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湖造田毁滇池 湿地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湖造田毁滇池退耕还林存碧波

新华网昆明5月28日专电160多万昆明市民尝到退耕还林的甜头:当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滇池受到严重污染的时候,幸好还有绿树成荫、一池碧波的松华坝水库为他们提供饮用水源。

过去,昆明市民饮用水主要依靠滇池。但是,由于当时滇池沿岸群众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近一、二十年来,人们大量围湖造田,兴屋建楼,昔日湖岸边的满目苍翠,被一块块农田、一栋栋楼宇代替。再加上与日俱增的工业污染,滇池碧波不再。到九十年代,滇池水已不能饮用,被国家列为重点治理的全国四大污染湖泊之一。

而正当滇池沿岸热衷于围湖造田、砍树伐木的时候,昆明市北部松华坝水库库区的人民群众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大力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据介绍,松华坝库区从1988年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实施退耕还林。12年来,当地群众植树不停,共退耕还林24万余亩,与此同时,人工造林8万余亩,栽种果树100万株,形成了大面积的森林绿地。目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6%以上。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十余年前就开始退耕还林,是受过毁林开荒的惩罚,也吸取了滇池污染的教训。在整个松华坝库区,居住有7万多人。过去,仅每年烧柴,就要砍伐木材6万多立方米。60年代后,人口激增,当地村民也毁过林、开过荒。结果,森林越来越少,一到雨季,山上就爆发洪水,泥沙俱下,堵塞了河沟。松华坝水库的水开始浑浊了,库容水量越来越少,村民们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恶劣起来。痛定思痛,他们自发地走上退耕还林之路。

围湖造田毁了滇池,而退耕还林又为昆明市民幸存了一方绿洲、一泓甘泉。现在,松华坝水库已经代替污染日重的滇池,成为昆明城市生活供水的主要水源:日供水量达45万立方米,几乎占到整个昆明城市供水量的75%以上。

新华社2000年06月08日

1958年,昆明市在滇池围湖造田,涸出田11200亩。1970年,昆明大规模对滇池围湖造田,合计共缩减滇池面积3.5万亩。

从对发展的回顾与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关系生存环境的决策一旦失误,便铸成大错,难于逆转。例如,文革时期昆明滇池的围湖造田,到后来的沿湖开发,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永远刻骨铭心。

《围海造田--滇池之殇》

PART1

解说:三十多年前的一场运动,给昆明人烙上时代的伤痕

同期:程肇琳:工地上热火朝天,那个高音喇叭,广播放着革命歌曲,放着语录歌,然后在喊口号,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

解说: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让高原明珠改变命运

同期:蔡毅:最后我们才逐渐意识,才意识到这个水在靠不住,在变

PART2

串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在登上了滇池边的大观楼时所写下的长联。的确,昆明人对于滇池有着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静静的滇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然而在今天滇池却成为了昆明人心中不能够言述的痛楚。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四十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填海造田。

解说:

这就是五百里滇池,昆明人把滇池叫海。一条天然的海埂把它分为内海和外海。根据资料的记载和老昆明人的描述,内海水不深,鱼虾成群,水草摇曳,植被占湖面的90%,因为海菜花繁茂有人称它为“花湖”。1969年12月,这个有着350万年历史的湖泊命运被改写。“本报讯,昆明地区十万军民,二十八日汇集东风广场,举行“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向滇池要田的歼灭战;抓革命,促生产,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几天以后,昆明第八中学学生的程肇琳,和她的妹妹一起参加了围海造田。

采访:

程肇琳:开过动员大会,然后一个排一个排的,对,排,一个排一个排地上去表忠心,然后像毛主席表决心什么,然后就开始了,我们也不清楚,好像当时是宣传,就说是粮食不够吃了,所以要向滇池要粮

解说:

程肇琳这一年15岁,她们学校的同学基本都参加了这一次围海造田。学生是滇池围海造田最主要的力量。

张正祥当时是滇池边一个生产大队的队长,按照上级指示,他们生产队也要挑选农民参加围海造田。

采访:

