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公共经济学原理】

合集下载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完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对曼瑟尔·奥尔森和公共选择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他的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作者对其进行梳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现在将此书的理论简要介绍,并发表我的观点。

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即是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首先,奥尔森教授分析了公共物品和集体的概念,得出一个结论:在严格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接着,作者对集体利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区分了相容性和排他性的集体利益,从而将集团也分为(利益)相容性集团和(利益)排他性集团。

作者做出判断:较之排他性集团,相容性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

对于集体行动总普遍存在的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作者设计出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

这种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他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即“赏罚分明”。

而要做到这样成本是如此大,以至于实际上要促成这样的集体行动是不可能的。

因为集团规模大、成员多使做到“赏罚分明"得花费高额的成本,它包括有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记忆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等。

显然,不仅仅是收益分享问题阻碍了大集团实现其共同利益,而且组织成本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而剧增也使之难以为继。

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在。

而小集体则是例外的,因为小集体成员人数少,因此叫之实现的集团总收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

在此情形下,小集团的每个成员发现,一旦他为集体利益去行动,他从中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他为之而付出的成本。

这时,个人利益才会与集体利益相一致。

这时候集体行动才能够得以促成.奥尔森教授的结论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机制的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

奥尔森提出的理论有完整严密的逻辑,作者在本书探讨了工会、阶级、压力集团等集团的表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集体行动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政治抗议,环境保护还是群众运动,集体行动的力量都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而集体行动的逻辑,成为了我在读完《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后的主要思考。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曼努埃尔·卡斯特斯(Manuel Castells)教授撰写的一部社会学著作。

卡斯特斯是一位着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对集体行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

首先,卡斯特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集体行动的研究,阐释了集体行动的动力和逻辑。

他指出,集体行动与其他形式的行动不同,它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价值观所驱动的。

集体行动的动力来自于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和对不公正的愤怒。

当人们认识到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联系,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集体行动中。

同时,卡斯特斯还强调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即人们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

他认为,通过集体行动,人们能够集结更多的资源和能量,从而更好地争取自身权益,解决自身问题。

其次,在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时,卡斯特斯还对影响集体行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集体行动的逻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结构、组织和交流方式等。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导致集体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社会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和愤怒情绪,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集体行动中。

此外,组织形式和交流方式也对集体行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促进集体行动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在书中,卡斯特斯还对网络时代的集体行动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集体行动的方式和逻辑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平台,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建立联系和组织。

通过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轻松地传播信息和表达观点,从而形成更加广泛和强大的集体行动。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集体行动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人们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共同参与到集体行动中。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公共经济学原理】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公共经济学原理】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肖卫政管1000016927摘要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对集体行动和集团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证,试图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理论应用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中。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一些假设和论证过程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集体物品利益集团内容概述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开篇就否定了“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传统观念。

奥尔森指出“集团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利益”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理性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上的,进而利用理性人假设对集团行动的传统观点进行批判。

奥尔森提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①理性人意味着人是自私自利的,集团中的个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采取行动以寻求个人利益。

所以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也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以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新的集团理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一、传统理论认为“集团总是试图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增进的利益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这个物品的消费,而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将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排除在对此物品的消费之外,或者是排除的成本过高。

这就使得“搭便车”成为可能并且对理性人产生了“搭便车”的激励;二、传统理论认为,小集团和大集团只是规模上的差别,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奥尔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大集团和小集团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则运作的。

奥尔森指出,集团越大,集团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越偏离最优水平。

依据市场和非市场的区别,奥尔森提出了利益集团的分类:排他性集团和相容性集团。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奥尔森作为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在1965年所著的《集体行为的逻辑》被译成十儿种语言畅销全球,更奠定了他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的地位。

