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21世纪的展望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5)二、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与人民情怀 (6)2.1 古代美术的人民情怀表现 (8)2.2 近现代美术的人民情怀传承 (9)2.3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的人民情怀发展 (11)三、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使命担当 (11)3.1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历史使命 (13)3.2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现实使命 (14)3.3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未来使命 (15)四、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的实践与探索 (16)4.1 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情怀体现 (17)4.2 美术教育中的人民情怀培养 (18)4.3 美术评论中的人民情怀评价 (20)4.4 美术政策与法规中的人民情怀保障 (21)五、结论 (22)5.1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的重要性 (23)5.2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的发展方向 (25)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6)一、内容概览本文档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旨在探讨中国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展现人民情怀,同时分析美术工作者应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与担当。
本文将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美术如何体现人民情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美术创作的群众基础。
分析美术创作如何扎根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取灵感,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美术作品的民生关注。
探讨美术作品如何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变迁,以及美术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的独特作用。
美术普及与文化传播。
分析美术如何走进大众生活,如何通过美术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美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使命担当。
本部分将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工作者应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与担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承与发展中华美术文化。
左右21世纪中国美术走向的三种文化态度
国的文化语境 已发生 巨大变化 ,从 “ 五四”运动前
后 主 要 引 进 西 方 早 期 人 文 主 义 文 化 ( 艺 复 兴 至 文 l 9世 纪 ) 变 到 改革 开 放 以来 主 要 引进 西 方 现 代 ,转 主 义 文 化 ,包括 已经 从 前 卫 变 成 经典 的西 方 现 代 艺 术 。这 时 的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主 张 继 承 中 国 文化 传 统 ,
固 守 边 界 与 突 破 边界
艺 术 的 边 界 包括 精 神 内 涵 的边 界 和 艺 术 形 式 的 边 界 ,这 里 主 要 谈 艺 术 形 式 的 边界 。前 些 年 中 国画 坛 的 “ 墨之争” 笔 ,就 涉 及 艺 术 的边 界 问 题 。有 些 画家 和 学 者 主张 守住 中 国画 的 底 线 笔 墨 ,系统 论 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主U L ,部分N R 7 现1 美术与设 o 统 I 认 霉一 _ 芝A 0 z G 价一 1E J 计版 FE R 8D,认 为在o\ 画史 重返中国● 世纪中 l 》重 IE一 墨 ∞ G 中国 1o I 借 鉴 西 方 早期 人 文L义 传 1 兰J地承T西 方1代 一 传 统 水 墨 画笔N 的T要 性∽N —N 1 6 上 ,笔 ● _ 墨 高 于 并 重 于 色 彩 ,以 笔 墨 为 主 、色彩 为 辅 的 传 统 经 典 的价 值 , 对 西 方 当下 流 行 的后 现 代 主 义 采 取 但
今 天 , 入 21世 纪 ,经济 全球 的 浪潮 席 卷 世界 , 跨 中 国 已加 入 世界 贸 易组 织 ,面 临 着 西 方文 化 空 前 大 量 的 涌 入 和 新 一 轮 的挑 战 。在 这 种 文 化 语 境 中 ,当 代 中 国 艺 术 家 的 文 化 态 度 可 能 会 发 生 一 些 复 杂 的 变 化 ,但 基 本 上 仍 然延 续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文 化 激 进 主 义 和 文 化 折 中 主 义三 种 文 化 态 度 。在 这 里 ,我 必 须 说 明 ,所 谓 “ 守 ” 激 进 ” “ 中 ” 保 、“ 、折 ,纯 属于 文 化 学 意 义 上 的 中性 概 念 ,不 带 意 识 形 态 的 褒 贬 含
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21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世纪是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在嬗变中不断成长的一个世纪,此时的美术教育是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学科。
其教育思想的变迁是在教育、学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等格局的变动中由诸多因素的进行互动和形成合力的结果。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融合西方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美术教育实践和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直接决定了这段时期美术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中西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始终在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清末民初是学校美术教育的萌发阶段,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教育制度被引进,美术教育体制被纳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都以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为参照物。
此外,不少仁人志士还把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学员美术教育方式引入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日本教育进行全盘接受,他们仍把教育思想建立在以“中学为体”的基础上,在斥儒的同时,仍没有摆脱儒家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美术教育刻上了明显的“改良社会”的烙印。
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美术教育体制由“日本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此时期,美术教育思想也从实用性开始向人文性转变:一方面,倡导美术教育要“救国”;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美术教育“塑造人格”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苏联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席卷中国的以契斯恰科夫为代表的前苏联素描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美术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着中国教育,同时,美术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均被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年表
美术教育年表
公元前40000年左右:早期人类在墙壁上绘制猎物和其他图案,这被认为是最早的美术教育形式之一。
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艺术开始出现,并成为一种具有宗教和政治意义的表达方式。
公元前3000年:古中国艺术开始出现,与宗教和宫廷有关。
公元前2500年:古希腊艺术开始出现,以雕刻和陶器为主要形式。
公元前500年:印度艺术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教的壁画和雕塑上。
公元1世纪:罗马艺术开始出现,主要以雕像和壁画形式表现。
公元5-15世纪:欧洲中世纪艺术以宗教为主题,主要表现在大教堂和修道院的壁画和雕塑上。
公元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开始研究人体和透视,表现了更逼真的画作。
公元16世纪:欧洲艺术家开始在私人画室里教授艺术,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18世纪:美国大学开始开设美术课程。
19世纪:美术学院成为艺术家接受正式美术教育的主要场所。
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开始形成,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以及对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尊重。
