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论文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育社会学是指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还关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研究,为改进和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政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教育社会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教育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教育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现实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通过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背景、家庭条件和个体能力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教育政策来减少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此外,教育社会学还可以研究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变化。
教育社会学可以探索教育对社会变革的响应和作用,例如教育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传承和重构等。
这些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社会学还可研究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社会学可以分析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探讨教育者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教育社会学还可以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制度和政策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社会学可以分析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变革过程,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教育社会学审视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审视摘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成为教育部门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话题和体制改革的焦点话题。
教育社会学运用教育选择功能、教育成层理论对“择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规范择校行为,必须加大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力度,改革现行择校制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学教育,为人的成才提供多种渠道。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日渐增大,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难以遏制。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免试和就近入学等既定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并与高收费、乱收费问题联系在一起,在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扩大化与公开化的趋势,以至于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明确表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择校”现象,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此现象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阐释1.教育选择功能理论。
教育的选择功能是指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鉴定和分流,以使社会选择到适应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每个个体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学校的社会功能包含两方面:一是社会化,二是社会选拔。
帕森斯认为,社会日趋专业化使得社会职业与学校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加,而社会职业又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因此个人未来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受到在学校接受的知识种类的影响,这正是学校对个体的选拔功能的表现。
但选拔功能的实现受个人能力、家庭背景、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个人需求和自主控制所能把握的。
教育社会学 论文整
政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韩美2009级教育学专业2009418011摘要:近几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得巨大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处理不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政策方面来谈谈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政治价值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
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
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效率与公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在这个讲究时效的社会,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团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权利面前,都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因此,社会上的任何活动任何事宜都应该将以人为本和效率结合起来,注重效率与公平,不能偏废一方,否则,社会的发展将不稳定。
在教育领域同样也要注意将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因此,人们也更重视教育、经济、社会等的关系,也就使教育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处理。
因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教育效率的绝对性,我们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各自的特性,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我们整个国家朝着良好的道路健康发展。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教育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而教育社会学则通过对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教育系统的运作、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社会将其价值观、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教育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进程,即个体通过教育逐步接受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从而成为社会的一员。
研究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以及如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是教育的结构和运作。
教育系统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组织,研究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有助于了解教育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全面评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社会学的意义教育社会学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改进教育、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育社会学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其次,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教育的运作机制与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了解其运作机制和架构有助于我们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案。
第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政策和制度改革需要有理论支撑,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理解和改进教育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很多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是通过教育得以传承的。
其次,教育是社会实现社会流动性和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就越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
最后,教育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进行正确的教育,人才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投入较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问题。
