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古代汉语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古代汉语理论摘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是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般文言句式、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新课标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学、肯学、会学、乐学,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汉语理论重视

高三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在复习时,灵活的教给一些猜读文言词义的方法,让他们推之有据,言之有理,以达到准确诠释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从而读懂文言文全文文意。

一、先本后引猜读词义

对于文言语句中多义词的解释,应当先考虑本义,后考虑引伸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这样逐一思考,细细分辨,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师说》中的“师”,是一个多义词,最初含义是指周代的军队编制(2500人为“师”),后经引申泛称“军队”,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如果用此义去解释《师说》的“师”,虽也说得通,但结合文章的内容一辨析,显然不对了。那就换一个角度,因为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师”还有一个更常用的基本义“老师”倘若用这个含义解释《师说》标题,不仅同,而且与文章的内容也匹配了。但若用此义去解释文中大多数的“师”是正确的,而解释另一部分“师”就不一定正确,如①师道之不复;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以“老师”这个基本义为基础逐一引申,①活用为动词,释为“从师”;②意动用法,释为“以……为师”;③换一个角度引伸,因老师是指导

学生学习的人,与学习有关,如果用“学习”这个含义解释③,就文从字顺,意思表达明确,语言也畅达。

二、分析字形推求词义

“公受珠,内所著皮袄中,纫之。”(《记王忠肃公翱事》)解释此句中的“纫”,可以由字的形体和偏旁得知,“纫”是由“纟”和“刃”组成,“纟”为线状,“刃”为刀锋,故“纫”指使剪刀、线之类的动作,又前面有“袄中”,所以可解释为“缝”之意。1998年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从字形上推求,可以看出这个字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很清楚了。

三、根据读音辨别多义词词义

“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记王忠肃公翱事》)“贾”古音读jià,正好与“价”同音,故可断定此字通“价”。而“价”即“价钱”,所以“贾”可解释为“钱”或“价值”。“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读如①wáng,名词,帝王、天子、皇帝。②wàng,动词,称王、统治。而在此句中读wàng音,故可推知为动词“称王”之意。根据读音辨别多义词词义,主要适用于通假字,以及意义破读的一些词。

四、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

任何一个词,不管它有多少义项,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总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这个意义在多义词的义项中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语

境所决定的,语境不仅包括那个多义词所在的短语、句子,而且还涉及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文章以及时代背景。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必”有①一定,必定;②认为必定,肯定;③一定实现;④如果确实等义项。如果在上句中按①来解释,则此句译成“大王一定没有人……”就使蔺相如成了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这既不符合人物性格,又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按④来解释,这句译为“大王如果确实没有人的话,我愿意带着璧到秦国去”,这才表现出他的谦虚而又勇敢的性格,也才符合语境要求。再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96年高考题)“贾”读gǔ,有“买进”和“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之意。从上下文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在解释“贾”时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多义词做贯通理解。

1998年高考题20题中“汝归勿遽言”,“遽”到底作“匆忙”讲还是作“惊慌”讲呢?看下句:“令兄弟徐言之可也”,“徐言”就是对“遽言”最好的暗示了。因此,“遽”作“匆忙”讲。词义也具有时代性,如“朕”(高考曾出过)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为皇帝的自称,诸侯王已不称“朕”,皇太后临朝听政也自称“朕”,对“朕”的时代语境了解了,那么对这一词的词意就容易理解了。

五、结合语法关系来确定文言词义

分析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义,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时不能做“焚”的宾语,解释为“记载言论的著作”才较妥。

《童区寄传》中“布囊其口”,“布囊”怎样解释才恰当呢?从语法角度分析,“强盗用布塞住他的口”是一个主语句,“用布”做“塞住”的状语。因此,“布”名词做状语,“囊”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000年高考第11题c选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对“樵”的考查,对该词的词组做语法分析,发现“取樵”和“炊爨”是并列动宾词组,只能是名词,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不会落入出题者的圈套(樵:打柴)。

六、利用古汉语的平行结构判断词义

古汉语有不少的平行结构,如对偶、排比、对仗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义。在此类句子中,往往几句话句式相同,词性相对,甚至词义相同、相近。利用这种关系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两句句式相同,“以”和“而”位置一样,词意词性均相同,都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再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有十多个义项①做名词,绝句;②副词,非常、全然;③形容词,高超、陡峭、极远;④动词,断绝、停止、横渡。到底解释为那一个意思,一时难以确定,而如果知道前一分句中与它相对应的词“致”是动词,解释为“直达”,那么一下子就排除了其它义项,而且很快就可在动词义项内找到“横渡”这个解释。1991年高考题第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玩愚者亦当矜怜”,“玩愚”的意思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 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根据相似的

句式,要知道“玩愚”的意思,须得从“贤俊”入手,“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与它相反的意思,应该不涉及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至此答案d就被选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