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作者:陈广福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当今时代,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打破“一业一技”终身制的传统观念,培养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思想意识局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专家指出,劳动者每隔五年左右换一种职业岗位,既有利于社会和单位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多岗位,在不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好地发挥特长。
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学科渗透教学。
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学虽然作了不少改革,但教学模式基本没有跳出“应试型”的圈子。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有效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是主体的新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在实训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认真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有三种: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培养师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试验运用交叉专业技能训练的新课型及立体化的技能实训模型。
三、要了解社会需求方的特点
为了实现“质量更高、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离客户更近”的目标,先进企业大量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如偏平化管理)、组织流程(如持续优化过程)和生产方式(如柔性生产),这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主动参加与劳动组织构架。
作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组成
员,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因此,专业交流、跨专业知识、团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化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能力。
专业建设应顺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紧贴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项目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四、创造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各展其能,各显神通,促进高技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
这就要求部门、单位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以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部门、单位要放弃用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选人的条条框框和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对那些职业技术精湛,能解决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问题,或者有绝技、绝活,抑或在带徒、传授技能方面成绩突出的技能人才,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都可不受名额、比例等的限制,允许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在考评方式上,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业绩评定要突出实际贡献。
单位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提升、凭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在薪酬、奖金、福利等方面要向关键技能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对优秀、有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予以奖励,让高技能人才在单位里得到重视和尊重。
使职工树立“上岗靠技能,分配靠贡献”的观念,引导职工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单位内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特别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要破格提拔、破格起用到领导岗位上来。
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不同个性,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真正做到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要积极为高技能人才排忧解难,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安心、舒心地工作。
营造要用、敢用、会用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