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容器的放电线圈设计 要求

合集下载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油浸式放电线圈设计要点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油浸式放电线圈设计要点

科学技术创新2021.10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油浸式放电线圈设计要点张燕华(日新电机(无锡)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00)1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放电线圈是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专用配套设备,并联连接在电容器(组)两端。

其作用是提供电容器断开电源后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的途径,使电容器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要求值以下,以保护电容器组的安全运行。

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做电容器组不平衡保护的信号检测元件。

通常会采用开口三角和差压两种保护方式。

放电线圈正常运行时,其工作在交流电压下呈高励磁阻抗状态,此时电流很小,一般为微安级,本身消耗能量极小。

当电容器在电网中断开后,为一衰减直流放电过程。

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铁心快速饱和,铁心电感迅速下降,呈空心电感状态。

电容器储存电荷在放电线圈直流电阻上消耗吸收。

当电压衰减到较低时,放电电流亦会随之减少,此时电抗器的饱和程度会减轻,其电感开始慢慢回升。

由于放电线圈电感值在放电过程中是非线性的,可能会有几百到上千倍的变化幅度。

例如,我公司设计的FDE-40.5/√3-5.0-1W电抗器,正常运行时电感为34423H。

在直流放电铁心饱和状态时,空心电感值为65H。

电感相差约530倍。

因此,正常情况下,放电过程是一个非周期性的衰减过程。

部分产品在放电后期,可能会出现振荡过程。

本文按照DL/T653-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及JB/T8970-2014《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标准规定要求,以型号为FDE-11/√3-2.5-1W的放电线圈为例,介绍放电线圈芯体的设计全过程,对外壳、绝缘油及绝缘套管部分,本文不作说明。

2型号为FDE-11/√3-2.5-1W的放电线圈设计2.1技术参数U1=6350V U2=100V f=50HzS2=100VA S=2500kvar准确级1级Ac/Imp=42/75kVFDE-含二次的放电线圈U1-额定一次电压U2-额定二次电压f-频率S2-额定输出负荷S-放电容量Ac/Imp-耐压/雷电冲击电压2.2结构选型采用油浸式全密封结构,铁心结构选用单相单柱式,心柱部分采用玻璃丝带缠绕,其他部分采用螺栓紧固方式。

10电容器放电线圈(正式)

10电容器放电线圈(正式)

放电线圈试验报告
一、工程名称:
安装位置:10kV电容器组
试验日期:2006年11月5日
试验人员:
二、铭牌数据:
型号:FDR311/√3/4.0—1W 额定电压;11/√3kV/100V 频率:50Hz
准确级:0.5 额定输出:50 V A
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出厂日期:2006年8月
三、试验数据
1、绝缘电阻:(MΩ)
o
结论:合格
3、极性检查:
均为减极性,正确。

结论:合格
4、
结论:合格
5、空载电流:
6、交流耐压试验
一次对二次及地加交流工频电压21kV一分钟无异常。

二次对一次及地加交流工频电压2kV 一分钟无异常。

结论:合格
放电线圈试验报告
一、工程名称:
安装位置:10kV电容器组
试验日期:2006年11月5日
试验人员:
二、铭牌数据:
型号:FDR312/√3/4.0—1W 额定电压;12/√3kV/100V 频率:50Hz
准确级:0.5 额定输出:50 V A
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出厂日期:2006年8月
三、试验数据
1、绝缘电阻:(MΩ)
o
结论:合格
3、极性检查:
均为减极性,正确。

结论:合格
4、
5、空载电流:
6、交流耐压试验
一次对二次及地加交流工频电压21kV一分钟无异常。

二次对一次及地加交流工频电压2kV 一分钟无异常。

结论:合格。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1)FDG型的设计选择不需要提供测量或保护信号时,宜选用无二次绕组放电线圈。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电容器串联段数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6< 5.111.736.6/√37.2/√3图a5.1~10 3.47.2/√310< 5.1 1.711/√312/√3 5.1~10 3.412/√335< 2041.7245.566图b 20~40 3.440~605< 4023.4121112图c 40~6051266< 8043.42410.512图d 80~120511.5110< 120452417.520图d19.1< 1608 3.4488.810图e(2)FDGE型的设计选择FDGE型带二次绕组放电线圈主要用开口三角保护接线的电容器组,有100V及100/√3V两个二次绕组,其中100V用于开口三角电压保护,100/√3V用于测量电压。

由于开口三角信号在电容器组容量较大时很弱,所以对6~10kV系统建议电容器组容量不大于3000kvar,对于35kV系统不大于5000kvar。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6< 5.1 1.73 6.6/√3 6.6/√3图f5.1~10 1.7 7.2/√37.2/√310< 5.1 1.7 11/√311/√3 5.1~10 3.4 12/√312/√335 < 30 10 38.5/√338.5/√3 42/√342/√3(3)FDGEC型的设计选择当电容器组采用差压保护时,应选用FDGEC型一次带中间抽头的放电线圈,差压保护对电容器组的每一相都测量不平衡差压,因此保护灵敏度较高,适用于任意电容器组容量。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35 < 30 10 3 11+11 11+11图g 12+12 12+12放电线圈应能满足GB50227-1995规定的放电要求,即电容器组开断后5s内,将其剩余电压降至50V及以下。

放电线圈与放电PT

放电线圈与放电PT

放电线圈与放电PT放电线圈是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专用配套设备,与电容器组端子直接联接,当电容器从电网断开后,使其存储的电荷自行泄放,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容器剩余电压降到规定值以下,是电容器装置确保设备自身和维修人员安全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因此,放电线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基本性能要求:一是放电性能要求,即在配套电容器组容量范围内,满足电容器组的放电要求:放电起始至5 s内,将电容器的剩余电压自额定值下降到50 V以内.二是正常分闸操作时,应能承受最大放电电流冲击和最大储存能量的消耗。

正常运行时,放电线圈工作在交流电压下(并接于电容器组两端子间)呈一很高的励磁阻抗.正常时,通过电流很小,本身不消耗什么能量。

电容器组被断开后,实质上为一衰减直流放电过程,其放电等值电路如图1,其中L为放电线圈的铁芯电感,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铁芯很快饱和,铁芯电感迅速下降,电容器储能在R上消耗吸收。

