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精选)

教育社会学--(精选)

教育社会学--(精选)第一篇:教育社会学--(精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我国已经有将近六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身体、心理等方面。

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程度是问题的主要成因。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调整政策,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有父母在家,能够正常地接受亲子教育的儿童而言的。

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使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他们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的基本缺失。

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的主要原因,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外出打破了家庭原有的稳定性,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方式。

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追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学业方面。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教育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而教育社会学则通过对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教育系统的运作、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社会将其价值观、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教育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进程,即个体通过教育逐步接受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从而成为社会的一员。

研究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以及如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是教育的结构和运作。

教育系统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组织,研究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有助于了解教育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全面评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社会学的意义教育社会学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改进教育、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育社会学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其次,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教育的运作机制与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了解其运作机制和架构有助于我们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案。

第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政策和制度改革需要有理论支撑,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

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

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

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

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教育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篇一《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摘要: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重视教育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而产生的,但他也存在较多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问题;发展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而现代社会的教育成了目前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在科学、技术,医药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社会领域需要发展公民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传输过程中的社会经验和文化遗产。

小学阶段的教育,包括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成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教育,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创造了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高等教育给人更深层次和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帮助他成为一个在某一领域的专家。

一个人一身的教育包含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社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是如此的迫切。

在社会学中,其中一个领域,探讨教育----教育社会学。

这项工作的主题是在研究的背景下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形成及其问题。

而现代教育最困难的问题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形成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一、教育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的教育特色是社会上其他社会制度、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所产生。

科学教育是狭义相对论的平均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管理机构,他们的协会和组织在教育对象的教育社会学产生分支,此分支的社会学调查社会环境,是部署运作过程的教育,受到一定的实体中的各种培训课程的制约。

这些情况的研究是一个某系统的人与人之间与他们的机构和非机构组织的关系。

小学社会教学论文(共10篇)

小学社会教学论文(共10篇)

小学社会教学论文(共10篇)小学社会教学论文第一篇: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社会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并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第二篇: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法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本文介绍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提供了适用于小学社会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三篇:社会教学的资源利用社会教学需要借助各种资源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素养。

本文介绍了如何充分利用社区、博物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来支持小学社会教学。

第四篇:社会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社会教学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社会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

第五篇:社会教学与小学生发展社会教学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本文分析了社会教学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方法。

第六篇:社会教学与情感教育社会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商。

本文介绍了社会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并分享了一些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具体做法。

第七篇:社会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社会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探讨了社会教学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八篇:社会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社会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文讨论了社会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第九篇:社会教学与学校社区的联系社会教学应当与学校社区的发展相互促进。

本文介绍了如何建立学校社区与社会教学的良好联系,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案例研究。

第十篇:社会教学的评价与反思社会教学的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社会教学的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

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

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教育以文化为根、以育人为本。

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人,正是教育的根本职能和永恒使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摘要】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

[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

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教育社会概念关系1、前言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

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2.1教育的概念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

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2]2.2教育的本质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浪潮》:理解课堂教学权力关于《浪潮》,虽然电影的背景是在校园,但是和传统的校园电影不一样,电影的开端便给予人一种压抑并沉重的氛围,并着力描写了乏味的现实生活。

校园里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既艰难又虚无,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

德国的老师文格尔发现了自己被迫教授了不想教的课程之后,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强调纪律,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服从他的指令。

在为此,他还建设了“浪潮”这一组织。

一开始,这样的一个组织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信服。

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浪潮”运动,并在这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

特别是一些与家人疏远,对社会感觉到厌烦的学生,他们对“浪潮”这一组织尤为热衷。

在“浪潮”这一组织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文格尔老师,从自身只能靠成人自考拿到体育和政治学学位的自卑到通过“浪潮”获得学生的瞩目和追捧,他不断的沉浸在学生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他享受并使用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并逐步走向畸形发展。

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在大会上解散这一组织时,学生蒂姆由于无法接受“浪潮”的终结,最后当伤邦贝,饮弹自尽。

最后老师文格尔被警方逮捕,电影便是以这样的一个悲剧结尾收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有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米尔格伦实验,又称为权力服从研究。