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包括虚拟现实和数字艺术。
走向“中国设计”——对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了有机 的互补。优 秀的 民间美 术作 品寓意丰富的祥瑞 图案表 达 了人 们对理 想和 愿望 的追求 , 种寄 寓 吉祥 的创作 观给 艺 这 术设计 师们 带来 了更多 的启迪 。所 以现代 艺术设 计用 民间美 术来 充 实 和 丰 富其 底 蕴 , 必将 在 设 计 中呈现 出鲜 明 的 民族 性。越是 民族 的, 越是世界 的 , 些具有 民族感 的设计将成 为 这 真正 的“ 中国设 计” 走 向国际舞 台。 由此, 2 世纪 的今 天 , , 在 1 中国 的艺术设 计要 想具有 自己的品牌 效应 , 现高等 艺术设 实 计 教育 的“ 本土 化” 之路 , 也就必 须加 强对 民间美术 的引入和 教 育。在 此基 础上 , 我 国优 秀 的民 间美 术传 统在现代 设计 对 中的探 索和 研究也必将成为 2 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
艺 术 设 计 是 艺 术 文 化 和 科 学 技 术 相 结 合 的 一 种 存 在 形 进 入 2 世 纪 , 化 消 费 和 图像 时 代 的 到 来 , 动 了艺 术设 1 文 带 计领 域 的繁 荣 , 带 来 了高 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的 飞 速 发 展 , 术 也 艺 设 计 本 科 专 业 甚 至 已经 成 为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跨 越 式发 展 的 典 型 。 然 而 , 速 发 展 的 高 等 艺 术设 计 教 育 对 于 提 高 我 国 艺 术 飞 设 计 水 平 , 收 效 甚 徽 。 这 种 状 况 的 形 成 与 我 国 高 等 艺 术 设 却
髓 融 合 到 西 方 现 代 设 计 理 念 中 去 , 而创 作 出 了许 多 既现 代 从 又 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作 品。 然 而 , 目前 中 国 设 计 界 而 言 , 多 就 大 数 设 计 师 在 设 计 构 思 时 , 目光 停 留在 “ 方 的” “ 代 的” 将 西 、现 思 维模 式 中 , 国 外 设 计 的借 鉴 甚 而 抄 袭 , 品缺 乏 原 创 性和 个 对 作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当时的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皇帝和贵族的私人收藏和赞助。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主要以陶器、玉器、铜器、石刻等形式表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他们的作品往往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信仰,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一直延续到随后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美术教育得到了显著改进和发展。
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著名美术家、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开始被聘用在朝廷和王室中任职。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借助铜版印刷技术大量生产印刷品,促进了艺术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汉朝和唐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开始得到正式的制度安排。
汉朝设立了官方学院,唐朝则设立了皇家美术院,以便培养和推广艺术家们的技艺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画家们开始在纸上或者绸缎上创作精美的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随着宋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变得更加重视传统技艺和严格的学术规则。
宋代画家们推崇临摹先贤和经典作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让画家们能够钻研技艺和修炼学术,促进了艺术简洁、沉稳、独特的特点。
宋代的壁画艺术和装饰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了中国古典美术中的经典。
元朝时期,美术教育再次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蒙古元朝皇帝聘请中国著名画家舒適和爱迪为宫廷画家,他们将民间的壁画、香案、剪纸等艺术形式引进了皇家内部,促进了古代艺术在整个亚洲的传播。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陶瓷、景泰蓝和其他黄金工艺品的黄金时代,这些作品成为了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样式范本。
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明朝皇帝朱元璋建立了翰林院,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他还聘请了著名画家徐渭、陈洪绶、吴道子等为内廷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如“寿厂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手卷”等成为了中国古典美术的代表作品,对后代的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清朝的到来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汉朝时期开始,美术被作为书法、绘画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来,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中,美育教育的发展也得以开始。
190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所具备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机构。
20世纪30年代,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民间组织先后创立了教育家艺术雕塑研究会、全国艺术教育联合会、中华艺教会等组织,积极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教育更加重视。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和《艺术专业学校招生办法》,开创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此后,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博物馆等机构相继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美育教育的新变革。
在全国高校大规模实施参加全国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专门学校的教育品质和水平,并大力引进国外美术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美育教育不断向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6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美育教育的成果和实力。
当前,中国美育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大力促进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各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为中国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契机,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美育教育必将迎来崭新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景分析一、近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建国50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科学、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策略的调整,高等艺术教育更是迅猛发展。
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点(包括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专业等)。
而到了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而2002年达到700多个。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瞿振元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我国招生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类专业超过了文学、法学和医学等多年持续发展的热门专业。
艺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与全国高校在近几年中相继发展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以艺术院校为招生主体的教育格局。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其一,一些院校为求学科齐全而设立了艺术专业。
有的院校借助综合大学的品牌优势增加艺术专业,很少考虑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总以为有学校的牌子招生就不存在问题,考生也很少对所学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