当电压衰减到较低时,由于放电电流亦随之减少,此时铁芯的饱和程度会减轻,其电感L开始回升。

R为放电线圈的功耗等值电阻,主要是线圈的直流电阻,而放电线圈的直流电阻一般较大,如10 kV级产品多在2 kΩ左右,35kV级为3~4 kΩ。

由于铁芯电感L在放电过程中是非线性的,可有几百到上千倍变化幅度。

因此,在正常配套情况下,放电过程通常是一非周期的衰减过程,对于某些厂的产品,在放电后期,有可能出现振荡过程。

当配套电容器组容量很小时,或是放电起始电压足够低时,放电过程也许出现衰减的振荡过程.对于35kV及以上电容器,一般用放电线圈。

并且电容器一次接线多采用双星形接线,保护采用不平衡电流保护,电压采用母线电压。

对于10kV及以下电容器,采用单星形接线,有不平衡电压保护,所以电容器保护一般用放电PT电压(电容器三相的放电线圈2次线圈按照开口三角形接法),若某相电容器组有电容器损坏,这样三相负荷就不平衡,因此开口有输出。

零序电压动作,所以要接放电线圈的开口三角电压而不采用母线电压。

JBT8970-2014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标准培训

JBT8970-2014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标准培训

谢谢

JB/T 8970-2014 试验项目
放电线圈除应进行全部例行试验项目外,还应进 行下列型式试验:
户外式放电线圈的工频电压试验 温升试验 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额定雷电冲击试验 放电试验 机械强度试验 爬电比距检验 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
特殊试验
放电线圈应进行下列特殊试验 环境试验(见GB 1094.11) 气候试验(见GB 1094.11)
JB/T 8970-2014 产品分类
放电线圈分为油浸式、干式和充气式三类。
放电线圈的绝缘耐受电压
JB/T 8970-2014 试验项目
例行试验
放电线圈应进行下列例行试验: 外观检查 绕组电阻测量 绝缘电阻和介质损耗因数测量 绕组端子标志检验(带有二次绕组时) 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 工频电压试验(干试) 感应耐压试验 局部放电测量 励磁特性测量 绝缘油性能试验(全密封型除外) 密封性能试验误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
JB/T 8970-2014 标准培训
JB/T 8970-2014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型号 和产品分类、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分类及试验项目、试验要 求及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出厂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频率为50Hz、电压等级为6kV~66kV级电力系统 中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相并联的、用以在短时间内泄放电容器组上 的剩余电荷的高压并联电容器用单相放电线圈(以下简称放电线圈 )。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兼作电压测量并为继电保护装置 提供电压信号。
JB/T 8970-2014 标准术语
放电线圈 discharge coil 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 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 高压端子 high voltage terminal 与电容器并联连接构成泄放电容器剩余电荷的放电线圈的出线端子。 接地端子 earthed terminal 使外壳接地或使地电位固定在外壳上的端子。 一次绕组 primary winding 与高压端子相连的绕组。 电压误差(比值差) voltage error(ratio error) 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由于实际变比和额定变比不相等所产生 的误差。 相位差(角差) phase displacement(angle displacement) 当有二次线组时,放电线圈一次电压相量与二次电压相量的相 位之差。

FD2-1.711√3-1W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简介

FD2-1.711√3-1W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简介

FD2-1.7/11/√3-1W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一、简介FDG2型放电线圈为环氧树脂真空浇注单相户内半封闭型产品,适用于额定频率50Hz、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的电力系统中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当电容器组与系统断开后,以在5s内将电容器组上的剩余电压降至安全电压。

在正常运行时,二次绕组可以做电压指示,用户如有特殊要求时,亦可带剩余电压绕组,起到继电保护用。

放电线圈用于6-10kV交流50HZ电力系统中,与电力电容器组并联,断电时放电之用,确保设备安全和检修人员的安全本型放电线圈用于6-10kV交流50HZ电力系统中,与电力电容器组并联,断电时放电之用,确保设备安全和检修人员的安全。

本型放电线圈带有二次线圈,供线路测量或保护使用。

二、结构特点本型放电线圈的油箱内有一个器身,器身的铁心为外铁式,用硅钢片迭装而成。

在心柱上装置一次及二次线圈,油箱为圆形。

箱盖上有二个高压套管和四个低压套管。

器身固定在箱盖上,箱盖上有放气阀,整个结构紧凑,绝缘良好.三、用途本型放电线圈用于6-10kV交流50HZ电力系统中,与电力电容器组并联,断电时放电之用,确保设备安全和检修人员的安全。

本型放电线圈带有二次线圈,供线路测量或保护使用五、用户须知1.本放电线圈使用环境温度为+40℃—-40℃,相对湿度为85%,海拔不超过1000米,户外安装。

2.本放电线圈安装地点应无腐蚀性气体、蒸汽、化学沉积、灰尘、污垢及无强烈震动之场所。

3.放电线圈的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六、型号说明FD □- □/□│││││││└额定一次端电压(kV)││└───配用电容器容量(Mvar)│└──────2表示带二次线圈;2A表示带两个二次线圈└────────单相式放电线圈。

35kV~22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35kV~22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35kV~22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要求和审核要点一、范围规定了35kV~220kV变电站中的无功补偿装置,包括10kV-66kV的并联电容器装置、并联电抗器装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静止无功发生器装置的工程设计。

适用于35kV~220kV新建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二、系统要求2.1各级电压无功补偿应根据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原则确定。

2.2变电站内装设的感性和容性无功补偿设备的容量和型式,应根据电力系统近、远期调相调压、电力系统稳定、电能质量标准的需要选择,同时考虑敏感和波动负荷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2.3无功补偿装置应优先考虑采用投资省、损耗小、可分组投切的并联电容器和并联电抗器。

为满足系统稳定和电能质量要求而需装设静止无功补偿器或静止无功发生器时,应通过技术经济及环境因素等综合比较确定。

2.4变电站内用于补偿输电线路充电功率的并联电抗器一般装在主变压器低压侧,需要时也可装在高压侧。

2.5并联电容器装置一般装设在变压器的低压侧,当条件允许时,应装设在变压器的主要负荷侧。

2.6变电站内装设的并联电容器组和并联电抗器组的补偿容量,不宜超过主变压器容量的30%。

无功补偿装置应按最终规模设计,宜根据无功负荷增长和电网结构变化分期装设。

2.7综合考虑简化接线、节省投资、提高设备补偿效益,对并联电容器组和并联电抗器组进行合理分组,确定无功补偿设备的分组数。

2.8电容器分装在不同组合方式下投切时,不得引起高次谐波谐振和有危害的谐波放大。

2.9投切一组电容器或电抗器所引起接入母线电压的变动值,不宜超过其额定电压的2.5%。

2.10根据电容器组合闸涌流、系统谐波情况以及对系统和电容器组的影响等方面的验算确定分组投切的并联电容器组的电抗率。

当变电站无谐波实测值时,可按GB/T 14549中规定的各级电压母线的谐波电压畸变率及谐波电流允许值计算。

2.11静止无功补偿器中电容器组的设计应避免与其他静止无功补偿支路及系统电源侧产生谐振。

FD放电线圈说明书

FD放电线圈说明书

FD2型高压并联电容器1. 用途
电线圈用以交流50HZ电力系统中,测量及保护电力电容器组断电时及时安全放电,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

