4)4.2 一般项 (6)4.3 优选项 (9)5 节能与能源利用......................................................................................................115.1控制项 (11)5.2一般项 (16)5.3优选项 (22)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76.1控制项 (27)6.2一般项 (29)6.3优选项 (33)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357.1 控制项 (35)7.2 一般项 (36)7.3 优选项 (40)8 室内环境质量..........................................................................................................428.1 控制项 (42)8.2 一般项 (46)8.3 优选项 (49)9 运营管理..................................................................................................................529.1控制项 (52)9.2 一般项 (53)9.3 优选项 (56)附表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价表 (58)11 总则1.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评价工作,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制定本细则。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研究
1 、VA V客 户侧不 可调 ,且大开 间隔 断时 出现 冷热不 均 2 、部 分用 户对于 末端无 法控 制存在 投拆 ,夏 季室 内有点过 冷 3 、担心 仅在用 户侧做垃 圾分 类桶 的效果不佳 4 、过 渡季 的系统 运行是 难点 5 、室 内绿化 可选 品种不 多 ,且虫控 方式是一 个 问题
室 内环境 质量
( 1)室 内环 境 不 满 意 度 主 要 因 素 此 条有 8 回 人
答 .汇 总 结 果 显 示 影 响 超 高 层 建 筑 室 内 环境 不满 意
的 主要 因素 由高 到 低 排 序 为 :室 内 空 气 中 的 化 学 污 染
u O ■t 器 —一 r ● hr C H _WF e ∞ S -l n d e r 器
区 C 2 控 O 监
计量 系统 控制 系统
用 电分 项计量 、每个 住户 单独 用电计量 、空调 费用 按面积 收取 全楼B 智 能化 系统 AS
表 2典 型超高 层建 筑项 目建设 和运营 情况表
分类 投入 使用 时间 项 目1 2 0 年初 09 项 目2 办公A塔楼 低 区已使用 ,其余 在建 1 、空调 冷凝水 部分 回收作 为冷却 水补水 2 、空调 系统分 内外 区 ,内区常年供 冷 ,外 区 由空调箱采 暖制冷 3 T机房2 小时供 冷 、I 4 4 、空调 系统按 国家规 定定期 清洗 5 、每层 都有垃 圾分类 桶 6 、夜 间只开部分 照 明 ,设 限时开 关表 7 、早8 点前 只开2 台电梯
C 0 以上 .高 层所 用混 凝土 等 级 一般 在 C 0 以下 。 5或 5或
可 见 超 高层 建 筑 中可 适 当提 高 较 高 等 级 混 凝 土 的用 量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 可再利用材料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 可再循环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基本规定一般规定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基本规定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 1. 1 绿色建筑旳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波及系统性、整体性旳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旳总体进行评价。
【阐明】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均可以参评绿色建筑。
当需要对某工程项目中旳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些评价指标是针对该工程项目设定旳〈如住区旳绿地率),或该工程项目中其他建筑也采用了相似旳技术方案(如再生水运用〉,难以仅基于该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此时,应以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旳总体为基准进行评价。
建筑群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似、权属相似、技术体系相似或相近旳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构成旳群体。
常见旳建筑群有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
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用本原则评分项和加分项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体建筑旳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旳建筑面积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建筑群旳总得分,最终按建筑群旳总得分确定建筑群旳绿色建筑等级。
参评建筑自身不得为临时建筑(例如,多见于北方旳冰雪建筑,近年来在南方出现旳集装箱建筑〉,且应为完整旳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
无论评价对象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计算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时,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旳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计算区域旳边界应选用合理、口径一致、可以完整围合。
常见旳系统性、整体性指标重要有: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
3. 1. 2 绿色建筑旳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献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阐明】本原则2023年版规定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但在随即公布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行细则(试行修订〉》(建科综[2023]61号)中,己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并且,通过数年旳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旳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旳积极作用。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1. 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节能设计标准。
- 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等部位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 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监测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采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计,降低建筑用水量。
- 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 合理规划景观绿化,减少灌溉用水。
- 优化给水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选用环保、高性能、长寿期的建筑材料。
- 采用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等技术,提高建筑材料利用率。
- 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降低建筑垃圾产生。
5. 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噪声、光照、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应满足相关标准。
- 采用绿色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
- 设置舒适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者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6. 运行管理:- 建立完善的建筑运行管理体系,确保建筑设施设备的高效运行。
- 制定节能、节水、节材等相关管理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绿色建筑管理。
- 定期进行建筑性能监测,持续优化运行管理策略。
此外,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还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如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方法等。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全面的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doc
15
15
原则上,平均每100m2绿地面积不少于3株乔木,且木本植物的种类满足要求,则判定该项达标。
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且木本植物种类: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不宜少于25种;华中、华东地区不少于45种;华南、西南地区不少于50种。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得分则判定该项达标。
20%
20
20
用水定额采用平均日用水量:折减系数(0.67~0.91,按照给水一、二、三分区和特大、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取值)×最高日用水量(参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当地是否为缺水地区由专家判定。
10%
(12)
优选项
4.3.1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附表一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分表补充说明(住宅建筑)
指标名称
类别
标准条文
评价内容
分值设定
补充说明
分值
总分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
人均用地指标是控制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有两种方法控制人均用地指标:一是控制户均住宅面积;二是通过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设比例,在增加户均住宅面积的同时,满足国家控制指标的要求。
1.选择当地适宜方向作为建筑朝向,建筑总平面设计综合考虑日照、通风与采光。
5
8
——
2.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与优化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效果。
3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进行校核并满足舒适性要求,或进行了优化设计,此项均达标。
2020年(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当绿地率为30%时可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是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等相关指标及可行性研究后确定的。
公共绿地应采用集中与分散、大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适应不同居住对象的要求。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以利于绿地内基本设施的设置和游憩要求。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规划设计或建成后的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绿地布置是否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的相关规定。
1.3.4 六类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得分汇总成基本分。汇总基本分时,
为体现六类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权值如下表:
建筑分类
指标名称
住宅
公建
权值
权值
节地与室外环境
0.15
0.10
节能与能源利用
0.25
0.2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0.15
0.1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0.15
0.15
室内环境质量
0.20
0.20
为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和施工场地土
