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学复习题(修订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党学
名词解释:
政治派别(系):政治运动或政治组织中由利益相近,政治观念相近的人们所组成的政治群体。

干部型政党:产生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产生条件:有限的选举权、工业化初期
组织特点: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完善的组织结构,党员依赖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起来。

阶级属性:与早期的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大致吻合。

大众型政党:产生时间:19世纪中后期。

产生条件:经济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逐渐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

政治上,选举权日益扩大和普及,必须依靠政党组织。

在相对成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下,一种现代政党模式——“群众党”便应运而生。

组织特点:(1)有全面的、系统的政治纲领,对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作了正式的规定;(2)通过党的章程明确地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员参与决策的程序等;(3)建立了稳定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党组织,党的领袖通过制度化途径产生并向党员负责,拥有大量的普通党员和积极分子,并由专职的党的干部来组织党的政治活动。

阶级属性:最早的一批群众党是西欧各国政治光谱左翼的政党,此后从左向右蔓延,20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政党的主流模式。

全方位政党: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

产生条件:传统的社会集团的集体认同不断减弱,传统的阶级对立日益缓和,政党力图制定出吸引大多数甚至全体选民的政策纲领,而不仅仅是代表某一特定阶级或者阶层。

组织特点:(1)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大减弱;(2)党的高层领导集团的作用加强;(3)党员个体的作用下降;(4)减少对某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阶层或宗教团体过多的重视,使党具有“人民党”的特征。

(5)保持和各种利益集团接近的渠道。

阶级属性:西欧各国左、右翼主流政党。

卡特尔政党: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理查德·卡茨和彼得·梅尔提出,主张从政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全新视角对政党的模式作出新的界定。

1、政党由社会成员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变成“准国家机构”。

2、主流政党组成卡特尔联盟共享国家资源。

3、政党进入议会和政府的部分,党的领袖不但在党内拥有很大权力,而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党外的专业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

外生(内生)型(的)政党: 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内生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外生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共生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和个人独裁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
四种。

现代国家建立与政党产生的时序性是影响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的重要因素。

内生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的典型是英国,英国作为近代政党的发源地,其政党由议会内的不同派别转化而来,这类政党—国家关系模式的特征在于政党作为“体制内政党”而存在,国家产生先于政党产生,政党在国家确定的政治原则内活动。

与此相反,外生型政党—国家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政党是在国家产生之前产生的,并且是国家的创造者,“体制外的政党”使得国家处于政党的操纵之下,典型就是苏联。

一党制:“只存在一个政党,而且只允许存在一个政党” ,由一个政党垄断国家政权。

两党制:两个主要政党处于垄断地位,通过互相竞争而轮流执政。

若一党为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

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一般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允许多党存在。

因此不能简单的以政党的数量来判定是否两党制。

多党制: 多党制是指一个国家存在三个政党或三个以上政党,其中的一些政党联合起来形成多数党联盟而执掌国家政权。

分为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和碎片化(原子化)多党制(1)温和多党制
主要政党数量在3~5个,一般不会有单独的一个政党在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但各个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不大,比较容易形成执政联盟,联盟模式也相对稳定。

(2)极化多党制
有多个政党(一般为6~8个)存在并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很难有一个政党可以单独执政,故出现政党联盟执政的局面,易导致政局不稳;主要政党中存在着反体制政党;执政党的左右两翼都存在着反对党;存在强大的中间(意识形态光谱中央)政党。

(3)碎片化(原子化)多党制:政党的意识形态定位和政策倾向高度离散,政党之间的竞争无固定模式可寻。

压力集团:按照政治学定义,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是指那些致力于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策方向的社会组织或非组织的利益群体。

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仗义执言,并经常能改变公共政策的方向。

迫使基层公权力经常处在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惕厉之中,并警示地方领导干部恪守基本的政治伦理和人伦底线。

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又称为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

压力集团可能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体,但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由利益相近的一些组织或个人以非组织的形式存在。

压力集团与政治组织不同,政治组织往往直接参与或影响政策的制订,但其行为目标是为了选择不同的政策方案,而不直接强调自己的利益要求,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然而,压力集团却直接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公共政策,明确强调公共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必须有利于本集团的利益,使政策的正面效应尽可能的向本集团倾斜。