本放电线圈有二组二次线圈,供线路测量或保护用。

2. 结构特点
内有二个器身,每个器身铁芯为单相单柱旁轭式,油箱为椭圆形,器身固定有箱盖上,箱盖上有三个高压套管和四个二次套管,储油枕装置在高压套管上,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外形美观。

3. 技术数据
3.1 最高工作电压为1.1倍额定端电压,在额定负荷电压比差≤±1%。

3.2 放电时间小于5S。

3.3 温升:线圈<55℃(电阻法)油面<55℃(温度计法)。

3.4 接线方式见(图一),外形及安装尺寸见(图二)。

4. 用户需知
4.1 户内或户外,环境温度为-40~+40℃,相对湿度为85%。

4.2 安装地无腐蚀性气体,化学沉积,灰尘污垢。

4.3 没有强烈震动撞击的地方,海拔不超过1000米。

(图一)
5. 外形及安装尺寸
(图二)
6. 运行与维护
6.1 运行时须定期巡视,检查油箱等部件有无漏油损坏现象,变压器应按规定检查,如发现油内水分过多或含有沉淀物时,应立即作绝缘试验,并进行过滤处理。

6.2 定期检查和清扫套管。

发现裂纹、损伤、放电痕迹或灰尘较大则应及时处理与清扫。

8. 运输包装说明
8.1 放电线圈底座固定在木制底排上,周围和上面订有栏式木板,以保证放电线圈壳体及套管免受碰损。

8.2 运输中器身要求平衡,倾斜角不得大于15°,禁止倒放及与其它物件碰撞。

吊起和放下时严禁震动。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摘要:从放电线圈的放电功能入手,阐述了放电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性能的差异及放电线圈的基本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压并联电容器;放电线圈;设计;Design of Discharge Coil for High Voltage ShuntAbstract :I expou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charge coil and potential transformerin basic technical performance and basic design methods of discharge coil from the view of discharge coil’s discharge function.Key words: High voltage shunt capacitors; Discharge coil; Design;1.前言:放电线圈(以下用“FD ”表示)是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

FD 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

JB/T 8970—1999标准规定: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与对应容量上限值的并联电容器相并接的FD ,当电容器断电以后其端子间的电压在5s 后应由12n U 降至50V 以下;FD 应能承受在258.1倍额定一次电压下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

FD 带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电压指示装置。

当电容器极间发生故障时,接成开口三角的剩余绕组会产生零序电压,驱动继电保护装置动作。

保障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安全运行,防止电容器带电荷合闸,这是FD 的特有功能和主要职责。

在正常运行时,FD 又兼有监测保护功能。

(这一点好像和接地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 )的工作性质相似)为此,标准相应提出了额定输出和准确级的要求:50V A,0.5级;100V A,1级。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设计摘要:从放电线圈的放电功能入手,阐述了放电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性能的差异及放电线圈的基本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压并联电容器;放电线圈;设计;Design of Discharge Coil for High Voltage ShuntAbstract :I expou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charge coil and potential transformerin basic technical performance and basic design methods of discharge coil from the view of discharge coil’s discharge function.Key words: High voltage shunt capacitors; Discharge coil; Design;1.前言:放电线圈(以下用“FD ”表示)是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

FD 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

JB/T 8970—1999标准规定: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与对应容量上限值的并联电容器相并接的FD ,当电容器断电以后其端子间的电压在5s 后应由12n U 降至50V 以下;FD 应能承受在258.1倍额定一次电压下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

FD 带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电压指示装置。

当电容器极间发生故障时,接成开口三角的剩余绕组会产生零序电压,驱动继电保护装置动作。

保障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安全运行,防止电容器带电荷合闸,这是FD 的特有功能和主要职责。

在正常运行时,FD 又兼有监测保护功能。

(这一点好像和接地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 )的工作性质相似)为此,标准相应提出了额定输出和准确级的要求:50V A,0.5级;100V A,1级。

35kV电容器组技术规范

35kV电容器组技术规范

35kV电容器技术规范1.总则1.1一般规定1.1.1要求投标人仔细阅读本标文件,投标人提供的设备技术规范应与本招标书中规定的要求相一致,也可推荐满足本招标书中要求的类似定型产品,但是必须提出详细的规范偏差。

1.1.2要求供方在投标文件中提供有关资格文件,否则视为非应答投标文件。

1.1.3投标方必须以书面形式对本招标书的条文作出应答,否则视为废标,如有异议,都应在投标书中以“对招标书的意见和同招标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加以详细描述。

1.1.4本招标书所提出的技术指标与投标人所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高技术指标执行。

1.1.5本招标书经供需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应遵循的主要标准招标书中所有设备、备品备件,除本招标书中规定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外,其余均应遵照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DL、JB)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S)及国际公制(SI),这是对设备的最低要求。

如果投标方有自已的标准或规范,须经需方同意后方可采用,但原则上采用更高要求的标准。

投标方提供的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应满足标书文件要求及如下主要标准:GB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T11024-2001 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GB15166.5-94 交流高压熔断器并联电容器外保护用熔断器GB/T16927.1-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16927.2-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测量系统GB50150-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227-95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DL/T840-2003 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DL/T429.9-91 电力系统油质试验方法绝缘油介电强度DL442-91 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保护用熔断器订货技术条件DL462-92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串联电抗器订货技术条件DL/T604-96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订货技术条件DL/T628-97 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订货技术条件DL/T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JB7111-93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JB7112-93 集合式并联电容器3.主要技术要求3.1正常使用环境条件3.1.1安装地点户外3.1.2海拔≤2000m3.1.3环境温度 -15℃~+45℃3.1.4爬电比距≥25㎜/kV3.1.5抗震裂度 63.2系统运行条件3.2.1系统标称电压35kV3.2.2最高运行电压40.5kV3.2.3额定频率50Hz3.2.4中性点接地方式非有效接地3.2.5电容器组接线方式星形3.3设备主要参数3.3.1并联电容器装置主要参数3.3.1.1装置型号:TBB35-4200/1400-3ACW3.3.1.2装置额定相电压:42/√3kV3.3.1.3电容器额定容量(单相):1400kvar3.3.1.4额定频率:50Hz3.3.2串联电抗器主要参数3.3.2.1额定端电压:2910V贵州兴义供电局10kV并联电容器招标技术条件书3.3.2.2额定容量(单相):168kvar。

