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代建筑特点总汇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定州料敵塔。
塔高84米,塔内有穿心式塔柱,建于北宋
[网易招聘]网易建筑诚聘专业主编
2. 双套筒结构
这种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
廊中布置登塔阶梯。
楼板用砖发券作成。
例如江苏苏州云岩寺虎丘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
这几座塔皆为八角形平面楼阁式塔,其中苏州报恩寺塔高76米,共九层,砖塔壁对边长17米,各层平座及腰檐均为木构。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遗物
工程行业三大PK:谁说了算?—三周年站庆之大练兵
3. 厚壁筒体结构
利用筒壁厚厚的砖墙设置砖砌塔梯,可避免古代用木梯易朽、易燃、易遭破环的缺点。
塔梯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将楼梯嵌入厚壁内,梯随墙壁转折。
例如:安徽蒙城万佛塔,建于崇宁四年(1105年),六边形平面,高七层,是一座楼阁式塔。
又如: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观年间(1098~1109年),为方形密檐塔,外观十三层檐,内部仅四层。
另一种采用穿壁式阶梯,利用平座为休息板,塔心室与平座地面标高有半层之差。
例如: 广州六榕寺的花塔,重建于绍圣四年(1097年),八边形平面,高57米,外观九层,内部十七层。
[电子样本全新改版,采用了世界领先技术的超绚动态效果,现在就去看看......]
安徽蒙城万佛塔
【活动】2007年网易建筑第一届图纸评审活动
. 实心砖塔
这种塔有两类。
一类带有螺旋形楼梯,旋梯靠外的一面带有通风、采光孔。
例如:河南开封国寺塔,建于北宋皇元年(1049年),外观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54.66米。
由于外部用褐色琉璃砖贴面,故称“铁塔”。
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
另一类是实心无梯塔。
这类塔在辽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塔外表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密檐塔,上部为一层层屋檐,下部有一段高高的塔身和基座。
如:辽南京天宁寺塔为八边九层
塔,辽中京白塔为八边十三层塔,高74米。
它们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拱与平座,再上以莲瓣承托较高的塔身,塔身上有精美的仿木构砖雕及天神像。
上部为层层出檐,檐下斗拱及椽子有的用木,有的用砖砌筑。
平面除八边形外还有方形。
第二种是实心楼阁式塔,仅外表作一层层楼阁式。
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辽庆州白塔,八边七层,高50米;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八边七层,高43米。
这类塔内往往带有空心小室,在上部者称为天宫,在下部者称为地宫,用来储存经卷、舍利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塔,其结构采用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构体系,有的将下半部砌为砖塔,上半部为木构,组成混合结构塔,如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
还有的下部为楼阁式塔,上部为覆钵式塔,如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彩画与石雕、砖雕
1.彩画
宋代是中国木构建筑彩画的蓬勃发展时期,它一反唐代以赤白装为主调的装饰手法,出现了五彩遍装(以青绿红为主色的五彩)、碾玉装(青绿色调)、青绿叠晕棱间装(退晕式)、介绿结花装、杂间装等多种风格和形式,并总结了一套用色经验。
要求所绘画面深浅轻重任其自然,提倡用表现生动活泼的写生花卉,随其所绘不同题材和风格加以变化。
目前所见宋代彩
画遗物极少,已知的有山西大同华严寺薄迦教藏殿,涞源阁院寺大殿辽代彩画,料敌塔地宫宋代彩画,白沙宋墓彩画等,但都无法反映宋代彩画蓬勃发展的全貌。
《营造法式》对宋代彩画作了全面的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彩画的可贵资料。
2.石雕与砖雕
木构建筑中使用石构件主要有台基、栏杆、柱础等部位,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用石材做的建筑,大者如石塔、石碑,中者如望柱、华表等。
为了加强构件的装饰性,古代匠师在这些石构件的表面进行了艺术加工,《营造法式》将其归纳成四种:一是剔地起突,相当于高浮雕;二是压地隐起,相当于浅浮雕;三是减地平汲,剪影式浅浮雕;四是素平,平滑无饰的表面。
无论何种雕刻手法,都尽量不失构件原有轮廓,成为这一时期建筑石雕的特点。
例如须弥座式的石台基,其雕饰多随每层线脚加以变化,仅在束腰部分作起伏较大的剔地起突,雕出门、人物之类。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石材作成圆雕,独立地陈放在建筑群中,如宫殿、寺庙前的石狮和陵墓前的石象生。
《营造法式》规定石雕要经过打制成形、随形找平、细加工找平、调整边棱、再次找平、用砂或石加水打磨等六道工序,然后才能开始雕镌花纹,所雕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等。
砖雕在砖塔和墓室中表现出很高的雕刻技巧。
从手法上看,与石雕的剔地突起、压地隐起、减地平汲相接近,但所雕内容远比石雕要丰富得多,除一般仿木构或木装修之外,还雕出人物乃至有情节的故事。
佛塔中如辽宁朝阳北塔,塔身砖雕为佛教故事。
墓葬中如山西汾阳五号金墓,内壁砖雕墓主生前生活场景。
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个体建筑从唐代的雄壮豪放转向细腻、纤巧,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
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
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
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
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
辽承唐风,金随宋制,西夏别具一格,多民族、多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北宋东京宫殿
北宋定都以后,对五代时期的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调整了宫殿建筑群组的主轴线。
这条轴线一直延伸,经东京的州桥、内城南门朱雀门,而外城南门南薰门,使宫殿在东京城中成为最壮丽的建筑群。
北宋东京宫殿图
东京宫殿又称大内、宫城,据《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五记载:“宫城周四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明道二年改称宣德),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两门曰东华、西华,北一门曰拱宸。
