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精选)
教育社会学--(精选)第一篇:教育社会学--(精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我国已经有将近六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身体、心理等方面。
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程度是问题的主要成因。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调整政策,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有父母在家,能够正常地接受亲子教育的儿童而言的。
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使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他们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的基本缺失。
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的主要原因,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外出打破了家庭原有的稳定性,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方式。
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追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学业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教育社会学审视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审视摘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成为教育部门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话题和体制改革的焦点话题。
教育社会学运用教育选择功能、教育成层理论对“择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规范择校行为,必须加大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力度,改革现行择校制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学教育,为人的成才提供多种渠道。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日渐增大,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难以遏制。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免试和就近入学等既定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并与高收费、乱收费问题联系在一起,在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扩大化与公开化的趋势,以至于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明确表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择校”现象,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此现象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阐释1.教育选择功能理论。
教育的选择功能是指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鉴定和分流,以使社会选择到适应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每个个体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学校的社会功能包含两方面:一是社会化,二是社会选拔。
帕森斯认为,社会日趋专业化使得社会职业与学校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加,而社会职业又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因此个人未来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受到在学校接受的知识种类的影响,这正是学校对个体的选拔功能的表现。
但选拔功能的实现受个人能力、家庭背景、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个人需求和自主控制所能把握的。
教育社会学 论文整
政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韩美2009级教育学专业2009418011摘要:近几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得巨大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处理不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政策方面来谈谈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政治价值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
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
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效率与公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在这个讲究时效的社会,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团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权利面前,都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因此,社会上的任何活动任何事宜都应该将以人为本和效率结合起来,注重效率与公平,不能偏废一方,否则,社会的发展将不稳定。
在教育领域同样也要注意将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因此,人们也更重视教育、经济、社会等的关系,也就使教育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处理。
因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教育效率的绝对性,我们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各自的特性,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我们整个国家朝着良好的道路健康发展。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
教育社会学教育文章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教育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而教育社会学则通过对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教育系统的运作、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社会将其价值观、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教育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进程,即个体通过教育逐步接受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从而成为社会的一员。
研究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以及如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是教育的结构和运作。
教育系统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组织,研究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有助于了解教育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全面评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社会学的意义教育社会学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改进教育、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育社会学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其次,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教育的运作机制与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了解其运作机制和架构有助于我们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案。
第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政策和制度改革需要有理论支撑,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教育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篇一《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摘要:现在教育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重视教育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而产生的,但他也存在较多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问题;发展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而现代社会的教育成了目前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在科学、技术,医药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社会领域需要发展公民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传输过程中的社会经验和文化遗产。
小学阶段的教育,包括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成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教育,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创造了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高等教育给人更深层次和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帮助他成为一个在某一领域的专家。
一个人一身的教育包含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社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是如此的迫切。
在社会学中,其中一个领域,探讨教育----教育社会学。
这项工作的主题是在研究的背景下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形成及其问题。
而现代教育最困难的问题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形成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一、教育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的教育特色是社会上其他社会制度、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所产生。
科学教育是狭义相对论的平均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管理机构,他们的协会和组织在教育对象的教育社会学产生分支,此分支的社会学调查社会环境,是部署运作过程的教育,受到一定的实体中的各种培训课程的制约。
这些情况的研究是一个某系统的人与人之间与他们的机构和非机构组织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浪潮》:理解课堂教学权力关于《浪潮》,虽然电影的背景是在校园,但是和传统的校园电影不一样,电影的开端便给予人一种压抑并沉重的氛围,并着力描写了乏味的现实生活。
校园里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既艰难又虚无,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
德国的老师文格尔发现了自己被迫教授了不想教的课程之后,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强调纪律,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服从他的指令。
在为此,他还建设了“浪潮”这一组织。
一开始,这样的一个组织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信服。
