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
大班与小学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大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前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教育形式上看,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如何使大班的儿童升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调查研究。
1、熟悉大班的数学教材和教学要求,了解大班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大班数学教师教与学的情况,注意搜集和整理大班幼儿在计算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熟悉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特别是认真钻研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弄清幼小数学教材中的内在联系。
二、关注儿童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刚跨出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感情的发展也还处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阶段,而且数学学科本身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态势语言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以简明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调整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认真做得好时,我会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而做得不够好时,用摇头否定,当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摸摸学生的头、扳正学生的身体,抓住他的手停止他的小动作,或等他注意到时用眼神去制止他的动作……这样富有情感的态势语言既使学生专心于学习,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语言会比有声言语的批语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
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数学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态势语言并适当排解、引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在具体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积极思维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2、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借助
语言传授的知识难于理解。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仿老师操作、仿课本图示操作、独立动手操作等,让动手操作伴随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理解和深化知识。如“比一比”这课是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我就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样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轻重的含义,意识到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再如,教学“分一分”时,我就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体会归类。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学生轻松愉快地渡过了40分钟,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学的书写总是满不在乎的,一来认为比较简单,二来数字书写比较顺手,为了追求快,而草草了事,认为完成便大功告成,不管数字是否写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然后对学生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了,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刚入学儿童是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初阶段,是整个小学教育的基础中基础,总之,搞好幼小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今后一阶段的学习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