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①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③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

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

⑤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⑥党禁止任
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政党制度:一个国家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等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政党干预政治的过程中形成。

政党体制:所谓政党体制,是指制度化了的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权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政党从政的固定化了的模式。

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一种形式。

狭义上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了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以及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政党为实现其党纲而作出的一切活动
政党法:有关政党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常规定有政党的组织、活动原则、职责权限以及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寡头统治铁律: 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受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

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以党治国: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根据“建国三序”,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的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民大会行使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均由其一党集中,任何国务均应根据其主义、政纲、政策加以处理实施。

这条原则亦构成了中国国民党一党专制体制的基础。

政党分赃制:政党分赃制(spoils system)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首选它是对本党干部做出贡献的赏赐,否则党务人员将没有动力为政党服务。

其次,政党通过让本党主要领导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了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机关的目的。

最后,本党干部占据国家机关的重要职位,在政党执政期间,极大地加强了本党的各方面实力,更加巩固了政党的合法统治地位。

由于政党分赃制任人唯亲,不问其是否胜任,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因此造成用人不当,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费严重,官吏贪污舞弊,党派倾轧,政争激烈。

每一次选举后便发生一次人事大变更,使行政管理混乱,政治不稳定。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党分赃制已陆续被各国否定。

但其影响仍时有出现。

议会党团:.议会中由同一政党或相同政治倾向的议员组成的组织。

议会党团是政党在议会中进行活动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迪维尔热定律: 多数选举制导向两党制;比例代表制导向多党制。

个人党员:个人党员即以个人身份加入政党的党员,由个人党员组成的政党被称为直接结构的政党。

个人党员不仅是西方政党政治中的常态,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集体党员:集体党员即政党之外的某一社会组织的部分或全体成员集体加入党组织,拥有集体党员的政党又被称为间接结构的政党。

集体党员更鲜明地体现了政党赖以存在并为之服务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党员融入政党的程度有限,对政党的内部事务参与不足,与政党之间的心理纽带也不够强固,是特定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例外情况。

二、思考题
西方政党产生的条件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中
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确立,是经济前提。

B.社会分化及阶级、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政治前提。

C.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是思想前提。

政党产生的逻辑:科技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口流动和分化——政治活动方式变革。

西欧国家政党发生发展的状况
西方政党从组织类型变迁来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干部党、群众党、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

冷战之后欧洲政党政治基本特征
欧洲政党格局发生变化,以社会党和保守党为主的左右两大权威政党体制面临挑战和改革,中间偏左政党颇受青睐,政党数量急剧增加。

意识形态中间化迎合中产阶级
不断政策理论创新
极右翼势力膨胀
中国近代以来政党发生发展状况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原则
①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③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

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

⑤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⑥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影响政党组织设置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基本内容:列宁建党原则:
(1)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党是由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是先锋队。

(2)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

(3)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

(4)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5)党必须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

(6)党内必须有全党共同遵守的纪律。

西方政党的经费来源
党员缴纳的党费各个大企业与团体的捐款国家财政的拨款
试比较不同政党体制的优缺点。

试述政党的主要功能形态。

试述中西方政党的功能形态的差异
中国共产党目前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当代西方政党组织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

(1)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政党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发展党内民主、完善民主机制的措施。

(2)总体来看,西方政党的组织结构出现了从“垂直模式”基础上向“扁平式的网络结构”模式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①更加分权,即重视基层组织的权利和建设,提高上级组织的服务意识。

②更加民主,特别是加强直接民主,赋予党内生活以实质内容,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

欧美政党基层组织的作用。

欧美政党的基层组织是它们的细胞,是与选民群众直接接触的部分。

在历史上,为数众多的普通选民的支持曾经是“群众党”主要的力量源泉,至今仍为它们参与竞选和上台执政提供重要的物质帮助及合法性资源。

萨托利的政党体制分类方法
①极权主义一党制:即一党独裁制,明确禁止其他政党的存在,试图对公民的生活进行全面影响、全面渗透、全面政治化,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化、高度强制性、压榨性和动员性的特点。

