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二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同时也推荐分类讨论的方法,分类进行讨论,可以让我们关注到多种可能性,从而多角度认识问题。
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来表现你的思维结果。
如图所示:具体见附表1、附表2
第四环节
4.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已有认识
任务四:请完成这张思维导图,想一想这张导图能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
劳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很难说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曾经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①同学们认识的劳动更多的指的是体力劳动,对脑力劳动提及较少。
②同学们不太关注劳动模范表彰这类的社会新闻,能够脱口而出的劳动模范只集中在袁隆平、雷锋、时传祥几个人身上。
③同学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停留在放松、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减轻父母的负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等几个方面,鲜有学生能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劳动对我们的意义。
任务一:今天要学习的是必修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由6篇文章组成,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我们尝试找到6篇文章内在的联系。
启发式提问:
(1)都是歌颂劳动模范,编者为什么选择3篇通讯之后又选择1篇新闻评论?
(2)编者为什么要安排2首古诗?
明确:
联系1:话题都与劳动有关(内容)
联系2:有4篇都属于新闻(文体)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逐步具有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以及发现真善美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
2.语文素养
(1)通过阅读理解3篇通讯、1篇新闻评论,掌握阅读这两种新闻体裁的方法,能够筛选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作者观点、舆论导向等信息,能够明确评价好新闻的标准。
(2)鉴赏古代有关劳动场面描写的诗歌作品,体会劳动的美。
联系3:时间上有时代的延续(时间)
联系4:由感性到理性(思维)
第二环节
2.揣摩导读文字,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二:阅读单元导读文字,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明确:
导读文字分为3个自然段,第1段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劳动”二字,点明了劳动的意义;第2段对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了交待;第3段则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做了说明,具体可以分为二点:一是在思想上要有所提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提升媒介素养,包括了解、掌握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文体的方法。
第二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源自语文年级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第二单元起始课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人文素养:
(1)学生通过整个单元的阅读鉴赏活动,增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其中的模范人物的敬佩之情,并且能够将阅读所得结构化,自我建构有关劳动的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深入理解一个概念,需要我们不断追问。比如说,我们从“劳”字的字源来分析,会有这样的发现:《说文解字》中说“劳,剧也”,“劳”的本义是费力,劳苦,泛指一般的劳动、烦劳,引申为疲劳,劳累。的确如此,劳动伴随的是辛苦,可是为什么在《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中劳动者是如此欢快?再比如说,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真劳动,就是劳动模范。这种说法对吗?现在这个时代,技术发展迅猛,物质条件也迅速提高,那么这种背景下劳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和“劳动精神”的关系又是什么?
(3)能够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写法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写人叙事,以及合理表达观点,围绕观点阐述理由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单元整体的把握,自我建构有关劳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同上
起始课学习目标
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完成问卷调查
1. 平时你会参加哪些劳动?(1-3个 )
简言之,就是通过对这6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们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上都有收获。
第三环节
3.比较文章异同,挖掘内在联系
任务三:这个单元选取了3篇通讯,3篇都在宣传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我们要思考的是编者为什么要选择这3篇通讯?这种组合体现了编者怎样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篇通讯的异同点来理解编者的意图。
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要求:使用意象、有画面感
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请同学们观看,
并结合片中的修复师们的工作,以《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为题写一篇新闻短评。要求事实和观点结合。
2. 参加这些劳动,你觉得有意义吗?为什么?
3. 你觉得学校是否有必要在课表里安排劳动课?请说出理由。
4. 如果评选全国劳模,你的第一反应是谁呢?你知道这个人的事迹是什么吗?
5. 有人说“我可以花钱雇人劳动”,也有人说“AI技术可以替代我劳动”,那今天提倡劳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
第一环节
1.分析各篇特点,寻找内在联系
④同学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的比较简单、粗浅,比如理解为不怕吃苦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些理解固然不错,但还不够深入、不够丰富。
对照这个结果,请同学们自我反思,是不是也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导图,应该说这是一个半成品,希望同学们学习完本单元,能够完善这个导图,表面上看是这个导图在完善,其实是你对于劳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加深。
第五环节
5.打通阅读写作, 融合输入输出
任务五:
单元系列写作活动:
1.假如你是1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
(可参照《芣苢》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
2.读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的先进事迹,我们都非常感动。
请选择其中一位劳模,写一首小诗献给他们。诗歌体裁不限,可
……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追问,会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而只有提高了认识,我们才会在生活中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身边的劳动者的美,去洞悉他们身上的精神内涵,才会真正理解“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理念,也只有真正提高了了认识,才会将这些理念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
随着我们阅读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认识会越来越丰富。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结构化,是非常重要的思考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可以直观的将我们的思考外显,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不断完善这张思维导图将成为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核心任务。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同时也推荐分类讨论的方法,分类进行讨论,可以让我们关注到多种可能性,从而多角度认识问题。
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来表现你的思维结果。
如图所示:具体见附表1、附表2
第四环节
4.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已有认识
任务四:请完成这张思维导图,想一想这张导图能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
劳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很难说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曾经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①同学们认识的劳动更多的指的是体力劳动,对脑力劳动提及较少。
②同学们不太关注劳动模范表彰这类的社会新闻,能够脱口而出的劳动模范只集中在袁隆平、雷锋、时传祥几个人身上。
③同学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停留在放松、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减轻父母的负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等几个方面,鲜有学生能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劳动对我们的意义。
任务一:今天要学习的是必修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由6篇文章组成,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我们尝试找到6篇文章内在的联系。
启发式提问:
(1)都是歌颂劳动模范,编者为什么选择3篇通讯之后又选择1篇新闻评论?