艺术类专业较少的硬件投入,以及收取高额的学费也是促使部分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成绩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
作为考生和家长很多出于无奈,以求上学为目的,导致一些学艺术的考生既缺乏艺术天赋也缺少求学兴趣,但因这是升学一条捷径,最终选择了学习艺术专业。
其三,艺术类专业打破以往小专业和特长专业的格局,发展为目前一个规模较大的热门专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媒体艺术、文艺展演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
对我国现行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评价
对我国现行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评价编辑词条发表评论(0)我国学校式美术教育自开始以来就受西方的影响,建国前参照的是日本体系和法国体系,建国后至文革时期为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已从相对比较封闭的学术氛围走向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从以往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到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上升,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构建着适应中国特点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
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国内各地艺术院校认识不一,总的来说,我们的美术教育观念还有待于更新,我们的美术教育政策还有待于完善。
从古到今,我国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比如说,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模仿和师承的中国传统,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国绘画艺术,而在数字文化发达的今天已显落后。
我们面对世界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展望,需要改革当下滞后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于960 年设立翰林图画院,推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录取和培养画家,开设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画院同时兼有创作、教学、研究和鉴藏等职能,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兼有美术教育功能的机构,并延续了300余年。
明代万历7年(1579),欧洲商人、传教士来华经商和传播天主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包括西方的美术作品。
清同治初期(1864年后)XX天主教会为培养圣像画人才在沪设立了土山湾画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传授西洋绘画的美术场所。
19世纪末,西学东进的趋势越发明显,西方的新思潮加速向中国传播。
清朝末期,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教育上的重大举措,废八股,兴学堂,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图画”和“手工”课。
1902年以及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明确“图画”课是中、小学的正式课程。
文学与美术发展趋势
文学与美术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凭空预测未来,只能根据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回顾过去。
因为一切的未来无不建基于对传统的认知与扬弃之上要预测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就要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国发展历史,特别要回顾左右20世纪中国美术走向的文化语境和文化态度,把中国美术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中来考察。
1.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指出,20世纪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要,那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天都在延续。
很多作家现在对文化遗产的阐述和接收发生偏颇,没有真正把握其实质。
一些艺术家的文本缺乏魅力、缺乏永久阅读的价值,但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却可以反复阅读,这说明五四一代著名作家把东方人叙述的最优秀的东西吸收了过来,而我们当代的作家却把东方人叙述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扔掉了。
我们在建立新的文学艺术的时候,应当吸收五四那代人的经验。
当代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功利主义太盛,因此,在学界、文化界应更多地谈一些超功利的东西。
2.对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前人和今人都采取过何种文化态度?这种文化态度会导致何种结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评论家王镛认为,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两次文化大讨论,一次是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一次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两次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时期,中国文化人大体上采取了三种文化态度,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折中主义。
正是这三种文化态度的互相消长,矛盾冲突,才形成了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张力,保持了一种多元互补的均衡格局。
21世纪这三种文化态度将以更具有理论色彩的形式交错展开,也必将有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
3.对西方传统的吸收给中国当代美术带来了什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评论家王志纯认为,从1985年到1989年是新潮美术阶段,它的最大功绩在于激发了包括“传统派”在内的其他各种风格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形成90年代多元化艺术格局做了十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选题参考1、徐悲鸿与中国美术教育2、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评《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3、留苏学习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4、论徐悲鸿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5、浅议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进程6、论油画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美术教育7、试论近代中国美术教育8、略论中国美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区别——以德国为例9、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特点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0、构建中国美术教育新理念--谈中国对西方艺术影响的重要性11、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12、析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13、我的《中国美术教育》缘14、《中国美术教育》:一线美术教师专业成长阵地15、实际与原则——关于读《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一文的思考16、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以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为视角17、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18、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承与流变19、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论20、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论(一)二、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关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一点思考2、研究之路有你相伴——贺《中国美术教育》创刊30周年3、从根思考中国美术的未来——对中国美术教育坦诚的献议4、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5、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6、在“创新”与“挪用”的两难之间——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反思7、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看中