10kV电容器技术规范书

10kV电容器技术规范书

和县和成矿业35kV变电站工程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批准:审核:校核:编写:巢湖鼎力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08年05月巢湖目录1. 总则2. 技术要求3. 使用环境条件4 . 设备名称及套数、型号规格5 . 设备概况6. 配件的技术要求及质量保证7. 整机8. 技术服务9. 质量保证和试验附图:电容器接线图1总则1.1本规范书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和县和成矿业35kV变电站工程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的定货,它包括本体及其附属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本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本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4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那么需方可以认为供方所供的产品应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

1.5在签定合同之后,需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

2技术要求2.1 设备制造应满足下列规范和标准DL/T628-1997 《集合式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7-95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311.1-83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5582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GB311.2-311.6 《高电压试验技术》GB3983.2-93 《高电压并联电容器》GB11024-89 《高电压并联电容器耐久性试验》GB11025-89 《并联电容器用内部熔丝和内部过电压隔离器》ZBK48003-87 《并联电容器电器试验规范》JB3840 《并联电容器单台保护用高压熔断器》SD205-87 《高压并联电容器技术条件》DL462-92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串联电抗器订货技术条件》DL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其它有关的现行标准3使用环境条件3.1 海拔高度:1000m3.2 最高气温:+40℃3.3最低气温:-10℃3.4 最大日温差:25℃3.5 最大风速:30m/s3.6 覆冰厚度:5mm3.7 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25℃)最大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3.8日照强度:0.1W/cm2 (风速0.5m/s)3.9 抗震能力:地面水平加速度:0.2g地面垂直加速度:0.1g共振正弦二周波,并应考虑导线振荡和导线张力的影响,安全系数1.67。