张正详:开始那天是大张旗鼓的,那个红旗专门有宣传车,解放军那个宣传车架的喇叭在车厢上,宣传农业学大寨,就是要大规模地进行围海造田。

程肇琳:工地上热火朝天,那个高音喇叭,广播放着革命歌曲,放着语录歌,然后在喊口号,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就天天这样叫,然后播一些先进事迹,那些好的先进事迹,

解说:

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指战员、红卫兵小将、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是围海造田的生力军。誓师大会的第二天,几万人高举红旗,手捧红宝书,响应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步行两个多小时,奔赴滇池。滇池边铺满了劳动的人们.

采访:

张正详:开山采石就是用人工打炮眼,拿那个绳子吊在岩上。人工打炮眼早上七点半饭一吃打炮,完全是一座山,轰隆隆轰隆隆的,把那个岩石崩的,然后中午十二点半饭一吃,下午六点半饭一吃,有时候夜里还有饭,还要崩山嘛把那个西山炸了以后那个石头大量破碎了以后又拿那个石头搬到船里面,小的那个船就装三个石头就压得沉下去了。大的那个船拉几十个上百个,大的船又靠不了岸,都是用小船,三几吨吨把重的小船,几十吨大船靠不拢岸,没有办法。

解说:

在滇池西岸,轰隆隆的炮声响彻天际,东岸,革命群众万丈豪情。当时,整个中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学习大寨经验,围海造田开山造田在各个城市上演,昆明也不甘落后。按照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围海造田指挥部的规划,要在草海上建一条大坝,把大坝东侧水排干,填上泥土,造出农田。

采访:

张正详:再一个就是土,也是用解放牌小翻斗车拉到滇池边,用人工铲子畚箕铲到船上,那个船一边来一边去,一片滇池里面船上挂满红旗,高音喇叭奏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那个的歌曲

指挥部提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实现“当年造田当年受益”。数以万计的围海造田大军中,农民干的是最辛苦的活,张正祥的生产队就听说在围海造田中表现突出的农民可以留在以后的农场中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

那时程肇琳是红卫兵小将,她和同学每天往返都要步行两个小时,从昆明市区赶到滇池边。一开始,停课参加万人劳动对他们还是很新鲜的经历,可是很快就变成了艰苦的劳动。

采访:

采访:

程肇琳:劳动就是,就是挑那个担子,又重,然后那个路,那个地是软的,在那个草海里边走,那个地是软的,走着也使不上劲,还有背着那个带的冷饭,每天还要自己家里带冷饭,饭放一点咸菜,背着还带一壶水,又不能放在哪里,放在哪里就弄丢了,还挑担子,就觉得特别,特别有时候太不想挑了,觉得想把那个担子甩掉,老是不停不停这样挑,觉得特别辛苦,因为太小

记者:那那个时候你那个担子实在想放下来的时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继续

程肇琳:哎呀,我跟你说就是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是毛主席那语录,真的管用,精神胜利法,就是念那个语录,真的还是管用的

解说:

“欧阳海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照样坚持挖地,把手都泡烂了,我有这么快的镰刀反而不好好干,真对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一定要向李丽学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争取做到天天出勤,积极创造条件,争当一名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这是程肇琳的妹妹程肇琅在围海造田中写下的一篇日记。革命精神支撑着所有人克服困难。

实际上学生的劳动已经是围海造田中强度最轻的了。解放军和农民工承担了最主要、最繁重的筑坝工作。

采访:

张正详:这个规定就是不停地拼命地挖山取土,拼命地推小板车,拼命地抬石头,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这个就是规定,不停息。像划船的,要计件,四个人划一只船必须得完成十船土,完不成你得加班加点完成。就是这么规定。

抬石头也是,翻斗车一来,就是规定了,车一来必须满车,那个车是机械的东西,来了以后,如果哪辆车耽误了,那上石头的人就要倒霉,就要挨批斗

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