哈两国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8、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美术教育目的演变初探9、浅论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10、初论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创立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11、民国时期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嬗变12、回顾“85思潮”看中国美术教育13、浅论20世纪初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兴起——时机、思想与人物14、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与边缘知识分子——以刘海粟为中心的考察15、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与边缘知识分子16、盘点2007年中国美术教育研究17、谈中国美术教育18、我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相知之缘19、俄罗斯美术教学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20、中国美术教育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对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的认知过程三、热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2、新中国美术教育60年3、蔡元培、林风眠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4、艺术人生的憧憬--中国美术教育真情告白5、中国美术教育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美术学院2003年首届“学院之光”大展毕业生优秀作品述评6、无意识化状态——对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发展和现状的思考7、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8、困惑的中国美术教育——从李宝玖退学个案谈起9、中国美术教育传承儒家文化的路径探析10、从“苏荷美学”反思现今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1、赴法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12、从“苏荷美学”反思现今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3、浅析198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利弊--以方力钧成长为例14、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历程15、基于民族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16、论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7、全球化:挑战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18、论元代绘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出现的“异化”现象19、中国美术教育的“移植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经验(1900-1949)20、对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守候的态度——读梁玖先生著《美术鉴赏与批评》有感四、关于中国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美术教育2、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1980──2000)3、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5、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6、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忧喜前瞻分析7、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研究8、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9、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10、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11、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浅见——兼谈俄苏美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2、有关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和思考13、亟待拯救的中国美术教育14、关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15、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6、林风眠与中国美术教育17、徐悲鸿和中国美术教育——纪念徐悲鸿老师100诞辰18、美术专业的经典教材——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色彩头像》19、论李瑞清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20、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五、比较好写的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1、论表现性绘画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2、浅析徐悲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之路的影响3、中国美术教育:要专才还是要“全”才?4、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教育的反思与展望5、关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6、探析中国美术教育7、总结实践经验励精理论探索——《中国美术教育》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8、中国美术教育三十年发展变化研究9、浅谈中国美术教育对西方的借鉴10、论宋代文人的“尚意”思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1、论俄罗斯美术流派及精神对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影响12、文化本土意识下研究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必要性13、试论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变迁1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15、浅析李叔同对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16、浅谈中国美术教育多元化17、新世纪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之展望18、当今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及其得失19、有你相伴如此幸运——献给《中国美术教育》三十华诞20、论清代“四僧”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之贡献。
中 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反思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反思《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反思》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诸多变革与挑战。
深入研究这段历史,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过去的成就与不足,还能为当下和未来的美术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改革教育,包括美术教育。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积极倡导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悲鸿主张以西方写实主义为基础,强调素描和写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力。
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美术学校纷纷效仿。
林风眠则倡导融合中西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
他的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和自由创作,为中国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除了传统的绘画技法训练,还增加了艺术史、美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工艺美术、设计等实用艺术课程。
这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艺术创作的技能,还能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美术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导致了文化的断层。
另一方面,在追求技术和技巧训练的同时,有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些教育模式过于僵化,限制了学生的艺术发展空间。