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导致教育过程中存在“控制、压抑、繁琐、庸俗”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培养人才。
最后,教育分流的问题。
教育分流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走向了“分化”和“群体化”,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分化的现象。
在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时,教育社会学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
首先,它需要关注教育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与社会的交织融合。
其次,它需要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人才的培养。
最后,它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匹配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教育社会学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其次,还可以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来分析和比较不同教育体制下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最后,还需要结合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分析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教育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篇一《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摘要: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重视教育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而产生的,但他也存在较多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问题;发展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而现代社会的教育成了目前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在科学、技术,医药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社会领域需要发展公民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传输过程中的社会经验和文化遗产。
小学阶段的教育,包括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成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教育,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创造了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高等教育给人更深层次和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帮助他成为一个在某一领域的专家。
一个人一身的教育包含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社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是如此的迫切。
在社会学中,其中一个领域,探讨教育----教育社会学。
这项工作的主题是在研究的背景下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形成及其问题。
而现代教育最困难的问题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形成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一、教育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的教育特色是社会上其他社会制度、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所产生。
科学教育是狭义相对论的平均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管理机构,他们的协会和组织在教育对象的教育社会学产生分支,此分支的社会学调查社会环境,是部署运作过程的教育,受到一定的实体中的各种培训课程的制约。
这些情况的研究是一个某系统的人与人之间与他们的机构和非机构组织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教育发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教育发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深化对教育发展的理解。
本文将从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教育发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一、教育与社会互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密不可分。
教育不仅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教育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内容的改革。
二、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
一方面,教育培养人才,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一项良好的教育体系可以减弱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对人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这也影响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此外,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教育起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教学方法。
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究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为改革和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指导。
教育社会学研究还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教育社会学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复杂多变,研究难度大。
其次,教育社会学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此外,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精准性也是研究者面临的难题。
针对上述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推动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
首先,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
其次,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建设,提高研究的精准度和可信度。
最后,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浪潮》:理解课堂教学权力关于《浪潮》,虽然电影的背景是在校园,但是和传统的校园电影不一样,电影的开端便给予人一种压抑并沉重的氛围,并着力描写了乏味的现实生活。
校园里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既艰难又虚无,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
德国的老师文格尔发现了自己被迫教授了不想教的课程之后,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强调纪律,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服从他的指令。
在为此,他还建设了“浪潮”这一组织。
一开始,这样的一个组织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信服。
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浪潮”运动,并在这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
特别是一些与家人疏远,对社会感觉到厌烦的学生,他们对“浪潮”这一组织尤为热衷。
在“浪潮”这一组织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文格尔老师,从自身只能靠成人自考拿到体育和政治学学位的自卑到通过“浪潮”获得学生的瞩目和追捧,他不断的沉浸在学生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他享受并使用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并逐步走向畸形发展。
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在大会上解散这一组织时,学生蒂姆由于无法接受“浪潮”的终结,最后当伤邦贝,饮弹自尽。
最后老师文格尔被警方逮捕,电影便是以这样的一个悲剧结尾收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有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米尔格伦实验,又称为权力服从研究。
虽然这一实验被社会上的一些学者批判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从了解这部电影到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与担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合这部电影,我想好好的阐述一下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理解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权力的定义和理解。
教育社会学家玛丽·海伍德·梅兹在韦伯和涂尔干的影响下这样定义课堂教学权力: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特有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关系,该关系受社会道德理念束缚,由教育教学规律规定,在教育教学中由教师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力量。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
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
