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热考题型突破选择题题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选择题题型
【题型综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题型分类标准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从命题设问角度看,全国卷选择题题型主要有反映与体现类、说明与表明类、因果和目的类、推理、判断类、比较(变化)类、理解和阐释类六大类。
题型一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般命题的限定词主要是“反映了”“反映出”“体现了”“体现出”等。
(1)从知识、能力立意角度来看,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与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能够实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真题举例】
1.(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选B。《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2.(2016·高考全国卷Ⅰ,T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
[解题点拨]
(1)审题:读懂题干材料,分清限定词,是属于“反映”还是“体现”等。
(2)解题:注意解答关键是理解“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体现”,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体现”,切忌只看历史事物的现象,不看历史事物的本质。
【仿真训练】
1.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
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解析:选B。“图纹题材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体现了装饰的个性化,与市民
阶层价值取向有关,故选B项;材料比较了唐宋铜镜的纹饰,没有发展情况的描述,不能体现其盛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其生产来源是官营还是民营,排除C项;“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体现的是一种装饰手法,不能与奢靡风气直接关联,排除D项。
2.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体现了()
A.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
B.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
C.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
D.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
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可知,其政治理念是建立廉洁的政府,故选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但“一切为工人服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仅仅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公社公职人员的报酬不高,而这与民主原则无关,排除D项。
题型二说明、表明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1)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历史选择题“表明”“说明”类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
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真题举例】
1.(2018·高考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选C。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是指桑蚕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2.(2018·高考海南卷)19,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解析:选D。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解题点拨]
(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哪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