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中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现状及对策【摘要】调查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情形,发现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探究其形成原因,有多种:有来自学生心理的,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压力的。并从语文教师力所能及的角度,提供几点教学经验,作为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现状;担忧;成因;学生心理;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兴趣;支点

1冰冻三尺

放寒假时,为了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我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读30种文学名著”的要求,选取了高中部分的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进行阅读,读后须写下心得。这些书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和《老人与海》等,共15种。布置作业时,留下一条说明:实在借不到这些书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优秀读物进行阅读。

寒假结束,学生交上作业,两个班级116人,我对他们的阅读情况作了统计。

阅读名著:27人,约占23%,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国内名著,国

外的像《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战地钟声》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几乎无人问津。他们的阅读心得大都以复述故事情节为主,很少涉及到作品的鉴赏与品析。

阅读通俗小说:如《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有40多人,约占40%。阅读心得以赞许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主,批判鉴赏的不多。

阅读报刊文摘:如《读者》《南方周末》《杂文周刊》《故事会》等,约占25%。除摘录名言警句外,几乎没有心得。

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卡通漫画或口袋书的。

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理想,我是能预料到一点的,但不至于这么差。向学生了解原因,他们的说法是:名著读不懂,通俗小说贴近生活读起来有味儿,报刊文摘多读对高考写作有好处。

另有网上传文,某笔者就自己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一15、16班)共107位同学做了两次小型调查。现将其分析的情况摘录三点:

⑴学生的阅读自觉性比初中阶段有所增强,选文呈名著、时文、杂志三分天下态势,但仍存在3—7%的学生不读书的现象。

⑵杂志近乎人手一种,《读者》《青年文摘》是首选读物。在学习压力日渐增强的高中学习阶段,采用“见缝插针”的阅读形式。

⑶文学经典类书籍未受学生重视,教辅类书籍不受学生青睐。

可见,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叫人担忧。

2 非一日之寒

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令人担忧的现状,造成的原因有种种,有来自学生自身心理的,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压力的。

2.1夏虫不可语冰

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是阅读主体运用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符号及其作品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思”,把言变为“意”的过程。把“言变为意”,就是“还原”,这种“还原”,是凭借读物这道桥梁使主体与作者达成双向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达成沟通甚至是良好的沟通?博克明(Birkmimc)1985年在大学物理系和音乐系的学生中作了一个实验。让这两组学生阅读有关物理知识、音乐知识、某一鸟类知识的三篇文章,其结果是,当文章内容与学生的背景材料有联系时,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明显地超过缺乏相应背景材料时的情况。所以“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1]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了参与社会、积累经验与阅读文章、陶冶情操的紧密联系。可眼下的高中学生,生活极为单调,

几乎是“三点一线”;还有,为了净化校园空气与提高高考升学率,大多数学校采用了封闭式管理,割断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周末补课,也抽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学生除了从书本中获得的应试知识和与生俱来的幻想外,头脑中储存的作为阅读背景的思想材料,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形下,名著之与学生,用“夏虫不可语冰”来比喻是比较恰当的。他们无法用自己单薄的“图式”,去理解名著中所表达出来的丰富的思想内容。阅读名著觉得乏味,这成了他们不喜欢看名著的主要原因。

有学生说名著“篇幅太长,太难理解,年代又远,不够‘UpDate’(时尚)”;也有学生回忆“读《红楼梦》前五回,准让你在一头雾水中打好几次瞌睡”;还有学生表示,自己虽然偶尔也会看一看名著,但只是随便翻翻,关注的只是情节发展,至于要表达什么内容或者是好在哪里,从来不想也想不清楚。所以茅盾先生说:“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不能看不能回想,自然读不了名著。

2.2一切为了高考

“我选择重点高中就是为了读大学”,“我送子女读重点高就是要进名牌大学”,“我们严谨办学,孜孜以求的是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圆上大学梦”;这三句话基本能代表了目前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们的三种想法,说白了就是“一切为了高考”。按理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升学率不断上升,一些经济教学发达的省市县他

们的高考升学率已达90% ,高考的竞争应该有所缓和,学生的压力应该有所减轻,高中学生应该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时间了,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著了;事实上,竞争却在加剧,压力却在加大。就如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兄弟学校之争,大城市与小县市之争,沿海与内地之争。都把焦点集中在优秀的生源上,而竞争的最强有力宣传攻势就是升学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如此,一所学校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升学率,就得让每位学生把每一点时间都珍惜到学习上来。为了高考,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一时间内成了悬而难决的问题。

2.3零阅读的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对“不能没有书”我有两层理解,其一是家中无书,其二是家中有书不读如无书。

其一、家中无书。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极差,父母为子女的学费已是四处举债,焦头烂额,就谈不上去买几本名著来读读了;还有,据简单的调查,他们的父母是文盲或半文盲的约占了70%多,要这样的家庭的家长去欣赏名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家中“无书”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因素。第二是在不少家庭里,有的是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惟独没有课外读物,孩子没得读,父母懒得看。在这些家长看来,语数英等课本是正书,其他都是”闲书”。既是“闲书”,读时费时间化精力,不如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