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表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河床》教学设计(表格式)

定向导学
(2分钟)
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的意象群。意象群里最核心的意象是什么?其它的意象都
由具体问题引入到诗歌内部,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及方向。
自主学习
(5分钟)
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试着给它们分类并从任一个角度来鉴赏这首诗里的意象吗?(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布置作业
(1分钟)
7、阅读《汉家寨》,探究两篇文章在意象景观与内在精神上的相同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小文。
在周记本上完成作业。
要求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强化比较阅读的习惯,并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河床
昌耀
意象(大千众象)
修辞与句式 (人称与排比)
课堂反思
这节课在推荐诵读(配乐朗诵)的那一环节,学生们自发地给了掌声;在写作交流部分,学生们也有了掌声。这两环节确实呈现了比较精彩的学生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复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弄清意象,体悟情感,写作运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交流
(3分钟)
1、课下,老师给大家印发了关于昌耀其人及其作品的补充资料,并要求大家阅读这首诗。现在每小组派一位发言人来说说你们的阅读初感受。(可以在内容、情感及语言等方面引导、归纳)。
小组派一名发言人谈谈阅读感受。
2.明河床是英雄的象征,是先驱者的象征,也是一个文化深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它大气沉稳,它自信厚重,它甘于奉献,它众象万千,它创造,它博爱,它富饶,它培育生命,它栽种希望。历经劫难却百折不挠,肩复使命从不忘记。今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万众启盼的复兴。潮汛即将到来,潮汛已经到来!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进度表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进度表
第一周
•教学内容:古诗词欣赏
•目标: 了解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朗诵
•作业: 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背诵解释
第二周
•教学内容:现代文学作品分析
•目标: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课堂报告
•作业: 选读一篇现代散文,写读后感
第三周
•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
•目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式:文言文鉴赏、课堂练习
•作业: 翻译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写读后感
第四周
•教学内容:古代小说导读
•目标: 熟悉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了解其特点和代表作。
•教学方式:讲解、分组讨论
•作业: 阅读一部古代小说,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五周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运用
•目标: 学习修辞手法的常见技巧,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方式:案例分析、写作练习
•作业: 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修饰
第六周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目标: 了解不同诗体结构及韵律要求,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式:诗歌分析、创作实践
•作业: 创作一首符合古代诗歌形式的诗歌
以上为初步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和进度会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新教材的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必修上册教学蓝图(含教学进度表)

新教材的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必修上册教学蓝图(含教学进度表)
教学目标
- 确保学生掌握必修上册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古代诗词赏析
- 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
- 分析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学习古代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 阅读并理解古代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第二单元:现代散文阅读
- 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 分析现代散文的主题和观点
- 学习现代散文的背景知识和社会背景
- 阅读并理解现代散文作品,进行评论和写作
第三单元:小说精读
-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叙事手法
-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学习小说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 阅读并理解经典小说作品,进行阅读感悟和写作
第四单元: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 理解古代文学名篇的传统价值和艺术特点
- 分析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 学习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 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学名篇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教学进度表
注意:以上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材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择死?择生?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题源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是从“生死抉择"角度切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本,拓展相关人物的材料进行的群文阅读。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
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以短评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本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便捷的智慧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学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前者采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读的方式,后者采取学生自读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
之后教师拓展了文本人物的生平经历及《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天地苍茫一根骨》等现代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司马迁、屈原、苏武、李陵等人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本课整合两篇文章,从“生死抉择"这个角度对比不同人的选择,体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最后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理有据地评价。
学生情况: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一班学生。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生死抉择有疑义。
渔父和屈原,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苏武与李陵,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生生互助,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师生互动,课堂检测,课堂评价。
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事迹与语句的梳理,能够明确人物的选择。
(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2.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3.领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自己之歌》表格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附录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
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附录二:《天狗》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第 1 课时主备人上课人上课时间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第6节总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理解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导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1 岁的青年率领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思一、知人论世二、初读感知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
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品读诗歌1.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作者用典目的:对像孙权那样英雄的仰慕。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明确:作者用典目的:表达向往英雄业绩及抗金决心。
2、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三、议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用事是用典的一种,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总结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理解主题情感等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2.通过心悟、口诵、手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转化为诵读和写作。
3.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诗歌,引导学生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并适度拓展;学会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的1、3。
学习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问题导入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同学们,在单元起始课上,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活动。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周的学习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即将结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单元主题活动,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一个单元的所学来解决单元主题活动的相关问题,完成相关任务,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回顾单元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单元主题活动,再一次明确要求,强调重点:2020 年“国庆”将至,今年的国庆具有不同意义,我们要庆祝新- 1 -中国成立71 周年,我们也要歌颂中国人民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感人事迹、形成的伟大精神,这是祖国发展的辉煌诗篇。
而我们的同学们,恰处在青春时期,刚刚迈入高中的门槛,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班级将组织以“青春之歌"为主题的朗诵会。
朗诵会分为:课内、课外、原创三个板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回顾单元学习活动,检查已完成的学习任务,思考未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引导:下面老师就按照任务内容,分别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小支架。
任务一的思考支架任务一:活动的第一板块是朗诵课文中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①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附件3: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学科语文授课班级2308班授课时数1执教者授课日期2023年11月29日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
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本文既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
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授课时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学目标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课前准备1、生: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语文新课程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成就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假设你是郁达夫,在你的朋友圈中,你看到了这样的几条朋友圈,他们大都是发了几张图片以及自己的感受。
教师高一语文工作计划表