本书的观点是,“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两种集团形式的不同性质和功能。

在区分这两种集团的性质和功能之前,需要首先了解集团成员行动的相关理论,而这是本书在探讨小集团时所予以阐述的。

根据作者的理论推演,只有集团收益率乘以个人得到的集团收益的份额等于集体物品总成本的增加率时,个人得到的集团物品数量最优。

这里,集团收益率必须超过成本增加率,其倍数等于集团收益超过个人收益的倍数。

这也就是说,只有个人占集体的份额大于成本占收益的份额,即个人的收益大过成本(这里应该指总成本)时,也就是集体物晶的成本与集体物品所获得的收益相比微不足道时,才会产生提供集团物品的可能。

于是根据这个理论公式,可以看看小集团和大集团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当一个集团是小集团时,由于成员很少,获得其他成员行为的信息成本较低且相互监督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集团成员可以经过协商共同承担提供集体物品的成本。

并且,即便只有一个成员承担所有成本也仍然可以提供集体物品,因为小集团的个体份额是很大的,特别是小集团中的大个体,而成本相当于集体收益来说又是很小的。

不过,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这样也容易产生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也就是小集团中的众多小成员搭大成员的便车。

另外,还需要了解的是,在小集团的成员不断增多的时候,由于成员的增多,由成员享有的平均收益所组成社会最优收益不断增大,之前单独负担成本的成员已经无力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满足这些收益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使得这个集团距离最优收益水平越来越远,最终也会导致集体物品供给的失败,而这个会在大集团中得到更详细的阐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曼瑟尔·奥尔森撰写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有关人类行为理论的经典巨著,它对个人在具有集体利益的组织中为何引发行动困境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认为由于存在搭便车现象,集团规模越大,集体行动越困难,并提出“选择性激励”解决困境。

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当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通过研读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可以逐步清晰地了解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其阐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客观现实当中的诸多相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同时,随着对这一理论的关注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们也发现其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

”他指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的,因为这要花费私人的成本,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

针对大集团集体行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困境,为避免搭便车,奥尔森设计建立独立的“选择性的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Mancur Olson所著的社会学著作。

该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集体行动的本质和逻辑。

在全球范围内,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对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Olson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即“个人理性”的假设。

他认为,在任何集体行动中,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动机来做出决策。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集体行动都是由一小部分人所主导的,而大多数人则是被动的参与者。

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个人理性的假设所导致的。

此外,Olson还对集体行动的动机和障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集体行动的动机通常来自于共同利益或共同目标,而集体行动的障碍则来自于自私的个人行为和信息不对称。

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集体行动能够成功而有些则失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集体行动因为缺乏共同利益或者受到个人行为的干扰而未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集体行动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和政治行为。

它告诉我们,集体行动并非简单的人数叠加,而是受到个人理性和动机的影响。

只有当个人的利益和动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时,集体行动才能够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激发个人的共同利益,以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

在读完《集体行动的逻辑》之后,我对社会和政治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集体行动并非简单的人数叠加,而是受到个人理性和动机的影响。

只有当个人的利益和动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时,集体行动才能够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激发个人的共同利益,以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

同时,我也意识到集体行动的成功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激发个人的共同利益,以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在翻开《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集体行动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相对模糊和浅显的层面。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那些文字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洞悉集体行为奥秘的大门。

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在我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全校规模的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募捐书籍和学习用品。

一开始,这个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各个学院也都积极响应。

海报贴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广播里也不断地宣传着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全校师生都会热情参与的盛大行动。

我所在的班级也不例外,班长在班会上激情洋溢地讲述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踊跃参与。

同学们在当时也都纷纷点头,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当真正要行动起来的时候,情况却变得复杂起来。

比如说,在收集书籍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虽然答应了会带书过来,但到了截止日期,却找各种借口说忘记了或者家里没有合适的书。

这让负责收集的同学感到十分无奈和困惑。

还有在组织义卖活动的时候,原本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到了活动当天,却有不少人以各种理由请假不来,导致现场人手紧张,忙得不可开交。

