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1955高级将领评级授衔浅析
1955:高级将领评级授衔浅析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03期1952年干部评级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
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
当时部分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举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正兵团级(36人):王树声、许光达、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邓华、杨成武、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宋时轮、叶飞、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杨勇、李达、周士第、韦国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志民、赵尔陆、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徐立清。
副兵团级(42人):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刘震、陈伯钧、钟期光、唐亮、李天佑、萧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贺晋年。
准兵团级(57人):贺炳炎、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袁也烈、解方、段苏权。
另有正军级203名,副军级215名,准军级345名,正师级446名。
1955年评衔标准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
五五年军衔时期职务(级别)编制对应军衔(续)
五五年军衔时期职务(级别)编制对应军衔(续)1960年规定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1960年6月,国防部长林彪元帅命令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
鉴于当时普遍存在的职高衔低的情况,将每一军官职务的编制军衔均降低一至二级,使军官职务编制军衔由比较严谨、科学的“一职一(二)衔”,修订为弹性较大、比较随意的“一职三(四)衔”,实际上是以法规的形式承认并肯定了“职高衔低”的情况。
以下为该《编制军衔》中的附表1至8所列内容。
各单位同级的政治首长(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主任、政治处主任等)与同级的军事行政首长的编制军衔相同,当军衔高于或低于同级的军事行政首长时,双方为同级关系。
1、总部各部军官主要职务编制军衔编制军衔主要职务中将——大将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正副部长。
少将——上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属各部部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总政治部秘书长,总后勤部参谋长,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大校——中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属各部副部长,各总部下属各局局长。
上校——少将各总部下属各局副局长,部下属各处局正副局长,各处处长,总政治部下属局各处处长。
中校——大校各总部下属局各处处长,部下属各处副处长,部下属局各处处长。
少校——上校各总部下属局各处副处长,部下属局各处副处长,各科科长。
中尉——上校参谋,助理员,秘书。
大尉——中校副科长,政治协理员。
少尉——大尉译电员,管理员。
少尉——上尉会计,制图员,保密员,技术员,化验员。
2、大军区级部队/单位(军区、空军、海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铁道兵)军官主要职务编制军衔编制军衔主要职务中将——大将司令员(主任)。
少将——上将副司令员(主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穵擺LN浸大校——中将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部长,直属各部部长,军区装甲兵、炮兵司令员,军区工程兵主任。
上校——少将直属各部副部长,部下属各部(处)部(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装甲兵、炮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主任、正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1955年除了授衔,还有授勋,十位开国上将没有一级勋章
1955年除了授衔,还有授勋,十位开国上将没有一级勋章关于1955年授衔,人们关注最多的是谁当元帅,谁当大将,谁授衔低了,谁授衔高了,却忽略了另外一件事:跟授衔同样重要的“授勋”。
什么是授勋?就是在授衔时同时授予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1955年1月23日,国家下发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时下发的,还有《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即八一勋章(一级、二级、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二级、三级),解放勋章(一级、二级、三级),还有低一档的三枚奖章,不分级。
这三枚勋章(奖章)的评定范围,是按时间定的,八一勋章,授予在红军时期为革命立下大功的人;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解放勋章,顾名思义,授予解放战争中的有功人员。
授衔容易授勋难,尤其是八一勋章。
红军时期相对较早,当时军队制度不完善,人员调动频繁,还牺牲了很多将士,很多人的档案都不是很清楚,因此评定争议非常大。
为证明某人确实有资格获得八一勋章,必须找相关人员核实,记录在案。
比如上将杨成武,1955年获得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却没得到八一勋章。
原因就是杨成武在红军当过师一级的干部,但材料不是很全,还需要进一步核实。
直到1957年,才确定了杨成武的红军师级干部身份,补授了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八一勋章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当过红军师一级干部的才有可能获得,在57名上将中,也只有47人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
除了一级,还有二级,授予红军时期的团营级干部,三级则是连级以上干部。
还有八一奖章,就是1937年7月6日前参加红军的上述人员以外的人员。
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因时代较近,军队制度相对完善,争议就不那么大了。
要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条件是在八路军当过旅级以上干部,在新四军当过支队以上干部。
如果是地方游击队,也必须是相当于八路军的旅级、新四军的支队级。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是八路军的团级以上干部和新四军的团级干部,三级则是营连级干部。
上将军衔评授述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保卫者。
在长期的创立和保卫政权的革命及建设过程中,军队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和任务。
军衔制是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标志。
1955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在创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资历辉煌、功勋卓著的解放军将领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等不同级次的军衔。
这次授衔,共授元帅十位、大将十名。
这是新中国唯一一次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此后再也没有增加授予新的元帅和大将军衔。
1955年以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陆续进行过多次授衔,但授予的最高军衔是上将。
因此,在新中国历史上,上将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最高军衔。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上将授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梳理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发展变化,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深化对党史和军史的认识。
一、1955年首次授衔,授上将55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
人民军队创建初期,因力量弱小、分散作战、战斗频繁、兵种不多、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等,不具备实行军衔制的条件。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将士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推动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需要,1939年和1946年,人民军队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但都无果而终。
