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合集下载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特点 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 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 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 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
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知识梳理 █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
核心概念 考点知识链接
考点突破
设立不同的机构 以加强行政管辖
派驻军队,完善边 疆防御体系
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 政策
逐渐弱化华 夷之别
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 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习题对点训练
(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
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但或表最态主的要依的据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时行候了一长定期要的做共到同言努简意力赅;并中要国用的专传业统术文语化表
发三要挥从了依巨据大、的重积要极性作、用必要;性中、国可人能民性在、特危定害的性地等角理度环境下述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

唐朝羁縻府州制

唐朝羁縻府州制

羁縻府州制评议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

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

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

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等。

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

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

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

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

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

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

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

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般政策1、战争2、和亲3、册封4、管辖5、会盟(和约)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1、民族融合的一般含义:(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是游牧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途径(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2)、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4)、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5)、长期的物质、文化交流(6)、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特点(1)、团结友好是主流(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

(3)、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意义(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2)、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对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般认识。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设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为 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校尉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 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大鸿胪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文成公主
礼部 鸿胪寺
册封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并立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吸收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 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 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 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 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 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 ④联鸦系片战争前后西方的冲
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 击⑤;贸易由政府垄断、控 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 制
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 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 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初
和亲政策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
汉武帝
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 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
匈奴汉化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 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mòhé):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

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9世纪中期, 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唐朝民族关系: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等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3.从人身控制看: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 果。 4.从征收银两看: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5.从结果看: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到民力殚竭,直至王朝灭亡。 6.从规律看: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 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 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1.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生产力角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生产关系角度: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经济形态角度: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生活方式角度: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作用具有多样性:征发徭役是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户籍还有控 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接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逐渐松弛。 2.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方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税品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从总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2.从实质看: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管理的范围。 (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 作用。 (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 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大一统国家观念。 (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分析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 1.改革是否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当时的力量对比: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分析,阻力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分析。 3.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措施必须切合实际。 4.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②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
特点:海陆并举
4.两宋时期
5.元朝时期
特点:陆路受阻,海路发达。
特点: 海陆通道恢复畅通
1)原因: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海路:
港口城市发展——广州、明州、泉州 贸易物品——出: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
入:香料、珠宝等
3)成就:
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6.明清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清朝——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仿唐建立中国中
③佛教交流代表:
央集权制度
鉴真、空海
隋:从南海郡出航 到达赤土国(今马 来半岛南部) 唐:很多人到南洋 谋生
10世纪初,建高丽
王朝,仿唐制设三
省六部、引入科举、
儒学广泛传播
从东汉到北 朝,印度佛 教伟传入中 国,东晋法 显和唐朝玄 奘远赴天竺 取经,伴随 着佛教东传 而来的异域 文化,对中 国多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 影响。

陆路经河西 走廊向中亚、 西亚延伸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 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 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宋朝: 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元朝:
陆路通畅
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 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 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 国政策 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 对外关系慢慢转型。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民族关系①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特别提醒】对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正确认识:匈奴南下进攻西汉,目的是掠夺财富。

匈奴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两汉政府同其进行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的先进文明,属于正义的战争。

匈奴族、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一员,双方战争不能用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观点看待。

③在西面,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中亚的要道。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羌人生活的区域设护羌校尉;在氐人活动地区设武都、陇西、阴平三郡,置十三氐道;在西南设牂牁郡,管辖西南诸夷。

