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的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

中医药学术论文是承载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的载体,是中医药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无论是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还是交流各自的临床心得,无论是推广中医药研究成果还是表达自己的创新思路和观点,都需要从事中医药学术论文的创作。中医药学术论文也是衡量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医药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其在临床、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学习并掌握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和方法。1 学术论文的创作要从问题开始学术论文一般属议论文,用以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凡议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其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论点并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学术论文的论点即学术观点,论据即资料和(或)数据,论证即运用资料和(或)数据说明学术观点。论点明确是议论文首要的关键要素,作为学术论文更要求有鲜明的学术观点。学术观点贵在新颖独创,因为学术论文的创作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它总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有意识进行的。可见,新颖独创的学术观点是人们在实践中从所遇到的问题中产生的,任何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产生,从模糊逐渐到清晰实际是一个发现问题并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新问题并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2 提出问题要排除定向思维的阻碍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为琐碎的事务所缠身,埋头忙于事务,疏于动笔,久而久之就对学术论文的创作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犯了定向思维的错误。以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为例,其定向思维的错误具体表现在:①把涉及到学术的问题看得过大,总觉得学术问题就是大问题,难以解决。诚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确实都是些大问题,如癌症、艾滋病、人禽流感等的防治,但是,癌症的疼痛、放化疗的副作用,长期住院患者的褥疮、便秘等也是问题,大问题之中有小问题,大问题可以化解为小问题.问题天天接触,有大有小,无处不在,不要司空见惯。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②把疾病防治问题局限在疗效上。疗效不理想是大问题,但疗程太长、费用太高、给药途径难以被接受、副作用大、特异性差等也都是问题。譬如高血压的防治,从降压幅度看用中药降压难以获得中强度的降压效果,但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为什么不可以从症状、生存质量的角度去论证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呢?再如糖尿病,血糖过高确实是主要矛盾,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黎明现象,乃至血糖控制不稳定、降糖导致低血糖昏迷等都是问题。⑧拘泥于实际问题而忽视了对理论的反思.人们在解决疾病问题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其中的一些规律性,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医学实践,实践一一认识一再实践一一再认识,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问题。因此,针对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的研究,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的比较,现代科技成果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等,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局限于疾病的诊治,忽略了涉及健康的诸多问题。如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诊疗用药中可能会导致的医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中医药学在这些方面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救死扶伤”固然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而“保障健康”才是医疗卫生的终极目的。以亚健康状态为例,用先进的诊断仪器未查出明确疾病,生化指标亦在正常范围,但却处于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的状态,对此中医认为其有证可辨,有法可治。面对大大小小、错综复杂的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去思考,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再考察比较,还可以跳出框框、跳到对立的点和面进行逆向反观和反思。论文的创作也是一样,需要打开思路,排除障碍,开阔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去观察事物,从对立的点和面逆向思维,往往会在解决了老问题的同时,又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素材。3 学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就是矛盾。科研中常遇到的问题可

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实践与实践的矛盾;实践与理论、实践与认识的矛盾;理论与理论的矛盾;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作为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创作,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3.1 从实践与实践的矛盾入手实践中由于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常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引起争议,或都有片面性,或真理与谬误并存,一时难以分辨。对2002年底至2003年初暴发流行的“非典”的认识就很能说明问题。2003年初,我国权威机构通过尸检,初步认为病原体是新衣原体样因子,但钟南山院士通过临床实践判断,其病原体应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此后报道查出副黏液病毒、冠状病毒,亦有人认为先感染冠状病毒,随后衣原体侵入人体深部,致以肺部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不同的实践得出不同的结果和结论,而人们的认识也在这种实践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逐渐明晰。2004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家族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认识到SARS感染的肺脏病变主要是通过人类自身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所致。当然,直到现在关于SARS的起源、传播、发病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疑问,后遗症的防治等还没有根本解决。从实践的矛盾中,往往可以提炼出新理论,总结临床诊疗新经验,发现或发明与研制新药物,创造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创制诊疗新工具等。传统中药饮片的应用形式存在煎煮麻烦、贮存运输不便、有效成分溶出率低等缺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中药颗粒剂克服了这一缺点,但是否能保持中医灵活辨证加减的优点和原有疗效,有必要与传统饮片作对比研究。中药剂型改革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从中就可能“提炼”出新的理论学说和技术方法。从实践矛盾入手进行“提炼”,贵在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医的传入和发展,许多曾经难以诊治的病症迎刃而解,而对于西医难以解决的病症,中医则可能会有较好的办法。以“非典”为例,从世界各地疫情的防治结果来看,中医药的介入可以明显减轻肺损害、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而且介入得越早死亡率越低。只看效果不问过程和原因,是人们最简单也最实际的判断和选择标准,而如何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突破病因分析的局限,从结果中去寻找答案,从医学哲学角度去辨证地比较和论证,值得深入研究。问题源于实际工作中,从当前已经呈现出来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入手,抓住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必有所获。3.2 从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相脱节的地方入手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譬如两宋时期战事频仍,外感热病反复流行,而运用《伤寒论》方药治疗“四种温病败坏之候……天下枉死者过半”(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迨至明清之际,“天下之病以温病居多”,而“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迨试而辄困”(清.汪廷珍《(温病条辨)叙》)。残酷的临床现实迫使医家另辟蹊径去探索新治法,对原有理论加以反思,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并总结、完善,由此宋代庞安时率先提出“寒毒说,继而诞生了金元四大家,至清代叶天士和吴鞠通等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相脱节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从“艾滋病”到“非典”再到“人禽流感”,表明人类根除和控制老的传染病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新病原体发病传染的速度,传染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随着时空的变迁,实践与理论的矛盾还将层出不穷。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入手,就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3.3从理论与理论的矛盾入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相互对立的学说并存.我们可以从廓清定义、辨析概念正误、区分概念内涵的层次或诸要素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通过论证肯定某一学说,或通过证伪否定某一学说,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明两种对立学说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譬如伤寒论与温病学,伤寒与温病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相互兼容,在外延上交叉相容;再如“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的命题,朱丹溪“阳常有余”之说中的“阳”,非指人体之真阳,张景岳“阳非有余”中的“阳”,则指人体之真阳,同一个“阳”字却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论文一般属于理论探讨类,如果有临床病例资料来佐证则更有说服力.从理论入手不仅在于有所发现,更重要的在于有所发明;不仅是肯定或否定一种学说,更有价值的在于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当然,不能狭义地理解“提出新观点”。随着人类社会自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