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合集下载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人类临近自然资源枯竭的边缘,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难题。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生态文明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的概念、实践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意义。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以一种平衡的方式与自然共存。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行动,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生态文明的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等。

其次,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使人类与自然能够长期共生共存。

其次,生态文明的实践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推行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将倡导节约资源的方式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最后,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的赋予,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的结果。

只有通过实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才能够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

然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不容易。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时期的水利工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时期的水利工作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先进城市有 本质 区别。建
设节 水型社会 ,不是简单地用行政 的办法去节水 ,其本质 特征是 建立 以水权 、水市 场理论 为基础 的水资 源管理体 制。建设节水型社会 ,是通过社会制度 的建设来解决干旱 缺水 问题 ,要形成以经济手段 为主的节水机制 ,从而使资 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得 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 力得 到增强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 态 良好 的文 明发展道路 。
出一定的宽度来 ,防止人 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 ;在堤防建
维普资讯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新 时期的水利工作
汪 恕 诚
(0 6年 6月 1 20 6日)
牺牲子孙后代 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
求得眼前 的发展。这才是 可持续发展 的真正含义 。 二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 的思路和 实践
水到居延 海后 ,当地生态迅速得到恢 复。 因此在解决水 土流失 问题上 ,必须把充分依靠大 自然
的 自我修复能力作 为核 心的指导思想 。即使搞人工治理 ,
其 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 自然的 自我修复能力 。不要 简单地认为依靠大 自然的 自我修 复能力 ,人类就无所作为 了。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 、行政措施 、技术措施等 ,为
东 居 延 海 干涸 了 1 1年 ,西居 延 海 干涸 了 4 O多 年 ,黑河 调
洪水量 级 大于 19 9 1年 ,汛情 重于 19 9 1年 ,但灾 情 、抗 灾 投入 和 灾害 损失 均小 于 1 9 9 1年 。 在整 个 防洪 调度 和 一
人 员撤退 中 ,没有 死伤 一个人 。当然 ,淮河 防洪实 践成 功 的一个 重要条件 是具 备 了必要 的工程 和技 术手段 。如 果 没有这 些基础 设施 和调度手 段 ,再 好 的理 念也是 无法 实现的 。 洪水灾 害具有 自然和社会 的双重属性。二者都是 灾害 的本质属性 ,缺一不成其为灾害。正因为如此 ,给洪水 以 出路 ,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 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 防洪 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经济社会建设 中就要予 以高度重视。 比如在城市规划 中 ,不能侵 占行洪河道 ,要注意给河 道让

杨谦主编《水法规与行政执法》---课后问答题全部答案

杨谦主编《水法规与行政执法》---课后问答题全部答案

水法规与行政执法一、绪论1、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中国的水问题和治水思路、水资源管理及其管理体制、水法规体系;法学基础知识、行政法概述、行政法律制度的有关基础知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取水许可、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河道管理、水土保持、防汛抗洪、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工程管理与保护等水法律制度;水行政执法和水事纠纷处理,并明确了需要掌握、理解或了解的有关内容。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是什么?突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是什么?突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

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是我国突出的四大水资源问题,表现为“四个突出: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

二是江河综合防洪体系薄弱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突出。

三是水污染、水土流失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

四是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3、如何理解我国治水的新思路?答:我国的治水新思路主要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理念,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全面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治水思路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水;坚持科学治水。

4、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是如何定义的?答: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天然水。

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世界淡水储量的1%,即相当全球水储量的0.007%。

这部分淡水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能参与全球水循环并可在陆地上逐年得到恢复和更新,一般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是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水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浅谈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

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吊胆,谈“非典”色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

“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

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

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

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所带来的快乐中。

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什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什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什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正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

那么,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得以呼吸,纯净的水是生命之源,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物。

大自然中的森林不仅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还为无数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而各种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等,为我们的工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可以说,没有自然的慷慨馈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然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一度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的丰富,我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一些地区因为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些河流因为工业废水的排放而变得污浊不堪,鱼类大量死亡,生态系统失衡。

同时,过度的农业开垦和放牧,使得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

这些行为不仅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反过来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比如,空气质量下降导致人们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增加,水污染影响着人们的饮水安全和健康,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呢?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比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其次,政府和企业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情景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情景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情景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持续创新。

2.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__________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答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保护。

答案: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4.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战略。

答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5.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__________、经济与社会__________、发展与保护__________。

答案: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双赢共进。

二、简答题1. 请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案: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三是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环境监管;五是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案: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现国家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3. 阐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二是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四是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等环境问题。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美丽中国2018-04-16 11:42宣讲家网彭文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字号:点此查看完整报告点此查看视频专辑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

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伦理。

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营造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诸多生态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而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其核心理念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资源,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矿产等。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往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受,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我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危机。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过度干预和破坏。