我记得那几天,负责组织的同学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们不断地打电话、发信息,试图说服那些没有履行承诺的同学参与进来,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那些积极参与的同学,则在一边默默地付出更多的努力,试图弥补人员不足带来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同学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而是觉得自己的一点点贡献对于整个活动来说微不足道,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还有一些同学则是担心自己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认可或者回报。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

就像书中所说的,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希望享受集体行动带来的利益,却不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

这种心态在这次募捐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在阅读了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集体行动这一现象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集体行动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一个群体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往往并不一定会导致集体的理性结果。

奥尔森通过严谨的分析和论证,揭示了集体行动中的诸多困境和障碍。

奥尔森指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往往源于个体在集体中的利益诉求和成本承担之间的不平衡。

在一个大型的群体中,个人往往倾向于“搭便车”,即享受集体行动带来的利益,却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成本。

这是因为个人认为自己的贡献对于集体成果的影响微不足道,而付出的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

例如,在一个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中,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即使自己不参与,只要有其他人出力,环境也会得到改善,自己依然可以受益。

这种“搭便车”心理在很多集体行动中都普遍存在,它严重阻碍了集体行动的有效开展。

奥尔森还强调了集体规模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集体相较于规模较大的集体,更有可能实现集体行动。

这是因为在小集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紧密,彼此之间的监督和激励也更为有效。

成员更容易了解彼此的行动和贡献,从而减少“搭便车”的可能性。

相反,在一个庞大的集体中,成员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严重,个人更容易隐藏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难。

此外,奥尔森提出了“选择性激励”这一概念,认为这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

选择性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正向激励如奖励、荣誉等,能够吸引个人积极参与集体行动;负向激励如惩罚、排斥等,则可以对那些试图“搭便车”的人形成威慑。

通过合理设计和运用选择性激励机制,可以改变个人在集体行动中的成本收益计算,从而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

书中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到集体行动的逻辑。

例如,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如果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和自愿行动,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最新《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最新《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奥尔森作为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在1965年所著的《集体行为的逻辑》被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全球,更奠定了他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的地位。

我有幸拜读了这本经典名著,他从集团和组织理论的概念入手,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很好地解释了生活中诸多集团及政治问题。

以下便是我的相关读书心得。

首先梳理一下本书的框架,奥尔森首先阐述了集体行动理论与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理论,为从微观机制来对集团腐败进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奥尔森鲜明地反驳了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

并随后得出了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第3章则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4章则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第6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对于“经济人假设”,我认为是非常实用。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基本的逻辑都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的“理性”。

这个利益我们一般人都把它理解的比较狭窄。

实际除了经济利益,人还有很多的抽象利益,如人的情感、地位等方面。

举个例子。

有些人热衷慈善、乐施于人,一般来看这是违背“理性”的,但是,可能他是为了获得名誉、存在感或者享受施与的快乐与欣慰、甚至仅仅只是获得某种心理的平衡等等,这也是符合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原则。

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大集团公共选择理论,我认为大有继续研究的意义。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任何人类行为都能归因于对那一行为的本能或偏好,但这丝毫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教授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与传统集团理论不同的观点,通过各种例子分析小集团和大集团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鼓励来解决集体行动的困难。

集体行动为何会失败?奥尔森教授的研究始终是以经济学的根本假设即理性人为根底的,同样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本书认为人们对于共同的利益有兴趣,但对于追求利益所形成的集体本钱没有兴趣,所以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而之前的社会科学家认为个人组成集体前后的目标是相同的,组成一个集体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人们会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方,住在同一座楼里的人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

两种假设都有它们的逻辑,但很明显在现实中,许多符合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比方家喻户晓的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的情况符合了奥尔森教授的假设,但两个和尚挑水喝又与传统的理论不谋而合。

而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个人的理性行为在什么时候才会和集体的理性相一致?结合本书与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做出努力的人。

比方出于某些经济或政治的需求,外国工人经常罢工,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工人的决定。

如果成功的话,整个工人群体都会受益。

但是失败的话那些罢工游行的工人就承受了所有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被逮捕被伤害。