DLT 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DLT 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K42备案号1408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DL/T6531998neqJISC4802:1990Specification of discharge coils for highvoltage shunt capacitor for order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8-03-19批准1998-10-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电力工业部1995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技综1995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目前国内尚无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标准因此本标准为新制定的行业标准标准的编写参照了日本工业标准JIS C4802高压及特别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和我国国家标准GB1207电压互感器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丹东电抗器厂无锡电力电容器厂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奉化市东方高压电器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钧祥盛国钊史班李学芳陈自年林浩周国良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分类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工频666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圈放电线圈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装置用但不包括三相放电线圈的特殊要求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5693额定电压GB311.11997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311.2311.683高电压试验技术GB1094.21996电力变压器第二部分温升GB1094.385电力变压器第三部分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GB2900.1694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GB3983.289高电压并联电容器GB725287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GB735487局部放电测量GB759587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JB/T535791电压互感器试验导则3定义除本标准内明确说明的定义以外其余定义符合GB2900.16的规定3.1放电线圈discharge coils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3.2高压端子high voltage terminal与电容器并联连接构成泄放电容器剩余电荷的放电线圈的出线端子3.3一次绕组primary winding与高压端子相连的绕组3.4接地端子earth terminal使与放电线圈的线圈相绝缘的外壳接地或使电位固定在外壳上而设置的端子3.5外壳端子shell terminal对一次绕组的一端与外壳同电位结构的放电线圈为使该端子连接到外部回路而在外壳上设置的端子3.6额定一次电压(U1n)rated primary voltage(U1n)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能连续承受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7额定二次电压(U2n)rated secondary voltage(U2n)二次绕组端子间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8额定二次负荷rated secondry burden在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电压下二次端子间连接的与本标准规定的准确级相对应的每一相的负荷伏安数3.9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maximum reactive power of capacitor co ordination for adischarge coil能满足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至规定电压以下时电容器组的单相或三相容量上限值为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由上下限值所包含的容量为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3.10最高工作电压maximum operation voltage连续施加于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的不致使其寿命显著缩短的工频电压限值3.11额定绝缘水平rated insulation level放电线圈绝缘所能承受的耐压强度3.12额定输出rated output在额定二次电压下及接有额定二次负荷时由放电线圈所供给的二次回路的视在功率值(在规定功率因数下以V A表示)3.13电压误差(比值差)voltage error(ratio error)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在测量电压时所出现的误差它是由于实际电压比不等于额定电压比而产生的3.14准确级accuracy class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所指定的误差等级即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应在规定的限值内常用电压误差(比值差)的百分限值表示3.15额定频率rated frequency本标准对放电线圈的要求所依据的规定频率值3.16一次绕组中间抽头terminal in the middle of primary winding供差动保护使用的放电线圈每相具有两个独立磁路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其中一个高压端子处于中间电位这种结构称作有一次绕组中间抽头4要求4.1使用条件4.1.1环境条件4.1.1.1安装位置户外或户内4.1.1.2环境温度户外-40+40-25+45-5+55户内-5+404.1.1.3海拔不超过1000m4.1.1.4抗污秽能力外绝缘的爬电比距不小于25mm/kV(相对于系统最高电压)对重污秽区应适当加大爬电比距4.1.1.5安装地点无腐蚀性气体蒸汽无导电性或爆炸性尘埃4.1.1.6安装场所无剧烈的机械振动4.1.1.7最大风速35m/s4.1.1.8相对湿度户内放电线圈月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0%日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5%4.1.2运行条件4.1.2.1稳态过电压放电线圈的工频稳态过电压和相应允许施加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4.1.2.2操作过电压及放电储存能量用无重击穿开关正常操作电容器组关合时可能发生第一个峰值不大于2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持续时间不大于1/2周波的过渡过程开断时可能受到1.37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1.2.3工频加谐波过电压如果放电线圈在不高于1.1U1n下长期运行则包括所有谐波分量在内的电压峰值应不超过1.22U1n4.1.3储存运输条件周围空气温度符合环境温度要求注产品使用要求超出上述规定时用户可与制造厂协商表1工频稳态过电压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允许施加时间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允许施加时间1.10连续 1.20每月中5min以内的少于2次1.15每24h内少于30min1.30每月中1min以内的少于2次4.2额定值4.2.1额定一次电压星形接线的放电线圈且其中性点与电容器组中性点相连接时其额定一次电压按表2选取当电容器组为三角形接线放电线圈为星形接线时其额定一次电压取系统标称电压除以3后的1.05倍三相放电线圈的额定一次电压为上述单相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的3倍表 2 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 kV当一次绕组带中间抽头时4.2.2 额定绝缘水平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的额定绝缘水平从表3中选取安装在绝缘台架上的放电线圈(无二次绕组或有二次绕组并带有对地隔离装置时)的额定绝缘水平不按表3选取例如用于35kV 电容器组的11kV 和12kV 放电线圈采用10kV 级的额定绝缘水平放在绝缘台架上的一次绕组准备接壳的端子与外壳绝缘时它应能承受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3kV(有效值) 4.2.3 额定频率 50Hz 4.2.4 相数单相或三相表 3 放电线圈额定绝缘水平 kV4.2.5 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每一个放电线圈可以满足某一容量范围内的并联电容器的放电要求单相放电线圈的放电容量优先从表4中选取表 4 配套电容器容量 kvar单相配套电容 器容量范围1700及以下 17003334 33345000 50008000 800014000 1400020000 注三相容量为单相容量的三倍 4.2.6 额定二次电压 100V 或3/100V 4.2.7 额定输出及准确级50V A 0.5级100V A 1级当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每一个二次绕组的额定输出和准确级应分别满足50V A 0.5级100V A 1级 4.3 性能4.3.1 绝缘电阻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 (20时) 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500M (20时) 4.3.2 耐受电压放电线圈耐受电压见表5表 5 放电线圈耐受电压电压电压类型 安装场所 电压施加部位 电压值施加时间或次数 试验方法条号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按表31min 5.6 工频电压连在一起的二次端子对接地铁芯和外壳3kV 1min 5.6雷电冲 击电压 地面 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按表3 正负各三次5.8地面 同相高压端子相互之间 2.15U 1n 1560s5.7 工频的整倍频率电压(感应耐压)同相高压端子相互间将一个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接外壳2.15U 1n1560s5.7 工频电压台架上外壳接固定电位 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对外壳铁芯和二次端子3kV 1min 5.64.3.3 放电性能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放电线圈与对应表4中规定容量上限值的并联电容器相并接当电容器断电以后其端子间的电压在5s 后应由n 12U 降至50V 以下放电线圈应能承受在n 12/58.1U 电压下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3.4 绕组直流电阻绕组直流电阻应符合设计值规定 4.3.5 准确级在额定频率0.9 1.3倍额定电压和0%100%额定二次负荷(cos 为0.8滞后)下0.5级或1级的产品分别满足比值差不超过0.5%或1%相位差不超过20或40 4.3.6 温升在1.1倍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负荷(cos 在0.81)的条件下试验时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6规定之值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7规定之值最热点温度不应超过表7中的绝缘系统温度表 6 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放电线圈测温部位 测温方法 温升限值绕 组 电阻法55 顶层油 温度计法55 注1.全密封产品绕组温升限值加52.