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由陕西民间流传的歌曲,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陕北风情,歌词深刻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在演唱方面,这首歌曲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深受广大陕北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一、艺术特色1. 历史文化内涵浓厚《三十里铺》这首歌曲深刻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歌词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歌曲中所描绘的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
歌词中的“荒漠沙地大王庄,先辈圣贤也多忙”、“从此岗上起鸢尾”、“碧桃青杏绕前墙”,都是对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风情的生动描绘。
这些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三十里铺》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
2. 情感表达真挚歌曲《三十里铺》的歌词情感真挚,表现了陕北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反映了人们生活在荒野沙漠中的各种生活困难和坎坷,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歌词中蕴含着浓厚的乡愁情感,深深触动了陕北人民的心灵。
情感真挚、直抒胸臆,是《三十里铺》这首歌曲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深受陕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旋律简单朴实《三十里铺》的旋律非常朴实,旋律简单易学,是一种典型的陕北民歌曲风。
这种朴实的旋律使得《三十里铺》容易为人们接受和传唱,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旋律,将《三十里铺》这首歌曲传唱下来,使得它成为了陕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流传久远的民歌代表作。
二、演唱分析1. 音乐结构清晰《三十里铺》的音乐结构清晰,气韵流畅,具有浓厚的陕北民歌风情。
整首歌曲是由四句一段的形式构成,每一句歌词都非常简洁明了,音乐旋律流畅自然,给人以清晰易懂的听觉享受。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民歌。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陕北农村的真实故事,描述了一个年轻姑娘在三十里铺送别恋人的动人场景。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情感。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歌的独特魅力。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还体现了陕北民歌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首歌曲不仅在陕北地区广泛传唱,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珍珠。
1.2 分析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陕北民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歌曲内容质朴真挚陕北民歌的歌词常常表达农民劳动、爱情、家庭等真实生活场景,内容朴实真挚,情感饱满真挚,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歌词中常常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感怀,将农民对家园、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曲调优美动人陕北民歌曲调优美动人,旋律简单朴素,节奏明快而有韵律感。
音乐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常常采用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笛子等,悠扬的旋律回荡在陕北大地上,让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三、情感真挚动人陕北民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基调,歌手在演唱时常常情绪激动,声情并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听众分享。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人们对陕北民歌产生共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亲切和温暖。
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内容质朴真挚、曲调优美动人和情感真挚动人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陕北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让这种珍贵的民间音乐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国民歌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陕北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俗文化,陕北民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旋律、节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
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地域民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陕北民歌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地理环境,才逐渐形成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分类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这里多样且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民歌不仅具有汉族音乐的特征,也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陕北民歌的题材诸多,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劳动号子号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
由于陕北的地域沟壑,劳动者常年劳作辛苦,劳动过程中那紧张的动作,沉重的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等特点。
既可以协调劳动,也可以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
陕北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例如《船夫曲》等,节奏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
(二)小调小调被称为里巷之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范围包罗极广,歌词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结构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合[1]。
小调既有淳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庸俗的曲调。
如《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
(三)信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信天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体裁――信天游。
其又叫顺天游,是流传在陕北一带的主要山歌歌种。
信天游的曲调变化多样,节奏自由、歌词通俗易懂。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521876a26925c52cc5bffc.png)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
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
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
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
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
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
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以陕北地区为背景的经典民歌,歌词情感深沉,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我将从艺术特色和演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三十里铺》在歌词、旋律和表演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歌词深情而含蓄,通过叙述平凡的生活和家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例如:“山上烟缭绕,绿野蓝田美如画,家乡无比美,恨不尽山川,恨不尽人世间。
”这些诗一般的语句,表达了歌手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歌词也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劳动的艰辛和人们的顽强生活态度,体现了陕北人民的乐观向上和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旋律方面,《三十里铺》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旋律中融入了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欢快,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对家乡的乡愁和对生活的热爱。
演唱时,歌手常常会加入一些自发的表演行为,如拍手、敲击木鱼等,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让听众更好地融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演唱方面,《三十里铺》常以合唱形式出现,合唱形式使得歌曲更加庄重肃穆,有着凝练的力量感。
每个歌手的声音各具特色,加上合唱的和声效果,使得歌曲更加饱满丰富。
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以慷慨激昂的姿态,充分表现出陕北人民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热爱。
演唱中的吟唱、颤音等技巧的运用,使得歌曲更具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让听众理解歌曲的情感寓意。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
它通过深情的歌词、美妙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演唱,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陕北地区的经典民歌,也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代表了中国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力。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歌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情的演唱而备受人们喜爱。
《三十里铺》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成为了陕北地区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宝藏。
接下来,我们将对《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和演唱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分析《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
1. 音乐风格独特。
《三十里铺》的音乐风格淳朴而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和复杂的编曲,反而更多的是简单直接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
这种纯粹的音乐风格正好契合了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赋予了《三十里铺》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俗气息。
2. 歌词情感真挚。
《三十里铺》的歌词描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情感真挚动人。
歌词中蕴含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同时也展现出了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使得《三十里铺》成为了陕北地区民众情感寄托的一首经典民歌。
3. 富含陕北地区民俗文化。
《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它富含的陕北地区民俗文化元素。