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有福可以同享,有难却不能同当。

按照平常的想法,人如果知道了自己最容易被牺牲,肯定不会留在这样的集体里,除非有什么非要留下的理由。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_心得体会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_心得体会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一)吴勇浩《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很少置予关注的非市场决策的集体行动问题。

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些问题是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设。

然而,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研究,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依然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

在这本书里,奥尔森紧扣“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前提,认为利益集团的成员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没有选择性激励或强制等手段下,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物品最大化而宁可自己承担集体成本是不存在的。

换句话说,即便是基于成员共同利益组成的集团在试图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集团某些目标而采取行动,成员的行动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它都是建立在成员实现集团中某些特定利益的基础上。

这就批判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是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维护共同利益。

奥尔森认为,即使集团采取的行动在实现集团目标之后,能够使集团中所有成员获得相对应的利益,也不能推导出所有成员一致自愿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目标。

集团或集体设立的最初目标是为了促进和维护共同利益,其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或集体物品。

在集团内部成员中,集体行动产生的集体物品属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集团在采取集体行动过程中,某些成员的消极对待或少付出行为并不会影响其对实现了的集体物品的分享。

这就可能导致了集体成员“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成员宁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实现集团目标,所以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就拿安全性日益堪忧、形势严峻的食品问题来举例。

当这些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等食品流入消费者市场时,假设最初恰巧发现问题的一小撮消费者,能够坚决地控告商家,同时给政府施予必要的压力,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取缔商家,以最严厉的措施去惩罚这些为了赚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去生产有毒有害的食品厂家,或许就不会出现一大批消费者受害事件。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 书 报 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  书  报  告

读书报告——读《集体行动的逻辑》对这本书的接触,还是第一次,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也没看到过。

接触这本书,还要感谢老师,要不是老师要求我们必须阅读,可能在近期内我还看不到这本书。

读完这本说后,觉得身边很多例子、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本书的理论来解释。

我最清楚的是在开学的头两周,我们寝室的水壶都放在一块,没有分开打水,谁有空谁去打。

两周过后,问题暴露出来了,有的同学天天打水没得水用,而有的同学很少打水甚至没有打过水。

刚开学的时候,大家都是新同学,可能还比较客气,后来实在受不了,就直接探明了。

其结果是把壶分开,各打各的。

这例子很接近咱们经常听到的那句古话:“三个和尚没水喝”。

而我们是多个和尚没水和。

一、作者简介我所读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著者是曼瑟尔·奥尔森[美],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4(2007.6)。

此书的出版,为长期缺位的公共选择理论得到很好的体现。

奥尔森教授的集体行动理论、搭便车理论不但在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政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都产生广大的影响,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2月19日,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制度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他死的时候仍为马里兰大学工作。

他在1954年获北达科他州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兴衰探源》(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

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在学校、研究机构和协会就职。

二、内容简介本书的结构重点在前两章,后面几个章节都是在说明前两章的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解释前两章的主要思想。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2009级国际关系王佳瑜 092200392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

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这就是奥尔森在这本书中所重点突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也即后人为其归结的“搭便车”现象。

书里开篇就批判了传统的集团利益观,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而非为集体利益而无私献身的“傻瓜”,因此他们会计算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因此,集体物品的供给(其供给是集体利益实现的重要方面)并非传统集团理论想象的那样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

其实,我们也会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这可能也是作者当时撰写这本书的初衷。

作者开头提出了一个供大家玩味的例子。

在组织中经常还牵涉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类型——国家,它可以用来检验这一反对意见。

比如,爱国主义可能是当代忠于某一组织的最强烈的非经济动机。

许多国家从某一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意识形态,如民主或共产主义,或者还通过一个共同的宗教、语言或文化来赢得更多的力量和团结。

国家不光有这么多有力的支持的源泉,它同时在经济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几乎任—政府都能为其公民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因为它的法律和规定是所有文明的经济活动的前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集体行动背后那些有趣又复杂的事儿。