”宫殿包括有外朝、内廷、后苑、学士院、内诸司等部分。
宫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大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
西侧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北侧紫辰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西侧垂拱殿为接见外臣和设宴的场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举行宴会的场所。
外朝以北,垂拱殿之后为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居住区,有福宁、坤宁等殿。
皇室藏书的龙图、天章、宝文等阁以及皇帝讲筵、阅事之处也在内廷。
宫殿北部为后苑。
后期又在东南部建明堂。
从总体布局看,重要建筑群组未能沿一条中轴线安排,其原因是因旧宫改造所致。
整个宫殿建筑群中,只有举行大朝的大庆殿一组建筑的中轴线穿过宫城大门。
而外朝的文德、垂拱等殿宇,只好安排在大庆殿的西侧,中央官署也随之放在文德殿前,出现了两条轴线并列的局面。
标志着宫殿壮丽景象的宫城大门宣德门,从宋徽宗绘的《瑞鹤图》和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北宋铁钟上所铸图案可知一二。
宣德门为“冂”形的城阙,中央是城门楼,门墩上开五门,上部为带平座的七开间四阿顶建筑,门楼两侧有斜廊通往两侧朵楼,朵楼又向前伸出行廊,直抵前部的阙楼。
宣德楼采用绿琉璃瓦,朱漆金钉大门,门间墙壁有龙凤飞云石雕。
北宋宫殿建筑群的特点是主殿作工字殿形式。
大庆殿群组是一组带廊庑的建筑群,正殿面阔九间,并带左右挟屋各五间,殿后有阁,东西廊各六十间,前有大庆门及左右日精门,殿址现已发掘,其台基成凸字形,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深60多米。
公元1127年金人占领东京,北宋宫殿沦为废墟。
宋徽宗赵佶亲绘的反映皇宫宣德门外观的《瑞鹤图》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铁钟上的图案
宋辽金时期寺院建筑
山西大同善化寺
该寺创建于唐,辽末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有过一次大规模重建。
寺内中轴线上布置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西侧有普贤阁。
其中大雄宝殿建于辽,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阿顶,内部结构为殿堂与厅堂混合型。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方佛,为使谒拜空间开敞,将中部内柱减除。
三圣殿与山门皆金代遗构,三圣殿内出现移柱作法。
减柱、移柱成为辽金建筑中常见的作法。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善化寺三圣殿的金代斜向斗拱
山西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分上下二寺,其中上寺大雄宝殿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采用四阿顶。
殿内采用减柱作法,室内空间宏恢,外观庄重,气势雄伟,是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殿之一。
下寺有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的薄迦教藏殿,以殿内精美壁藏及佛像著称,壁藏以三十八间小型建筑的形式,沿大殿四周墙壁排列,并带有天宫楼阁。
三十一尊塑像容貌丰满,体态端庄,两者均为上乘之作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外观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
宁波保国寺始建于唐,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重建,现存保国寺大雄宝殿建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大殿面阔、进深皆五间,但仅中部三间为宋代原构,四周附阶为清代增建。
宋构部分许多作法与《营造法式》制度非常吻合,例如斗拱、下昂的作法,拼合柱作法,这在现存诸多宋代建筑遗物中是难得的。
室内天花中的藻井和平棋、平闇也是非常珍贵的宋代遗物。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与塔林
初祖庵相传为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修行之处,庵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为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的大殿。
大殿虽只三间,不甚雄伟,构架利用十六根石柱和天然圆木的弯梁作成,但斗拱、门窗方整规矩,石柱雕刻的武士、飞天、游龙、舞凤、花草等,细腻生动。
塔林在少林寺西南300米处,是墓塔群,集中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砖塔和石塔二百余座,造型各异,做法不同,其中造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普通塔、造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的西堂塔,反映了当时的砖塔建筑技艺和水平。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有唐以来的和尚墓塔二百余座
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
云岩寺为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敕建,宋代曾一度改为道观。
飞天藏为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造,它是道教用来储存经典的柜子,外表作成小亭子式,中心有转轴,可以推其转动。
飞天藏总高近10米,径7.2米,由藏座、藏身、天宫楼阁三部分组成,实际内部为一八棱柱体,中心有一根长木柱为转轴。
在藏身屋檐平座和天宫楼阁中共有六层斗拱、二十种类型,各类斗拱组合之巧妙,形式之丰富多彩,在宋代遗构中首屈一指。
藏身门窗装修做功精细,木雕花板飘逸婉转,写实生动。
寺院建筑布局
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
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
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
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昊天寺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山西应县佛宫寺,寺内有塔,塔前为山门,塔后为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