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同时也是我校在XX省的优势学科专业,建有XX省唯一一个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一一XX省高校高原山地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师资队伍较强,拥有十多位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有全国百千万后备人才专家1人,XX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6人。

该硕士点研究成果丰硕,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土地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近50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和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根据我校实际,本院土地资源管理下设研究方向:(1)土地规划与山地开发利用;(2)土地整治与管护。

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具备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自己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新进展,系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独立从事与担负土地资源管理学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与专门技术工作,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毕业后可在国土、房地产、城建、农业、水利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土地整治、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以及在相关的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理论能力: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2.实践能力:具备土地资源管理实践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土地资源评价、规划、管理和利用的工作;3.跨学科研究能力:具备土地资源管理与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能力,能够开展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4.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5.创新和创业能力:具备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独立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本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包括土地资源管理理论、土地规划与管理、土地评价与开发、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等。

选修课程涵盖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土地法规与政策、土地环境保护与恢复、土地测量与遥感技术等。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科研实践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科研实践项目,并完成相关的科研论文。

学校将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3.实习实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学生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了解和参与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4.学位论文培养方案强调学位论文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撰写学位论文。

三、培养方式与途径1.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时间为3年,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实践能力,为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

2.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能力培养与工作实践的融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培养能够胜任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评价、监管、法律、政策研究及决策咨询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制定的。

通过采取多种主要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等,培养实践能力重、综合素质强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应该是关注的重要方面,培养方案也应该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评价等工作的能力;2.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经验;3.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4.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专业核心课程土地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四个核心模块:1.土地资源管理及评价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土地利用与休闲农业、土地规划、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析等;2.土地管理模块:包括土地利用权与土地使用权管理、土地征地拆迁与补偿、土地占用审批管理、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资源保护等;3.土地法律法规等模块:包括土地管理法规、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土地确权登记等法律法规;4.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GIS、RS、GPS和遥感技术应用等。

三、实践教学在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而言。

实践教学应该是通过模拟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体有:1.场地实习。

通过到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土地服务三级等部门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及环保规划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方法。

2.学生研究性实践。

通过科研、项目或论文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实践和研究能力。

3.创新项目。

通过创新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职业素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具体包括:1.熟悉土地管理与环境等相关法规政策;2.了解行业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不断增长知识并掌握新知识;3.积极践行社会公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4.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5.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城环-土管专业培养方案汇总

城环-土管专业培养方案汇总

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120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地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的交叉学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其相关技术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与趋势;2.具有应用本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3.熟练应用现代技术与方法,解决本学科相关问题;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二、研究方向1.土地评价与管理1)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尺度和空间分析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的理论研究,以及土壤结构特征的空间拟合研究;2)土地评价模型和方法体系研究,尤其是融合现代生态足迹、物元分析、生态位、集对分析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多目标的评价模型的构建;3)基于现代空间技术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2.土地利用规划1)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的关键理论依据和现代技术方法;2)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优化布局,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作用机制;3)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发展变迁的响应机理。

3.土地景观与生态以土地利用中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将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模型引入到土地利用研究中,从格局-过程-尺度开展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研究,拓展土地景观研究理念和思路;2)以江汉平原为主要研究区域,开展区域尺度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驱动机制,揭示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响应机理;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专注LUCC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机理和耦合作用;4)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数学方法在土地景观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4.土地利用工程1)研究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方法和综合性技术;2)探讨与土地整治相关的政策和法规;3)开展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设计与预算方法和技术研究;4)土地利用工程实施前后耕地质量评价;5)土地利用工程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影响。

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作者:杨木壮林彤赵冠伟吴大放冯艳芬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39期[摘要] 在新时期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应发展面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管理、规划的新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全域全要素综合管理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高校应当在现有课程体系上进一步完善,针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内容增设相应课程,采取团队交流学习、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其创新创造能力,为自然资源管理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2020JGXM085)[作者简介] 杨木壮(1965—),男,广东揭阳人,博士,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39-0133-04 [收稿日期] 2022-03-11引言由于土地、矿产、水、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护存在缺位现象,空间规划存在多、乱、冗余、无序和衔接不畅等问题,难以实现各种规划落地,造成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下。

2018年3月,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自然资源部正式组建,其目的是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1]。

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背景下,高校作为提供后备人才的主要机构,更需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嘿,朋友!咱来聊聊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案。

你想想,土地那可是咱生活的根基啊!这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的培养,就像是精心培育一棵能结出丰硕果实的大树。

首先呢,课程设置得丰富多样。

有土地经济学,这就好比是大树的主干,支撑着整个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土地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知道土地的价值咋衡量,土地市场又咋运作。

还有土地规划学,这就像大树伸展的枝叶,让学生掌握如何合理规划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像给一块地穿衣打扮,让它变得既美观又实用。