壤环境条件,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在执行本条时应准确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关于日照标准要求的以下几项内容: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全文
附件: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 年 2 月 12 日
第 1 页
官网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
5
节能与能源利用....................................................................................................34 5.1 5.2 5.3 5.4 能源利用指标.....................................................................................34 节能.....................................................................................................37 能量回收.............................................................................................53 可再生能源利用.................................................................................56
8
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102 8.1 8.2 8.3 8.4 环境影响...........................................................................................102 水、气、固体污染物控制...............................................................104 室外噪声与振动控制....................................................................... 112 其他污染控制................................................................................... 114
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二0一五年七月前言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以下简称《标准》)已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实施。
为了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指导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在该标准修订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标准》修订组专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课题的承担单位,同时启动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的修订工作,并于2015 年2 月通过了专家审查。
《技术细则》依据新《标准》进行修订编制,并与其配合使用,为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提供更为具体的技术指导。
《技术细则》章节编排也与《标准》基本对应。
《技术细则》第1 3 章,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关术语、评价对象、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文件要求等作了阐释;第4 ~11 章,对《标准》评价技术条文逐条给出【条文说明扩展】和【具体评价方式1【条文说明扩展】主要是对标准正文技术内容的细化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原则上不重复《标准》条文说明内容。
E具体评价方式】主要是对评价工作要求的细化,包括适用的评价阶段,条文说明中所列各点评价方式的具体操作形式及相应的材料文件名称、内容和格式要求等,是对定性条文判定或评分原则、对定量条文计算方法或工具的补充说明,明确评价时的审查要点和注意事项等;附录给出了评价中方便查阅参考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分值总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空调系统冷源机组能效指标等。
《技术细则》的编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重点标准规范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专家的大力支持。
各地在《技术细则》的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将意见建议反馈给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规范处(士也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编:100013;E-mail:),以便修订完善。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发布版本)
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类影响室外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施工扬尘和废气排放。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扬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并切实履行,减少施工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景观设计文件及其植物配植报告,并现场核实。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当绿地率为30%时可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是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等相关指标及可行性研究后确定的。
推广价值
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引导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
10
综合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展前景及潜在效益
10
总得分=基本分+创新点项得分+推广价值项得分+综合效益
2
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3
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4
4.1
控制项
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
4.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绿色建筑的选址,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本条主要对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危险源的避让提出要求。
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氡是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两种影响:一是电磁波的热效应,当人体吸收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出现高温生理反应,最后导致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二是电磁波的非热效应,当电磁波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时,就会出现如心率、血压等生理改变和失眠、健忘等生理反应,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较大,后果严重者可以导致胎儿畸形或者流产。电磁辐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很多,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此外,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为此,在绿色建筑选址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住宅部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正文4 住宅建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
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令第100号,)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当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的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时,在工程结束后,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
4.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绿色建筑建设地点的确定,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
本条主要对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危险源的避让提出要求。
众所周知,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
据有关资料显示,主要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氡是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两种影响:一是电磁波的热效应,当人体吸收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出现高温生理反应,最后导致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二是电磁波的非热效应,当电磁波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时,就会出现如心率、血压等生理改变和失眠、健忘等生理反应,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较大,后果严重者可以导致胎儿畸形或者流产。
电磁辐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
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很多,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节地规定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是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评价工作,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而制定。
适用于高度100米以上的绿色超高层公共建筑的评价,主要面向新建超高层建筑,改扩建超高层建筑可参照使用。
其中,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对于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规定是怎样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节地规定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控制项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系和其他保护区。
建筑场地应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险源及重大污染源。
建筑不对周边居住建筑物和道路造成光污染。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高处风速,以保证室外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与通风需求。
合理采用立体绿化方式。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且种植区域有足够的覆土深度。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或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米且周边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少于2条。
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的共享,设置对外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
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应合理设置,并采用多种停车方式节约用地。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优选项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30%且透水铺装率大于等于70%。
下凹式绿地面积大于等于50%的总绿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