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创新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传斌:药物制剂创新前景可期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在我看来,国内制药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原料药的竞争力非常强,但是制剂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低水平重复,仿制制剂、简单制品非常多;尚无药物制剂产品实现国际化;缺乏市场产品创新性,好的创新制剂都要依赖进口。

要实现我国药物制剂走向国际化市场,需要了解现状:目前出口的化学药制剂,以仿制药为主,创新制剂所占比例非常低,品种也不多;国内研发的创新制剂,未获得国际认可(主要存在法规与标准的问题);国内研发的高端药物制剂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因此,国际化创新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意义重大,尤其是高端制剂走向国际市场。

开发新药,需要买多大的单?据统计,平均每5000种药物中,有5种可以申报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但只有1种可以获批;平均开发一种化合物新药,大概要8亿美元,相当于50多亿人民币。

我国“十一五”重大专项投入60多个亿,“十二五”重大专项将投入130多个亿。

能开发几个药物?看起来投入很多,但实际上对于新药开发来说,力度依然不够。

药物研发进入制剂创新时代
由于新药开发风险越来越大,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大公司对于化合物新药的开发相对放缓。

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的时代,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已成为了药物创新的前沿。

化合物新药与创新制剂相比,花费的资金和时间都完全不同:化合物新药的花费相当于创新制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创新制剂研发一般2~8年足够了,而化合物则需要10~12年,由于现在要求比较严格,甚至需要15年;创新制剂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创新制剂分为两种:NDA、INDA。

NDA是指原来的药物本身专利过期,拿过来做成新的制剂,大概花费是200~500万,时间是2~3年,长一点的4~5年(不包括批准的时间)。

我举几个例子,在美国有不少做得很成功的华人制药企业(如ADRX、IVX、IPXL、WPI等),一开始投资可能也就是几百万美元(200~500万美元),4~5年时间在纳斯达克上市,8~9年时间即形成了超过几十亿的市场。

制剂市场金字塔分析
国内整个制剂市场的利润呈现一种金字塔局面:最底端也是最不赚钱的,是国内的普通制剂,为了价格竞争,搞得焦头烂额;其次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企业,开发高端制剂产品;有一些企业已经向非主流国际市场(如非洲)开发一些国际制剂产品,相对来说,这些通过GMP比较容易;我国已经通过欧美国际GMP的药厂有十几家(相信未来会超过50家药厂),他们在做欧美主流国际市场,但是他们做的是低端制剂。

我国的制药产业,要进入一个腾飞、崛起阶段,要达到印度或者是日本等国家的水平,如果总是做这种制剂,我们将一直跟在后面,根本赶不上。

我们要做的是针对国际主流市场的高端制剂,这可能是我国需要重点开发的,这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我们也有能力做到这一步。

仿创制剂前景可期
大概在过去5年内,有近70种销售额超过10亿美金的原创药(我们叫重磅炸弹药),失去专利保护,这给仿创制剂新药开发带来巨大市场。

目前,仿创药制剂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10~120亿美元,占现有市场上药物的33%。

如此巨大的市场占有,带来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前几年,全球的仿创制剂新药都是以5%增长,未来几年,还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那么,在这样巨大的国际市场下,我国的仿制药业,有多大机会能分到一杯羹?我个人认为,有着几方面机遇,一是国内的政策环境日趋良好;二是全球的仿制药市场在快速增长;三是国内制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条件逐渐成熟。

具体到政策来说,国家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及一系列的国家配套政策;一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促使更多国家来华进行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等。

至于国内药企自身的国际化条件,也逐渐成熟:企业获取欧美医药企业OME订单及CRO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自己的GMP条件、研发创新条件在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也在不断加大等多个方面。

外部优势则包括国际资源的优化整合;未来几年欧美市场将有所增长;重磅专利药的过期;国际化分工协作CRO市场形成;国际资本青睐中国等诸多方面。

这些都将为仿创药业带来很大的机遇。

创新制剂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除了以上谈到的优势,国内创新制剂要走向国际化,也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是资金短缺,制剂研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即使比跨国企业的研发需要的资金要少得多;管理软件不足,不能达到国际注册要求的数据和cGMP条件;国外制剂企业涉足中国市场;关键的国际制剂人才团队缺乏,如尖端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专利、国际认证产品等等人才的缺乏,都是不小的挑战。

要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多种策略同行:要开发以特异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兼顾国际、国内两个高端市场;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包括如何引入及如何流动。

从而掌握创新制剂技术,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将高端制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以缓释控制剂为例,这类产品的好处是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经济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技术含量高,便于市场宣传。

创新制剂国际化应突破技术瓶颈
要实现高端制剂产品国际化,除了要研发有一定技术壁垒和专利保护的制剂,还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例,质子泵抑制剂有几百个专利,也有很多不稳定性,包括对湿热、高温都不稳定,要做这类产品,就要避开其专利,然后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另外,研发高端制剂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以蛋白质多肽药物为例,长效药物微球可以长时间发挥体内疗效作用,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而蛋白质多肽药物的产业技术瓶颈就在于微球制备技术。