再有土地信息系统,这简直是给大树配备了最先进的“监测仪”。

学生得学会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把土地的各种数据整理得清清楚楚,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土地的状况。

实践环节也不能少!就像你光知道理论不会骑自行车,一骑上去还是会摔跟头。

学生得去实地考察,了解真实的土地情况。

去看看那些被合理利用的土地如何繁荣发展,也看看那些被浪费或者滥用的土地是多么让人心疼。

做研究项目也是培养的重要部分。

这就像是让学生自己去开垦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在里面尝试各种种植方法,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

通过研究,解决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出谋划策。

导师的指导就如同是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成长。

导师得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知识,能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指明方向,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及时纠正。

那对于学生自己呢?得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土地资源管理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得像爱护自己的宝贝一样对待土地,用心去学习,去探索。

咱国家土地资源这么丰富,不好好管理怎么行?培养出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就是为了让咱们的土地能得到最好的呵护和利用。

这不就是咱们共同的期望吗?总之,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案就是要打造出既有扎实理论,又有实践能力,还有责任心的专业人才,让他们成为土地的守护者和开拓者,为咱们的土地事业发光发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中英文);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专业代码:120404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土地管理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土管理、土地工程、城市建设、房地产、物业管理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工程设计、测量与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经营与估价、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毕业生。

三、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学、土地规划学、房地产估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全面而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相关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土地管理问题等基本能力。

1.知识目标: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素养,树立牢固的专业价值观。

2.能力目标:具备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管理等专业技能,具备土地规划与工程设计专业技能。

3.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扎实理论基础和初步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和分析各种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主干学科管理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

六、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学制为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结构及毕业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总学时为2192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75学分,选修课程50学分,实践课程35学分。

2、选修课比例=(拓展选修学分小计30+通识选修课20+体育4+学科训练2+创新创业实践2+独立实验课选修0)/总学分160*100%=58/160=36.3% ;3、实践环节比例=(实践教育学分小计35+理论课附带的实验学时小计16/16)/总学分160*100%=36/160=22.5%。

东北大学资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资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三月前言前言近年来,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实现把我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目标,我们组织全校各学科点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为主要依据,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在全面总结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和近几年来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工作等提出了具体规定。

新修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对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了课程学习、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等培养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设置了一些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研究成果的课程以及现代实验课程,对部分重复的课程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与合并,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了条件。

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院整理汇编,参加编辑整理的人员有:马士军、于彩虹、董成杰、袁妍。

各学院参加编辑的人员有:梁成、王大海、孙建伟、陈亚男、芦宙新、郭涛、鲍青峰、高青、何鑫、贺天麟、胡宛慧、王乾兰。

全书由王明波、马士军统稿,刘春明、巩恩普主审。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009年3月9日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根据教育部教研办《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为了使硕士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论文研究工作适应新情况,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并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制定适合我校发展,并有本学科(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三月前言目前我校使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定的,该培养方案对于指导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校相继增加了若干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委托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的培养方案已经不完全适用新的情况。

此外,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陆续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为此,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对现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和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要实施3年。

在修订过程中有关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讨论,结合本学院的科学研究方向、师资授课情况、委托单位要求,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各专业领域的具体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了我校各专业学位学科(领域)的基本介绍和培养目标,学制和学分,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院整理汇编,参加编辑整理的人员有:马士军、于采宏、董成杰、袁妍。

各有关学院参加编辑的人员有:王亮、吕兴仁、陈亚男、王大海、芦宙新、郭涛、梁成、李军、王乾兰、何鑫等。

整个培养方案由王明波、马士军统稿,刘春明、巩恩普主审。

研究生院2009年3月1日目录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前言 (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5)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9)机械工程 (9)材料工程 (12)冶金工程 (16)动力工程 (21)电气工程 (24)电子与通信工程 (29)控制工程 (34)计算机技术 (42)软件工程 (49)建筑与土木工程 (54)化学工程 (57)地质工程 (61)矿业工程 (65)安全工程 (68)环境工程 (71)生物医学工程 (74)车辆工程 (78)工业工程 (81)项目管理 (86)物流工程 (90)课程一览表 (95)专业学位公共课程代码及学时 (95)文法学院课程一览表 (96)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99)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课程一览表 (100)材料与冶金学院课程一览表 (10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3)软件学院课程一览表 (106)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8)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11)工商管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11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1、在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学科(领域)本着“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实施”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依据自身情况、借鉴一流高等院校的经验进行修订。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代码:110304*
学科门类:管理学专业类:公共管理类
二、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及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测量、土地制图、土地规划、不动产评估、土地资源评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规划、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复垦、土地调查、国土规划、地产开发、地籍管理及土地政策法规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可受到土地资源调查、利用规划、估价、整理与复垦、测绘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土地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及环境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及计算机技能;
3、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复垦、土地测量、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土地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技能;
4、具有土地整治、地籍管理、地产评估、土地市场调查及国土规划等专业能力;
5、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资料收集、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6、初步具备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方面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五、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六、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