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
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动,高校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进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需满意同学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和新变化,高校生社会实践必需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化探究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高校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生志愿者深化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
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需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全部的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如能利用假期,特殊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淌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供应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高校生为主要师资力气,通过系统培训,深化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气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高校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究近年来,围绕“贴近同学、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高校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始终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1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夫工子女学前教育”讨论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利用寒假面对家庭四周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21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试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老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高校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21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教育学会论文样例十一篇
教育学会论文样例十一篇(一)从政治角度进行评析政治色彩是社会学的独特内容。
在社会主义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本着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抨击,揭示了资本主义表面民主、平等但实际在课堂教育中却反应资产阶级价值标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化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潜在课程传递了不同的知识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分化并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新社会教育者们试图把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消除,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思想的批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
(二)从其发展的科学性进行评析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教育下的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教育的不足进行了批判。
但新教育下的社会学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劳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仅仅是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探索。
新教育社会学者试图将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分析,从而深层次的解释社会学的本质,在这方面比传统的社会学教育理论有所进步。
新的社会学教育课程理论从概念范畴到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性。
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教育中“价值中立”的观点。
(三)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进行评析就新教育社会学自身而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1.理论缺乏验证社会教育的理论缺乏验证性直接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深度。
社会学理论研究者虽然集合了新教育的社会学,但由于缺乏彼此认同的核心概念和范畴,使得研究范围和研究形式各不相同,不利于社会学的理论性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背景和框架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对理论的概念、范畴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性。
社会学者在对新教育社会学进行理论研究时,并没有进行合理的验证,使得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即应届生抱怨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社会也无法招收到满意的人才。
追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
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
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
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
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小学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作者范金健【摘要】教材是教育部研究人员精心编写出来的,对中小学师生来说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官方性,教材是学生时代频繁使用的。
而男女生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对这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适当对策,对学生各自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男女性别差异教材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存在了。
如在东汉时期就有一本名为《列传》的书籍,它是专门用来教育皇宫女子的,此外,还有《女四书》等。
那么在当今的教材中,有学者研究中小学教材发现,女性出现的形象远远低于男性出现的形象,而女性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家庭类的场景中,或是家庭类的延伸,如母亲、老板娘、教师、侍女的形象,男性表现出来的就很不一样,猎人、将军船长、秀才、科学家等都是男性。
而且在插图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男性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人物,而女性扮演的角色多为反面人物。
【1、张蔚新浪博客论文】这是为什么呢?成因何在?第一,我认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的性别刻板印象,由社会学词典解释,即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
例如,男性就应该具备独立、理性、勇敢的特质,而女性则是依赖、被动、柔弱的特质。
这些,已经人类产生以来,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慢慢地形成,以致现在的学生也是从七八岁读书开始,在教材中逐渐体会到的男女性别的差异,并内化成了固有的印象,一代又一代的这样地想法着,这样地地影响着,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认识。
第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生理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
【2教育论文学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佚名】(1)男女雌雄性激素的分泌是不同的,但最终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层的调节,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反馈性影响,因此性激素不但能引起生理形态上的变化,也能通过对大脑的影响引起心理上、智力上的变化。
(2)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男女两性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性别差异。
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
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学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深入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概述
•研究生教育的定义和背景:介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生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就业竞争力提升:分析研究生教育对个体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包括职业选择、薪资水平等方面。