虽然这一实验被社会上的一些学者批判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从了解这部电影到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与担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合这部电影,我想好好的阐述一下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理解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权力的定义和理解。

教育社会学家玛丽·海伍德·梅兹在韦伯和涂尔干的影响下这样定义课堂教学权力: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特有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关系,该关系受社会道德理念束缚,由教育教学规律规定,在教育教学中由教师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力量。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动,高校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进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需满意同学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和新变化,高校生社会实践必需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化探究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高校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生志愿者深化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

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需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全部的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如能利用假期,特殊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淌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供应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高校生为主要师资力气,通过系统培训,深化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气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高校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究近年来,围绕“贴近同学、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高校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始终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1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夫工子女学前教育”讨论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利用寒假面对家庭四周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21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试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老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高校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21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学论文范文(三篇)范文一:家庭的构成与功能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它由父母和孩子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父母是家庭的领导者,他们负责照顾孩子、提供生活所需和教育孩子。

孩子则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要尊敬父母、互相关心并努力研究。

家庭的功能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提供爱和安全感。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可以使每个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同时,家庭也是孩子研究社会交往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通过家庭的教育,孩子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与他人合作。

然而,现在的家庭结构多样化,不仅有父母和孩子的传统家庭,还有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和同性家庭等等。

无论家庭的构成如何,家庭的功能和重要性并未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我们的家庭,尊重他人的家庭,并努力在家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范文二:家乡的特产介绍我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家乡,这里有许多独特的特产。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家乡的茶叶。

由于气候和土壤的条件,我们的茶叶质量非常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的茶叶有多种品种,包括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例如,绿茶富含抗氧化物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红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神醒脑;而乌龙茶则有助于消化和降低血脂。

除了茶叶,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其他的特产,如柿子、橙子和蜂蜜等。

这些特产都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非常骄傲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有丰富特产的家乡。

这里的特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成为了我们家乡的一张名片。

范文三:小动物的保护意义小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保护小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首先,小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在食物链和生态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蜜蜂是重要的传粉者,它们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繁殖。

如果蜜蜂数量减少,将会对农作物产量和植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小学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作者范金健【摘要】教材是教育部研究人员精心编写出来的,对中小学师生来说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官方性,教材是学生时代频繁使用的。

而男女生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对这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适当对策,对学生各自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男女性别差异教材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存在了。

如在东汉时期就有一本名为《列传》的书籍,它是专门用来教育皇宫女子的,此外,还有《女四书》等。

那么在当今的教材中,有学者研究中小学教材发现,女性出现的形象远远低于男性出现的形象,而女性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家庭类的场景中,或是家庭类的延伸,如母亲、老板娘、教师、侍女的形象,男性表现出来的就很不一样,猎人、将军船长、秀才、科学家等都是男性。

而且在插图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男性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人物,而女性扮演的角色多为反面人物。

【1、张蔚新浪博客论文】这是为什么呢?成因何在?第一,我认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的性别刻板印象,由社会学词典解释,即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

例如,男性就应该具备独立、理性、勇敢的特质,而女性则是依赖、被动、柔弱的特质。

这些,已经人类产生以来,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慢慢地形成,以致现在的学生也是从七八岁读书开始,在教材中逐渐体会到的男女性别的差异,并内化成了固有的印象,一代又一代的这样地想法着,这样地地影响着,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认识。

第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生理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

【2教育论文学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佚名】(1)男女雌雄性激素的分泌是不同的,但最终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层的调节,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反馈性影响,因此性激素不但能引起生理形态上的变化,也能通过对大脑的影响引起心理上、智力上的变化。

(2)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男女两性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性别差异。

大班社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大班社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大班社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大班社会教育论文2500字(一):谈谈对幼儿园开展大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摘要:笔者从对大班幼儿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出发,回顾了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并进行反思,以期幼儿园、家长、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沟通;合作;榜样1.大班幼兒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大班的幼儿正是处在5-6岁的年龄段,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无论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幼儿通过集体活动,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适应群体。

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温暖、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让幼儿潜移默化得到熏陶,提供给幼儿观察模仿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幼儿的社会能力也正是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点滴发展起来的。

