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您对这些观点理解与瞧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主体的经验、解释与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与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就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瞧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瞧待呢?那就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就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就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就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就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就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瞧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就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就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与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就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就是由牛顿通过实践与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与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与实用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条件反射理论(巴普罗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操作条件反射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这只能说明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理论是早已被否定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具有一定的认知主义色彩)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学习法的局限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不太适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差生造成自卑感;有极大地偶发性)(被认为设想太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环境的条件,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
但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以后的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等)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和许多实质性测东西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
(实质性联系指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这两个特点成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重要标准)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性学习。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两点启示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完整版)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上异同点及教学的启示精编版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整合【参与者】郑银钟金霞方志伟林伯龙刘圣恩【任务分配】郑银钟金霞整理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分析,方志伟林伯龙和方志伟收集三大理论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与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过程】十月初期分配任务,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与整理,论文初步形成。
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修改。
【摘要】本文三大学习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出发,分析了建三大学习主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推动作用及实质内容,对人们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
三大学习主义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活动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比较【正文】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1: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茨基。
3.1:构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三大主流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3、认知因素是有结构的。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即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内部认知活动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不断形成、日益发展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者的行为和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深化了ID2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从对所具有知识数量和水平的分析,深入到对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分析,使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的确定,建立在了更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4、人脑犹如电脑,学习,即认知过程,是人脑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加涅认为,认知过程是人脑按照一定目的、策略,从外界环境中输入、加工、存储、提取、使用、创造信息的内部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构,是不能直接被人观察的,但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认知表征(信息在人的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的方法,去了解学习者进行学习时的认知心理过程。ID2中对学习层次、认知过程、教学策略等的分析,主要依据就是加涅的这一信息加工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中涉及到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经历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阶段。
1.行为主义:基于可观察的行为上的变化,行为主义关注对某一行为的重复,直至它变为自动、无意识的。
行为主义理论不能解释某些社会行为,儿童并不是模仿每个被强化的行为,例如他们会模仿一些他们初次观察到的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并没有被强化。当Bandura and Walters观察到的这些现象,他们屏弃了传统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之前先要进行反应-强化),他们在《社会学习与个人发展》书中阐述到个体可以模仿观察到的别人的行为,这种观点后来经班度拉 Banduras的努力发展为社会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
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其主要观点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复杂性、丰富性,认为通过环境的刺激就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连接的过程。
第二,它强调了知识的本质性,认为学习者就是掌握知识的,只能对刺激做被动的反应。
知识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强调强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
比如有名的戴尔的经验之塔所强调的正是媒体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的复杂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教育理论分析----教改探讨(373)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教育理论分析一、行为主义1、基本含义(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①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②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
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
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
”2、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三大主流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ID3
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8)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前,建构主义学习观更强调具体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有:
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
①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在一篇名为记忆的文章中提联结(association),其他的哲学家追随了他的思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可被观察和测量的明显的行为。它把思维看作是黑箱,大脑对于刺激的反映是可被定量的观察的,行为主义完全忽视了对人脑思维过程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有:巴浦落夫Pavlov、华生Watson、桑代克horndike和斯金那Skinner。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基本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
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主张基于情景、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
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
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 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 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 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 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四)建构主义教师观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
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 作者。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 输的对象。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 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 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
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 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 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 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 改造和重组。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 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 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 的知识和信息。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两点启示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区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仅供同学们参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三种重要理论取向,它们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刺激和强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者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
他们常用行为目标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以便于评估和反馈。
2.设计教学活动。
行为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强化来掌握所学内容。
他们常采用分步骤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完成任务。
3.运用奖励和惩罚。
行为主义者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两种有效手段。
他们常用奖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用惩罚来抑制学生的消极行为。
二、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关注的是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强调学生的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认知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
认知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认知主义者认为,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以便于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2.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认知主义者关注学生如何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他们常设计具有情境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3.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认知主义者认为,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反思。
他们常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倡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交流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主动建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
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
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
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
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
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
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
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因而建构主义更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
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
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
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
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