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三语文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高三语文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2016高三上·日喀则期末)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锻练断壁残垣垂涎(yán)穷兵黩(dú)武
B . 聒噪不记前嫌按捺(nài)钟灵毓(yù)秀
C . 剽悍针贬时弊复辟(bì)臧否(pǐ)人物
D . 跳槽苦心孤诣蛰(zhé)居一丘之貉(hé)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对于加快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都有深远的影响。
B . 在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生存条件相当恶劣,300多人睡在阴湿的地上,没铺的就找来建筑杂物,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C . 今年1月至10月,省属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营业收入再创新高,企业效益大幅在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3%。
D .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牢记这个真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3. (1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
秋》,非止一箭之进。
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
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言其史传之成就,“”,言其文学之成就。
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性质的加强,和“”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
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
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
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
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
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
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文学史传
B .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传文学
C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传文学
D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史传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 .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 .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 .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 .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 . 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 . 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 .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 .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 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
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群星璀璨毋庸质疑精辟(bì)
B . 完璧归赵流芳千古荟(huì)萃
C . 推崇倍至朝秦暮楚血(xiě)腥
D . 悬粱刺股俯拾皆是滑稽(jì)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A .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
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 .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 .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 .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4. (6分)(2017·广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习书法,首先应该是取径的问题,即怎样写才能把字写好看的问题。
晋人卫栋(即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对七种用笔的阐述,既侧重于线条的审美现象,也兼顾到用笔动作的技巧内容,有效果也有过程,既衡量什么字好看,也衡量怎么写好看,开列出某笔“如千里阵云”、某笔“如高峰坠石”等七项好看的标准,意在告诉学书者,在技法的学习上努力的方向。
卫夫人所关注的是线条美中的技法问题。
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殊内容。
因此,古来的技法理论中十分关注线的运用。
对线条的把握,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
无论站在批评的角度还是站在教学的角度,汉魏时的人们更多地关注线条而忽略结构,这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线条是属于书法的,而结构是属于文字的。
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结构的审美价值的开掘。
基于此,在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而谈书法的技法学习的言论中,对于结体的重视可以说与对用笔的重视提到了同等的高度,结体的学习亦成为学书者的重要途径。
至于古书论中有言用笔第一间架次之者,有言先学间架,间架既明则学用笔者,在我们看来,也并非是古人非要从中论出这两个取径孰为高下,而是说这两者在学习书法时不可轻忽其一。
谈取径问题,是说从哪里入手学书法,古人择用笔与间架两途,实际上是直入根抵之法。
而此一基本功不扎实,
则书法亦如转蓬、浮萍,无所依傍,终无力而美。
学习书法,始于技法的学习,技法的学习是枯燥而艰苦的,非有毅力与恒心,不足支持。
毅力与恒心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意志力的问题。
在书法技法学习阶段,那种单调枯燥常常影响学习者的情绪,意志力薄弱者常为单调枯燥的行为方式所导致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从而导致学习的半途而废。
所以在中国书论中谈到书法的技法学习及训练时,十分强调持之以恒。
曾国藩谈到学习书法时曾提到“每日习柳字百个……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
困时且莫间断,熬过此门,便可稍进;再困再进,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
