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区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传统认知主义,这里简称为认知主义中繁衍出来的,是对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森的说话,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可称之为“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与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学习理论也不例外。
从哲学的角度看,认知主义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上。
结构主义认为对象是由成份组成的,而成份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一封闭的整体结构,要了解对象或成份的性质,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整体结构的性质。
结构主义奉行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认识规则。
而建构主义是以后结构主义为基础,后结构主义用无结构”取代“结构”,认为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它有如洋葱头没有内核,没有中心,只是一些元素和要素,它的意义存在于这些元素或要素与理解者的语言所构成的新的结构中,因而是无限开放的,知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不断建构而产生的。
分别在这两种哲学知识观影响下的认识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别。
本文仅就两者的知识观做一比较和评价。
1、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关于知识的本质。
认知主义在其知识的本质上持客观主义立场,认为事物是客观的,知识是客观事物的表征,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能够和客观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于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可知的和相对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稳定的、客观的、可靠的。
因而人们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认知,了解真实世界,从而在他们的思维中复制世界的内容和结构。
学习的目的是习得事物及其表征,使外部客观事物内化为其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采取非客观主义立场,他们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但是独立的,知识是人脑内部对客观世界提供的信息材料的主观创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即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升级换代”,出现新的“内涵”,而且在具体问题上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如“敌人”一词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所指不同。
此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语言赋予知识命题的外在形式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有着同样的理解,因为,这种理解只能由特定情境下的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出来。
由此可见,知识的本质是生成性,主观的,不稳定的。
传统的认知主义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因而是“符合论”式的知识真理观。
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视知识为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研究者并非在知识之外研究它,而是本身即处在这一系统之中,可以通过其交往实践活动来把握它。
2.关于知识的学习
认知主义关于知识本质的客观性、稳定性的观点影响了它关于知识的学习获得的看法。
它倾向于把知识看成是由外部输入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
由于知识是由语言来表征的,教师只要把表征知识的语言符合传递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表征客观事物的准确的知识。
建构主义反对客观主义的外塑论,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产生,重视主体原有
知识经验的基础作用。
任何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衣食住行到宇宙星辰,在他们头脑中都留下了痕迹。
相关的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他们就可以依据相关的经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关于知识的结构
传统的认知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
如加涅提出了学习层次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渐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知识技能。
而布鲁纳的认识发展观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所组成的经验观念结构,其核心是类目编码系统。
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他充分强调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这使经验更演化,更连贯。
”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渐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知识技能出发,逐渐向上,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与外界信息为素材的新产品,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最终形成非结构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奥苏贝尔等人所提倡的层次结构。
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必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次,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
”概念在知识建构中处于枢纽地位,知识就是围绕着关键概念而彼此纵横,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没有唯一的中心,只有无数的“网点”。
已形成的网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由新的“网点”即知识点加入,那么既成的网络就会被打破,重新构成更为复杂的网络。
总的说来,知识是无限开放的,不存在所谓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构建知识。
它提倡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4.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评价,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不仅是学习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也是认知论上的大发展。
认知主义认为人们的认知是受客观事物所制约,突出了客观世界的先天性和主体的经验的先验性,没有充分肯定人的建构的主观能动性。
而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生成性的观点确立了个体在学习知识时的主动性,另外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的否定深刻地启示我们,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临时的,知识存在“有效期”问题。
正如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腐烂掉。
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创造新知识。
但是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变成谬误,尤其是激进建构主义在否定知识的客观性时有点“矫枉过正”,结果是从客观主义、绝对主义的极端又走向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另一极端,世界变得不可认知。
5.认知主义的关于知识由外部输入的观点致使我国的教学仍然延续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灌鸭”式教学模式。
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的稳定性,因而“知识永不过时”。
在教育活动当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课本
成了解释现实的“模板”。
教师可以日复一日地把相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有利于多边式教学模式的确立及实行。
它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性作用及学习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启示我们,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知识不应过细地分门别类。
知识是一个“大家族”,族中的每一位都有连裙关系,学生可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全面发展的人应既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又具有社会科学知识,既具有天文地理知识,又有人文经济知识,故而要改变课程结构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
这样既注重了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内容,又注重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
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观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按知识的逻辑关系教给学生连贯性、体系性较强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而建构主义的知识的非结构性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不只是靠埋头苦读书,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通过在不同的知识情境中反复运用和实践才能掌握灵活的知识。
因此,知识的境遇性为实践教育观的提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
6.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学习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主体建构关于客观事物的意义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成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学习同伴不仅是竞争者,而且是学习的合作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学生用来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识工具。
教师的知识权威将受到严重威胁,师生、生生关系将得到全面改造。
当然,由于建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中发展而来的,他们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共性,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