温度类别上限值超过+40时温升限值应减少(例如+55类别时温升限值为40)表 7 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测温部位测温方法 绝缘等级 温升限值 绕组 电阻法A B F 55 75 95注对于铁芯金属部件和与其相邻的材料的温升限值应取在任何条件下不会出现使它们受到损害的温度 4.3.7 介质损耗因数油浸式放电线圈的介质损耗因数值35kV 产品应不大于3%(20时)66kV 产品应不大于2%(20时) 4.3.8 机械强度全密封型和66kV 非全密封放电线圈套管应能承受500N 的静载荷 4.3.9 局部放电局部放电的要求对全部电压等级的干式放电线圈均适用并适用于20kV 及以上油浸式放电线圈局部放电水平应不超过表8所列的限值预加电压及测量电压也列在同一表中 4.3.10 绝缘油性能绝缘油性能应符合GB7252GB7595及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4.3.11 短路承受能力在额定电压下能承受二次短路电流在1s 时间内所产生的热和机械力的作用而无损伤 4.4 结构4.4.1 放电线圈外露空气中金属部分应有良好的防腐蚀层并符合户外防腐电工产品的涂漆标准及相应技术文件的要求表 8 局部放电水平允许局部放电水平 pC系统标称电压kV 试验电压 施加方 式 预加电压 (有效值) kV 测量电压 (有效值)kV 油浸式 干式 6102035 66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0.8倍工频耐受电压1.3U 1n 520 666一次绕组两高压端子之间2.15U 1n 1.3U 1n 5 20 4.4.2 油浸式放电线圈的密封性能应足以保证在最高运行温度下不出现渗漏全密封油浸式放电线圈应保证在下限温度下不出现负压而在最高运行温度下油箱内部压力不大于0.1MPa4.4.3 户内干式放电线圈应具有良好的绝缘防潮性能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4.4.4 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两个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与外壳之间以及支柱绝缘子带电部分对地间的电气距离应符合表9的要求安装在台架上的放电线圈的电气距离按相应电压等级考虑表 9 电 气 距 离系统标称电压kV6 10 20 35 66户内 0.1 0.125 0.18 0.3 电气距离m 户外0.2 0.2 0.3 0.4 0.65 4.4.5 620kV 电压等级放电线圈外壳接地螺栓直径应不小于8mm 3566kV 电压等级应不小于12mm4.4.6二次出线端子螺杆直径不得小于8mm并用铜或铜合金制成4.4.7产品结构部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必须安装方便4.4.8放电线圈应有保证绝缘油与外界空气不直接接触或完全隔离装置或其他防油老化措施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应装有上下限油位指示装置(全密封型除外)注油孔应有防止绝缘油受潮的措施4.4.9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油箱下部应有取油样或放油用的阀门且能放出最低处之油(全密封型除外)4.4.10全密封型放电线圈在预期寿命期内不必更换部件4.4.1120kV及以下放电线圈不装压力释放器对35kV及以上放电线圈是否装压力释放器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4.4.12高压端子二次端子接地端子和铭牌等齐全固定牢固5试验方法5.1试验条件5.1.1放电线圈的一切试验和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应在2015的范围内进行5.1.2试验所用的工频电压为实际正弦波形两个半波应完全一样且峰值和有效值之比等于20.07电压畸变率不大于5%5.2外观检查按本标准4.4条的要求进行5.3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用2500V兆欧表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用1000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对35kV及以上的油浸式放电线圈用高压交流电桥或其他测试仪器测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间的介质损耗因数并记录测试温度应在10kV至额定电压下测量其试验要求应符合4.3.7条和JB/T5357的要求5.4绕组电阻测量用电桥测量绕组电阻并记录测试时绕组的温度5.5绕组端子标志检验图1绕组端子标志检验线路图在二次绕组上接一只适当量程的直流电压表在一次绕组上施加1.512V的直流电压并使对应端子的极性相同如图1所示如果在直流电源接通瞬间电压表的指针向正的方向(向右)偏转则绕组的极性为减极性(连接组的标号为12)同一极性的端子为同名端绕组端子标志检验也可以和误差试验同时进行5.6工频电压试验(干试或湿试)工频电压试验按GB311的要求进行工频电压试验时将一次绕组高压端子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之间或将二次绕组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二次绕组与铁芯和外壳之间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进行验收试验的工频试验电压值为出厂试验值的90% 5.7 感应耐压试验 试验通常按GB 1094.3的要求进行感应耐压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施加时间按(1)式计算但最短不得短于15s 试验频率为额定频率2倍及以下时施加1min602tn×=f f t (1) 式中t 用频率为f t 的电压试验时所需经历时间sf n额定频率50Hz 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的空载电流有无明显变化当无二次绕组时可以用另一台带有二次绕组的放电线圈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或试验变压器的二次绕组接高频电源而将其一次绕组与被试放电线圈一次绕组并接 5.8 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在连接在一起的高压端子与铁芯外壳和短接的二次绕组间施加正负极性标准雷电冲击波(1.2/50s)各三次不需作大气条件校正如果全电压下所记录的电压瞬间波形图与降低电压下所记录的相应波形图无明显差异则试验合格装在台架上外壳接固定电位的放电线圈不作雷电冲击电压试验 5.9 误差试验误差试验应在49.550.5Hz 频率范围内的任一频率90%130%额定电压以及0%和100%额定二次负荷下进行出厂试验可以仅测试比值差 5.9.1 电压表法可以用标准互感器和电压表测比值差其准确级应比被试验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例如0.5%比值差的放电线圈用0.1级表计)注使用电压表在0V A 条件下测试时允许带有电压表负荷(不大于1.5V A) 5.9.2 电桥法标准互感器应比被试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试验中可以同时测得比值差和相位误差5.10 密封性试验油浸式放电线圈在充油状态下其油箱应能承受0.05MPa 的压力维持12h 剩余压力不低于0.04MPa 且不出现渗油和永久变形或保证在其各部分均达到80后至少保持2h 而不出现渗漏油对于全密封结构应保证产品各部件均达到试验温度后保持2h 而不出现渗漏油在下限温度时油箱内部不出现负压而在上限温度运行时油箱内压力不大于0.1MPa 5.11 绝缘油性能试验放电线圈用绝缘油性能试验按GB7595和GB7252的要求进行 5.12 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在工频和额定电压下由二次绕组供电一次绕组开路进行测试 无二次绕组时不测量损耗 5.13 温升试验温升试验方法按照GB1094.2要求进行绕组温升应采用电阻法测量绕组以外的其他部位的温升可用温度计法或热电偶法测量5.14放电试验5.14.1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n12U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圈放电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空载电流值应无明显变化5.14.2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2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圈放电测量放电开始5s时的电容器端子电压5.15短路承受能力试验放电线圈由一次侧励磁二次端子短接短路试验持续时间为1s试验一次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当无二次绕组时不必试验试验合格的判别原则a)放电线圈未受明显损伤(当电流密度不大于160A/mm2时可以不必吊芯检查)b)复测误差并与短路试验前测试值相比其差异不超过相应准确级限值的一半且仍满足相应准确级的要求c)能承受5.6条及5.7条所规定的电压(干试)试验但试验电压值降至原规定值的90%5.16爬电比距检验按照相应标准要求的方法检验5.17高压端子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一次绕组有两个高压端子时测量导电部分最小的直线距离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时测量两端两个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应满足规定的值中间高压端子与两端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可以适当减小高压端子对外壳的电气距离指高压端子对外壳或外壳突出部分或二次出线端子的最小直线距离5.18励磁特性测量系统标称电压在35kV及以上的放电线圈应进行励磁特性测量其测试要求应符合JB/T5357之规定试验时测量0.20.50.8 1.0 1.1 1.3 1.5倍额定电压下的励磁电压和电流值有二次绕组时试验电压可以施加于二次端子上一次绕组有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测试5.19局部放电试验5.19.1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按GB7354标准执行测试灵敏度能达到测出局部放电量5pC的水平5.19.2试验程序5.19.2.1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及二次绕组的局放试验当试验在工频耐压试验后进行时升压至表8中的预加电压值保持60s然后将施加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表8中规定的限值试验在工频电压下进行局部放电试验也可以在工频耐压试验后的降压过程中使电压降至局部放电测量电压值保持30s后进行测量5.19.2.2高压端子之间的局放试验感应耐压升至表5中试验电压值保持1540s然后将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水平不超过表8中的规定值试验时一高压端子接电源另一高压端子接壳两端子接线方式对调以后再试验一次但对安装在台架上的产品拟接外壳的端子不做局部放电试验5.20机械强度试验在套管接线端子的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方向分别施加规定的静载荷1min如果没有发现损坏或漏油则认为通过本项试验5.21检验规则5.21.1试验分类试验分为出厂试验型式试验和验收试验5.21.2出厂试验每台产品出厂时必须进行出厂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b)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c)绕组电阻测量d)端子标志检验(带有二次绕组时)e)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f)工频电压试验(干试)g)感应耐压试验h)比值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i)密封性试验j)绝缘油性能试验k)局部放电试验5.21.3型式试验型式试验在于考核产品的设计尺寸材料和制造等方面是否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性能和运行要求型式试验在新产品制出时进行在生产中当产品的结构材料或工艺有改变且其改变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时应进行部分或全部型式试验在没有上述改变时型式试验至少应每5年进行1次型式试验在出厂试验合格的产品上进行包括出厂试验的全部项目并增加下列试验项目a)工频电压(湿试)试验(户外式产品)b)雷电冲击电压试验c)温升试验d)放电试验e)励磁特性测量f)误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g)机械强度试验h)短路承受能力试验i)爬电比距检验j)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5.21.4验收试验验收试验是在安装前进行的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b)绕组电阻测量c)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比值差试验(必要时)e)工频电压(干试)试验f)局部放电试验(干式和20kV及以上油浸式放电线圈)注若产品出厂时有局部放电试验报告时可不进行本项试验或只进行抽查试验g)感应耐压试验(对绝缘有怀疑时进行试验电压为出厂值的85%)h)空载电流及励磁特性测量6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6.1标志6.1.1铭牌每台放电线圈应具有铜或铝材质的铭牌铭牌应置于放电线圈的易见部位并以不易消失的方法表示如下内容a)放电线圈名称b)型号c)额定一次电压(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的表示方法参见图B1)d)额定二次电压e)额定频率f)额定输出/准确级g)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h)相数i)绝缘水平j)环境温度k)出厂序号l)出厂年月m)总重量n)制造厂名称图2全绝缘及有一个二次绕组的单相放电线圈6.1.2端子标志应按图2和图3进行相应标志大写字母A X表示一次绕组高压端子小写字母a和x表示相应的二次绕组端子字母A和X表示全绝缘X表示接成中性点但不接地图3全绝缘有两个独立铁芯及各有一个二次绕组的单相放电线圈6.1.3极性关系标有同一字母的大写和小写的端子在同一瞬间具有同一极性6.1.4接地符号接地符号为=6.2包装运输和储存6.2.1放电线圈的包装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如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订货时提出包装应牢固防湿防震防锈和防变形产品在整个运输和储存期间不致损坏及松动干式放电线圈包装应保证其不致受到淋雨备品备件及小零件应先单独小包装以后装入大包装箱中6.2.2放电线圈供电气连接的接触面在运输和储存期间应有防腐措施6.2.3包装后的放电线圈除户外产品以外应储存在有顶盖的仓库内储存产品周围空气温度应与使用条件相同且不得有腐蚀性有害气体6.2.4每台放电线圈应附有下列出厂文件并妥善包装防止受潮a)产品合格证b)出厂试验记录c)使用说明书d)根据用户要求制造厂可提供按本标准规定的有关型式试验结果附录A(标准的附录)放电线圈的接线方式及额定电压优先使用的放电线圈接线方式见图A1。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