这两次军衔制的未果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实行军衔制作了初步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
苏联的军衔制成为我军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新政权建立后,军队建设进入新阶段,军队干部配备、组织编制、规章制度、武器装备等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各项措施陆续实施,这为军衔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1955年,新中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和热情。
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一战扬名。
在此形势下,为加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研究决定,自1955年开始,实施军队义务役制、军官薪金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的“四大制度”。
55年授衔标准
55年授衔标准
首先,55年授衔标准对军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一标准,军队将更加注重军人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和
综合素质,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
军事人才。
这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军队的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次,55年授衔标准对军队的组织管理和人事任免起到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
这一标准规定了军队各级军官的职务等级和晋升条件,明确了晋升的程序和标准,为军队的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规范。
这有利于激励广大官兵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军
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55年授衔标准还对军队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军队将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加注重军队建设的科学性和规
范性。
这有利于推动军队的改革和创新,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总的来说,55年授衔标准是中国军队军衔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
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标准,不断完善军队的人才选拔
和使用机制,进一步规范军队的组织管理和人事任免制度,推动军
队的改革和创新,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正文第一篇:军衔制度现行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2,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正大军区职包括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总后总装主任政委,大军区海军空军二炮司令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中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少将;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1955年实行的军衔
1955年实行的军衔军衔等级设置1952年初,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酝酿的方案是设6等20级,即: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其它不变。
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时,共设6等19级,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即: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增加授予准尉军衔,这是考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
军官职务编制军衔1955年的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军官职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规定其相当的军衔。
”国防部1956年下发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规定军官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和一职二衔。
1955年首次授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结果普遍存在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
如:军长的编制军衔是中将,而64名在职的军长、政委中,只有8人被授予中将军衔,5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有2人被授予大校军衔,低于编制军衔者占87.5%。
师长的编制军衔是少将,但73名在职的师长、政委中,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被授予大校军衔,占95.9%。
而且,由于授衔后不少军官又得不到正常晋级,致使这一现象有增无减。
1960年,国防部重新制订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取消了一职一衔的规定,改设一职多衔,大多数职务设三衔,实际上,主要是将原编制军衔的下限降低了一、两级。
什么人能授予上将军衔
什么人能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7月1日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恢复了军衔制度,并且把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但一级上将空缺未授予。
1 994年5月12日公布的修改条例,不再设一级上将,军衔设3等10级,即包括上将、中将、少将的将官;包括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校官;包括上尉、中尉、少尉的尉官。
上将军衔根据不同兵种分为:陆军上将、海军上将、空军上将。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一般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同时,陆军上将还有正大军区职军官——即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总装备部部长、总装备部政委、大军区司令员、大军区政委等的主要军衔。
我国现役陆军上将有24位。
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委。
现役海军上将有3位。
空军上将为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空军司令员、空军政委。
现役空军上将有5位。
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也是正大军区级单位,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也可以授予上将军衔。
他们的上将军衔不受军种限制,陆、海、空上将均可任职。
199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武警部队总部升格为正大军区级。
因此,武警上将成为正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一般授予武警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政委。
现役武警上将有2位。
上将可以由正大军区职将领“选升”。
所以,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不担任中央军委委员的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的主官,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军事科学院的院长、政委,国防大学的校长、政委,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主任的总装备部副部长,都有机会跻身上将。
当然,他们一般得满足担任正大军区职两年、晋升中将满4年的条件。
此外,凡是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都随职务升迁而晋升上将军衔。
中央军委委员包括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和四总部的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以及各军种司令员等。