因此,从制备到产业化,中间存在瓶颈。

解决了这个瓶颈,就解决了一大类产品的技术问题,如此,产品往国际化打通,就有了独特优势,迎头赶上欧美,就完全可能(目前已有专利技术提供微球制造方法与制备设备)。

综上所述,要开发高端制剂产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制剂创新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积极瞄准欧美日主流市场的重大机遇,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成本优势。

来源《医药经济报》
陶剑虹:基药大品种创新存在巨大潜力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创新这个概念按照过去的观念来看,对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但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认识到了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但我们可以分步骤来实施,原始创新耗时长、投入大,但制剂创新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新医改,新医改有五项内容,其中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最令人振奋,这一举措将使包括8.5亿农民在内的国民广泛受益,市场扩容的潜力非常巨大。

光是这块,根据南方所预测,将会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市场增量。

按照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五大类统计的数据,2009年的产值已经超过8000多亿人民币;若按七大类计算,即加上医疗器械和医用敷料,2009年的中国整个大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了10048亿元。

终端市场方面,包括占60%终端市场份额的地级市医院,占15%~20%份额的社会药店,以及15%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第三终端在内,已经有60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销售规模。

当然,上述6000多亿的市场中,大部分都是普药。

按照规划,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将分很多个步骤来实施,可以完全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创新,集成创新。

比方说,市场销量过5亿元的大品种,其关键技术改造这块就值得大家关注。

国内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少已经是“大品种”,其中尤其是以中药、天然药物为原料的药物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另外,在自我药疗的发展下,OTC也容易产生“大品种”。

总体而言,“大品种”最容易产生的领域就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基层用药这块,因为这些药物受众面广,而且是以普药为主。

实际上,在我们南方所看来,在基本药物当中,有很多的普药品种也可以再创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中国目前有4000多家中西药厂,2004年,国内的制药企业基本上完成了GMP改造,但现在产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较为明显。

比方说,大输液只利用了72%,片剂只有49%,胶囊38%,冻干粉针才27%。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产能利用率这么低,无疑是一种浪费。

这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这里其实涉及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的时候,都认为资金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大幅投资建设的生产线的利用率却如此低。

此外,中国4000多家制药企业中,研发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平均只有1~2个百分点,稍微好点的企业也大概在5~7个百分点这样的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二是因为产品研发上市后,其价格梯度比较小,创新药物的价格与普药的价差不具有吸引力。

当然,令人欣喜的是,相关部门目前正试图拉开价差,以此来鼓励和保护创新。

目前,我们国家的政策都试图在向有创新技术含量的药物倾斜。

总体而言,中国的新药开发完全是一个高科技的领域,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不会改变。

但可以相信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本药物需求巨大的市场里面,我们很多的制剂、很多的技术都存在创新的潜力。

对于有志于回国展开新药开发的海外科学家而言,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

来源《医药经济报》
陈凯先:新药研究需在战略和策略上多作思考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依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天然药物市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后,全球医药20强企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

生物技术药物异军突起,单抗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主旋律,近几年,大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投资生物技术药物。

大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制药——生物技术的混合体。

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大国。

1978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8年达7912.7亿元,30年翻了近5番。

2009年已经达到8500亿元。

产业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60%,前6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总体销售收入的30.2%,利润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1.7%。

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九大处方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在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

今后几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

当然,挑战亦同样存在,我国虽已经是医药制造业的大国,但创新能力还比较弱。

自主创新产品少,难以参与国际研发竞争;低水平重复严重,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真正意义的大型医药企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等问题依旧存在。

此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依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天然药物市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后,全球医药20强企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

生物技术药物异军突起,单抗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主旋律,近几年,大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投资生物技术药物。

大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制药——生物技术的混合体。

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大国。

1978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8年达7912.7亿元,30年翻了近5番。

2009年已经达到8500亿元。

产业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60%,前6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总体销售收入的30.2%,利润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1.7%。

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九大处方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在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

今后几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

当然,挑战亦同样存在,我国虽已经是医药制造业的大国,但创新能力还比较弱。

自主创新产品少,难以参与国际研发竞争;低水平重复严重,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和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着中国的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不过,我们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机遇。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呈现非常强劲的需求。

当前,中国医疗卫生的消费只占到美国的1/25,人均医疗消费相差100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改变、药品消费观念改变,药物消费需求的发展空间巨大。

此外,不论是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现代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成为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成就之一。

这些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推动药物研究与医药产业进入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新时代。

因此,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科技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我国新药自主创制拟“三步走”
根据国际发展态势和国内实际情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达到自主创新的目标,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2010年,技术积累阶段,我国将初步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和雏形;第二步,2010~2015年,产业崛起阶段,我国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有望居于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的领先地位,领先印度、韩国等国家;第三步,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能力与水平争取进入或接近国际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在国际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该专项到今年为止中央已投入6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过100亿元,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依照规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从以下5个方面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创新。