教师高一语文工作计划表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
二、教学内容1. 语言文字的认识与运用a. 词语的辨析与搭配b. 句子的成分和修辞c. 段落的构成与表达d. 阅读与理解2.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a. 古代文学名著b. 现代文学作品c. 诗歌、散文、小说的理解与分析3. 写作技巧与方法a. 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b. 作文评析与修改三、教学方法1.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型教学为主。
2. 结合实际,注重实践。
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方面应用。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语文课,每节课45分钟。
2. 每节课均分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布置等环节。
3. 安排每周一次作文点评课,对学生作文进行修改与指导。
五、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1. 语言文字的认识与运用- 词语的辨析与搭配- 句子的成分和修辞- 段落的构成与表达- 阅读与理解2. 古代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分析-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阅读理解与课外阅读要求3.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选题与写作练习第二学期1.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茶馆》、《围城》等- 文学作品分析与讨论2. 诗歌、散文的理解与鉴赏- 名家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学生创作与评析3. 小说的写作与阅读- 小说结构与人物塑造- 选题与写作实践七、教学评价1.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外阅读等。
2.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和个性发展指导。
3. 每学期末进行语文素养评估,为学生制定下学期学习计划提供依据。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
2.师:这些景色写的很美,我们如何欣赏这种美呢?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向我们介绍过如何审美。在这三段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了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树色,像烟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隐约的远山、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一两点路灯光、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蝉声和蛙声
三、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让人留连忘返。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画面感十足,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品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作业
1.师:这是我们借朱光潜先生的直觉审美探究出来的荷塘月色在画面上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那这幅图景还有什么样的美呢?我们继续听听朱光潜先生怎么说。
⑥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唐代皇甫松《采莲子》)
⑦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代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审美特点:典雅清洁之美、诗意之美、画境之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课堂导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
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观看视频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2.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有(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新教材统编版,含教学进度表)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新教材统编版,含教学进度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材统编版)一、教学目标根据材统编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内容,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1. 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3.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4. 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涵盖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包括现代文、古文、诗词等不同类型的文章;2. 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3.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学知识;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演讲、辩论、朗诵等。
三、教学进度表以下是对应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教学进度表: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语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3. 任务驱动法:通过写作训练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自主研究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索,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五、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包括演讲、辩论、朗诵等活动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辅助教材:相关阅读材料、写作指导书籍等;3.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室、网络资源等;4. 课外资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纪录片等。
七、教学总结本教学计划将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以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掌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课题《秦腔》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音频、视频、PPT教材内容分析《秦腔》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秦腔与秦地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至读者面前,广阔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作者贾平凹是20世纪90年代陕西涌现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之一,他以家乡陕西为中心,书写秦地的人事风物,格调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秦腔》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本单元的篇目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求学生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意蕴。
首先,学习这篇散文,存在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秦腔,更别说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因此,我在此学情之上,设计了第一个活动就是“识秦腔”,由最直观的戏曲视频欣赏入手,让学生先接触一下秦腔,然后走进文本,寻找秦腔的特点,最终让学生对秦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其次,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秦人与秦腔水乳交融在一起描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没有将二者分开来写,理解起来有难度。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品味贾平凹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既描写秦人又描写秦腔的典型场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过朗读、分析、讨论、辨别等,不仅感受到贾平凹语言的魅力,也对秦腔与秦人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学生完成的本课学案来看,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较浅,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
所以在课堂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秦人离不开秦腔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秦腔不仅为秦人提供了艺术的欣赏,更提供了价值观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然后设置情境,反驳当代人偏颇的观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使之燃起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热情。
因此,针对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但是文本解读有难度的课堂,要选择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活动策略。
教师高一语文工作计划表

教师高一语文工作计划表
9月:
1. 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 熟悉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
3. 设计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0月:
1. 按计划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2. 对学生进行课业和学习态度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 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4.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掌握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
11月:
1. 安排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做好成绩分析。
2.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加强学习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4. 组织写作比赛和朗诵比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12月:
1. 评定学生的期末成绩,及时进行成绩反馈和分析。
2. 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3. 组织语文学习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 与其他老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高一语文教师工作计划表