进入 21 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素质教育的推广,使得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土化”: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种思路
纪 上 半 叶 以 图 画 手 工 科 和 图 案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近
代 工艺设 计教 育缓慢 起步 , 为现 代 艺术设 计 教 育
奠 定 了基 础 ; 0世 纪 5 年 代 中 期 , 央 丁 艺 美 2 0 中 术 学 院 的 成 立 和 一 些 美 术 院 校 开 办 的 工 艺 美 术 系 让 我 国 现 代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迈 出 了 新 步 伐 ;0 2 世纪 8 0年 代 一 批 留 学 海 外 的 年 轻 学 者 学 成 归
来, 他们 在 全 国掀 起 了 高 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的热
潮 , 正 式 确 立 了 直 到 目前 一 直 沿 用 的 “ 大 构 也 三
成” 教学 体系 。可 以发 现 ,0世 纪 8 2 0年 代 以前 ,
以 图 形 、 案 的 设 计 为 主 要 训 练 的 “ 艺 美 术 设 图 工
地 。因而 , 目前 高 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是 如 何 构 建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高 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体 系 , 现 高 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的 “ 土 化 ” 实 本 。
国的高 等艺术 设 计 教 育 由此 转 变 为 以几 何 形体
艺术 设计 在世 界 上 取 得 应 有 的成 绩 。 这种 状 况 的形 成一 方面 与 我 国 高等 艺 术 设 计 教 育起 步较 晚有 关 ; 另一方 面更重 要 的原 因是我 国高等 艺术
设 计 教 育 缺 乏 本 民 族 特 点 , 能 从 本 国 经 济 实 未 力 、 会 基 础 、 化 背 景 出 发 构 建 具 有 本 民 族 特 社 文 色 的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体 系 , 停 留 在 对 外 国 经 验 的 还 学 习 模 仿 阶 段 。 由 此 导 致 我 国 的 艺 术 设 计 缺 乏
新时代的美术教育观念
新时代的美术教育观念初中教师,免费下载。
欢迎访问摘要: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世纪。
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关键词:美术教育观念;自身素质;创造性教育;互助互动。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者。
”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基础教育,以单一的只重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视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型的,更有个别学校误认为搞几个活动就是素质教育。
就是由于这些旧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
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生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
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要的课程。
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评价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核心素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核心素养为学科教学与评价指明了方向。
视觉艺术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分支,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课程发展,需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21世纪新型评价模式。
本文是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角度,探讨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整篇论文结构设计为8个章节,章节的概要如下:序章部分结合全球时代背景提出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机遇和挑战,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以及评价功能的角度,论述了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本研究的核心目的进一步论述了研究美术学习评价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从多个视角对“美术学习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为提高21世纪学生视觉艺术素养,美术学习评价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对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其次,对视觉艺术素养进行了解释,指出视觉艺术素养的概念、内涵与评价。
然后,讨论了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明未来公民所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
最后,证明了美术学习评价是学生获得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多方面的美术能力。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理论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从量性分析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和专业书籍,从质性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会议中关于美术学习评价的探讨以及课题研究项目,分析了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关于美术学习能力测评的研究项目方法。
其次,探讨了西方现当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教育观、多元智能教育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美术学习评价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现状研究。
首先,从相关政策与法令反应我国美术评价改革战略。
其次,从20世纪初至新世纪以来,从《美术课程标准》中回顾学生评价改革,比较了不同时期背景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变化。
“重返中国——21世纪中国绘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向及 其 当代 意 义 》的 发 言 中指 出 ,今 日中 国 已经 受
的 境 地 。美 术 界 的 大 多 数 人 都 从 西 方 现 实 主 义 出 发 ,强调 “ 师造 化 ” 外 ,而 把 中国 艺术 的 核 心 “ 中得 心 源 ”抛 弃 掉 。在 大 国 崛 起 的 今 天 ,重 返 中 国 ,回 归东 方 ,以 民族 文 化 为 基 础 ,是 大 国 之 所 以 为 大 国
术 所 建 立 的 以 客 观 反 映 现 实 的 艺 术 系 统 深 刻 地 影 响着 今 天 中 国艺 术 的形 态 ,中国艺 术 被 逼入 “ 语 ” 失
界 开 始 对 于 “ 返 ”一 词 展 开 讨 论 ,说 明 已经 有 自 重
信 来 重新 建 立 自己的 文 化 体 系 。中画 的价 值 》的 发 言 ,通 ( 具 过 对 西 方 现 代 绘 画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当 代 艺 术 家 所 作 出的 探 索 进 行 梳 理 , 为要 为 中 国绘 画 建 立 一 个 开 认 放 性 的 艺 术 价 值 系 统 ,反 对 狭 隘 的 艺 术观 ,只 有 这 样 才 有 利 于 中 国 当 代绘 画新 价 值 的 重 构 。李 立 新 的 价 值 论 与 中西 绘 画 研 究 发 言 从 价 值 论 的 角 度 论 证 了 中国 绘 画 的 价 值观 重 构 问题 ,他 认 为在 “ 返 重 中 国 ”的 主 题 下 ,中 国 绘 画 不 仅 仅 是 一个 价 值 倾 向 的 问题 ,而是 如 何 重 新 架 构 中 国绘 画 的价 值观 的 问 题 。首 先 是 绘 画 价 值 的 体 现原 则 。绘 画 的价 值 并 不
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创新性探索
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创新性探索作者:王丹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1期摘要:学校美术教育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文章针对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找到可行的办法,使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并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推动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性探索;改善措施一、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一)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首先,美术教育能促进脑视觉系统的发展,能传承并发展美术,有利于创意思维的激发和动手能力的养成,学习美术有助于我们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培养解读图像的能力,有助于跨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学习美术,能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许多非学科性益处。