开国元帅与大将、上将的区别
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十大元帅资料图今天,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个名单的出炉,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
而各位战功卓着的将军们,在授衔过程中,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
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
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
这些“山头”,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但也真实存在,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关系十分复杂。
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时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在几十年后回忆说,当时,少将以上军衔由军委直接掌握,所以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的“平衡、排队”的任务,就落到了总干部部头上,他们认真研究、反复斟酌,而从最后结果来看,这种平衡因素起了相当的作用:朱德、彭德怀,因为战功卓着,排在了十大元帅的前两位;林彪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是十人中除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贺龙,借助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陈毅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方面的力量;罗荣桓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这是中国军队特有的中国特色;徐向前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成为元帅;聂荣臻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叶剑英一直是“中**方在政坛上的代表”,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2年11月5日第7版作者:朱冬生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1614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战功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
除去几位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和4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以外,其余都是老红军。
这批将帅在战争年代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师以上领导干部,他们的赫赫战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因而相应的授衔等级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
可能是首次授衔距今已有50多年,人们对过往的历史已经不太熟悉,因此今天常常能听到,某某大将应该授元帅衔而被授予了大将,某某上将应该授大将衔而被授予了上将,某某中将应该授上将衔而被授予了中将,某某少将应该授中将衔而被授予了少将。
这些疑问绝对是一件好事,说明这1614名将帅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知,就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认可。
至于对个别将帅军衔是否对等,恐怕和人们对当时授衔条件不清楚有关。
笔者长期从事党史军史人物研究,在总政干部部,笔者有两年多的时间参加了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书军事人物卷》我军高级将领列传的工作,看到过相关的历史文件,也差不多看过全部少将以上领导干部的履历档案表,因而对1955年高级将领的军衔评定及授予条件是清楚的。
元帅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10位元帅都分别是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的建立而发动的重要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中央及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10位元帅都分别是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中央军委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创建者、总指挥或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军衔制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史称“三大制度”,其中,军衔制度最受关注。
1952年和1955年进行的干部评级与评衔工作,是实施军衔制的两个重要“铺垫”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0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他说:“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
”1952年4月,根据总干部部指示,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全面展开,于当年基本结束,正式建立了我军干部的等级制度。
1952年我军评定的干部级别,从军委主席到副排级共计9等21级。
这为实施军衔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杨成武、许世友等评为正兵团级,张震、廖汉生等评为副兵团级,万毅、梁必业等评为准兵团级等等。
紧接着,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草拟授衔条例及实施规程,进行军衔鉴定,研究制定军衔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制定编制军衔等。
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评衔工作延迟到军队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行后再实施。
同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三副总参谋长黄克诚、第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等11人组成,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肖华为副主任。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鉴于1952年评定干部级别的标准是:“以德才资衡量干部现职”,与授衔条件一致,故评定军衔应以干部的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
由于当时总干部部苏联顾问建议,根据苏联的经验,在首次授衔时,军衔应尽量压低。
这样,对正兵团以下各级军官规定的评定军衔标准就相对较低。
经过几个月细致、缜密的工作,至1955年国庆节前,全军军官的评衔工作基本完成。
新中国开国元帅和大将
新中国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2013-11-02 17:43:34)转载▼标签:开国元帅历史的长河委员十位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54年后的今天,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个名单的出炉,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
而各位战功卓着的将军们,在授衔过程中,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
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
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
这些“山头”,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但也真实存在,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关系十分复杂。
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1955年中国颁布的第一次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
当时,主要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体系,共设6等19级。
其中:元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三级:上土、中士、下士;兵两级:上等兵、列兵。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当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
同日,国务院隆重举行了授予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典礼仪式。