2.大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2.1准备活动笔者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准备阶段,设计了一个“小小分享会”的环节,让幼儿主动上台,向伙伴们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和书籍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

比如,笔者曾经在准备环节开展了丢手帕的游戏,让一个幼儿伴随着大家的歌声,随意把手帕丢到另一位幼儿的身后,捡到手帕的幼儿要跟丢手帕的小朋友进行一个简短而隆重的分享仪式,彼此交换自己珍藏的小物件,或者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

每次上课选取的幼儿都不一样,通过这个分享会,让小伙伴们之间的友谊又上了一个台阶。

2.2绘本教学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社会教育的活动中,笔者通过选取绘本作为教材,通过让幼儿深入理解绘本中的图画情境,进而潜移默化领会到社会教育的教学内容。

比如情绪管理方面,笔者选取了绘本《约翰生气了》、《我可不生气》;比如要培养团队意识,笔者选取了绘本《想想怎么沟通的?》《开心分享》《和我一起玩》……笔者要求大班的幼儿,透过画面,表达自己理解的内容,并解释其中的缘由,而笔者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负责从旁引导。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一、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对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超越进入当代社会,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英国取得了空前的知识地位和政治影响,英国的社会学家在“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处于“领跑”地位,并于70年代晚期建立了教育社会学的专业课程。

教育社会学成为现代西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原因也由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而具有国际性。

当今世界学术传播、交流的国际化的现实也决定了其必定与“传统”教育社会学有很大区别。

首先,对传统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功能主义建立在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乐观主义背景中,主张通过特定道德价值的社会化,使学校教育制度成为促成个体适应社会并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最合适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他在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认为,学校是典型的社会化的现代环境,他将班级视为社会体系的子系统,认为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而学校和家庭是承担传递价值和规范责任的机构,塑造个体人格和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特定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以“冲突理论”为武器,矛头直指功能主义。

主张以社会冲突来考察教育现象,批驳功能主义的技术功能理论,认为无法把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归因于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结果,也无法把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归结为对学生进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训练;学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statusculture),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

其次,对传统教育社会学“教育平等”观的超越。

传统教育社会学承认教育不平等的合法性,认为教育竟争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机制,不平等本身是教育系统外在的因素,人们职业上的差别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是从外界带入的偶然的无能为力的东西,学校本身是公正的、中立的,教育是获得成功的钥匙,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教育保持或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社会教育问题论文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未来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事业,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教育问题论文浅谈教育公平社会善的实现问题[摘要]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民办教育活动中社会善问题进行价值分析;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现象,提出从民办学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扶持和社会力量主动的参与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善的重建,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实现。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善;道德重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一直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导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

党和人民的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把教育发展的重点重新放在了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上。

第二是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第三是适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实行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参与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这一现象,笔者在通过学习和翻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不能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在此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背着比公办学校教师更多更沉重的有形无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伦理的悖反,毫不夸张地说,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办基础教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双重功利(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学效益)的行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伦理。

论《教育社会学》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论《教育社会学》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论<教育社会学>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现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刘慧珍女士在1988年出版了一部学术型专著——《教育社会学》。

时隔二十四年,今天读这部不算大块头的书,收获还是不少。

书中的许多论述即使放到现在的形势下解析,仍不能言其过时。

何况当时改革开放只进行了小十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不至于像现在有些所谓的学者、某某家那样复杂和“功利”,因此,态度严谨、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论述精准的这部书,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细细品读。

全书系四章,分别介绍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开拓和基本理念、教育社会学的教育观、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能量交换。

四个章节呈梯次环环相接、步步深入。

我们以后的职业选择可能不会以此为念,我们或许会觉得“教育社会学”这个概念与我们大学生根本毫无瓜葛。

的确,书中大部分的语言确系专业术语,或为供相关学者参考之用;但里面的许多观点,能给当代大学生以及高中生、初中生和已从业者以极大的启示,这些启示,一言以蔽之,即为:个人的教育成就和其以后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呈正相关,并参与决定人们的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归属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所建立的逻辑关系是:教育——知识——动态的意见——动态的行动——进步——幸福,即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用我们的理解就是,一个人首先要接受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并不指狭隘的被动接受学校教育,还包括自我主动学习),而后获得所涉猎方面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随着知识量的累增和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对问题的渐进深入理解,我们便能对同一问题形成动态的意见,随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处理实际事务中有更成熟和成功的表现形式,亦即“动态的行动”;这样,通过导进论的反复良性循环,我们便能不断进步,进而逐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强自我幸福感。