当今,创意人才是极其紧缺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广泛的范围和对象以及最小的风险,充满活力并具有无限的价值,它能够点燃学生的心灵,并照亮他们的未来。
因此,可以认为学校美术教育能够承担起培育创意人才的重任。
21世纪急需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是具有丰富想象力且能够付诸实践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会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一些富有社会价值的原创的事物,上述学校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培育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独特功能,对于造就创意人才是极其有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1.当今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现代美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美术主要受西方艺术传统影响。
学校美术教育作为传播美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认识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生升学压力的加大,学校并不重视美术课程,很多学校的音体美课程长期处于“副科”的弱势地位,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得到提高,长期处在唯“分”必争的学习处境之中。
有的地区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小学美术教育,导致教学条件不够完善,另外,还存在美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或教育浪费的现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学校领导对美术课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上有些因袭旧制,固守单一教学体系,缺乏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的教学导向,压制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不利于学科发展和美学教育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教育21世纪的展望
21世纪即将来临,与所有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其中还进一步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正是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对美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给未来的发展以良好的开端。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
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
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人的目标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
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21世纪熹微初露,人们对未来作了种种预测,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了各种各样的设计。
未来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变化的速率更快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
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之相适应。
所以,21世纪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
培养具有这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是各个学科教育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当然各学科所具有的目标可能更为具体。
现代美术学科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未来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应综合两者来决定。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未来的主要任务是:
1.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切实将美术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通过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的素质型的美术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
并以这种美术教育观念为主导,全面进行美术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
2.加快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学校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并完善美术教育管理机构。
国家教育部将组织力量起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并制订与《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将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综合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使学校美术教育与整个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省级教育部门应在近期建立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齐专职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美术教研员。
努力使美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业务指导
网络更趋完善。
3.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学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到2000年,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初中的美术开课率应达到100%。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国家规定将美术课时开足。
同时,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尽量扩大每一节美术课的教学效益。
4.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各地都应根据本地师资需要情况和实际可能,制订出到2010年前切实可行的美术师资培养、培训计划。
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美术师资缺乏的问题。
在下世纪初,初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美术师资数量的需求,并使师资质量有较大提高。
5.在加快发展城市学校美术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和寻找适应中国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例。
只有当中国的农村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如何加快农村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中国美术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6.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设备、器材配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现有的教育经费中,应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美术教育。
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制订合理的设备、器材配备标准,力争在短期内达到标准。
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学校美术教育的办学条件,为美
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加强美术教育科研工作,努力解决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中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队伍的人数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要求。
因此,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
高等院校应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基层的美术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面向未来,中国美术教育界愿意加强与国际美术教育界的联系,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同推动人类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