我先得说说我经历过的一次小区维权事件,这事儿和书里讲的内容可有不少联系呢。

我们小区之前有个问题,就是停车位规划得特别不合理。

车越来越多,每天晚上找车位都像打仗一样。

于是呢,有几个热心的邻居就站出来,说要找物业协商,重新规划停车位。

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啊,纷纷响应,就像一群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觉得肯定能把这事儿搞定。

可这过程啊,就像书里说的,没那么简单。

刚开始,大家在业主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主意都有。

有人说要增加停车位数量,有人说要规范停车秩序,还有人说要给物业施压。

这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找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呢,真正到行动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每次和物业协商,需要业主代表出面吧,可这代表就不好选。

有的邻居虽然在群里喊得凶,可真要他去和物业谈,就各种推脱,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怕得罪物业。

这就像书里提到的“搭便车”现象,大家都想享受改变带来的好处,可都不想付出成本。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意见也很难统一。

有部分业主觉得增加停车位会占用绿化面积,他们就不同意。

还有些业主觉得规范停车秩序要安装门禁系统,费用怎么分摊又是个大问题。

这就像一团乱麻,越扯越乱。

最后呢,这次维权行动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没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

从这件事儿再来看《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更能理解书里说的了。

集体行动要成功可不容易,不是人多力量就大。

这里面有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博弈,还有组织成本、“搭便车”问题这些复杂的因素。

就像我们小区这次,虽然大家目标好像是一致的,但在行动过程中,各种小算盘一打,就很难达成真正的集体行动了。

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要让集体行动有效,得好好考虑这些内在的逻辑,不能光靠热情,还得有合理的机制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以后要是再有类似的事儿,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些道理,可不能再让行动半路夭折啦。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托马斯·斯密斯的一部著作,通过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集体行动的本质和特点。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集体行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书中对集体行动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人共同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它需要群体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协调,需要彼此之间的互相配合和信任。

这种集体行动的特点使得它与个体行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使得它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书中对集体行动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指出,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集体行动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了社会环境、群体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使得集体行动的逻辑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同时,作者还对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集体行动的内在机制和社会意义。

最后,书中还对集体行动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到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多个方面。

在集体行动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了社会环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这使得集体行动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同时,作者还对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集体行动的心理规律和特点。

通过阅读《集体行动的逻辑》,我对集体行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认识到,集体行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促进和引导集体行动,需要深入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管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集体行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和引导集体行动的发展和进步。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姓名:高安超专业:中外政治制度学号:201520020123论利益与成本之间的博弈——读《集体行动的逻辑》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把经济学的方法引入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在分析集团的非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作者通过对集体行动的传统研究的分析、分类,为论证小集团和大集团之间的质与量的区别做铺垫;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的集团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具有效率和生命力;通过阐述大多数政治家的集团理论逻辑矛盾错误,同时解释压力集团理论的会员制度与力量是活动的副产品,总得来说作思路围绕各个社会团体与集体中个人的利益与成本进行分析。

一、大小集团的实质差异作者首先提出不同于传统集团的理论观点,小集团与大集团不仅存在这量的不同,还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能用小集团存在的理由来解释大集团的存在,研究的重点在于各类组织被期待会增进他们成员的利益。

在这里作者的前提是批判了传统集体的观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并由此给出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

奥尔森的经济人假说:一是人是自利性因素诱导的个体,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竞争的幸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而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已经消亡;二是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对幸福最大化的追求,个体的理性选择是导致自己会为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的前提;三是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