④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⑤在南方,汉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对外交往①陆路: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汉朝称日本为“倭国”。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特别提醒】西汉时期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的原因: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西域的管辖控制保障了交通的畅通;此时造船业不够发达,指南针尚未应用于航海。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可编辑)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可编辑)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回纥粟末 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当时许多汉人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体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州蒙等50多个民族这种大一统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二对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广大人民赞成团结和统一反对分裂和战争对于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新编历史教科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汉朝时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双方约定的内容说明呼韩邪单于是匈奴族杰出的政治家他又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昭君出塞进一步加强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发展了汉匈之间友好合作的关系课本的两段小字一幅插图一段竖排黑体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来肯定和赞扬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关于张骞出西域课本有一段小字叙述了他第一次出使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在西域活动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课本的二段小字和插图形象地表现了班超经营西域的机智勇敢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他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因此李世民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他答应了吐蕃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汉藏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第二次通婚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尺带珠丹的上书说明唐与吐蕃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俺答汗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位杰出的首领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建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和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并配有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俺答汗最主要的功绩清朝时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长途跋涉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课本以三段小字并配以插图描述了渥巴锡粉碎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种种困难完成东返祖国的壮举以及回来后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妥善安置的情景指出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三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一些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统一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贡献如匈奴这个民族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209年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的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课本的两段小字和《冒顿鸣镝射马图》具体叙述了冒顿励精图治的情况这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起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境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受唐文化的影响他创造了吐蕃文字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推动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同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 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西辽疆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大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黑汗王朝与辽宋高昌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理以洱海为中心管辖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宋朝关系友好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民族蒙古族与邻近各族加强了经济联系通过贸易从中原地区获取了大量绢帛和铁器铁器的大量输入促进了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的发展蒙古已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忽必烈进而灭了南宋建立起统一的元朝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朝的建立与元朝有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女真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时的黑水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朝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即位后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军事上笼络联合蒙古各部政治上注意选择人才改革机构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为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矗以上所述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杰出首领如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是他们本民族的英雄但是他们不仅为本民族的统一而且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次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成果通过种种渠道传入中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但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如在西汉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给匈奴很大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向匈奴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随着汉匈关系的不断密切骡子这种奇畜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畜力匈奴的乐器歌舞传入中原地区深受汉族的喜爱胡茄 鼓等乐器能奏出粗犷豪放和哀怨悲凉的曲调东汉末年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在《胡茄十八拍》中写道胡茄本自出胡中 鼓喧兮从夜达明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还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皇帝以为武乐后汉以边给将《晋书·乐志》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罗卜等农作物陆续传入中原蒲梢龙文鱼目汗。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开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开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开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响说〞,不仅一度风行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 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 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创造的〞,①其英文表达是 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及思想观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及思想观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及思想观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发布时间:2022-12-09T01:12:34.2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8月15期作者:艾斯玛尔古丽•艾则孜[导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艾斯玛尔古丽·艾则孜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宁夏银川 750000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历代王朝统治者认识到妥善解决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智慧经验及思想观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解决和处理好民族关系具有指向性。

古代王朝有关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及思想观点,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可靠依据,因此研究古代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古代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不论是因为自身需要还是外界因素发生了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关系,从古代帝王时期,统治者就意识到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边疆稳定和中央政权的稳固。

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辉煌时期的民族关系尤为和谐且显著,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学习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主要分为两种,战争与和平。

两者相互交叉进行,形成了古代民族关系的大致规律。

在和平的阶段双方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双方关系想更好地方向发展,比如会盟、和亲、互市等,使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交流,这正使民族关系沿着符合历史潮流的方向和各民族的不同意愿发展着。

当然,古代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互相征服的战争阶段,这一阶段出现过“汉化”和“胡化”(和平阶段也出现,战争阶段更为明显),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然发生的。

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下民族到某个时期消失,主要是在迁徙过程中融入到当地民族中,比如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元朝统一中原时被认定为汉族,当然也有汉族进入蒙古高原是后,大部分同化于蒙古族,即使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也会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来改变当时的情形,例如北宋与辽双方签订的“澶渊之盟”,使两方进入了一个较为和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战中有和。

羁縻制度

羁縻制度

浅析羁縻制度摘要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大一统思想、夷夏观和“仁德”思想的影响,推进了羁縻制度的形成。

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作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既有重大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羁縻制度思想根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者简介:高波涛,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49-02“羁縻制度”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封建王朝用以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通过该制度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一、羁縻制度的涵义所谓“羁縻”,根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牛绳)也”。

豍《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豎由此可以得出,羁縻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

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当封建王朝势力发展到此时,他们便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同,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而又有其自身特点,若采用对汉族地区的方式去统治少数民族地区时,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甚至会引发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封建王朝统治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逐步深入,促成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政策的日趋完备,这就是“羁縻制度”建立的由来。