这个过程本身也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毕竟个人与社会是互不分离的,个人需要社会大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利好条件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社会的整体发展通过也只能是通过个人的发展以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发展来实现。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

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

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

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

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

2021浅析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范文2

2021浅析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范文2

2021浅析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范文 摘要: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的一门科学。

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缺乏动力, 相比国外较为发达的理论突破而言, 我国在其研究领域相对滞后,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对这一学科的性质把握不清, 从而导致在教学和研究中出现认识论困境。

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出现的认识论困境, 提出一系列理论突破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认识论; 理论突破; 社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其既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也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当前, 社会教育学在认识论上所存在的困境, 往往是单纯地将教育社会学归结到教育学或社会学之中, 对于其学科的归属, 研究者存在较大分歧。

正如张人杰在其文章中提到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三个问题, 即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理论选择, 而且这三个问题在逻辑上 (并非在时间上) 是逐步展开的。

”为此, 本文将围绕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理论选择具体分析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认识论上的困境, 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认识论上的困境 (一)在学科归属方面 在学科归属上,单纯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界定教育社会学, 显然是不准确的。

教育社会学, 对于社会学而言, 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下所产生的作用;而对于教育学而言, 则是研究教育组织、制度等体系性的社会要素在教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认识论上, 如果单纯地将其作为社会学或教育学的分支来进行考察, 显然忽略了另外一面的作用。

(二)在研究对象方面 在研究对象上,传统的认识论认为, 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关系说曾经风靡一时。

但事实上, 就整个教育社会学而言, 其所探求的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部分并不能完整地概述整个学科, 从这一角度来说, 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不准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

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

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

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

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

“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

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

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但是教育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书本教育,教育的考核考察方式也不仅仅是考试,而我们的教育现在是知识教育书本化,道德教育考试化,即书本化与考试化是紧密联系的,哪有考试不用书本,哪有书本不用来考试。

因此,道德教育工作在当前依然没有做好,这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老师,甚至包括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

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反思当前的这种教育状况,采取各种措施,制止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和风气蔓延,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才,不是培养考试工具,更不是培养没有最基本道德素质的非常态社会公民。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二:英美文学教育社会参与能力分析1.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和英美文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的目光已超越了教学层面,并打破学科的界限和方法的界限,向纵深拓展。

但很少研究者关注英美文学作为外来文化的载体对中国的高等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少关注英美文学教师对本身职业的自我理解。

中国的英美文学教育指有关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课堂内外通过对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家、作品和批评理论的阅读和学习,批判性地吸取其中有益的文明和文化成果,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质,并积极参与本国社会建设的动态过程。

假设教师有理想的人文素质,或至少高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假设教师具备了组织教学的科学方法,能够把文学作品和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否教学就达到目的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认同,“对读者和文学老师来说,最吸引人也最令人难堪的问题,是文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gribble1983:3),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文聚焦于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所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略去众多学者已探讨过的教学方法、文学阐释方法、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和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等问题,预设在一种较理想的、较平衡的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教学环境下,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的视角,审视高等学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外来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既相对峙又相融合的现象,关注学生的接受语境,主张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接受和英美文学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历史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英美文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成熟的鉴赏心态和能力来对待文学艺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达到一定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2.英美文学教育中的“历史﹑文化双重语境”目前国内高等学校英美文学课,主要是为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

中国学生所接受的英美文学教育,其实从高中阶段已经开始,甚至可以追溯到学生在儿童时代所阅读的童话故事或奇幻小说。

不必说当年《快乐王子故事集》的读者,就连十年前阅读哈利?波特系列奇幻的孩子也已成长为我们的大学生。

中国的英美文学学习者和研究者面临着双重接受语境,即其认知的文化底色是当代中国文化和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接受的对象却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对英美文学的接受问题,我们可以从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哲学的接受态度中得到一些启示。