另一个假设是集体目标的公共性假设,即认为人们形成集体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或是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作者认为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以小集团和大集团的贡献与成员的利益需求为论证点,小集团的成员从集团的获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自身提供给集团的物品所带来得利益要大,成员对于集体物品的兴趣和贡献越大,他所获得的集体物品带来得收益份额也就越大,而由于大集团的成员规模庞大,成员对于大集体的贡献不一定能够带来和他贡献份额一样大的收益份额,大集团达到最优水平就是数量庞大的成员的小额个人贡献,当成员带来一定集体物品时,另外的成员从这里集体物品收益获得利益则会减少其对自己付出成本给集体带来更多利益的动力。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中,作者曼瑟尔·奥尔森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探讨了集体行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让我对集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个人在理性的情况下,有时并不会参与到对整个集体有益的行动中?奥尔森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当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时,他们自然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但实际上,这种假设往往是错误的。

奥尔森提出了“搭便车”理论。

在一个大群体中,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付出努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己则可以坐享其成。

比如在社区环境治理中,大家都明白干净整洁的环境对所有人都好,但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即使自己不参与打扫,也能享受到其他人打扫带来的好处。

这种“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作者将群体分为两种类型:相容性群体和排他性群体。

相容性群体中,个体所获得的利益并不相互排斥,比如享受公共公园的美景。

而排他性群体中,成员所获得的利益是相互排斥的,比如一个工作岗位的竞争。

在相容性群体中,“搭便车”问题往往更为严重,因为个体很难阻止他人享受共同利益。

奥尔森还探讨了小群体和大群体在集体行动中的不同表现。

小群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监督更加有效,个体为了集体利益行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而在大群体中,成员众多,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个人的贡献难以被准确衡量,这就使得“搭便车”行为更容易出现。

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理论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工会组织为提高工人工资而进行的斗争。

在规模较小、组织紧密的工会中,成员更容易团结起来采取行动。

但在规模庞大、成员复杂的工会中,协调和组织行动的难度就大大增加。

奥尔森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激励个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比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以解决环境污染这样的公共问题。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所著,初读此书,我便被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视角所吸引。

在书中,奥尔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实例,对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奥尔森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了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现象:在一个群体中,即使每个个体都认为某个集体行动是有益的,也并不意味着这个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是因为个体在考虑是否参与集体行动时,往往会权衡个人的成本和收益。

如果个人为集体行动付出的成本高于预期的收益,那么即使集体行动的成果对整个群体有利,个体也可能选择不参与。

这种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就是集体行动面临的困境。

以公共物品的提供为例,比如一个社区需要修建一座公园,这座公园对于社区内的所有居民都有益处。

然而,修建公园需要资金和人力投入,每个居民在考虑是否出资出力时,可能会想:“即使我不出钱出力,一旦公园建成,我也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如果大多数居民都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公园的修建就很难顺利进行。

这就是典型的“搭便车”问题,个体都希望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成本。

奥尔森进一步指出,集体规模的大小对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小群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相互熟悉,彼此的利益关系较为紧密,个体的行为更容易受到监督和约束,因此集体行动相对容易达成。

而在大群体中,由于成员众多、关系复杂,个体的“搭便车”行为更难被发现和制止,集体行动往往更难以实现。

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其中,选择性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选择性激励是指对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体给予额外的奖励,对不参与的个体进行惩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和收益结构,从而提高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个志愿者组织中,可以为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提供荣誉证书、晋升机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同时对不履行职责的志愿者进行批评或警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肖卫政管1000016927摘要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对集体行动和集团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证,试图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理论应用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中。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一些假设和论证过程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集体物品利益集团内容概述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开篇就否定了“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传统观念。

奥尔森指出“集团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利益”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理性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上的,进而利用理性人假设对集团行动的传统观点进行批判。

奥尔森提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①理性人意味着人是自私自利的,集团中的个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采取行动以寻求个人利益。

所以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也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以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新的集团理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一、传统理论认为“集团总是试图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增进的利益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这个物品的消费,而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将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排除在对此物品的消费之外,或者是排除的成本过高。

这就使得“搭便车”成为可能并且对理性人产生了“搭便车”的激励;二、传统理论认为,小集团和大集团只是规模上的差别,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奥尔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大集团和小集团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则运作的。