(2)编者为什么要安排2首古诗?
明确:
联系1:话题都与劳动有关(内容)
联系2:有4篇都属于新闻(文体)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逐步具有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以及发现真善美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
2.语文素养
(1)通过阅读理解3篇通讯、1篇新闻评论,掌握阅读这两种新闻体裁的方法,能够筛选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作者观点、舆论导向等信息,能够明确评价好新闻的标准。
(2)鉴赏古代有关劳动场面描写的诗歌作品,体会劳动的美。
联系3:时间上有时代的延续(时间)
联系4:由感性到理性(思维)
第二环节
2.揣摩导读文字,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二:阅读单元导读文字,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明确:
导读文字分为3个自然段,第1段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劳动”二字,点明了劳动的意义;第2段对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了交待;第3段则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做了说明,具体可以分为二点:一是在思想上要有所提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提升媒介素养,包括了解、掌握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文体的方法。
第二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源自语文年级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第二单元起始课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人文素养:
(1)学生通过整个单元的阅读鉴赏活动,增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其中的模范人物的敬佩之情,并且能够将阅读所得结构化,自我建构有关劳动的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深入理解一个概念,需要我们不断追问。比如说,我们从“劳”字的字源来分析,会有这样的发现:《说文解字》中说“劳,剧也”,“劳”的本义是费力,劳苦,泛指一般的劳动、烦劳,引申为疲劳,劳累。的确如此,劳动伴随的是辛苦,可是为什么在《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中劳动者是如此欢快?再比如说,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真劳动,就是劳动模范。这种说法对吗?现在这个时代,技术发展迅猛,物质条件也迅速提高,那么这种背景下劳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和“劳动精神”的关系又是什么?
(3)能够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写法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写人叙事,以及合理表达观点,围绕观点阐述理由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单元整体的把握,自我建构有关劳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同上
起始课学习目标
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完成问卷调查
1. 平时你会参加哪些劳动?(1-3个 )
简言之,就是通过对这6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们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上都有收获。
第三环节
3.比较文章异同,挖掘内在联系
任务三:这个单元选取了3篇通讯,3篇都在宣传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我们要思考的是编者为什么要选择这3篇通讯?这种组合体现了编者怎样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篇通讯的异同点来理解编者的意图。
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要求:使用意象、有画面感
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请同学们观看,
并结合片中的修复师们的工作,以《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为题写一篇新闻短评。要求事实和观点结合。
2. 参加这些劳动,你觉得有意义吗?为什么?
3. 你觉得学校是否有必要在课表里安排劳动课?请说出理由。
4. 如果评选全国劳模,你的第一反应是谁呢?你知道这个人的事迹是什么吗?
5. 有人说“我可以花钱雇人劳动”,也有人说“AI技术可以替代我劳动”,那今天提倡劳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
第一环节
1.分析各篇特点,寻找内在联系
④同学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的比较简单、粗浅,比如理解为不怕吃苦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些理解固然不错,但还不够深入、不够丰富。
对照这个结果,请同学们自我反思,是不是也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导图,应该说这是一个半成品,希望同学们学习完本单元,能够完善这个导图,表面上看是这个导图在完善,其实是你对于劳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加深。
第五环节
5.打通阅读写作, 融合输入输出
任务五:
单元系列写作活动:
1.假如你是1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
(可参照《芣苢》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
2.读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的先进事迹,我们都非常感动。
请选择其中一位劳模,写一首小诗献给他们。诗歌体裁不限,可
……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追问,会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而只有提高了认识,我们才会在生活中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身边的劳动者的美,去洞悉他们身上的精神内涵,才会真正理解“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理念,也只有真正提高了了认识,才会将这些理念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
随着我们阅读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认识会越来越丰富。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结构化,是非常重要的思考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可以直观的将我们的思考外显,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不断完善这张思维导图将成为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