例如在谈到对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即“负责任的‘无为’”的接受时,拉塞尔?柯克兰(russellkirkland)指出:美国人应该“考虑到道家文本所包含的理想和我们自己注重批判的阐释性文本之间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的差距,批判性地检视这些文本,寻找其真实意图,而不必考虑我们今天希望它们说什么”(girardot2001:284)。

英美文学教育是整个文学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英语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学者蔡基刚和廖雷朝所提倡的对esp课程所采用的“学术英语”教学定位,也不妨扩展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因为“学术英语主要是训练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回答问题或做作业所需要的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鉴别和防止学术剽窃的能力,引用资料为自己观点论述的能力,运用适合学术文体的结构和词汇的能力,学术阅读和记笔记的能力,学术小组的讨论能力,做演示和陈述的能力,有效听学术讲座的能力,开展项目和分析案例的能力,区别事实和观点的学术批评能力和符合学术规范的能力等等”(蔡基刚、廖雷朝2010:49)。

这实际上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也必须关注英美文学作品﹑文学史和西方文论所形成的学术互补框架,把握英美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学习者的本土语境之间的关联和距离,从以下几点入手,以达到对英美文学教育的良好接受。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细读”文学作品。

“细读”使我们能够辨别真伪,这是形式主义“新批评”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例如吴伟仁所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一本高水平的教科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印刷错误,该书在对阶级意识的凸显中,隐含着一定的“文革”思维,在描绘罗伯特?彭斯的爱丁堡经历中,突出了上流社会对庄稼汉诗人的嘲弄或猎奇的心态;但维基百科中的描绘却极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根据后者,彭斯以有尊严的方式受到上流社会的款待,不仅在其赞助下出版了诗作的续集,而且在其中交了一些彼此欣赏的朋友,因之参与了苏格兰民谣的收集,受到了当时还是少年的沃尔特?司各特的极度崇拜。

该书第二卷中不乏为作者讳而不顾事实之处。

例如,在谈到雪莱的《致爱尔兰人民》所带来的社会效果时有夸大之嫌,对其前妻仅用“命途多舛的婚姻”(ill-starredmarriage)一笔带过,这种可疑的掩饰适得其反,给读者造成一种雪莱的婚姻见不得人的错觉。

其次,学生应初步了解当代文艺批评理论,通过对有关作品的研读全面认识现实世界和我们的人生。

当今的英美文学批评界,各种理论竞相发声,文学批评者,包括大学文学课堂上的师生,以批判的精神对学术和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性别﹑种族﹑文化﹑生态﹑历史﹑哲学﹑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对理论的涉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

因此,课程教学的重心已从语言的流畅度和精确度训练上升到批判性思维方式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梳理各个文学理论流派之间的继承和发展脉络,从文学作品中检视英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检视我们的人生和和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积极有效的社区参与能力,是本文所关注的文学接受问题之一。

再次,教师应帮助学生追踪和把握学术动态,做到脚踏中西,与时俱进。

英美文学是英美社会的一面镜子,借助于对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检视社会问题在文学中的微妙再现。

从文学史到具体的文本解读,从主题到叙事技巧,从古典文论到现代思潮,教师要做到讲解和点评的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就必须有足够的学术积累;学生要有积极有效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形成与作者人生的对话。

例如,今天的中国大学生身处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能够以更为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同情当时的卢德运动,认同动物权利,享受自然美景带来的心灵滋养,更真切地体会到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诗歌的生态价值。

最后,学生应全面认清文学虚构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们偏爱爱情体裁的《荆棘鸟》、《飘》、《简?爱》等作品,也注意到有的女生在处理与男友的恋爱关系中,一味要求对方像言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样浪漫完美。

但她们没有注意到,在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白人玛丽常常在浪漫小说中麻醉自己,以此来对抗艰难的生活和无望的人生;在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波琳借助白人的浪漫电影疏解自身的痛苦。

两位女性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并行不悖,既不是毫无联系的,也不是等同的。

阅读接受中的跌跌撞撞可能会让初学者感到犹豫甚至困惑,但如果有了教师正确的“学术英语”的定位,对接受过程的双重语境有清醒的认识和引导,就不难走向全面的批判性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