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浪潮”运动,并在这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
特别是一些与家人疏远,对社会感觉到厌烦的学生,他们对“浪潮”这一组织尤为热衷。
在“浪潮”这一组织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文格尔老师,从自身只能靠成人自考拿到体育和政治学学位的自卑到通过“浪潮”获得学生的瞩目和追捧,他不断的沉浸在学生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他享受并使用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并逐步走向畸形发展。
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在大会上解散这一组织时,学生蒂姆由于无法接受“浪潮”的终结,最后当伤邦贝,饮弹自尽。
最后老师文格尔被警方逮捕,电影便是以这样的一个悲剧结尾收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有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米尔格伦实验,又称为权力服从研究。
虽然这一实验被社会上的一些学者批判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从了解这部电影到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与担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合这部电影,我想好好的阐述一下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理解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权力的定义和理解。
教育社会学家玛丽·海伍德·梅兹在韦伯和涂尔干的影响下这样定义课堂教学权力: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特有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关系,该关系受社会道德理念束缚,由教育教学规律规定,在教育教学中由教师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力量。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
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
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
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动,高校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进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需满意同学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和新变化,高校生社会实践必需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化探究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高校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生志愿者深化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
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需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全部的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如能利用假期,特殊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淌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供应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高校生为主要师资力气,通过系统培训,深化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气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高校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究近年来,围绕“贴近同学、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高校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始终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1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夫工子女学前教育”讨论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利用寒假面对家庭四周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21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试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老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高校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21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社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社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社会学系根据06级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希望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要求学生根据我们所给的论文题目,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实证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他们能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一定的方法、对策。
我们最终希望,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能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为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专业作用做好准备。
如果你所选择的题目是有关社会工作理论分析方面的题目,我们希望你能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与科学素养。
二、论文的具体要求:根据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我们对06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论文提出如下要求1、论文内容必须与专业进展方向紧密相关,论文不能偏离专业方向2、论文必须要反映学生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调查研究报告为主要形式3、以来理论分析为重要内容的文章,必须体现撰写者的实际理论水平,坚决杜绝XX上拼凑与抄袭他人的文章4、论文字数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为宜;5、一些题目的范围较大,撰写文章和与指导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把题目具体化。
幸免过分空洞与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的出现。
1. 个案治理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2. 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3. 校园学生文化现状调查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4. 大学学校社会工作需求的实证研究5. 大学教育本质研究:社会工作学的视角6. XX络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方法革新的7. 社会工作在学生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8. 司法工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
其次,有些地方的治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进展。
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治理体制更加混乱。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
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
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
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
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小学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作者范金健【摘要】教材是教育部研究人员精心编写出来的,对中小学师生来说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官方性,教材是学生时代频繁使用的。
而男女生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对这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适当对策,对学生各自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男女性别差异教材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存在了。
如在东汉时期就有一本名为《列传》的书籍,它是专门用来教育皇宫女子的,此外,还有《女四书》等。
那么在当今的教材中,有学者研究中小学教材发现,女性出现的形象远远低于男性出现的形象,而女性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家庭类的场景中,或是家庭类的延伸,如母亲、老板娘、教师、侍女的形象,男性表现出来的就很不一样,猎人、将军船长、秀才、科学家等都是男性。
而且在插图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男性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人物,而女性扮演的角色多为反面人物。
【1、张蔚新浪博客论文】这是为什么呢?成因何在?第一,我认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的性别刻板印象,由社会学词典解释,即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
例如,男性就应该具备独立、理性、勇敢的特质,而女性则是依赖、被动、柔弱的特质。
这些,已经人类产生以来,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慢慢地形成,以致现在的学生也是从七八岁读书开始,在教材中逐渐体会到的男女性别的差异,并内化成了固有的印象,一代又一代的这样地想法着,这样地地影响着,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认识。
第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生理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
【2教育论文学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佚名】(1)男女雌雄性激素的分泌是不同的,但最终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层的调节,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反馈性影响,因此性激素不但能引起生理形态上的变化,也能通过对大脑的影响引起心理上、智力上的变化。
(2)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男女两性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性别差异。
新教育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新教育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对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评析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新生面,它全面科学的对社会学进行评析。
在我国,社会学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其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看,其产生环境和理论原则、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予以评析。