•社会地位改变:讨论研究生学历对个人社会地位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效果。
4. 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探究研究生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创新能力的推动。
•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公平:分析研究生教育对提升社会流动性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贡献。
5.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讨论当前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就业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探讨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与实际能力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过于功利化倾向: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功利化趋势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综合社会学分析,说明了研究生教育在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参考。
以上是对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的基本框架概要,可以根据需求进一步添加具体内容。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一、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对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超越进入当代社会,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英国取得了空前的知识地位和政治影响,英国的社会学家在“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处于“领跑”地位,并于70年代晚期建立了教育社会学的专业课程。
教育社会学成为现代西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原因也由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而具有国际性。
当今世界学术传播、交流的国际化的现实也决定了其必定与“传统”教育社会学有很大区别。
首先,对传统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功能主义建立在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乐观主义背景中,主张通过特定道德价值的社会化,使学校教育制度成为促成个体适应社会并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最合适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他在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认为,学校是典型的社会化的现代环境,他将班级视为社会体系的子系统,认为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而学校和家庭是承担传递价值和规范责任的机构,塑造个体人格和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特定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以“冲突理论”为武器,矛头直指功能主义。
主张以社会冲突来考察教育现象,批驳功能主义的技术功能理论,认为无法把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归因于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结果,也无法把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归结为对学生进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训练;学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statusculture),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
其次,对传统教育社会学“教育平等”观的超越。
传统教育社会学承认教育不平等的合法性,认为教育竟争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机制,不平等本身是教育系统外在的因素,人们职业上的差别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是从外界带入的偶然的无能为力的东西,学校本身是公正的、中立的,教育是获得成功的钥匙,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教育保持或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我眼中的教育社会学
我眼中的教育社会学首先,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古今中外,教育从来就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为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教育关系着一个群体未来的生命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明开化问题。
要发展民主法治,必先开民智,例如明治维新等诸多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些改革的成功跟大力发展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教育就是滋养花朵的肥料。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因此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作为青少年,我认为接受教育更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义务。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教育还应该是实践性的,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抱怨,大多数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
教育最终真正要达到的是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内化,运用于实际,使得所学能发挥作用的意境,而不是使得理论最后还只是理论。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把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尽,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表达的正是这种实践教育的观点:只有剩下这些我们可以学以致用的、能熟练操作所以不会忘记的才是教育的本质。
再者,教育还应该是现代化的、科学的。
时代是发展的,那么教育也要跟随着发展,落伍的、脱离时代的、迂腐的思想应该被摒弃。
落伍的、错误的、教条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被抛弃。
只有开放的、正确的、自由的教育才能给予受教育者自由的思考和发展。
就社会功能而言,教育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功能。
教育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文明的开化作用。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水平。
在这里,我认为教育的定义要广泛化一些,并不是只有在正规学校里认真上过课的才叫受教育,那些通过读书自学的人我认为也叫受教育。
因为自学的知识来自于书本或者其他媒体,而这些媒体发表的都是前人经过研究而传播的一种信息,受到这些信息启蒙和教化的我认为都叫作受教育。
教育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
教育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体。
为了深入研究教育的发展和其在社会学中的作用,教育社会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教育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中国的意义。
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基石。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起到决定性作用。
教育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教育也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可以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教育创造了机会平等,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和机会。
通过教育,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子女也可以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旨在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影响。
它探讨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背景对教育成就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为改善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它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如何塑造社会,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探讨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社会背景对教育成就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到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缩小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社会正义。