困时不间断,这可以说是古人论书法学习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流传下来许多书法大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多;如说钟繇入抱犊山习字,木石尽墨;如说唐大宗夜半把烛习《兰亭序》;如说赵孟頫习字十年不下楼,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故事不管是实有其事还是仅为传说,都足资教海。
同时,古人也注意到,过分强调学书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书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削弱学书者的意志力。
所以他们既告知学书者学习是艰苦的,困难重重。
同时,也告知学书者,困难绝非不可克服的,知难而退,难则难矣,知难而进,难则不难。
古人站在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的立场,言学书者的取径问题既多且徉,诫勉有加;言学书者的毅力问题由正及反,考虑周全。
这其中有无偏颇有无武断有无机械,暂且不论,仅就其如此细致的分析,如此谆谆的教侮,已足以说明古人对技法的学习艳有十分重视的态度。
〔摘编自巴蜀书社《中国书法讲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法进入艺术殿堂伊始,技法问题就受勤书法教育者及书法创作和研究者的特别关注
B . 学习书法,如何取径的问题,就是怎样写才能把字写好看,怎样用笔创造线条美的问题
C . 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殊内容,因此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特别关注运用线条创造线条美的问题
D . 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古人重视的是书法技法学习中的取径问题和学习者的毅力问题
(2)
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取径问题上,古人关于“用笔”与“间架”两条路径的选择,文章认为是有高下之分的
B . 在书法技法学习初级阶段,练习线条常常是单调枯燥的,这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与意志力
C . 既告知书法学习者学习的困难,也告知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对于初学者是有好处的
D . 古人谈学习书法技法的言论,不论其有无偏颇对错,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卫夫人是出于教育的目的、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谈论书法的技法问题的
B . 用笔与间架是书法最基木的东西,可以说没有它则没有书法艺术
C . 汉魏时期的古人们,关注线条而忽略结构,因为他们认为线条是属于书法的,而结构是属于文字的
D . 汉魏以后,谈论书法技法学习的言论中,结构与用笔才得到了同等的重视
5. (12分) (2019高二下·莱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对联
米兰
冬日里总是有些寂廖的。
一场小雪过后,情形有些改变,“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文人的古意相跟着来了,再念及王子猷雪夜访戴之雅意,便起身拿了围巾和手套下楼,推上自行车出门——去漏月轩看看吧,又是六个月过去了,“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① ,老先生以行楷笔法书写在自家门上的红对联褪尽颜色了吧?那字儿还能瞧出些眉目来吗?
外面的世界依旧熙熙攘攘。
路两边灌木丛上残雪点点,像一朵一朵洁白的莲花。
骑着自行车猛蹬几步,转往鹤伴二路。
与郭连贻相识十年,在他始终平静如水的表情里,跌宕人生消失无形,我每每感觉流离时光背后,他那不着一才的隐士之风发载而来的大气象。
得其沾溉既久,我的性情业也随之多了些天高云淡,再不喜铿锵之音,更愿意聆听对面坐着的人,无言传递过来的那些话。
亦由此,当丙申年春花开过、先生“走”了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我保持着沉默。
我以为面对极具个人色彩的一位乡贤而不作个性化的表达,是不太有趣的,信手而来的溢美
之词对他也是不够尊重的。
郭连贻生前抑或明白,他眼前这位“米兰女史”依稀仿佛与他的灵或有些微相通之处吧。
别人看到的,他的笔默文章,就在那里,我也看,只是对此未曾作过只言片语,想起来也是惆怅。
郭连贻的村庄就在印台山脚下,周围植有大片果木,每年春天花开时节,踏春的人接踵而至,人声嘈嘈,全然不见他当年为生产队看守果园时的那份清静。
郭连胎长子郭宪明犹记得小学时代,每天放学后跑进果园,扔掉书包,拿起父亲尤头上的书,《契诃夫小说选)或者《聊斋志异》,随便哪一本都是一段快乐的阅读时光。
“屋前一架丝瓜,几只蝈蝈飞来瓜架上支支叫着;雨天里坐在门口听雨声,着黄黄的些瓜花落满一地,望着父亲穿着蓑衣,从朦胧雨中的小道上走来……”在郭宪明笔下,果园里的童年就是这么美好。
只有一点,每天被父亲规定着写十张大仿,实在是额外的负担,端的不如在果园里跑来跑去,偷偷摘个果子吃好玩。
每年春节前,庄邻乡亲拿着红纸来让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不到除夕不作买,令人烦不胜烦,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自找麻烦。
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当郭宪明自己悟到答案的时候,老大徒悲,,悔之已晚。
人生的季节哪能颠倒呢。
丙申年十月十五之夜,据说是六十八年来月亮最大最圆的一次。
那天晚上,我在鹤伴二路明丽的清辉里散着步,想象郭家院子里那片青青翠竹飒飒有声,像青年郭连胎风樯阵马,下笔疾走。
我觉得他一定还有想说的话没说,把它们留在什么地方了。
郭连贻一生磨难并不是我能会意的,对于他的书法艺术,我一个外行更无资格做高低品评。
老先生一点一刻横竖撇捺,在我眼里加此天真稚拙,所谓“儿童乃成人之父”,先生下笔复归本真,其中的缘由与秘密藏匿于岁月深处,无形滋渥,无由言表。
想至此,仍是惆怅。
雪后初睛的景色很不错,印台山北麓雪光闪闪。
薄雪覆盖的麦田扩展了视野,成群的麻雀在行道树上明喳觅食。
我骑着自行车一路生风,呼与吸凝成的白雾团团向后飘去。
用不了一刻钟,就能再次见识郭家那片竹林了,那可是北方院落少有的景致。
以前每次去,老先生都会站在门口迎着,我们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像回家一样踏进门去。
这次我一个人悄悄地去,只是因为想念。
我谁也不打扰。
甚至他家后面那座文昌阁楼顶上古老的青瓦以及瓦缝间漂亮的松花,我也不打算再拍照,看看就走。
郭连贻家在碎楼村街最北端。
六月份的时候我来过一次,看到两扇门上各粘了一张小小的白纸,盖住了对联末尾那个字,翰墨因缘、烟云供养,郭连贻的影子在淡红的对联里沉默不语。
我对着门拍了一张照片,记录下那一刻我内心的悲伤。
半年后再次过来,门上纸张已然残破,颜色已然褪尽。
忽然想起雷恩·寇伯音乐特辑《心灵秘境》中的一首“暗夜”:当夕阳西沉,路易斯岛上的石头送走的不是光明,而是迎来满满一屋子的宁静……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可是郭连贻已经沉寂到了远方,只把一副对联留在门上,等着远远近近过来看他的人。
(选自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注释】①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清朝书法家伊秉绶所撰伊姓宗祠通用联,意为与笔墨结缘,受云烟之洗涤。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郭连贻先生的去世,作者内心非常悲痛,却又不愿做那种表面化的没有深入人物心灵的所谓纪念性文章。
B . 在郭宪明的回忆里,既有对在果园里读书、玩耍等快乐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父亲给自己规定练习书法的任务以及帮庄邻乡亲写春联的不理解。