(一)从角度进行评析色彩是社会学的独特内容。
在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本着从观点出发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抨击,揭示了资本主义表面、平等但实际在课堂教育中却反应资产阶级价值标准、经济文化利益化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潜在课程传递了不同的知识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分化并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新社会教育者们试图把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消除,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思想的批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
(二)从其发展的科学性进行评析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教育下的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教育的不足进行了批判。
但新教育下的社会学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劳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仅仅是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探索。
新教育社会学者试图将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分析,从而深层次的解释社会学的本质,在这方面比传统的社会学教育理论有所进步。
新的社会学教育课程理论从概念范畴到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性。
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教育中“价值中立”的观点。
(三)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进行评析就新教育社会学自身而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1.理论缺乏验证社会教育的理论缺乏验证性直接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深度。
社会学理论研究者虽然集合了新教育的社会学,但由于缺乏彼此认同的核心概念和范畴,使得研究范围和研究形式各不相同,不利于社会学的理论性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背景和框架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对理论的概念、范畴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性。
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
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学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深入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概述
•研究生教育的定义和背景:介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生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就业竞争力提升:分析研究生教育对个体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包括职业选择、薪资水平等方面。
•社会地位改变:讨论研究生学历对个人社会地位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效果。
4. 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探究研究生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创新能力的推动。
•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公平:分析研究生教育对提升社会流动性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贡献。
5.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讨论当前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就业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探讨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与实际能力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过于功利化倾向: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功利化趋势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综合社会学分析,说明了研究生教育在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参考。
以上是对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综合论文的基本框架概要,可以根据需求进一步添加具体内容。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一、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对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超越进入当代社会,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英国取得了空前的知识地位和政治影响,英国的社会学家在“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处于“领跑”地位,并于70年代晚期建立了教育社会学的专业课程。
教育社会学成为现代西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原因也由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而具有国际性。
当今世界学术传播、交流的国际化的现实也决定了其必定与“传统”教育社会学有很大区别。
首先,对传统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功能主义建立在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乐观主义背景中,主张通过特定道德价值的社会化,使学校教育制度成为促成个体适应社会并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最合适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他在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认为,学校是典型的社会化的现代环境,他将班级视为社会体系的子系统,认为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而学校和家庭是承担传递价值和规范责任的机构,塑造个体人格和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特定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以“冲突理论”为武器,矛头直指功能主义。
主张以社会冲突来考察教育现象,批驳功能主义的技术功能理论,认为无法把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归因于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结果,也无法把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归结为对学生进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训练;学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statusculture),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
其次,对传统教育社会学“教育平等”观的超越。
传统教育社会学承认教育不平等的合法性,认为教育竟争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机制,不平等本身是教育系统外在的因素,人们职业上的差别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是从外界带入的偶然的无能为力的东西,学校本身是公正的、中立的,教育是获得成功的钥匙,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教育保持或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我眼中的教育社会学
我眼中的教育社会学首先,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古今中外,教育从来就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为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教育关系着一个群体未来的生命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明开化问题。
要发展民主法治,必先开民智,例如明治维新等诸多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些改革的成功跟大力发展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教育就是滋养花朵的肥料。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因此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作为青少年,我认为接受教育更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义务。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教育还应该是实践性的,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抱怨,大多数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
教育最终真正要达到的是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内化,运用于实际,使得所学能发挥作用的意境,而不是使得理论最后还只是理论。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把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尽,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表达的正是这种实践教育的观点:只有剩下这些我们可以学以致用的、能熟练操作所以不会忘记的才是教育的本质。
再者,教育还应该是现代化的、科学的。
时代是发展的,那么教育也要跟随着发展,落伍的、脱离时代的、迂腐的思想应该被摒弃。
落伍的、错误的、教条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被抛弃。
只有开放的、正确的、自由的教育才能给予受教育者自由的思考和发展。
就社会功能而言,教育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功能。
教育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文明的开化作用。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水平。
在这里,我认为教育的定义要广泛化一些,并不是只有在正规学校里认真上过课的才叫受教育,那些通过读书自学的人我认为也叫受教育。
因为自学的知识来自于书本或者其他媒体,而这些媒体发表的都是前人经过研究而传播的一种信息,受到这些信息启蒙和教化的我认为都叫作受教育。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社会教育问题论文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未来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事业,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教育问题论文浅谈教育公平社会善的实现问题[摘要]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民办教育活动中社会善问题进行价值分析;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现象,提出从民办学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扶持和社会力量主动的参与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善的重建,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实现。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善;道德重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一直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导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
