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_斐多_中的信念_肉体_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斐多》中的信念、肉体、灵魂
赖竹燕
收稿日期:2007-03-06
作者简介:赖竹燕(1972-),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在读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的《斐多》中所含的信念、灵魂、肉体的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柏拉图的肉体和灵魂的和谐、斗争、因果等相互关系,他重视概念,轻视肉体,但他并未否定人的肉体、感性这一面的存在。 关键词:信念 肉体 灵魂 自因 整体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07)05-0021-(03)
柏拉图对话是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交融在
一起的著作,它和古希腊其它著作形成西方哲学的源头。、朴素但含有深刻洞见的思想中蕴含着对世界、存在、自我的思考和拷问,形成古希腊灿烂丰富的哲学宝库,其影响深远。以至后来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来自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深化。至今,人们仍在古希腊著作堆里挖掘着思想的宝藏,以期从中获得帮助,指引人们面对今天的难题和困境。柏拉图对话就是其中的一座思想宝库。
柏拉图对话中,《斐德罗》和《斐多》讨论了灵魂和肉体。《斐多》是描述苏格拉底之死前的对话。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祗。他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缄默,不在雅典街头与人论道,但他不肯放弃他的思想、自由、信念。《斐多》就是描述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信念、正义、不朽、肉体与灵魂等,然后饮毒致死的过程。其中阐述了概念、知识、道德、信念、价值取向、生死观等方面的思想。关于灵魂和肉体的对话很复杂,包括灵魂和谐、肉体和灵魂的争斗、灵魂不朽。
一、生死的信念隐含着认识论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其师在政治纠纷中必须死去,他的心情定是悲伤、无奈和沉痛,对政治的残酷和意义有不同寻常的体验和深思,对其师面对死亡的态度和观点
更感崇高和敬仰。
“这人看上去非常的好,无害怕的、幽雅的面对死,这导致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种快乐和痛苦混合的感觉。”在柏拉图描述中,苏格拉底是不怕死亡的,因为他是哲学家,“哲学是习死之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这里面暗含了绝对理性的不可能,人只要活着就不能摆脱肉体的限制、干扰。作为哲学家,卷入政治的哲学家,一定对生死进行了思考和领悟。不怕死并不是随便放弃生命。他谴责艾凡的死人是监狱里的囚犯,囚犯不得随便打开牢门。人有天神的守护,天神是主子,一个人不应该自杀,应该等天神的命令。这里他所说的生命是天生的,人应该珍惜生命。他用一种神学、圣洁的语言描述生命的珍贵和意义。任何人都不能放弃生命。把他的死和艾凡的死进行比较,他认为艾凡的自杀是不应该的,责备了他自己放弃生命的行为。他接着解释了他自己的死,他的死不是悲苦的。因为他是一辈子追随哲学的人,临死是轻松愉快的,他的死是天神的召唤;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最大的幸福。这玄妙的语言把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同信念融合在一起。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一辈子追求真正的、绝对的、本质的、不变的知识,给后人留下宝贵永恒的财富。不是醉生梦死,梦死醉生的肉体享乐的生命;他无愧于此生,也就能坦然面对死亡;正义的、安心的、快乐的、无憾的死。
就他的人生而言,一生在反思国家衰落的原
2007年第5期No,5,2007 九江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ujiang University (总第142期)
(Su m N0142)