歌曲中描绘了陕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将陕北地区特有的生活场景和民间风俗巧妙地融入歌曲之中,使得《三十里铺》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民歌作品。
1. 感情真挚。
《三十里铺》的演唱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歌手在演唱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听众。
演唱者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表达出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对陕北地区的深情眷恋,让人在倾听时感受到了民歌的真挚和温暖。
2. 展现陕北风情。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往往会以陕北地区特有的方言演绎歌曲,使得演唱更具地方特色和民俗韵味。
在音乐和歌词的结合下,歌手展现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生活风情和人文风格,使得演唱更具真实感和震撼力。
3. 传承陕北民俗文化。
在演唱《三十里铺》时,歌手往往会将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元素融入使得演唱不仅仅是传递一首歌曲,更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以其深情动人的歌词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
该歌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分析。
一、艺术特色1. 消除地域界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十里铺》是陕北一带的民歌,但其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是可以普遍赏识的。
该歌曲在表现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追求和希望。
这种文化价值的普世性,才使得《三十里铺》成为陕北地区的骄傲,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
2. 以生动的民间语言表现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三十里铺》的词曲都使用了陕北地区普通人所用的日常语言,把日常的琐碎、朴素表达得自然、朴实、生动。
歌词中的“三十里铺,一夜的路;三十里铺,一生的印记”这些经典的句子,表达了普通人对家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这种表述方式不仅贴近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产生共鸣和震撼,这是其艺术魅力之一。
3. 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十里铺》的旋律厚重、抒情,并且充满了陕北地区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北方人民一贯的豪放激情和坚韧执着的个性特点,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开放、豁达和慷慨,都在旋律和唱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另外,歌曲的唱调变化多样,高低起伏、跌宕起伏,让听众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演唱分析1. 正确的发音和语感是演唱成功的关键。
《三十里铺》的演唱需要十分注意其地域特色和民间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演唱中,必须严格按照北方方言的发音和语感进行演唱。
同时,演唱时要注意歌曲情感的细节,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中心句子要重点突出,以体现歌曲的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演唱者才能够真正地传递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2. 合适的情感表达是演唱成功的重要体现。
演唱者在演唱《三十里铺》时必须充分发掘该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够真正地传达其情感力和表现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
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
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
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
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
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
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
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
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
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
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
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一日天睁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
”尽现了妹子对她的情哥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幸福生活中期望。
和这首歌相比,同样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陕北自由汉》却是包含心酸和无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干粮,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骂我就骂,哎……”从这点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热情直白,没有半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跃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
说他们是运输大队,其实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回贩运货物,主要是食盐、毛皮等,风里来,雨里去。
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劳力,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
那首和着骡子铃声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途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
”这就是黄土高原式的爱,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
憨直的陕北汉子,拿着陕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给心上人表白自己的爱恋:“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感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自然、真实,生动感人。
陕北民歌传唱悠久,在今天流传面越来越大,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
首先就是因为它唱出来的是真实的感情。
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很多陕北方言,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如《骂媒婆》:“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
单看“捣灶鬼”、“两头扇”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媒人的厌恶,“耳朵软”更是对父母见钱眼开,不顾一切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责怪,表现出姑娘对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陕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扬,腔调豪壮婉转,尽情的吐诉出心中的艰难悲壮,几乎是吼出来的,陕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拦羊嗓子回牛声”。
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谣》:“日头头烤红胳膊膊弯,风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钻。
一字一顿无不凝结着艄公的血和泪,挣就个骨头练就个胆,从小就学会个搬水船”。
先不说是陕北的人民为生活艰辛所迫,一句‘从小就学会’足见其中的辛酸。
艄公们用高亢的嗓音倾诉着自己与黄河天险拼争,与生活的坎坷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不可
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艄公谣》。
陕北民歌的句式和我国历代民歌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多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同,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
七言句式是陕北民歌是最普遍的结构形式。
如《哭嫁》“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
”其中也有八字句、九字句,但中间多为衬字,例如,“千里(里)的雷声(噢)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长征》:“桃花(花)(那个)(还)没开杏花(花)(那个)开,站住牛惧(呀)看你上来”。
“干妹子儿你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来好像水上噢飘。
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儿结个婚”。
以上都属于七言变体,它们都借助衬词,突破了七言的限制,使歌曲更加接近群众语言,上口能唱,唱起来宛转流畅。
这种句式结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句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
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灵活多变,使感情得以充
分表现。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喜用叠音。
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叠音双音节,用于句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使整个句子显得轻重缓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民歌中的叠音通常是把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中间有时加有时不加衬字“格”,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它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等摹拟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语言富有独特的韵味。
如“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
”
“对对”“眼眼”,把单个量词、名词迭连起来,借繁复的语音感觉突出形象,“对对”突出鸭子也能相依相偎,相亲相爱,何况有感情的人呢?“眼眼”强化了主人公是大花眼,眼睫毛长,暗指女孩子聪明有主意。
这样,借助迭词化生硬为柔和,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给人可观可感的立体形象和亲切动人的心理印象,同时又增强了歌词悠扬婉转的音乐美。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
陕北民歌也是这样。
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
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激情。
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的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段的灵活妙用有着极大的关系。
以陕北民歌歌词的修辞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陕北方言乃至现代汉语的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贺敬之说:“一切来自人民并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
”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世也唱不完”。
陕北民歌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加大对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郝磊.影视中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J].电影评介, 2006,(19).
[2]汪东锋.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