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
次日,国防部举行授予校官的典礼,彭德怀部长授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
之后,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及其他高级将领分别代表国务院和国防部,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各军区相继举行的授衔典礼上,授予这些单位的将官、校官和尉官军衔。
同时,各部队还举行了授予士兵军衔的典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55年10月1日起,开始佩带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并按新的服装制式着装。
1955年授衔时,人民解放军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为安排十几万副排职干部而暂设的一级军衔)以上军衔。
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名),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名),少将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33名)。
1955年授衔时,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大将平均年龄为51.7岁,上将平均年龄为47.7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
在当时我军的将官中,还有女将军1人,少数民族将军34人(包括壮、蒙、维、满、回和土家族),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14人。
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
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展开全文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
创建或领导人民军队立下卓越战功的将领,将分别按照资历和战功,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
功勋最为卓著的将领,将被授予最高的元帅军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大元帅”。
在十大元帅中,有人被称为“老总”、有人被称为“某总”,其中“老总”四人,“某总”三人,合称“四老三总”。
那么,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又是怎么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开国元帅的评定难度开国元帅又被称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
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提到: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的高级将领,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时指出了入选元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首先是领导创建过人民军队。
创建人民军队的重大行动,大致是1927年左右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
粟裕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但他是以士兵身份参加的,并没有拉拢武装,不被认定是军队创建者。
第二,元帅必须是在土地革命期间,担任过军团长级别的指挥官。
比如朱德是总部首长,刘伯承是总参谋长,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贺龙是红二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毅是中央苏区西方军总指挥等。
第三,元帅必须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师级指挥员或新四军军级指挥员。
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是总部领导,自不用说。
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师长副师长分别是:林彪和聂荣臻,贺龙和萧克,刘伯承和徐向前。
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党不允许设立政委,我们内部就用副师长代替,名义上是副职,实际上是代“政委”的正职。
新四军中,军长政委分别是叶挺和项英。
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项英遇害,新四军由陈毅和刘少奇代为指挥。
可以看出,十大元帅的评级标准相当高,被评为元帅的,有人做过军团司令、总司令,有人做过方面军司令,因而又被人们称为“某总”,“某老总”。
开国元帅与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分别享受的是什么待遇!
开国元帅与⼤将、上将、中将、少将分别享受的是什么待遇!欢迎来到⼩编的百家号,接下来⼩编要讲的就是军衔,说起军衔,⼤家都不陌⽣吧,军衔代表是⼀个军⼈的权利和地位,当然,最重要的⼀点还是对军⼈的认可和⿎励,我们都知道,有开国⼤将、开国中将、开国少将、开国元帅等等,那么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军衔分为⼏个等级呢?在那个时候,我国采⽤的是世界通⽤的军衔制度,分为六等⼗九级,那么在授衔的时候,什么职位能够被授予元帅?⽽⼤将、中将、少将⼜是什么职位呢?其实这些都是根据军⼈们现任的职务和政治⽔平进⾏授衔的,开国元帅⼀般都是对于那些领导级别的⼈物和那些创建武装⼒量的军⼈,以及那些在战场上⽴有赫赫战功的军⼈,将会被授予元帅军衔。
那么⼤将军衔是什么⼈呢?能够参加重要的职位,或者是红军部队中重要的创建者和⾰命根据地的军⼈,抗战期间我军的总部领导⼈,以及在解放战争时候的地区部队领导⼈,这些能够被授予⼤将军衔。
⼀般后勤部的副部长、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等等能够被授予中将军衔,另外陆军中将还是正⼤军区和军官的辅助军衔。
少将是军衔中⽐较低的⼀个。
那么开国元帅和开国⼤将、开国上将、开国中将、开国少将分别享受的是什么样的待遇呢?有什么差别?⾸先,开国元帅是属于⾏政三级的,享受的是政委员的待遇,开国⼤将享受的是⾏政四级,享受的是副总理的待遇,在⼤将以上的军⼈可以说就是我国领导⼈⼀样级别的⼈了。
那么开国上将属于⾏政五级,享受的是“国务院”秘书长的待遇,开国中将是⾏政六级,拥有着部长的待遇,只要是在中将以上的军衔,都能够拥有秘书和保健医等等。
随后是开国上将,⾏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现在⼤家都知道不同的军衔享受的是什么样的待遇了吗?其实啊,不同的军衔和职位享受的待遇也是不同的,不过有⼀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重⼤贡献的⼈,所以国家是不会亏待他们的,授予军衔也是对他们的⼀种认可和肯定,对此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1955年:共和国大授勋
1955年:共和国大授勋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10期195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
决议规定,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军勋章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军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
勋章的诞生1955年2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通过了《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和《中華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决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起,英勇地进行了长期革命战争,战胜了国内外反革命武装力量,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有着卓越的功勋。
”决议规定将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
当日,毛泽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审议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授予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第一批名单,决定授予朱德等131人以一级八一勋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以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以一级解放勋章。
根据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同日发布授勋命令。
勋章的故事1955年中南海授勋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55年授衔标准
55年授衔标准
首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军队的授衔标准分为军衔和士官衔两种。
军衔包括将官、军官、士官和兵等级,而士官衔则包括相应的军官和士官等级。