在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下,历代封建王朝常常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制度来加以统治。

羁縻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这也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特别是在中央王朝无法采取惯用的郡县制对其进行管理时而采取的,即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成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部分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相关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原酋长、首领在该民族或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的首领为地方官吏。

专题06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

专题06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
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清朝前 期实行“闭关”政策。 期实行“闭关”政策。 原因: 原因:因为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 为世界所向往。 位,为世界所向往。对外交通比以前发 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达,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清 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加紧对外 扩张掠夺,中国也遭侵略。 扩张掠夺,中国也遭侵略。为保持小农 经济,巩固统治,抵制西方国家, 经济,巩固统治,抵制西方国家,清实 行消极的闭关政策。 行消极的闭关政策。
5.女真 .
年建国, 完颜阿骨打, (1)北宋:1115年建国,金,完颜阿骨打,1125年 )北宋: 年建国 年 灭辽, 灭辽,1127年灭北宋 (靖康之变) 年灭北宋 靖康之变) (2)南宋:宋金对峙,为蒙古所灭 )南宋:宋金对峙, (3)后金:改名为清,族名改满族,入关统一中 )后金:改名为清,族名改满族, 国 ,辛亥革命
2.鲜卑 .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2)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3)孝文帝改革 )
3.吐蕃 .
唐朝:并立政权,唐蕃联姻,松赞干布、 唐朝:并立政权,唐蕃联姻,松赞干布、文 成公主
4.契丹 .
年建国, 契丹), ),耶律阿保机 (1)916年建国,辽(契丹),耶律阿保机 ) 年建国 (2)澶渊之盟 ) 评价:百余年的和平以及财政负担) (评价:百余年的和平以及财政负担)
3、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1)原因: )原因: 西夏 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政府重视并鼓励 (2)内容 ) 港口及机构、 港口及机构、场所 输入与输出商品 (3)名称由来 ) (4)路线 ) (5)意义 )
5、明朝:逐渐走向封闭, 、明朝:逐渐走向封闭, (1)朝贡贸易(特点) )朝贡贸易(特点) 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 ①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 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薄来厚往); ②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薄来厚往); 有限制的贸易(地点、时间、朝贡规格等) ③有限制的贸易(地点、时间、朝贡规格等) (2)早期的西学东渐 ) 概况: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概况: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 开阔了眼界, 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 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 认识到中国与西方 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 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答案在最后)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设立官职:设典客、________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设立官职;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3.隋朝(1)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加强对________各族的统治(2)边疆管理:推行________,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对外关系: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________、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5.两宋时期(1)民族政权并立:先后与辽、________、金并立。

(2)民族交流交融: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6.元朝(1)民族关系:“行汉法”,同时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________政策。

(2)边疆管理: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_______,征发赋役。

7.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_____。

(2)边疆管理①北方: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_______”。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②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司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

③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________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________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1)管理机构:设立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体制。

【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往的表现难点: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和评价【教学内容】知识点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微点拨】“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

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

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

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

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

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及其现实启示伍小涛(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贵阳550028)摘要: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有三个支点,即政治上“因俗施治”,经济上“天下主义”和文化上“华夷之辩”。

这三个支点,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走向,对做好当前民族工作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工作;要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共同奋斗;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狭隘民族主义。

关键词:中国历代王朝;民族关系;启示D633.0 :A :1004-1494(2015)02-0062-05收稿日期:2014-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研究》(11XDJ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伍小涛,男,博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早在先秦时期,针对“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 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的实际,中国就有五服之制,即:“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国语·周语上》)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早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圭皋,也是中国民族工作最早的起源。

自那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民族工作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多样。

系统总结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经验,对做好当前民族工作的开展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政治上“因俗施治”所谓“因俗施治”,是指王朝统治者根据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制订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和政策。

