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 论文整
政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韩美2009级教育学专业2009418011
摘要:近几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得巨大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处理不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政策方面来谈谈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政治价值
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效率与公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在这个讲究时效的社会,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团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权利面前,都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因此,社会上的任何活动任何事宜都应该将以人为本和效率结合起来,注重效率与公平,不能偏废一方,否则,社会的发展将不稳定。在教育领域同样也要注意将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人们也更重视教育、经济、社会等的关系,也就使教育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处理。因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教育效率的绝对性,我们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各自的特性,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我们整个国家朝着良好的道路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教育论文
中国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初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从日文翻译过来。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社会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社会教育论文篇一
《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教育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农村教育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但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多局限在农村学校教育的范围,而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本文将从农村社会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农村社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农村社会教育的对策,阐述农村社会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教育;现状;对策
一、中国农村社会教育概述
社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初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从日文翻译过来。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拟定教育部管制时,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并列,教育内容侧重说失学民众补习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生活礼俗教育。这是中国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指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由政府主导,私人和民间团体推动为辅助,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那么,中国农村社会教育应该包含如下特征,从其目的上看,不仅指对农村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对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从其对象上来说,不仅包括农村的成人,还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已经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政治宣传、社会常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从实施主体来看,政府的推
教育社会性论文
教育社会性论文
引言
教育是一个社会性过程,这意味着它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本论
文将探讨教育的社会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内容、方
式和目标。例如,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可能
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个国家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教育可以培养人才,提
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的
需求和变革也会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培养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社会是相互关系的,它们相互影响并互相依赖。教育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而社会也为教育提供资源和支持。例如,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并为教育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而家庭和社区则为教育提供支持和参与。
结论
教育的社会性使其成为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了解教育的社会性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列出使用的参考文献}
教育社会学范文
教育社会学范文
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
者是沃德2、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
3、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
点和方法,该论文是《教育与社会学》,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
科学”名义下的学者是涂尔干。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
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4、日本学者清水义弘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5、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
1、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
20世纪2、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一是教育学家对赫
尔巴特教育学体系进行批判时建立的;二是社会学家将教育纳入到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中形成的。
3、在教育学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学派参与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它们是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
化的学会组织和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5、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美国
6、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制度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或“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
20世纪20年代(或“为教育的社会学”);这一时期,史密斯,查特斯
等人做了三件事情:1923年成立“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美国教育
社会学学会”创刊的机关刊物是《教育社会学学报》,设立了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浪潮》:理解课堂教学权力
关于《浪潮》,虽然电影的背景是在校园,但是和传统的校园电影不一样,电影的开端便给予人一种压抑并沉重的氛围,并着力描写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校园里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既艰难又虚无,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德国的老师文格尔发现了自己被迫教授了不想教的课程之后,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强调纪律,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服从他的指令。在为此,他还建设了“浪潮”这一组织。一开始,这样的一个组织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信服。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浪潮”运动,并在这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特别是一些与家人疏远,对社会感觉到厌烦的学生,他们对“浪潮”这一组织尤为热衷。
在“浪潮”这一组织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文格尔老师,从自身只能靠成人自考拿到体育和政治学学位的自卑到通过“浪潮”获得学生的瞩目和追捧,他不断的沉浸在学生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他享受并使用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并逐步走向畸形发展。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在大会上解散这一组织时,学生蒂姆由于无法接受“浪潮”的终结,最后当伤邦贝,饮弹自尽。最后老师文格尔被警方逮捕,电影便是以这样的一个悲剧结尾收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根据这一现象有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米尔格伦实验,又称为权力服从研究。虽然这一实验被社会上的一些学者批判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从了解这部电影到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与担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结合这部电影,我想好好的阐述一下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理解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教育社会学特殊教育
教育社会学特殊教育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塑造他们的人格与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教育显然是不能被忽略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教育社会学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特殊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社会学对特殊教育的研究
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制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育体制的管理、组织和运作中,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其中特殊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特殊教育是指为了满足残疾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学生而设计的教育方式,包括智力障碍、情感障碍、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和多重障碍等。教育社会学对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在教育体系中提供平等的机会,使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二、特殊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
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与需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主要目的已经不仅是
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能力和知识,如创新、适应性、沟通、团队合作和对多样性的接受等。
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通过适当的教育和支持,残疾或特殊需求的学生可以充分
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且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特殊教育的推广
还可以帮助建立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
力和和谐性。
三、特殊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教育资源的
分配不平等、教育质量的不同等。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改善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小学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
作者范金健
【摘要】教材是教育部研究人员精心编写出来的,对中小学师生来说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官方性,教材是学生时代频繁使用的。而男女生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对这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适当对策,对学生各自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男女性别差异
教材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存在了。如在东汉时期就有一本名为《列传》的书籍,它是专门用来教育皇宫女子的,此外,还有《女四书》等。那么在当今的教材中,有学者研究中小学教材发现,女性出现的形象远远低于男性出现的形象,而女性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家庭类的场景中,或是家庭类的延伸,如母亲、老板娘、教师、侍女的形象,男性表现出来的就很不一样,猎人、将军船长、秀才、科学家等都是男性。而且在插图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男性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人物,而女性扮演的角色多为反面人物。【1、张蔚新浪博客论文】这是为什么呢?成因何在?