1.加强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这部分主要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10类(种)疾病,创制一批新药。

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自主创新的新药在科技内涵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新药和在发达国家完成新药注册的数量明显增加,使自主创制新药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开展新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及政策扶持等综合措施,培育出具有“重磅炸弹”特征的国产品牌药。

2.展开大品种技术改造。

即,针对我国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改造一批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需求量大的药物大品种;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药品质量,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降低药物成本,惠及民生和支撑医疗体制改革;经过技术创新、仿创结合,实现质量标准和临床疗效的一致或提高,通过仿制药物的产业化,切实降低药品费用,为我国人民提供优质价廉的治疗药物。

3.加快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进而形成一批功能完备、技术优势突出、功能互补、创新能力强的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形成,构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技术体系,保障创新药物研发的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新药研发技术水平。

进一步加强新药研发综合性技术大平台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服务功能;完善单元技术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形成优势互补,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的药物研发技术链;进一步提高药物安全评价和临床研究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评价技术的国际接轨。

4.加快骨干医药创新企业培育,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扶强、扶大产业;把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扶出特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1~2个科工贸一体、年医药产品工业销售收入超300亿元,总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制药集团。

3~5个工业产值超150亿元,总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年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的医药企业集团。

10个年工业产值达50亿元,年研发投入达2亿元,20个年工业产值达25亿元,年研发投入达1亿元的医药企业。

15~20个能开发出一类新药的巨头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新药孵化基地。

形成8~10个产值500亿元以上,创新型研发和各类医药开发的服务企业。

5.要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在制约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30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获得实质性新突破。

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这方面的预期目标是要取得30个新药证书,其中:1~2个在发达国家完成新药注册;8~10个在国外完成中心临床试验。

改造80个大品种基本药物,仿制50个国际品牌药物,健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研发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同时,还要重点突破30~40项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千亿元医药企业,医药产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二,创建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新药研发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创新药物研究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在我看来,中国的创新药物研究必须立足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面对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优势的压力。

要顺利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要努力发扬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大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
研究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证;天然和合成化合物库的建立、结构测定;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的建立和活性化合物筛选;药物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等诸多方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大批疾病相关基因、病原体基因被发现,其功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药物研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事实上,基因组研究已经开启了药物研究的新时代。

基于单一靶向的药物发现,基于网络调控的药物发现,信息科学都已经在药物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设计已成为药物发现的实用技术。

总之,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正处在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十分重要。

当前国际新药研究的发展趋势出现许多令人困惑也促人深思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技术发展层面上保持跟踪赶超的敏感性,也需要在整体战略和策略上多作思考,才能避免弯路,有效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目标。

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做好2010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政策法规2010年6月13日
为做好2010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有关事宜发出通知,要求。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确保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检查,排除中药注射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安全风险;要加强指导,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做好安排,开展第二批综合评价品种的评价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相关工作的落实。

关于做好2010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
国食药监办[2010]1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2009年国家局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在各级药品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为做好2010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协调,确保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取得实效
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安监、注册、稽查、市场、药检、审评、认证、不良反应监测等部门及单位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本辖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工作的指导,建立中药注射剂监管档案,确保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要及时总结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保证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顺利开展。

二、加强检查,排除中药注射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安全风险
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生产和质量控制环节监督检查,要按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检查企业的风险排查情况,对中药注射剂原辅料产地控制情况、工艺执行情况、关键工艺验证情况、热原控制情况、无菌保证水平等要继续实施跟踪检查,经检查未达到要求或经评估仍存在安全隐患的,应责令停止生产。

对在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及中药注射剂风险排查中停止生产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定期对其生产状况组织进行核查,确保在处方和生产工艺核查及风险排查通过之前不得恢复生产。

要通过检查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督促企业做好风险排查、开展工艺验证和相关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三、加强指导,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相关研究
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相关研究工作的指导,指导生产企业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对生产企业报送的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的药学研究资料及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方案,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要尽快完成初审,提出审核意见,并将资料报送至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

对报送的药学研究资料,国家局将尽快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药学评价,药学评价通过后,生产企业可按照临床研究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工作。

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承担标准提高任务药品检验所的指导和督促,保证经费和人员安排切实落到实处,确保按时按要求高质量完成中药注射剂标准提高工作。

相关生产企业应主动配合标准提高工作,按要求提供实验所需的产品及相关资料。

四、做好安排,开展第二批综合评价品种的评价工作
为全面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国家局将把鱼腥草注射液、鱼金注射液作为第二批综合评价品种,组织开展综合评价。

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应要求辖区内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对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开展相应研究,并按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报送资料要求》准备资料。

2010年12月31日前,生产企业应将鱼腥草注射液、鱼金注射液药学研究部分的资料,连同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方案一并上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

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对资料进行审查,并对生产现场和研究情况进行核查,提出审核意见,报送至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

药学评价通过后,鱼腥草注射液、鱼金注射液方可按照临床研究方案开展临床研究。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是国家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