②威权主义一党制:政治生活中只有一个政党,同时又有议会等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具有较弱的意识形态色彩、较低的压榨性和动员能力的政党体制。

③实用主义一党制:一党垄断政权,但它遵从的是人类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以人类的某种新境界为目标的政党,其政策倾向具有包容性。

(2)霸权党制:“以一个政党中心”,实际上不允许真正意义的竞争;但允许其他政党作为第二等级的、特许的卫星政党而存在。

(3)主导党制:大党持续地获得选举的胜利,而且能够掌握议席的绝对多数;大党之外的政党不仅被允许存在,而且是大党的合法竞争者。

(4)两党制:两个主要政党处于垄断地位,通过互相竞争而轮流执政。

若一党为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

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一般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允许多党存在。

因此不能简单的以政党的数量来判定是否两党制。

(5)温和多党制:主要政党数量在3~5个,一般不会有单独的一个政党在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但各个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不大,比较容易形成执政联盟,联盟模式也相对稳定。

(6)极化多党制:有多个政党(一般为6~8个)存在并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很难有一个政党可以单独执政,故出现政党联盟执政的局面,易导致政局不稳;主要政党中存在着反体制政党;执政党的左右两翼都存在着反对党;存在强大的中间(意识形态光谱中央)政党。

(7)碎片化(原子化)多党制:政党的意识形态定位和政策倾向高度离散,政党之间的竞争无固定模式可寻。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党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1)政党体制核心削弱;
(2)存在着支配型政党的政党体制在事实上消失;
(3)地方差异性凸显。

总的来说,当代西方国家政党体制面对挑战显示出的是适应性而不是衰败。

自二战后至今,西方政党的功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引起了哪些后果?
变化:1. 政党与公众:代表性功能的削弱
当代西方政党的“代表性功能”(利益表达与整合、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2. 政党与政府:制度性功能的强化
当代西方政党的“制度性功能”(选拔和录用政治精英、组织与完善政府运作)得以维持甚至强化。

后果:1、当代西方政党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所反映的政党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位移,至今仍处在量变的阶段,没有危及到西方政治体制的稳定。

以政党和政党体制为基础的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不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2、当代西方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侵蚀,更加鲜明地暴露了西方政党的本质属性。

作为西方民主制度整个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疏远,从长远来看将导致社会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削弱,动摇政党本身的合法性乃至整个西方民主制度的合法性。

政党具有哪些功能?
政党最根本的功能:作为社会与国家、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

现代政党的基本功能
(1)利益表达功能:是指人们通过政党向政治体制提出各种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活动,是政党政治运作过程的起点。

(2)利益整合功能:就是政党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从而在自己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理的利益格局。

(3)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功能:政党是选民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政党认同的培养者和行动指向的提供者
(4)选拔和录用政治精英的功能:政党把社会精英吸收到党内,并把他们向选民推荐,通过选举使他们担任政府行政机构、议会以及国有企业和其它公共机构的各种领导职务
(5)组织与完善政府运作:政党不仅要组织政府,而且要制定、实施各种政策,并随时承担政策执行所造成的后果。

成熟的政党体制的形成有何意义?
当一个国家的政党体制适合该国国情时,就能从公民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一角度鲜明地体现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阶级、阶层、宗教、种族、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分层结构。

西方国家主流政党的组织制度是什么?
民主制民主制的基本制度设计:①党内实行代议制民主,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权力均由此出;②党的重要决策和重要人事安排,在尽可能广泛的党员参与下进行;③党在议会中的组织和政府中的党员不是党的最高机构,而是对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明确的服从关系。

如何看待当代西方政党党员队伍的变化及其面临的问题?
20世纪60~80年代,西欧各国政党的党员人数呈现出了明显的相对减少的趋势,多数国家党员/选民的比率都有所下降。

80年代之后党员的绝对数量也减少了。

此外,党员参与党内活动更少,变得更消极。

科技发展与政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技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的流动、分化——政治活动方式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暴露、城市化进程加快——资产阶级干部党(精英党)的巩固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主导——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形成并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群众党的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技术产业主导——资产阶级剥削程度受限制、蓝领工人减少、中间阶层增加——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出现
科技的发展为政治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改变了包括政党活动在内的政治活动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