第一,我认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的性别刻板印象,由社会学词典解释,即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例如,男性就应该具备独立、理性、勇敢的特质,而女性则是依赖、被动、柔弱的特质。这些,已经人类产生以来,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慢慢地形成,以致现在的学生也是从七八岁读书开始,在教材中逐渐体会到的男女性别的差异,并内化成了固有的印象,一代又一代的这样地想法着,这样地地影响着,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认识。
第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生理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教材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成因。【2教育论文学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佚名】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5篇)
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动,高校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进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需满意同学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和新变化,高校生社会实践必需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化探究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
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高校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生志愿者深化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需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全部的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如能利用假期,特殊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老师教育专业高校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淌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供应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高校生为主要师资力气,通过系统培训,深化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气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高校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究
近年来,围绕“贴近同学、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高校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始终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究。2021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夫工子女学前教育”讨论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利用寒假面对家庭四周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21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试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老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高校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21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对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高校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阅历。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课程资源(学前专家领衔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并在实践项目的详细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对支教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人员、成本费用、成果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以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为目标的高校生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经过3年多的时间,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的脚印遍布江苏、安徽等省份的众多地区,接触了近千名留守幼儿,并不断努力为他们开展专业化的支教帮扶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丰富阅历,特殊是实践试点阶段,在专家教授带领下志愿者对大批留守幼儿进行了学习力量和学问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社会
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本文将
从教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概念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
论述,以便深入了解教育社会学。
一、定义与概念
教育社会学,简称教社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教
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教育社会学关注社会环境对教育
发展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教育政策、实践和教育结果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中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教育机会
不公等,并致力于提供解决方案,以促进公正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教育社会学也关注教育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包括教育对个体的
社会化过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凝聚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借鉴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
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深度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等,通过收集个体的
经验和观点来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量化教育与社会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些传统方法外,近年来,基于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
方法也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研究者能够
更客观地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
为科学的依据。
三、重要概念
1. 教育不平等: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上存在
的差异。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正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2. 社会化:指个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和互动逐渐融入到社会中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
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
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
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
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
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
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
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
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
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
的地方,而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
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
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
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
教育社会学论文(三大问题)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大班社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大班社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
篇】
大班社会教育论文2500字(一):谈谈对幼儿园开展大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论文
摘要:笔者从对大班幼儿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出发,回顾了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并进行反思,以期幼儿园、家长、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沟通;合作;榜样
1.大班幼兒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任务和内容
大班的幼儿正是处在5-6岁的年龄段,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无论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幼儿通过集体活动,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适应群体。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幼儿
园、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温暖、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让幼儿潜移默化得到熏陶,提供给幼儿观察模仿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幼儿的社会能力也正是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点滴发展起来的。
2.大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
2.1准备活动
笔者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准备阶段,设计了一个“小小分享会”的环节,让幼儿主动上台,向伙伴们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和书籍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比如,笔者曾经在准备环节开展了丢手帕的游戏,让一个幼儿伴随着大家的歌声,随意把手帕丢到另一位幼儿的身后,捡到手帕的幼儿要跟丢手帕的小朋友进行一个简短而隆重的分享仪式,彼此交换自己珍藏的小物件,或者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每次上课选取的幼儿都不一样,通过这个分享会,让小伙伴们之间的友谊又上了一个台阶。
2.2绘本教学
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社会教育的活动中,笔者通过选取绘本作为教材,通过让幼儿深入理解绘本中的图画情境,进而潜移默化领会到社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如情绪管理方面,笔者选取了绘本《约翰生气了》、《我可不生气》;比如要培养团队意识,笔者选取了绘本《想想怎么沟通的?》《开心分享》《和我一起玩》……笔者要求大班的幼儿,透过画面,表达自己理解的内容,并解释其中的缘由,而笔者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负责从旁引导。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论文
一、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对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超越
进入当代社会,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较快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英国取得了空前的知识地位和政治影响,英国的社会学家在“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处于“领跑”地位,并于70年代晚期建立了教育社会学的专业课程。教育社会学成为现代西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原因也由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而具有国际性。当今世界学术传播、交流的国际化的现实也决定了其必定与“传统”教育社会学有很大区别。首先,对传统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挑战。功能主义建立在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乐观主义背景中,主张通过特定道德价值的社会化,使学校教育制度成为促成个体适应社会并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最合适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他在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认为,学校是典型的社会化的现代环境,他将班级视为社会体系的子系统,认为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而学校和家庭是承担传递价值和规范责任的机构,塑造个体人格和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特定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教育社会学研究以“冲突理论”为武器,矛头直指功能主义。主张以社会冲突来考察教育现象,批驳功能主义的技术功能理论,认为无法把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归因于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结果,也无法把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归结为对学
