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社会分层
摘要: 社会分层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社会分层的定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制度选择。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分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 社会学 分层 阶级 阶层 平等
目录:
正文:
前言: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分层现象是我们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传统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回顾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意义最大的、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一、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1、 概念
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的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在现实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地位既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又是人们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和基础。
2、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场合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的场合地位取决于所属群体的数量以及活动领域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领域日益扩大,所属群体日益增多,其场合场合地位也在不断扩大。第二,素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素质地位取决于它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的关系以及多重性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
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的标准以及研究的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由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
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2、社会分化的类型
社会分化的类型大体上区分为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她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她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三)阶级、阶层、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谁胡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2、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二、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社会分层视角是研究社会权利、社会资源及生活机会的不平等分配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不再讨论我国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否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近50年来,我国射虎分出呢个结构出现过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分层机制得明显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存在两套不同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1、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国家中央机构全面控制着主要社会资源,从而在计划制定者、实施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资源分配体系。
2)城乡的分割 新政权建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并制定和实施以建立民族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工业化目标。
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 “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类型的组织。其原型是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各种政治、军事和文化机构。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前
社会体制的基本特征是行政权力控制着大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城乡分割和单位壁垒设置极大的限制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公有制和以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为代表的次级制度化结构,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2、分层特点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它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改革前我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均被赋予不同政治色彩。
2)原油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再分配”体制下,行政权力决定着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行政权力按照级别被层层赋予各个单位,虽然各个单位的性质、类别可能完全不同,但均能还原于行政级别,因而在权力维度上具有可比性。
3)原油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身份是指依靠某种先赋方式或某种特权获得的地位,通常是不可更改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
我国自1979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两个重大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其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时并进,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化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构成考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宏观背景和理论视角。
1、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它对社会阶层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
第二,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第三,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了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四,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起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导向,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系统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
2、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自上而上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利的干预下长造出来的。
2)“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灯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3)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结论:近年来,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社会分层研究应以协调各阶级间的利益矛盾为基点,而不是以推动阶级间的激烈对抗为基点。当今世界已远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层提供现成的答案,即使资本主义社会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社会时,必须注重从我国当前生动的现
实出发,不断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层关系中带有规
律性的东西。 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深入分析阶级、阶层结构的现状,是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及社会结构的需要,也是调节并处理好社会各阶级、阶层、利
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