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主题的不同诠释和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主题的不同诠释和背景
1.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批判了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种观点认为玛蒂尔德的不幸命运是其虚荣心造成的,而其虚荣心的产生是法国金钱至上、追求享乐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借助玛蒂尔德这一艺术形象对小资产者虚荣心极尽嘲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尽批判。
2.既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又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与其虚荣心密不可分,但她为了一夜荣光付出十年的代价毕竟过于沉重,由此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地位低下卑微,在金钱至上的法国社会里生存的无奈与困顿。作者对玛蒂尔德无谓的牺牲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惋惜和遗憾,由此对浮华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3.既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又表现了宿命论思想。
这种观点认为莫泊桑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认识不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也看不到改造社会的先进力量和正确途径,因而在安排玛蒂尔德悲剧命运时,流露出宿命论、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的观点。如文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就流露出明显的宿命论思想。
4.赞美了玛蒂尔德诚实、勇敢、坚强、吃苦耐劳,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这种观点主要从法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莫泊桑自身社会生活经历出发,认为莫泊桑表现的是通过玛蒂尔德反映出来的他自己对妇女的美好愿望。他对玛蒂尔德持称颂、赞美的态度,借助这个形象告诉人们,特别是那些美丽动人的女人们,如何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如何在乌烟瘴气的社会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5.玛蒂尔德悲剧的最终主旨就是女性在男权统治下沦为饰物的悲剧。
这种观点从女权主义出发,认为作为女性性别、角色和价值的隐喻,项链实际上又充当着现实语境中玛蒂尔德的一般等价物,她由借项链始,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止的
性格发展逻辑,已暗含自我价值确证中的价值消解,亦即对女性存在价值和作用的颠覆和否定。两相对照,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女人的作用只是充当交换的媒介。自身的作用被剥夺之后,女人就只能充当牺牲品了。
6.表现了“小人物”对生命的追问、对爱情的颂扬、对人格的完善。
这种观点认为作品颂扬了以路瓦栽夫妇为代表的“小人物”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在相亲相爱的奋挣中,在维护做人尊严的磨砺中,提升了美好的人格。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中贪污成风,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特征。
《项链》背景知识
莫泊桑创作的年代,正是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即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资本主义社会不论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更腐化堕落。
《项链》反映的上19世纪80年代法国贫富悬殊、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小资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排挤的地位,但他们不安于现状,对有钱有势的大资产者垂涎三尺、艳羡不已,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爬上去,跻身上流社会。他们想活得滋润些悠闲些,又不愿意付出辛苦的劳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却只想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捷径。玛蒂尔德夫妇的所作所为正是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心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