三、教育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中国,教育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姓名:毛清芸年级:2009级专业:教育学学号:21药家鑫事件的思考——《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一、药家鑫事件的介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途中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二、关于药家鑫是否改判死刑的争论在阅读《规训与惩罚》第一部分第一章“犯人的肉体”的时候,了解福柯认为惩罚方式上的这种演变似乎体现了理性的胜利一一更少的残忍和痛苦、更多的人道和自由,但实际上是惩罚对象的置换一一从对罪犯肉体的公开酷刑到对他们灵魂的控制。
惩罚方式由对罪犯肉体的酷刑演变到现代监狱对犯人身体的监管,乃至最后“规训社会”的产生,其动力来自于确保一种更有效和更合理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最近社会上热议的“药家鑫事件”。
在这个事件里,福柯所提到的很多的观点都一一印证。
在“药家鑫事件”发生之后,你会发现整个社会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以绝对人数优势为代表的极力谴责并主张药家鑫死刑的一方,另一方则是以药家鑫父母为代表的极少数为药家鑫开脱的一方。
在我看来,某一层面上来看,药家鑫的父母已经站到了整个社会主流舆论的对立面,以父母对子女的爱为理由无可选择地站到了社会伦理人情的对立面。
而这个巨大的矛盾和斗争的核心就是“药家鑫是否要被判死刑”。
显而易见,网友们群情激奋一致要求判药家鑫死刑,网友们甚至嘲讽药家鑫为“药八刀”,仿佛这时候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杀人偿命”的说法再次被推倒了风口浪尖。
在这种整个群情激奋情情形的背后,很少有人考虑为何一定要药家鑫死。
是否真的只有“杀人偿命”才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
网友的心情和主张是在古代这样的罪行就直接五马分尸了,所以在当代虽然废除了那么严厉的刑罚,那么至少也要药家鑫“杀人偿命”。
正如福柯指出,对于启蒙时代的刑法改革家来说,监禁并非是最主要、最普遍适用的刑事处罚方法;他们希望建立的是福柯形容的“符号的技术”,即通过各种刑罚的高透明度的实施,向整个社会不断传递讯息:犯罪者必定会受到其罪有应得的惩罚,以收阻吓作用。
福柯把这种方法称为“运用于在一切人脑海中谨慎地但也是必然地和明显地传播着的表象和符号的游戏”似乎,现在网友们所扮演的角色正是这一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和社会的警示者。
福柯还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惩罚的痛苦的制造者不再是刽子手这种直接痛苦的制造者而是被一个技术人员大军所取代,他们包括监狱看守、医生、牧师、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
他们接近犯人,高唱法律的赞歌。
他们反对以肉体的痛苦作为法律惩罚行动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时代浪潮的发展中,我们会发现,逐渐出现了精神有异常这如果犯罪,他们将不接受法律的惩罚,这是“人道主义”社会性关怀的体现,同时也为一些犯人罪行的开脱提供了借口,例如,在本次的药家鑫事件中,就有专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以药家鑫当时的心理状况的剖析来为药家鑫的罪行进行开脱。
这个时候,我会想问:死刑真的那么重要么?三、关于药家鑫死刑结果的思考事情完全按照网友的意愿进行,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于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很多网友在网上表示,从此之后,药家鑫的灵魂是纯洁的,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了。
同时也有网友称,死者张妙可以在天堂安息了。
在《规训与惩罚》书中的第四部分,亦即它的最后部分。
在这里,福柯指出,在遏止犯罪方面,其实现代监狱制度并不成功,它不但无助于降低犯罪率,而且成为了生产累犯和“过失犯”的温床。
其实,细细思索,要求药家鑫死的一方坚持的理由中有是为了让药家鑫吸取教训,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被拘留的药家鑫在狱中表现良好,有忏悔之心。
是否只有“死刑”才是对灵魂的救赎和改造,仿佛药家鑫被判死刑这一结果理所当然。
在药家鑫被判死刑的当晚,药家鑫的父亲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心情:儿子,回来吧,已到子夜时分,你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妈妈在等着你。
在这条心情下又是诸多评论,我发现与药家鑫被判死刑之前不同,这之后的网友的态度明显有了一定的转变,很多人开始关注药家鑫父母的爱子情深,很多人开始语言柔和,给药家鑫父母安慰,甚至有网友开始自己怀疑自己:看您那么难过,我不禁怀疑当初我是不是应该那么坚持要求判药家鑫死刑。
福柯对死刑的看法是,“死刑”对所有的人都一样了,不再区分所犯的罪行和犯罪者的社会身份;死刑在瞬间完成,预先不再附加任何酷刑,事后夜不再对尸体采取更多的处置;处决只伤害生命而非肉体,不再用那种长时间的程序——用精心计算的间歇和连续的伤残来拖延死亡和加剧死亡的痛苦。
在药家鑫事件中,仿佛“死刑”完全战胜了“监狱”,众多网友对一旦药家鑫不判死刑改判死缓,药家鑫在监狱中服刑的诸多担心,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人对“监狱”的一定的失望和鄙夷。
“监狱”作为对犯罪分子行为惩罚的一种方式在药家鑫事件中无形中担当了“包庇、纵容”的角色,这点让我们诧异。
对监狱,福柯提出一个惊人的论点,他说,监狱制度表面上看来并不成功,这只是因为我们未能看到它的真正功能:“监狱及其一般的惩罚并不旨在消灭违法行为,而是旨在区分它们,分配它们,利用它们。
它们倾向于把对法律的僭越吸收进一种一般的征服策略中。
刑罚不是简单地‘遏制’非法活动,而是‘区分’它们,给它们提供一种普遍的‘经济机制’。
”福柯指出:现代监狱制度其实是成功的,因为,监狱极其成功地制造出过失犯罪这种特殊的、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危害较小的、有时可以利用的非法活动形式,把过失犯罪构造成一种知识对象的过程包含着能够分解非法活动、从中分离出过失犯罪的政治运作。
福柯认为,监狱生产出“过失犯”,又把“过失犯”从其它罪犯中区分出来,这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正因如此,所以监狱制度能在批评声中屹立不倒。
也许正如福柯所说,我们没有真正地看到监狱所带来的惩罚性效果的凸显,在监狱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由权利的剥夺,其实,随之而来的是很多权利的丧失,限制供食、性生活的剥夺、体罚、担任囚禁。
这些都是监禁所带来的客观必然结果,从某一层面上来看,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肉体的痛苦。
这样的痛苦和“死刑”比起来,不一定就不是惩罚的体验,也不一定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和社会性维护的要求。
四、由药家鑫事件引出的关于“权力”的思考在“权力”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乐意探讨的焦点之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事关人们利益和欲望的满足。
在一定的观念里,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
这种对权力理解的单一化、固定化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权力的极端争夺和滥用,因而给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药家鑫事件中,除了药家鑫在事件中所扮演的“冷血”角色让人诟病之外,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之下,是一个“富二代”巨大包袱。
网友们群情激奋,不仅仅是针对药家鑫对生命的冷漠和残忍的手法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网友们的愤怒和鄙夷也是源于对权力和金钱的愤恨。
在这种对权力的不信任之下,网友们自然而然对“监狱”的约束和司法的公正性有了极大的质疑。
甚至有网友表示,如果这次判决不是判药家鑫死刑他将永远对中国法律和司法彻底失望。
表面看来,福柯为我们描绘的权力“如水银泻地般”无处不入、无所不在的图景似乎令人沮丧,但是由于这一悲观论调混淆了“权力无所不在与无所不能”间奥妙而清楚的界限,因此情况事实上并不尽然。
福柯权力的另一个重要论述,即虽然权力在人们身上的作用并不平等,,然而权力作于每一个人,不管他们是支配者还是被支配者。
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诸如家庭、学校、行政机构、监狱、青年组织、宗教、军队等机构的影响,这种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间接的。
在这种权力的不平等之下往往会诞生出特权,特别是在药家鑫事件中,药家鑫作为“富二代”的代表者,而死者张妙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者,权力和地位的不平衡的两端进行了有力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作为客观地位的社会其他阶层的代表,群情激奋对药家鑫进行了“墙倒众人推”的批评浪潮,这已经不再是针对药家鑫个人或者药家鑫事件本身的一种伦理道德的批判,而是社会的不同群体对权力拥有者的一种愤恨和反抗的一种无声的较量。
权力的无所不在,是福柯通过对于微观权力的分析表达出来的,而对于揭示出的这种微观权力的能量方式则是另一个问题。
人们完全受权力支配,并臣服于权力之下。
这一点通常会被理解成另一个观念,即我们无非是受强势社会群愚弄,对我们做的事情一无所知,因此也就没有能力抵御权力——不管这种权力是被政府、统治阶级、资本主义运用,还是掌握在那些管理和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机构手中。
人们混淆往往忽略了“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能的权力”两个概念的差别。
当代社会中,“富二代”、“官二代”事件的抨击不绝于耳,最近网络上热议的“郭美美红十字商会”事件与“药家鑫事件”有一定的联系和类似,深层次的我们可以看到对“权力”的质疑和困扰。
福柯认为,任何人都不会拥有所有的权力,任何人都不会单独而完全地对别人运用权力。
这是一部那些运用权力的和受制于权力的人都陷入其中的机器。
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某些个人或集团的所有物,权力不是一个被占有的物品或一个可转让的财产。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权力的拥有方面,的确在社会上有部分人利用本身所具有的权力优势进行一定的不公平的选择和生活。
哪里有权力,那里就有反抗。
这样的事情往往会被人诟病。
这次的“药家鑫事件”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网友参与到这个巨大话题的讨论中,一些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也积极关注和参与到了这个事件的讨论中。
无论结果如何,无论药家鑫杀人动机如何,无论事件的结果药家鑫判处死刑是否恰当,我们都只能轻声叹息,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个事件的背后,让我们思考得太过太多。
人性的冷漠、教育的缺席、司法的公正、社会亲情伦理道德,我们都不得不平衡和思考。
无论药家鑫如何,只是希望不要再出现下一个药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