比如,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在城市规划中,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会阻碍经济发展,而如今我们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环境等,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机遇。

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例如,一些原本贫困的山区,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当地居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同时,企业也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还强调“生态公平与正义”。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关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几个观点

关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几个观点

关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几个观点作者:黎祖交来源:《绿色中国》2018年第03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对此,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内的权威人士都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在学习十九大报告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这个命题的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需要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解读。

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当初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就是把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提出来的,其原话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外,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行动》报告,也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我们说需要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解读,是因为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还蕴含了绿色发展观、绿色幸福观、绿色财富观等诸多绿色新观念,其涉及的学科范围也不仅是经济学一个学科,还包括生态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我们只有进行多学科综合解读,才能全面准确地领会它的科学涵义。

现在有些政府官员,包括有些专家学者,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一核心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个观点:“绿水青山”指的是地球上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金山银山”指的是财富、福祉,是能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有价值的产品的统称和代称。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水,民族之源;水,生命之源;水,文化之源,水作为自然资源,生命的依托,万物都离不开的生命之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和意识深层。

人类在创造了辉煌文明和悠久灿烂的水文化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和引领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推动着水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始终流淌在水文人的血脉里,体现在水文人战胜困难,奋斗追求的行为中,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孕育和滋养了当代水文化;市场经济的运行操作,磨砺和锤炼了当代水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升华了水文化。

在当代水文化的鼓舞下,水文创造化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水文化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现代水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加快步伐,推动了事业的发展。

现代水文化极大地激发了水文人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对水文事业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成为水文人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现代水文化的鼓舞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发明创造成为水文行业的引领和水文职工的共识,水文人在创业、创新、创造的实践,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中的活力亮相迸发。

现代水文化培育了水文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意识和理念,水文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和总结,发展思路,更加明确,“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水文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制定的《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描述了全面提高水文行业整体素质和水文服务的整体功能,建立与现代化国家相造应的水文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为水文系统适应和满足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正确把握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为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文化理念研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文化理念研究

分是对水历史与水文化理论的研究,分别对水文化的内涵、结构、理论背景、历史关系、河流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水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水治理问世纪前后形成的早期的城市水管理,包括古代的污水排水和城市水系统建设,这些探索研究对于理解水治理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有着极大贡献。

第三部分是关于水管理的多样性,主要包括边疆地区水环境治理问题和少数民族水文化问题研究,通过对新疆坎儿井系统及其水供给、傣族的水文化以及红河流域少数民族农业文明进行详细说明,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当地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而是不断努力改造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控制水资源。

第四部分是学习与反思,从水的利用和管理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善目前的水管理实践,为现代水供给工程和污水、雨水管理实践提供深刻见解。

与此同时,在对傣族的水文化研究中,郑晓云老师指出:“红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着重强调水文化的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实现水可持续利用方面。

在面对人与水的关系时,必须建立起人和水之间的良性关系,融入人水和谐的思想,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文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人们在关于水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反映于所从事的水实践活动中。

从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令人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从对神的崇拜到对科学的崇拜,中华民族水文化经历了从愚昧走向科学、从落后走向先进的漫长发展历程,贯穿其中的是 “人水和谐”的思想,即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文化理念。

水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独特性作用与启示。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走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中华民族发展来说,生态为关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概论(咨询继续教育考试)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概论(咨询继续教育考试)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3年发布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概论一、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4 题,总分 48 分)1、高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我国水利工程向生态型建设与管理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对B、错2、水资源非常重要生命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A、对B、错3、我国国情水情决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A、对B、错4、我国是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A、对B、错5、以位能、压能和动能等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能量资源,又称水利资源。

•A、对B、错6、水能资源是清洁的、不可再生的能源。

•A、对B、错7、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大部集中在西南地区。

•A、对B、错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A、对B、错9、“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A、对B、错10、绿色发展要求对耕地、水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取之有制、用之有节,控制开发利用强度,防止生态超载。

•A、对B、错11、“天人二分”及“人类中心主义”, 这些哲学理念指导我们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能“征服自然”“主宰世界”。

•A、对B、错12、公元256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A、对B、错13、都江堰工程是体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伟大实践。

•A、对B、错14、生态水利工程对自然界无有负面影响。

•A、对B、错15、水利工程根本任务是除水害,不必考虑对生态环境影响。

•A、对B、错16、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不可再生资源。

•A、对B、错17、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A、对B、错1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我们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A、对B、错1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专题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测试)-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练

专题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测试)-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练

专题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测试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这说明()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题干中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内容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①②正确;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③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2022年11月15日,民革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强率调研组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调研。

调研组一行前往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察看了环卫清漂码头、污水处理厂运行及水磨溪湿地公园修复情况,听取了石柱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有利于()①坚持问题导向,基于生态实情,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的落实整改②科学精准地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③提升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创造更高经济效益④政协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该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有利于坚持问题导向,基于生态实情,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的落实整改;科学精准地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故①②符合题意;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但并不能创造更高经济效益,故③错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该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④错误;故本题选A。