因,寻求普遍的、绝对的知识其实就是寻找统一国家、挽救涣散的希腊的方法。其实不能过于指责他种下了理性独断的种子,实际上他是力图走出自我、个别的意义,超出小我达到大我即普遍的统一;这体现在包含用四品: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的理念的普遍性挽救已趋涣散衰落的希腊,他用“善”去解释建立概念论和道德论的目的;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希腊的“善”。这反映了他为了希腊反思的用心并非在个人。其实,他的死不是纯快乐的死,不是安心的死,是被不合理的处罚而死,是快乐拌着痛苦、无奈的死;他快乐面对死,因为他一生为希腊的统一和强大苦苦思考,留下了治国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他有痛苦,因为他的理想国还未实现,他充满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被迫死的无奈;他认为生前不同的生活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有报应,他相信他死后会到另一个幸福的世界。如果他真的没有一点遗憾他不会如此的自我安慰,他预示着他此生不能用他那流传千古的理念去实现他的“善”。一方面,他服从雅典的法律判决,表示对维护整体的法律尊重;另一方面各种当权者热衷为个人利益争权夺利,连一个不想逃的为国着想的人都要杀,喻示这个国家潜伏着巨大危机。他有逃生的希望却放弃了,不逃的“真正的原因是雅典人下了决心最好是判我死刑,我也为此下定决心,我最好是坐在这儿,我应呆在这里承受雅典人判处我的任何刑罚。”临终的对话中混合着对表现整体“一”的思想、对法律的尊重、对死亡的无憾、痛苦、无奈、失望情绪和信念相互交织。
二、肉体与灵魂
在《斐多》中认为肉体是服从的仆人,是象那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不定的,是不可靠的。肉体表现为有热情、欲望、怕惧;认识上肉体表现为用眼睛看、耳朵听不可靠,具有欺骗性。肉体阻碍灵魂获得纯粹的知识。肉体会死亡。
灵魂是主人,灵魂很象那些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灵魂不会死的。灵魂独自思考摆脱肉欲就进入纯洁、永恒、不变的境界,就不受肉体纠缠,就会安定,智慧因此会得到。
1、灵魂自动———灵魂与肉体的因果关系
他的灵魂自动的思想,在《斐多》中进行了解释。有逃生的的机会而不逃的原因是“苏格拉底的所作所为都出于他的智慧”不是“我的骨头和我的筋”;更确切的说是他对现实的认识,对国家法律、治理的理解,对生死的价值取向使他决定在监狱而不逃亡。灵魂是运动的原因,作为本体的人和自然界运动原因是不同的,自然界的运动在于他因;他已洞察到人作为本体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自因,灵魂决定身体,灵魂自动的思想揭示了人具有与他因不同的自我运动的能力。人的运动取决于人的认识、信念。
2、知识、灵魂不朽与信念
知识中,那些绝对的知识如绝对美、真、善共相等知识不能在感觉中找到,只能在灵魂中找到。这些知识和灵魂一起在生前就有了。这类似后来哲学家康德、莱不尼茨等人把概念归于人天生的认识能力,即人身的那种主动、能动的构造对象的能力。相信灵魂不朽是对生命永生的信念;相信灵魂不死是对死亡不屈的信念,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不朽的是他的概念论、他的道德观、他的品格。肉体消失,但他的思想的成果却流芳百世,受益世世代代。那些思想:那些只由自身修炼、点缀着自制、公正、勇敢、自由、真实等种种美德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会幸福;那些肉体灵魂、坏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地狱受煎熬、受痛苦。
3、灵魂和谐:肉体和灵魂和谐中有斗争
肉体死了,灵魂是否真的不朽?他还是有疑问的。讨论中借他人之口提出疑问:肉体死了,灵魂真的还在吗?如把琴和弦比作身体,是属于现世的、尘世的东西。琴砸破了,把琴弦弄断了,和谐音不在了。我们的身体是由冷热燥湿组成,灵魂就是这些成分的调和,身体有病而致身体太松或太紧,和谐就会消失,但身体还有些残余,和谐灵魂先死去了。其实这是柏拉图自己对灵魂不朽是不是真的不朽的自我疑问,灵魂依赖于身体,身体的状态影响着灵魂。灵魂和肉体到底是相互依存、并存还是有先后顺序呢,他也不敢妄下结论,柏拉图最终定论是因为先有和谐身体才会调出和谐的声音。在身体好的时候,灵魂要控制身体和感觉,灵魂主管种种感受,是和谐的,而且自身远比和谐更加神圣的。但他又认为,灵魂虽然主管着全身各部分,我们活一辈子,灵魂每件事都和全身的各部分作对,也就是说灵魂是对身体的强制,灵魂在控制身体。
4、灵魂与肉体的战争
在《斐得罗》中灵魂分为 (下转第25页)
・
2
2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