生进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训练;学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statusculture),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其次,对传统教育社会学“教育平等”观的超越。传统教育社会学承认教育不平等的合法性,认为教育竟争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机制,不平等本身是教育系统外在的因素,人们职业上的差别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是从外界带入的偶然的无能为力的东西,学校本身是公正的、中立的,教育是获得成功的钥匙,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教育保持或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新”教育社会学则认为学校从表面上看是公正的、中立的,其实它却是处于统治阶级控制下,“不仅学校制度、教育价值观为统治阶级所控制,而且连学校教什么、教谁、如何教也是如此;教育竞争也不是公正的,首先,具有不同阶级等级背景的学生在受教育的条件方面有优劣之分;其次,学生的成就动机也不是中立的因素,它受着阶级结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再次,学校里传授的知识以及掌握知识成败的标准对中、上层阶级的学生有利,对下层阶级学生不利;另外,从总体而言,教师的操作性价值判断也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学校并不能产生教育平等。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未来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事业,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浅谈教育公平社会善的实现问题
[摘要]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民办教育活动中社会善问题进行价值分析;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现象,提出从民办学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扶持和社会力量主动的参与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善的重建,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实现。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善;道德重建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一直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导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党和人民的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把教育发展的重点重新放在了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上。第二是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第三是适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实行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参与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这一现象,笔者在通过学习和翻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
我理解的教育社会学
我理解的教育社会学
新学期将要开设一门《教育社会学》课程,所以自接到任务以来,一直在思考如此的问题:为什么要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究竟有着如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让教育社会学走进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让这些时代娇子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如此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甚至会在脑海中一直盘旋。
思考一、教育与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
想到这个话题,其实用很简单的一句话(不是学术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这个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从更深入点的角度来说,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是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教育是传承过去的社会知识,是对过去社会总结的经验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社会是通过教育对过去社会知识的传承、摒弃、创新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或许这样的理解就没有浓重的学术味,也或许这样的理解能够吸引当前大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如果稍微学术点的话,教育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中的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行为的学说体系。吴康宁老师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科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育生活学,那么就必然要让学生理解社会学原理和方法,而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又必然要学习社会学。
从通俗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个关系,因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社会之中,与社会交往,与社会共生,与社会共发展。教育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包括个体成长、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包括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情感过程,这个情感包括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个体与他人的情感、个体与社会的情感等。个体从来都不是在象牙塔中独自苟活的独立存在,也不是关起门来自生自灭的过程,因为个体的存在自然会受制于社会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而社会的发展会随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庭与教育
摘要:说到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学校、教师,虽然学校、教师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能影响其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新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长大,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甚至性情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因素家庭教育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的教育功能
第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温饱的需求,但这使得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贫乏,所以家庭就要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并在其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交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受教育者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任然相对贫乏,还是需要继续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顾和指导,从中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分散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儿童进行生活教养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成为对他们进行生产和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今天,人们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基本
生活技能的内容也随之复杂多样,而家庭在生活技能的教导上任然处于特别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离开了家庭,一些最初的生活技能、自我服务的技能就无从培养。
第二、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活动范围,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而这些的获得都源于家庭,家庭群体中我们与双亲,祖辈及同辈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我们最初触及到的社会规范,我们作为受教育者,起初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第三、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能引导受教育者逐渐懂得现实生活的意义,注意发展他们的正当兴趣和爱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家长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同时又对其倾注着莫大的期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四、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志趣理想抱负、职业选择等途径,使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和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其次,家庭是一个多重角色组合而成的初级群体,在这群体中,受教育者依自己与家庭不同成员之间的不同关系,首次成为一个承担多重角色的主体,也就形成了日后在社会上充当复杂多样的角色的启蒙经验。
最后,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一)家长的职业类别
家长的职业差别会使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受到不同影响。如:职业习惯带来不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等。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指导能力以及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别。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修养等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最终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影响到他们的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状况,同样家长的职业活动可以产生特殊的定势作用,对家庭成员感知社会信息类别有着重大影响。
(二)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学生成绩、品德面貌以及担负水平的有力因素。单单从学习指导能力来看,家长具备高等文化水平,相对子女(学生)就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中等文化水平的家长对学习中的子女来说就是“平势”,而初等文化水平的家长相对而言则形成一种“劣势”。同时,家长的文化程度对于子女的学习志向以及教养态度等方面也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三)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与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相联系。家庭经济状况差就会严重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如极度贫困的家庭在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利条件表现在: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迫使子女为谋生而中途退学,因经济条件差而造成子女健康不良等,同时也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其次,超过或满足其子女正常学习所需求的家庭经济条件,在任何幅度上的增长额,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而言,就不再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积极作用,过于优裕的家境条件可能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期望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最简单的常识就是我们都知道受人们欢迎的孩子,多来自于和谐温暖的家庭。事实也证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熏陶。如果在一个家庭里连家庭成员都不能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孩子在这种家庭就会生活得很压抑、心情很暗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虽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成就呈正相关,但家长的期望水平与子女的实际能力不相适应,过低或过高对子女的成长都不利,甚至有害。期望水平过低会使子女对学业持有放任的态度而缺乏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