它分“因时而治”和“因地而治”。

“因时而治”是指各个王朝统治者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和政策。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方法战争设机构管理册封和亲会盟安置平叛互市通贡封贡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田林高中 王如辉
2014.2.19
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 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 容,从2006年到2013年高考每年都考, 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
我国封建时代的主要少数民族
• • • • • •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两宋: 元: 明清:
五、会盟(或和议): 1.西汉—— 2.唐—— 3.宋—— 4.元—— 5.明—— 6.清——
• 1.唐朝——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 2.北宋——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 3.南宋——宋金“绍兴和议”。
• • .唐—— 3.宋—— 4.元—— 5.明—— 6.清——
1.唐——唐太宗来东突厥后 实行怀柔政策,对其旧部给 予妥善安置。 2.清——乾隆帝时,妥善安 置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渥巴 锡的回归。
• 七、平叛。
• 1.西汉—— • 2.唐——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 • • • • •
八、互市——经济文化交流: 1.西汉——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4.宋—— 5.元 5.明清——
1.西汉——昭君出塞后,汉匈互市兴旺; 张骞通 西域后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中原将铸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 • 2.魏晋南北朝——语言、服饰、食物的交 流。 • 3.隋唐——(同上) • 4.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贸易兴旺; • 5.明朝——蒙汉之间恢复互市,呼和浩特 城出现。
• 九、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少数民族 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双 方互有贡品往来,取礼尚往来之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封贡。政治上接受册封,经济上要进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意 义和作用。
• 有利于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有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 发;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 区的管理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1.西汉——昭君出塞后,汉匈互市兴旺; 张骞通 西域后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中原将铸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 • 2.魏晋南北朝——语言、服饰、食物的交 流。 • 3.隋唐——(同上) • 4.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贸易兴旺; • 5.明朝——蒙汉之间恢复互市,呼和浩特 城出现。
• 九、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少数民族 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双 方互有贡品往来,取礼尚往来之意 。
二、设机构管理: 1.秦朝—— 2.汉—— 3.唐—— 4.元—— 5.明—— 6.清——
• 1.秦朝——西南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 2.汉——BC60年,设西域都护;汉武帝在西南夷和南 越分别设郡管辖;东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 3.唐——突厥:设东突厥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北庭 都护府;回纥:设瀚海都督府;靺鞨:设黑水都督府, 忽汗州都督府。 • 4.元——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四川行省。 • 5.明——设乌思藏都司管理西藏;奴儿干都司管东北; 贵州行省。 • 6.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设伊 犁将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 战争、设机构管理、册封、和亲、会盟、安 置、平叛、互市、通贡、封贡。
• 一、战争:
• • • • • • • 1.秦朝—— 2.西汉—— 3.东汉—— 4.唐—— 5.宋—— 6.明—— 7.清——
1.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2.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匈奴重创,迁徙漠北。 3.东汉——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威胁瓦 解。 4.唐——唐太宗大败东 突厥;唐高宗灭西突 厥。 5.宋——澶洲之战、东京保卫战;郾城大捷 6.明——北京保卫战 7.清——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1 .西汉——汉武帝封夜郎侯为王、赐滇王金 印。 2.唐——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 可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 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
4.明——永乐年间封蒙古鞑靼和瓦剌首领为 王;后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 5.清——顺治封五世达赖、康熙封五世班禅
1.唐——唐太宗来东突厥后 实行怀柔政策,对其旧部给 予妥善安置。 2.清——乾隆帝时,妥善安 置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渥巴 锡的回归。
• 七、平叛。
• 1.西汉—— • 2.唐——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 • • • • •
八、互市——经济文化交流: 1.西汉——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4.宋—— 5.元 5.明清——
• 三、和亲: • 1.西汉—— • 2.唐——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1.西汉——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国 • 2.唐——唐番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 入藏;几次与回纥和亲。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四、册封: • 1.西汉—— • 2.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田林高中 王如辉
2014.2.19
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 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 容,从2006年到2013年高考每年都考, 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
我国封建时代的主要少数民族
• • • • • •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两宋: 元: 明清:
• 切入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 方式、方法
五、会盟(或和议): 1.西汉—— 2.唐—— 3.宋—— 4.元—— 5.明—— 6.清——
• 1.唐朝——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 2.北宋——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 3.南宋——宋金“绍兴和议”。
• • •—— 3.宋—— 4.元—— 5.明—— 6.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