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卡斯特地形地貌织金洞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碳酸盐岩分布区以溶蚀作用为主,碳酸盐岩及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则为溶蚀一侵蚀或溶蚀一构造作用。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一侵蚀地貌和溶蚀一构造地貌三大成因类型;按形态又可分为16种地貌形态组合类型。其成因类型和地貌形态组合类型如表2。

1.1溶蚀类型

该类型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主体,以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和以溶蚀作用为地貌成因的主要营力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态组合类型多样,可分为10种(见表2)。

1. 2溶蚀一侵蚀类型

在贵州以碳酸盐岩与硅质陆源碎屑岩间互成层分布的地区,地貌成因以线状水流侵蚀为主、伴有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由于水流的强烈侵蚀作用,该喀斯特地貌类型常表现为以线状负地形为主,而溶蚀地貌形态则为处于次要地位。按照地形切割程度不同,可分为峰丛峡谷和峰丛沟谷两种形态组合类型。1. 3溶蚀一构造类型

该类型以碳酸盐岩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岩石建造类型较为复杂,地貌成因不仅有构造剥蚀作用,还有溶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但对该喀斯特地貌类型的地貌形态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构造剥蚀作用,其次为溶蚀作用。其地貌形态组合类型可进一步分为断块山沟谷、溶蚀构造平台状山沟谷、溶蚀断陷谷(盆)地和垄脊槽谷(垄岗谷地)4种。

2分区

3峰丛地形和峰林地形的分布特点

3.1峰丛、峰林在平面上彼此相间分布

不论在大区域的宏观分布上,或在一个小区域来观察,都很难建立峰丛、峰林两类地形在平面上的明确分带性。相反,我们却往往看到两者是彼此相间分布的。

峰丛地形和峰林地形在平面上的这种彼此相间分布的特点,对其成因上的演化解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峰林地形是由峰丛地形演化而来,那么为什么在一个小范围内,有的地方演化了,而有的地方不演化?

3.2垂向分布上的特点

峰丛地形和峰林地形都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标高上。因此,很难说永安东面的峰丛为相对上升地区,而其西面的峰林地形就成了新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地区.以上这些事实还说明,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地区,不一定都保留一峰丛地形,而在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地区,也不一定都发育成峰林地形。峰林,峰丛的发育应当还有更基本的控制条件。

3.3峰林地形主要分布在有足够地表流水作用的地区或地段

对峰丛和峰林两类地形的分布特征的分析,可得出一个认识:峰林地形主要分布在有足够地表流水作用的地段或地区,而峰丛地形则分布在没有地表流水作用或地表流水作用较弱的地段或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可以“超前”在地下深处发育,地表水可很快渗入地下,因此岩溶地区一般很难发育完善的地表水系网,但在一些特定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下,岩溶区仍可有较强的地表流水作用。据我国南方所见,这些条件可概括为(1)在岩溶区同非岩溶区的边界地带,有较强的来自非岩溶区的外源水进入岩溶区;(2)在碳酸盐岩层中夹有非碳酸盐岩或不纯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文网不易形成的地区;(3)在可溶岩表面有透水性较弱的复盖层,地表水不易下渗的地区。

由此可见,峰林地形是地表流水作用的产物,而峰丛地形则是地表流水作用较弱的地区的岩溶地貌。这种地表流水作用较强的岩溶区,是伴随一定的地质条件出现的,不一定是。地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4小结

峰林地形有不同的组合形态,最主要的是峰林和峰丛两大类,但它们在平面上或垂向上都是相间分布的,很难建立严。格的分带性和演化的系列。一峰林地形主要发育在地表流水作用较强的地区,而峰丛地形则发育在地表流水作用较弱的地区。岩溶地区地表水作角的强弱受到气候和一些地质因素控制。

峰体形态主要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如果要以此来研究气候影响和演化问题,必需以相同的地质背景为基础。

在研究我国南方峰林地形的发育历史时,白奎纪古地形和白奎纪红层覆盖的影响都需要加以考虑。

在讨论峰林形态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条件时,应当把气候因索和地质因索结合起来,并着重于分析综合反映气候和地质两种因素的水文条件的差异及其在厉史上发生的变化。

4织金洞

4.1位置及规模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溶洞洞,以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景观美丽而著称于世。主洞全长3300多米,有较大的4条支洞,洞底最高1391米,最低1142米;溶洞最高57米,一般高10-30余米;最宽135米,一般宽10-40米。

4.2地质背景(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环境)

从图1知,该洞发育于三达系下统夜郎组(T1Y)黄椿坝段(T1Y2)地层之中,厚210米。该段下部为灰色薄一中厚层含泥质亮晶砂屑灰岩,中、上部为灰色厚层一块状鲕粒亮晶灰岩,溶洞发育在上部。

T1Y2 之下为本组砂堡湾段(T1Y1),为页岩夹泥质灰岩,厚31.5米;T1Y2之上为本组九级滩段(T1Y3),由紫色及黄绿色页岩组成,厚54米。由此可见,溶洞发育在两个隔水层之间。

4.3水文及水文地质

如图2所示,织金洞区域有三条地表水系。第一条为乌江的北支六冲河,为本区的岩溶排泄基准面,分布在本区的NE面,趾织金洞2一3km,由NW流向SE 呈深切河谷,区段内河水面高程950-960米,在海拔1000米、1100米及I000米河谷岸边,可见另星的高阶地砾石层,当时河流呈宽谷形态。第二条是位于织金洞NW约1 . 5krn处的绮结河,上游称绮陌河,发源于织金县城SW,为六冲河较大支流。

第三条,为新寨河,发源于高寨及马口两地,在新寨汇合,向北至管脚,又转向西流,在打铁洞附近潜入地下,流向绮结河。该河主流全长8.2km,汇水面

积约20km2 ,每当夏季大雨后,落水洞消水不及,导致打铁洞一带岩溶谷地被淹。

4.4溶洞形态

该溶洞是一个大体呈网格形的复杂系统,由上、中、下三层及两条主洞构成。第一条主洞:洞口一月日潭一望山湖一广寒宫一十万大山;第二条主洞:金鼠宫一水乡泽国一宴会大厅一北海垅(其中部分地段为崩积物堵塞);其余为4条支洞:雪香宫、塔林洞、漫谷长廊、金鼠宫通道,它们大部分为联结两条主洞的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