七、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
• 培养目标与定位 • 课程体系设计 • 教学模式与方法 • 实践教学体系 • 教学质量保障 • 学生管理与服务 • 专业发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培养目标与定位
专业概述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 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配 置、管理及保护等问题,涉及国土资源、房地产、农业、环境 等多个领域。
学籍预警
通过对学生学籍状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如 学业预警、留级预警等。
学生资助与奖励
奖学金评定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其他表现,评定奖学金并予以 奖励。
助学金申请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时,可以申请助学金以减轻经济负担。
贷款申请与办理
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学校负责协助办理相关 手续。
建立教学档案
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建立教学档案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
数据。
教学质量监控
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 ,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背景
招聘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确保教 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教师培训与发展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 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培养目标
•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土地调查、评价、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 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房地产、农业、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 设计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定位
• 本专业主要面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房地产企业、农业部门 、环境保护机构等单位,培养能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房地 产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本专业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 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页文档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页文档资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2019 年6月28日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土地管理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土地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土地管理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地产开发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1.土地评估规划与开发整理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3.不动产经营与管理四、课程设置及学分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3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

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具体包括:①学位公共课程:修满8学分。

②学位基础课程:每门课3学分,修满6学分。

③学位专业课程:每门课3学分,至少修满9学分。

④非学位专业课程:每门课2学分,至少修满8学分。

⑤跨专业课程:每门课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须按导师要求至少学习两门以上的补修课程,记录成绩但不计入学分。

五、培养环节1.综合考核:综合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2.论文开题:硕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具备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能从事土地资
源调查、规划、评价与制图;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规划和保护;地籍管理、房
地产开发管理、土地经济和土地信息系统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
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
接受土地规划、
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治理、利用
和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勘测、设计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性土地开
发、地价评估及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主要基本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
具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的能力;
3.
具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的能力;
4.
掌握地价评估和地价管理的有关理论;
5.
掌握土地资源信息处理技术;
6.
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7.
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405)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学术后备人才和高层次土地管理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土地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3.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土地资源评价2.土地利用规划3.土地经济管理4.土地环境管理三、学制、学分与毕业要求1. 学制基本学制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四年。

2. 学分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3. 毕业要求及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须公开发表期刊论文1篇或取得其它相当成果。

相当成果包括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由学科点组织研究生导师集体认定。

申请提前毕业的同学,最低修业年限不少于2.5年,且须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1)修满申请学位所需学分;(2)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在本专业领域权威期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3)硕士学位论文须参加并通过3位校外专家双盲通讯评阅。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其他方面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研究并重。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120405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且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在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和生产部门不容或缺的物资条件,发挥着地基、场地、操作基地和生产资料的重要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科学的二级学科,是土地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邻学科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1.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身体健康,服从分配,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较好的成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本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

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及以上,可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于每年十月,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和中期分流制,总学分为36~38分。

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学位课程等公共课。

第三、四学期学习选修课程及实习、科研活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405一、培养目标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应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所从事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较好的成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3.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向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地资源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2.土地规划与管理研究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总体功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土地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区域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

3.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方法和综合性技术,探讨与土地修复与整治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开展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

4.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规律,重点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反作用规律,探讨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所表现的资产特性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硕士)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管理学门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土壤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较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

该学科研究侧重应用现代3S技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和实验手段,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探索在人地矛盾突出的国情背景下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人口众多的形势下,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进行调查、评价、规划、控制、调节、监督、组织、保护、利用和有效管理,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尤其是市场化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和政策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如何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和政策来解决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如何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公平有效配置和持续利用等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和掌握土地在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GPS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手段,正确运用土地资源管理计量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对本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具有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土地管理与行政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年限为2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

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四、研究方向
1. 区域土地利用
2.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3. 土地行政管理与土地政策
五、课程设置学分
六、论文工作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学分未修满者不得开题。

(二)论文选题
1. 导师应尽早安排学生进入课题,及时确定研究方向,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计划性,提高技术含量和理论水平。

2. 选题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所选题目须符合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论文开题
1. 入学后第4学期为开题时间,第一次开题未通过者须在一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开题,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须重新选题,第三次开题仍未通过者,应延期毕业。

2. 学位论文开题时,在导师负责的同时,应辅以导师组集体把关,提高选题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前沿性。

(四)论文写作、中期检查与答辩
1. 开题通过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2. 第6学期结束前须按学校要求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通过者方可答辩。

3. 论文答辩实行预答辩制。

正式答辩第一次未通过者应在半年内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未通过者,不授予学位。

注:开题报告的具体格式规范及要求由学院统一制定(见学院网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