放电线圈选型指南(1)FDG型的设计选择不需要提供测量或保护信号时,宜选用无二次绕组放电线圈。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电容器串联段数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6< 5.111.736.6/√37.2/√3图a5.1~10 3.47.2/√310< 5.1 1.711/√312/√3 5.1~10 3.412/√335< 2041.7245.566图b 20~40 3.440~605< 4023.4121112图c 40~6051266< 8043.42410.512图d 80~120511.5110< 120452417.520图d19.1< 1608 3.4488.810图e(2)FDGE型的设计选择FDGE型带二次绕组放电线圈主要用开口三角保护接线的电容器组,有100V及100/√3V两个二次绕组,其中100V用于开口三角电压保护,100/√3V用于测量电压。

由于开口三角信号在电容器组容量较大时很弱,所以对6~10kV系统建议电容器组容量不大于3000kvar,对于35kV系统不大于5000kvar。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6< 5.1 1.73 6.6/√3 6.6/√3图f5.1~10 1.7 7.2/√37.2/√310< 5.1 1.7 11/√311/√3 5.1~10 3.4 12/√312/√335 < 30 10 38.5/√338.5/√3 42/√342/√3(3)FDGEC型的设计选择当电容器组采用差压保护时,应选用FDGEC型一次带中间抽头的放电线圈,差压保护对电容器组的每一相都测量不平衡差压,因此保护灵敏度较高,适用于任意电容器组容量。

系统电压kV 电容器总容量Mvar放电线圈放电容量Mvar放电线圈台数放电线圈一次电压,kV接线图电容器段电压放电线圈电压35 < 30 10 3 11+11 11+11图g 12+12 12+12放电线圈应能满足GB50227-1995规定的放电要求,即电容器组开断后5s内,将其剩余电压降至50V及以下。

fde11放电线圈参数

fde11放电线圈参数

fde11放电线圈参数【fde11放电线圈参数】是指一种用于放电加工的线圈,具有一定的参数范围要求。

本文将从放电线圈的基本原理、工作参数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合适的参数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放电线圈的基本原理放电线圈是一种使用电力加工技术,在金属材料上制造微细细节或切割形状的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电极之间形成放电火花来瞬间加热,并利用电火花产生的能量在工件表面产生高温和高压的离子化气体。

这个离子化气体将冷却成液态,并产生爆炸性气体,在离开工件表面的瞬间形成形状准确的小孔或裂缝。

二、工作参数的意义工作参数是指放电线圈在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参数,它们直接影响着放电加工的效果和质量。

常见的工作参数包括放电电流、放电电压、放电时间、电极间隙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各个参数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1. 放电电流:是指通过放电线圈产生的电流大小。

放电电流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放电火花的强度和加工效果。

通常情况下,放电电流越大,火花的能量就越高,加工效果就越好。

但过大的电流会导致火花过于猛烈,容易损坏工件表面。

2. 放电电压:是指在放电线圈中施加的电压大小。

放电电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放电火花的频率和间隙。

一般来说,放电电压越高,火花的频率就越高,间隙就越小,从而实现加工效果的细腻与快速。

3. 放电时间:是指工件表面处于突发高温状态的时间。

放电时间过长会引起过度烧伤,而放电时间过短则无法完全实现加工要求。

因此,合理控制放电时间对于保证加工质量至关重要。

4. 电极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电极间隙对放电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小的电极间隙有利于放电火花的稳定传导,提高加工效率;而大的电极间隙则有更好的灵活性,适用于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工件加工。

三、如何确定合适的参数确定合适的参数是保证放电加工效果的关键。

为了得到较好的加工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件材料和加工要求来确定适当的参数。

常见的确定方法如下:1. 根据工件材料选择放电电流:不同材料的工件对放电电流有一定的要求。

电容器内放电线圈

电容器内放电线圈



3.2 额定值

3.2.1 额定频率:工频50Hz。
3.2.2 相数:单相或三相。


3.2.3 额定一次电压:星形接线的放电线圈,且 其中性点与电容器组中性点相连接时其额定一次 电压按下表2选取。当电容器组为三角形接线放电 线圈为星形接线时,其额定一次电压取系统标称 电压除以√3 后的1.05 倍。三相放电线圈的额定 一次电压为上述单相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的√3 倍。
放电线圈是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专用配套设备,与电 容器组端子直接联接,当电容器从电网断开后,使其存储 的电荷自行泄放,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容器剩余电压降到规 定值以下,是电容器装置确保设备自身和维修人员安全的 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因此,放电线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 的基本性能要求: 一是放电性能要求,即在配套电容器组容量范围内,满 足电容器组的放电要求:放电起始至5 s内,将电容器的 剩余电压自额定值下降到50 V以内。 二是正常分闸操作时,应能承受最大放电电流冲击和最 大储存能量的消耗。

相关定义

额定频率 (rated frequency) 按相关规定对放电线圈的要求所依据的规定频率 值。
一次绕组中间抽头 (terminal in the middle of primary winding) 供差动保护使用的放电线圈,每相具有两个独立 磁路,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其中一个高压 端子处于中间电位。这种结构称作有一次绕组中 间抽头。

三、相关技术要求

3.1 使用条件 3.1.1环境条件: 安装位置: 户外或户内。

环境温度: 户外 -40 ~+40℃, -25 ~+45 ℃ ,-5 ~+55 ℃。 户内 -5~ +40 ℃。 海拔: 不超过1000m。

DL/T604-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内容)

DL/T604-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内容)