高一语文教师工作计划表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 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二、课程安排1.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语文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2. 合理安排语文作业,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3. 定期进行课堂检测和月考,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
三、学习环境1. 营造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语文知识;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学习设备的完好和教学用具的齐全;3. 维护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2. 结合近期热点事件和学生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互动性;3. 加强语文阅读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生管理1. 做好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2. 加强学生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3. 做好学生奖惩制度,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自身提高1. 注重语文教育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关注语文教学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2. 和同事进行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3. 加强自身的身心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水平。
七、教育教学改革1. 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灵活适应新的教育要求;2. 深入了解现代教学技术和教育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建议;3. 倡导优秀教学理念和方法,树立现代教师形象,积极引领学生进步和社会发展。
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而今,扬州实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此为实写。
。
8.化用
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日、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1.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姜夔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流寓,曾涉足过扬州、江淮一带,后来又客居湖南。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湖州弁biàn山风景优美,绍熙元年(1190)他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称他为“白石道人”。
他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死后靠朋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曳裾王门”之省称,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侯门,谄媚逢迎。
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黍离》一诗景、情、意相结合,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既悲西周的不可挽回,又悲东周的衰落和令人绝望。通过对人物情态动作的描摹刻画,把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不已。
此诗成了悲悼故国、凭吊前朝的代表作。由此,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三、文题解读
2《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题《变形记》(节选)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一教材部编版必修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小说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特征,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形。
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开始教授《变形记》之前,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理解故事的主题、学习故事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掌握故事情节等。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组织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自题诗中曾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他的荒唐言留下了一部惊世之作,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也用他的独特的体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变形记》。
引入课堂介绍作者___ 文体知识创作背景整体感知___创设问题情境,文本探究____________ 比较探究____________ 写作手法___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提炼红烛意象的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作者奉献自我、献身祖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提炼红烛意象的内涵,感受红烛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诗人以与红烛对话的方式展开抒情的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谈话导入同学们,李商隐《无题》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饱含着分离之痛与相思之苦。
这带给了闻一多先生关于“烛”的许多思考,他赋予了“烛”怎样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紧抓意象——悟烛神任务一: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发现诗中主要写了红烛的色、灰、泪、光四部分,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内涵呢?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反复朗读诗歌并完成以下表格。
色灰泪光红烛红:赤诚、热烈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烧得不稳,理想受阻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为社会带去光明得理想信念引导:烛的颜色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光”象征着红烛燃烧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红烛”的“灰”象征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养花果的脂膏。
“泪”象征着烧得不稳,理想受阻。
任务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完成表格。
品味语言——感烛情任务二:师:在了解意象的基础上,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部分来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任务三:同学们试用一幅曲线图来演绎作者的情感变化。
(请一个同学上台进行展示)任务二:在第一节中,这一支烛这样的“红”,而作者要将自己的心和它比一比,所以这一支红烛,是赤诚的象征,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在第二三四节中诗人对“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是不大理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
但诗人最终理解红烛,对先前的认识进行自我否定,只有燃烧才能放出光芒,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同时
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2.采用设疑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进行分析;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演练二】
2讨论演练: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明确:上片:写景——抒情(问)
2、领会“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3)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源自襟和革命气概。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生回答: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提问四: 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体现在哪?
明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博大胸怀和勇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远山、近水、飞鹰、游鱼)
下片: 峥嵘岁月图 叙事——言志(答)
板书需要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对整首词的直观接受。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新的课堂上会采用活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会很没有确定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很有差距,不能很好的顾及到学生的全面情况
下片:叙事——言志(答)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演练三】
3这首词中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一下。
明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五、小结及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既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也要考虑国家的前途。
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毛泽东诗歌的资料,相互交流。
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毛泽东诗歌的资料,相互交流。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片: 湘江寒秋图 写景——抒情(问)
学生读下阕,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提问五:那个字是下片的总领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露出激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二、背景简介
(1)用ppt呈现相关背景知识。
(2)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思考交流:诗歌背景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诗歌”理性认识。
思考——
诗人所抒发的内心情感。
三、诗歌鉴赏
1.教师巡视点拨相关字词:熟悉字音(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谈谈对领袖毛主席的认识?你们所知道的他作为诗人的诗歌有哪些?
谈谈自己对毛泽东领袖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忆起毛泽东相应的诗歌。
四、合作探究与拓展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1讨论演练:“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又怎样的含义?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多采用的是设问回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成了能力目标的任务。落实了教法。
提问一:诗人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湘江秋景图?
学生回答: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提问二: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提问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沁园春·长沙》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学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1、品味诗词,了解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3、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诗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