3.202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摘要】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家思想强调顺势而为,提倡“无为而治”,在治水中注重顺应自然规律,灵活应对。

儒家思想则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集体智慧与团结合作。

阴阳五行理论则为治水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着调节水土关系,保持生态平衡。

气运风水理念强调气场流动,对水流动路径和水体质量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德治水理念的传承与应用则体现了人文关怀与责任意识,强调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这些传统哲学理念对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促使我们结合传统智慧,推动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建议在实践中注重德治水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气运风水等传统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古代治水、传统哲学理念、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阴阳五行、气运风水、德治水理念、现代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发展、启示、建议。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治水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治水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

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水患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古人在面对水患时,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古代治水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更是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古代治水工程的建设和改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

通过治水工程的建设,人们不仅可以保障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还可以调节江河湖泊的水位,防止水患的发生。

古代治水工程的建设也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中国古代治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更体现在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中。

1.2 传统哲学理念在治水中的应用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解决水患和灌溉方面。

传统哲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尊重。

胡四一:4个要点破解中国水问题

胡四一:4个要点破解中国水问题

胡四一:4个要点破解中国水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10月20日,在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上,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表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四大水问题一——水多(洪涝灾害)、水少(水资源短缺)、水脏(水环境恶化)、水浑(水土流失)。

【总页数】1页(P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协论坛破解内陆干旱区水问题 [J],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J], 汪恕诚
3.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解读《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J],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J], 汪恕诚
5.胡四一来湘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洪减灾”学术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开形成性考核00688《环境水利学》形考作业(1-9)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00688《环境水利学》形考作业(1-9)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环境水利学》形考作业(1-9)试题及答案(课程ID:00688,整套相同,如遇顺序不同,Ctrl+F查找,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形考作业一一、单选题(2个*15分=30分)题目:1、(A)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A】:环境【B】:自然界【C】:生态系统【D】:无题目:2、资源水利的核心是(B)。

【A】: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B】:水资源的优化配置【C】: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D】:工程的技术可行性二、多选题(2个*20分=40分)题目:3、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ABCD)【A】:大气、水、海洋、土地【B】: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C】: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D】: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题目:4、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ABCD)。

【A】:环境与经济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B】:环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可以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C】: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环境又会在一定时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D】:经济增长战略和增长方式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经济发展就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否则若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盲目地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建设,牺牲环境求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题目:5、环境水利学是一门“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只要掌握基本理论就可以了。

(X)题目:6、环境水利学是水利科学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新学科。

(V)题目:7、所谓“工程水利”,就是以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为核心,通过工程措施除水害、兴水利,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V)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的基础,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发展与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编者按:l999年3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引起水利水电界的极大关注。

人们对水的认识逐步转变。

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汪部长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人们对正确处理中国水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4年4月8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的学术报告。

汪部长的报告就新形势下治水事业,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提出了看法,并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本刊分两期摘要刊登汪部长的这次学术报告。

1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

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

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人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

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人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厂第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向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

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依附十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

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实践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4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破解中国的四人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小国的四人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2.1 给洪水以出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厂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

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

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

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调度手段,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法实现的。

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

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视。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2.2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要点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30%。

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

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

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调水。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可以解决区域的部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如果不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人们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可能出现调水越多,浪费越严重的情形。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先进城市有本质区别。

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 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要点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

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

目前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

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

人为干预大自然的生态,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

如在沙漠中发展绿洲,人工群落用水多了,天然生态就会萎缩。

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给自然生态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

因此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即使摘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不要简单地认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就无所作为了。

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

比如搞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发展局部的牧区灌溉,使单位草场的载畜量大大提高,就可以实行轮牧,使休牧的大面积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2.4 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要点绿色经济可以涵盖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和消赞领域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绿色经济则把这一思想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布局和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间,要求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充分考虑绿色问题。

与此同时,解决水污染问题,还要严格排污权的管理。

水环境承载能力集中体现在排污权的管理上。

正如节水型社会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制度,排污权的管理也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宏观控制、微观定额两套指标,按照排污权的上市交易规则,采取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做法,以此米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破解中国四大水问题,必须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上四个核心要点。

这四个要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实从人定胜天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新体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完成水利面临的四项任务。

可以综合运用四种手段,即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各项水利工作,特别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综合运用这四种手段,尤其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针对当前的水利情况,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设,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二是要十分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

当前亟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展的是四项改革,它关系到四种体制的建立。

一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

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必须建立起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权威、高效、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委员会。

政府宏观调控,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流域民主协商,是指流域管理委员会是由流域内各省区市组成,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流域内的一切涉水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确定;准市场运作是指水市场由于受一些因素制约,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水权的转让、交易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指要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