DL/T 604-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行业使用的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安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中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所)内安装在6kV~66kV侧的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和10kV(含6kV)配电线路上的柱上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在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11.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763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1984交流高压断路器GB2706交流高压电器动、热稳定试验方法GB 3804 3.6kV—40.5kV高压交流负荷开关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7328 变压器和电抗器的声级测定GB50227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T11024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DL /T 40310kV-40.5kV高压真空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442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保护用熔断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840 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3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installation of high-voltage shunt capacitors制造厂根椐用户要求设计并组装的以电容器为主体的,用于6kV~66kV系统并联补偿用的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

以下简称装置。

3.2电容器组capacitor bank由多台电容器或单台电容器按一定方式连接的总体。

3.3装置的额定容量(Q N) rated output of a installation一套装置中电容器组的额定容量即为该套装置的额定容量。

3.4装置额定输出容量rated output of a installation当装置中电容器组承受的电压等于电容器组的额定电压时,装置的额定输出容量等于该装置的额定DL/T 604-2009容量减去配套串联电抗器的额定容量。

高压电容器的放电线圈设计要求

高压电容器的放电线圈设计要求

高压电容器的放电线圈设计要求
放电线圈适用于35kV及以下电力系统中, 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中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迅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带有二次线圈,可供线路监控。

放电线圈是电容柜常用的放电元件,有时放电线圈会用放电PT代替,电容器放电采用放电线圈还是电压互感器主要看电容器的容量,一般小容量电容放电用电压互感器即可,大容量电容肯定要用放电线圈。

根据《GB 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5.1.7电容器组应装设放电器件,放电线圈的放电容量不应小于与其并联的电容器组容量。

电容器组两端的电压从2倍额定电压降至 50V 所需的时间,高压电容器不应大于 5s ,低压电容器不应大于 3min 。

在运行时放电线圈作为一个电压互感器使用,其二次绕组常接成开口三角,从而对电容器组的内部故障提供保护(不能用母线上的PT)。

电容器组的开口三角形保护、不平衡电压保护,零序不平衡保护实际就是这种保护。

而此种保护大量地用在10KV的单Y接线的电容器组中。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关键技术标准规范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关键技术标准规范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规范1总则:本技术规范合用于恒顺站110KV高压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

2装置使用条件:2.1 自然环境条件:安装场合:户内安装。

海拔高度:≤1000m。

最大相对温度:90%(25℃时)。

最高环境温度:+40℃。

最低环境温度:-25℃。

最大日温差:25℃。

地震烈度:8度,地面水平加速度0.25g。

地面垂直加速度0.125g。

污秽级别:Ⅲ级,泄漏比距≥25mm/kv。

2.2系统条件:✓额定电压:110KV。

✓最高运营电压:126KV.✓额定频率:50HZ。

✓系统负荷:24MV A。

✓中性点连接方式:中性点直接有效接地。

3执行原则:✧GB50227-95《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T11024.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第1某些:总则—性能、实验和额定值—安全规定—安装导则》。

✧GB/T11024.2-《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第2某些:耐久性实验》。

✧GB/T11024.3-《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第3某些:并联电容器和并联电容器组保护》。

✧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11032-《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GB10229-88《电抗器》。

4技术规定:4.1 分组及补偿规定:补偿装置分为两组,装机容量分别为60MVar和30MVar,配套电抗器电抗率为12%,60MVar固定投入组,30MVar为依照负荷及电压状况调节投切组,实际总补偿容量不超过80MV ar。

4.2 保持规定:电容器组主断路器(1T DL)保护装置用西门子7S J635保护功能有三相一段时限速断。

三相一段定期过流,欠压/过压保护,两段零序过流保护。

两分支电容器不平衡电流保护装置6万容量组选用西门子7S J635,3万容量组选用美国SEL公司SEL-351A,提供6路不平衡电流保护。

主断路器1DL和分断路器2DL操作回路装ROB-12提供两个断路桥操作回路,自保持、防跳、压力闭锁等功能及PT切换,开关就地/远方操作。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标准 电容器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标准 电容器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目录1 总则 (1)2 引用标准 (1)3 使用条件 (2)3.1 海拔 (2)3.2 环境类别温度 (2)3.3 相对湿度 (2)3.4 最大日温差 (2)3.5 抗污秽能力 (2)3.6 抗震要求 (3)3.7 产品分类 (3)4 技术要求 (3)4.1 装置的额定电压 (3)4.2 装置的额定容量 (3)4.3 装置的额定电抗率 (4)4.4 电容器组的额定电压 (4)4.5 电器和导体选择 (4)4.6 布置和安装 (4)4.7 保护及控制方式选择 (5)4.8 性能要求 (6)4.9 安全要求 (11)5 试验 (11)5.1 试验基本条件 (11)5.2 外观检查 (11)5.3 电容测量 (11)5.4 电感(电抗)测量 (11)5.5 耐电压试验 (12)5.6 温升试验 (12)5.7 短路强度试验 (13)5.8 防护等级检验 (13)5.9 放电试验 (13)5.10投切试验 (13)5.11 熔断器保护试验 (14)I5.12 保护装置试验 (14)5.13 自动控制试验 (14)5.14 密封性试验 (14)5.15 介质损耗因数(tgδ)的测量 (14)5.16 局部放电试验 (14)5.17 局部放电熄灭电压试验 (14)5.18 放电器检验 (15)5.19 热稳定试验 (15)5.20 绝缘冷却油试验 (15)5.21 套管及线路端子的机械强度试验 (15)5.22 外壳机械强度试验 (15)5.23 耐久性试验 (15)5.24 自愈式电容器有关试验 (15)5.25 检验规则 (16)6 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18)6.1 标志 (18)6.2 包装及警告牌 (19)6.3 贮存和运输 (19)7 其它 (19)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 (20)II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技术标准1总则技术本标准是依据有关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行业和国际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结合近年来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报告、生产运行情况分析以及设备现场运行经验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压电容器的放电线圈设计要求放电线圈适用于35kV及以下电力系统中, 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中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迅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带有二次线圈,可供线路监控。

放电线圈是电容柜常用的放电元件,有时放电线圈会用放电PT代替,电容器放电采用放电线圈还是电压互感器主要看电容器的容量,一般小容量电容放电用电压互感器即可,大容量电容肯定要用放电线圈。

根据《GB 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5.1.7电容器组应装设放电器件,放电线圈的放电容量不应小于与其并联的电容器组容量。

电容器组两端的电压从倍额定电压降至 50V 所需的时间,高压电容器不应大于 5s ,低压电容器不应大于 3min 。

在运行时放电线圈作为一个电压互感器使用,其二次绕组常接成开口三角,从而对电容器组的内部故障提供保护(不能用母线上的PT)。

电容器组的开口三角形保护、不平衡电压保护,零序不平衡保护实际就是这种保护。

而此种保护大量地用在10KV的单Y接线的电容器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