C .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夜晚清冷的月光、雪后初晴的山野,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这与所抒发的对郭连贻先生的怀念之情相吻合。
D . 作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语言典雅凝练而又细腻传神,郭连贻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呈现出来,鲜少议论和抒情。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郭连贻先生的形象。
(3)本文以“一副对联”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6. (5分)(2017·泉州模拟) 下面是“全民阅读”特种邮票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7. (5分) (2017高三下·台州月考) 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
要求: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8. (11分) (2019高一下·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
曾祖瑶,高邮令。
祖煦,即墨令。
父保裔,兴平令。
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
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
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注],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
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
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
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
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
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
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
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
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
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
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
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
”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
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
”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
”殿上皆称万岁。
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
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
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
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选自《宋史·膝中正传),有删减)
【注释】夺情: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
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夺情。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B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C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D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 考课:文中指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C . 伶官:古时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D . 出:文中指出官,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滕中正出身官家,受到重用。
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重用,官职不断变迁。
B . 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
太祖在西洛雩祀时,滕中正侍奉尽力,得到太祖赏识,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皇帝喝酒都征询他的意见。
C . 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
滕中正曾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借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
D . 滕中正受到称赞,长期为官。
度支员外郎侯陟上表,称赞滕中正有才干;滕中正曾经官至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刑部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
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9. (11分) (2019高三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少好学,善《三礼》。
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
”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岂可不敦厉风尚。
想复弘之。
”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
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
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
准傍事例,宜瘗埋。
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
义熙十四年,除侍中。
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
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
永初三年,致仕。
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 .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 .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 .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 儒,此处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