党和人民的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把教育发展的重点重新放在了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上。
第二是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第三是适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实行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参与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这一现象,笔者在通过学习和翻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不能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在此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背着比公办学校教师更多更沉重的有形无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伦理的悖反,毫不夸张地说,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办基础教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双重功利(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学效益)的行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
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
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
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教学交往观:关于教学的本质,“交往观”的持有者有如下的表述:①教学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存在方式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简而言之,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③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特殊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④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认知交往活动。
⑤交往作为师生的基本存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产生、维系、发展。
如果离开了作为师生基本存在方式的交往,教学便无从产生、发展,完成教学对人类社会文明促进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便无从谈起。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谈谈你对我国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些看法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
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
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
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的大门。
这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而现在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分层,人被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处于阶级底层的人,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都比较低,他们的小孩没法享受那些处于高层阶级家庭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有一段时间老说城市孩子的压力大,要上好多补习班,可是人们都没想过,都没关注过那些在偏远地区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真是天壤之别,让人痛心啊。
所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基础教育的。
但是杯水车薪,中国人口基数大,再说了学校的收费对那些贫困生来说负担是相当重的,更别说有些地方还有乱收费的现象。
国家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来强调公平的原则,通过政府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各级政府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吸引资本,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这几年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会带动教育的发展。
贫困生上大学时,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将来就业后再分期还款,这对贫困生来说真的是救命的稻草。
这虽然解决了他们的学费问题,可是好多人还是在饥饿中学习的,不过他们都很努力,希望通过获得奖学金来解决自己生活费的问题。
九十年代国家实行了两项教育专项基金,即“211工程”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好多贫困生带来了希望。
尽管国家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可是还是有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辍学了,所以它的实施力度还是不够的,但归根到底还是经济的原因,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怎么大力发展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
我国主要以汉族为主,国家为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和汉族学生一样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中考和高考时少数民族学生都可以加分。
好多高等院校也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提高了少数民族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增加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多人都希望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到贫困山区去教小学生、初中生。
这也是造成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原因。
贫困山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对人才的缺乏。
国家设置了免费师范生教育,鼓励学生终生从事教育事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书两年。
在农村好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父母迫于生计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或者是家中已有女儿却想要个儿子就到外地去边打工边生孩子去了。
由于种种原因好多孩子都不在自己父母身边生活,成为了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监督孩子的生活行为,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有身心问题,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为这些孩子进城接受教育做好准备,建设打工子女学校,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同时制止不合理的收费制度。
让他们在城市也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同时不要过度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好好生活。
三、谈谈你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是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实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藉以改善教育促成社会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和社会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是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以说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进而影响着社会,想必大家都听过“狼孩”的故事吧,那还是在一九二零年,在印度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事件。
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就如那个狼孩一样,活的蓬头垢面,失去了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与兽的区别就只有形体而已。
尽管在后来狼孩受到了教育,可是已经失去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虽然在很努力的学习人的基本知识但还是比不上正常人。
更重要的是狼孩失去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从生物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教育达成人的共识,学校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最基本的教学场所,系统的向人们传授社会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基本技能。
人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生基本上都在学校中度过,在那里我们不断接受知识熏陶,完成自己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慢慢的认识这个社会,渐渐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自己,能被社会认可的自己。
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与所受到的教育有关。
想必大家都知道马加爵事件,因为贫穷,因为扭曲的人生观马加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来可以成为有前途的人,最终却被自己亲手毁了。
教育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可是有时候对与错的界限只有一步之遥,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
教育让我们继承和传扬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我们行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
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锻炼人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
教育给了人思想和知识,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要用社会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专业,也有了好多职业学校,就是向社会提供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发展落后,就没有教育可谈了,经济可以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就可以更好的参加教育。
经济可以促进教育发展,但过度重视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的稳定。
教育对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重要作用,不仅仅只由经济影响。
教育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量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聚集大量的物质资本,也可以为发展国家高科技做贡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水平就是第一生产力,其中人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