奥尔森指出,集团越大,集团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越偏离最优水平。

依据市场和非市场的区别,奥尔森提出了利益集团的分类:排他性集团和相容性集团。

排他性集团是既得利益集团,成员之间面临的是零和博弈,限制新成员的进入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蛋糕”,相容性集团是一种正和博弈,集团中利益尚未存在,集团吸取成员以“造更大的蛋糕”,但是理性人缺乏为集团利益行动的激励,所以在利益相容性集团要采取“有选择性的激励”,制定奖惩制度,如果激励的实施存在困难,则陷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在本书的第二章讨论了集团规模和集团行动的关系。

奥尔森考察了小集团——特权集团和终结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传统理论认为,大集团可以和小集团一样提供集体物品。

奥尔森不能认同这种观点,大集团的组织因成本过高而不能像小集团那样运转。

奥尔森分析了个人理性和社会激励之间的关系,这等于承认了经济激励不是促使个人为集体提供集体物品的唯一激励。

集团通过提供非集体物品满足理性人来提供“选择性激励”,社会激励的本质是对成员的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而合作的个人受到奖励。

小集团可能受到双重激励,大集团却难以提供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从而造成了大集团和小集团在实现集体利益的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第三章主要探究了工会发展的动力根源。

对于最初的小型的地方工会,可以用小集团能①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第2页。

更好地提供集体物品来解释。

而大型工会的发展则是通过强制会员制得以维系的,帕尔曼认为:强制会员制和纠察线是工会主义的精华。

帕尔曼以“职业意识”的概念来解释大型工会的发展,但奥尔森反驳了这一点,因为大型工会的繁荣时期恰恰是在就业环境好的时期。

奥尔森得出结论,强制会员制是为了加强、扩大和稳定工会组织。

对于工会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关系,奥尔森认为这并不比税收或法律对权力的“侵犯”更严重,并以数据证明工人对工会的权利委托。

奥尔森在第四章用他的集体行动理论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阶级理论,在这里奥尔森大胆地尝试了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政治领域的分析。

奥尔森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理性、功利主义的理性行为上的,正是这个假设基础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陷入悖论。

马克思预言的阶级行动并没有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大集团中缺乏经济激励,而不是另一些批评家所说的经济动机不重要了。

作者在第五章反驳了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

压力集团理论认为压力集团的权力大致与其人数是成正比的,所以依靠压力集团对政策的影响就能做出政策决定,而且这个决定是最公平合理的。

压力集团的理论建立于多元理论的基础上,奥尔森在文中对多元理论的理论进行批判,认为分析多元论者强调“潜在”集团,贬低现有组织,而且多元论者不能说明对于一个大集团利益的损害是如何必定会鼓励和促使该集团的成员为集团目标而牺牲个人利益的。

奥尔森还批评多元论者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集团的成员在知道自己可以“搭便车”的情况下任然为集团做出牺牲。

奥尔森在第六章提出“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并进行论证。

作者认为已经组织起来的大型集团和未组织起来的大型集团的区别在于其副产品。

强大的游说疏通团体实际上是使其获得力量和支持的组织的副产品。

大集团的游说组织是那些有能力以“选择性激励”来动员潜在组织的副产品,选择性激励包括提供强制权威和诱导能力源泉。

奥尔森还分析了潜在集团的状况,这类大型集团或潜在集团一般不会自愿采取行动来获得集体物品,因为理想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努力对集团所起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却可以享受别人的努力带来的收益。

比如我们就不能依靠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行为的调节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或者缓解通货紧缩的效果。

对集体主义的反思《集体行动的逻辑》作为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尝试。

集体行动理论将经济学与政治学和社会学联系起来,但集体行动理论毕竟是初创性的理论,难免存在其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与奥尔森将经济学理论引入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决心而导致其论证过程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一、奥尔森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基础,建立集体行动理论。

奥尔森利用理性人假设推翻传统的“集团理论”,却又沿用理性人的假设提出“集体行动理论”。

但是理性人假设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团中个人的行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的是完全理性的个人。

