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裕社会有感
丰裕社会,首先这个题目就很引人深思。这本书出版于1965年,那
并不是一个物质足够丰裕甚至于说是有点贫乏的社会,就算拿今天
的社会来说,也不敢说是一个丰裕社会,作者为何又要取这么一个
书名。译者序言里也提到了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译者似乎很不待
见这本书中的观点,对其大加不平。译者的批判有道理,但作者的
观点也并非全盘错误。当今的社会主要问题或者说最紧要的问题或
许不再是物质的贫乏,作者敏捷的发现了这点,贫穷不再是目前的
问题,而是坐拥丰富的物质却使用不当。这个论断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的社会。
作者在书中向传统智慧发出了挑战。在前三章当中,作者如此诉说
传统智慧的顽固不化:演讲者总是希望说那些听众想听的话,以便
赢得听众的尊重,听众也愿意演讲者说他们喜欢听的话,已达到自
己的心理需求。于是,传统智慧总是能得到非常顽固的维护和传播,因为传统智慧就是听众喜欢听的,也是演讲者喜欢说的——除非危
机发生。作者还写到传统智慧经常对创见作有力的鼓吹以代替创见
本身。作者所说,我是赞同的,因为传统智慧是基于过去的事件和
经历而得出的结论,并以此去预测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这本身就
是有问题的。所以很多时候正如作者所说“传统智慧并不适应它所
要解释的世界,而是适应听众的世界。后者安于舒适的和熟悉的东西,而现实世界却在前进着”。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始,到李嘉图,马克思,再到凯恩斯,经过了巨大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
庞大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加尔布雷斯看来,古
典经济学所立论的条件已经变了,人们之所以还在不断重复着古典
经济学的道理,只是因为所有的传统智慧都有顽固的一面。从亚当
斯密到李嘉图,经济学立论的条件是物质条件的贫乏,经济学的任
务是探索如何扩大生产能力。而现在,物质生活已不再贫乏,生产
的紧迫性已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去关注一些其他问题了。
传统经济学总是以增加生产作为其主要任务,而这也似乎是经济学
与生俱来的使命。而我们也总是通过货物的生产这种指标的对比来
观察我们的社会是否进步。但这种生产虽然可以增加社会的总财富,但是只不过是增加了少数富人的财富。而且这一指标过于注重物质
财富的增加,但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能代表人民的幸福指数增加,
也不能代表社会文明的进步,它似乎只能说明我们的物质财富比以
往更多了。这一点似乎广为人知,生产并就是一切,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知道这一点而已。优先考虑经济,这一点没有问题,
无可厚非。可是我们也要兼顾其他,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喝着被污染的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这些就是我们想要的发展?这种发展又有多少意义?我们不能只是反思,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能做的还有太多,而做到的却很少。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调整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包含着巧妙地同时又有别于赤裸裸的权力的运用。但是货币政策有其局限性,它对工资物价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无直接接触。同时很多政治家不顾实际经济状况滥用货币政策的例子不胜枚举,造成了很多恶性通货膨胀。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把目光放在货币政策的优点上,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经济学,更准确的说是让我去检讨自己学过的经济学。我们常常认为利大于弊的事情可行,利可以掩盖弊,但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幸福是我们的目标,但很遗憾的是这个概念缺乏哲学上的精密性。但我们不能放弃对它的寻找。一个社会除了考虑它的目标而外还有更崇高的任务,那就是熟筹它对于幸福和和谐的追求以及如何成功地排除痛苦紧张和到处出现的无知的作祟。我们需要分清楚具体哪些东西才是有益于我们的社会的。就比如资源的全部与研究过的并合理使用的资源,显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当今社会考验不在我们的物质投资的有效程度,而在我们对人的投资有效与否。作者的这一观点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我国发展到今天,劳动力的质量问题再也难以避免,我们不再具有劳动力的数量优势,注重教育迫在眉睫。不能解决生产货物的问题,将使人民生活在最古老和最悲痛的不幸之中。但看不到我们已经解决了生产货物的问题并因此不再进一步从事下一任务,将使人们继续生活在不幸之中。
这本书既是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也是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一种补充。我最大的感悟不是了解了很多以往忽视的知识,而是我明白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并非不可动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定理需要纠正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不要成为书呆子不只是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