完全理性就需要有信息流通的绝对通畅,以及对全部信息的及时正确处理。

根据阿尔蒙德的有限理性模型,完全理性是不可能达到的。

虽然奥尔森和阿尔蒙德的“理性”概念有所不同,奥尔森提出的“理性”概念是指个人在集团行动中的自私自利行为,阿尔蒙德提出的“理性”是指对信息的完全掌握以及提出相应对策。

事实上个人在集团中的自利行为也是“理性”决策的结果,正因为只有“有限理性”的存在,所以理性人在集团行动中的行动也不可能达到完全自利的水平,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体利益提供集体物品。

比如某政府为了建设一所学校而需要征一块地,但是政府财政紧张,拿不出征地的市场价来支付这块地皮,而土地的所有者因为没有掌握到市场价格而将地皮低价让出。

这就是理性人由于不能做到完全“理性”而在客观上承担了个人成本并为集团提供了集体物品的一个例子。

当然,这个例子不能对号入座。

第二、奥尔森在解释大集团与小集团的本质差别时指出了大集团得以组织起来的社会激励因素,奥尔森认为,社会压力和社会激励只有在较小的集团中才起作用,原因是这些集团很小,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接触。

我认为,在理论论证当中用这种交流形式上的不确定的因素对大集团的存在的本质因素作解释有失缜密。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与通讯事业的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

如果奥尔森的解释是有效的,那么在今天的社会,大集团的发展应该和小集团一样的容易,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奥尔森对社会激励的承认使得集体行动理论的解释力得到极大的完善,这也是经济学对社会学的解释的局限性,奥尔森提出社会激励概念对经济激励进行补充。

否则集体行动的逻辑就不能解释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

比如瑞典地铁的自觉刷卡制度,虽然不刷卡可以逃票并且没有罚款,但是搭便车者可能会面临舆论的谴责,更重要的是会面临自己的社会责任心的谴责。

而这些道德因素是经济学的理性人所不能解释的。

第三、奥尔森认为小集团容易组织起来而且小集团的个人倾向于提供集体物品,为集团利益做出贡献。

奥尔森仅以人数界定大集团和小集团,但他却没有对小集团与大集团的界限确定方法做出明确的解释,这使得集体行动理论的应用性和解释性受到削弱。

而且奥尔森在对小集团中的个人行动的论证中并没有明确论证小集团中因为讨价还价而产生的成本,这就使小集团的行动模式建构于“科斯定理”的理想状态中。

科斯定理的成立要求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为零且产权明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典型的小集团因为谈判成本过高而不能提供集体物品的例子。

事实上,小集团的行动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体物品会因为谈判成本高于提供集体物品的收益而不能被提供;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有部分集体物品虽然被提供,但是实际上谈判成本已经超过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这比不提供集体物品的状况更坏。

这使得小集团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奥尔森所认为的你们好,也就是说小集团的集体物品的提供量偏离最优水平实际上比奥尔森分析的还要多。

这也说明了集团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成员的合作精神对于集体物品的提供的重要作用。

第四、奥尔森认为大集团缺乏控制能力,以此需要外部的干预力量。

特别是在对国家的分析中,奥尔森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最大挑战不在于资源和资本的匮乏,而在于它们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分工、交换等市场活动,特别是高质量的政府活动。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于国家兴衰的分析给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国家和市场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反对政府干预的学者认为市场调节是群体博弈的结果,而政府本身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政府的有限理性偏离最优水平比市场更严重。

第六、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进行分析,并得出个人理性会使大集团无法采取理性行为取得集体物品。

天津师范大学高春芽教授对此提出质疑,高教授认为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会使集体物品得到提供,这使得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陷入“逻辑困境”。

《集体行动的逻辑》作为一本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经典理论著作,尽管其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但随着追随者对集体行动理论的完善,集体行动理论的现实意义会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对奥尔森的理论进行批判吸收,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市场干预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2、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4、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