根据个人的工作表现、专业技能、学历背景、军龄等因素,军队将士官和士兵分为不同的等级,以示区别和表彰。
其次,55年授衔标准在选拔和推荐军官和士官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
军队根据军人的实际表现和能力,通过考核、评比、选拔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军官和士官,授予相应的军衔和士官衔。
这种选拔机制不仅激励了军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也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55年授衔标准还规定了军队内部的晋升和降职程序。
在军队中,军官和士官的晋升和降职是一个严肃而又公正的程序,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评定和审核,才能最终确定。
这种程序不仅保证了军队内部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军官和士官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保障。
最后,55年授衔标准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通过这一标准,军队能够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官和士官,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这一标准也激励了广大军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为军队的团结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55年授衔标准是中国军队的重要制度和传统,它不仅规定了军队内部的组织和管理,也成为了军人荣誉和身份的象征。
这一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激励军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55年授衔标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能力的提升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编辑本段]解放军军衔制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一次是抗日战争初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
两次拟订的军衔等级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相同,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50年9月总干部部管理部成立时,就设置了“军衔奖励处”。
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
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向毛泽东主席并军委的报告中,对实行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等问题拟制了初步计划。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
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又经历了取消、恢复以及多次修改。
[编辑本段]解放军军衔制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分为三个时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军衔制、1988年恢复军衔制、1994年之后的军衔制。
第一次军衔制时期1952年,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初步制定出一套军衔方案。
该方案将军衔设为6等20级。
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其它不变。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2年11月5日第7版作者:朱冬生
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1614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战功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
除去几位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和4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以外,其余都是老红军。
这批将帅在战争年代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师以上领导干部,他们的赫赫战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因而相应的授衔等级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
可能是首次授衔距今已有50多年,人们对过往的历史已经不太熟悉,因此今天常常能听到,某某大将应该授元帅衔而被授予了大将,某某上将应该授大将衔而被授予了上将,某某中将应该授上将衔而被授予了中将,某某少将应该授中将衔而被授予了少将。
这些疑问绝对是一件好事,说明这1614名将帅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知,就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认可。
至于对个别将帅军衔是否对等,恐怕和人们对当时授衔条件不清楚有关。
笔者长期从事党史军史人物研究,在总政干部部,笔者有两年多的时间参加了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书军事人物卷》我军高级将领列传的工作,看到过相关的历史文件,也差不多看过全部少将以上领导干部的履历档案表,因而对1955年高级将领的军衔评定及授予条件是清楚的。
元帅
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10位元帅都分别是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的建立而发动的重要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中央及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10位元帅都分别是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中央军委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创建者、总指挥或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八路军的总司令、副总司令,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的师长、副师长,新四军的军长、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及各大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副司令员或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
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0位元帅一般都是全国解放后、1955年授衔以前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或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兼任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大将
重要武装起义的参加者。
10位大将基本上都分别参加了重要的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有的还是这些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
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10位大将都分别参与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些还是这些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
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
10位大将一般都分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的创建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有些还是这些主要红军部队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10位大将一般都分别是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或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所属各部队的主要领导人和新四军的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部队领导人。
10位大将除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以外,一般都是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或所属部队的主要领导人。
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总部主要领导人。
全国解放后,10位大将1955年授衔以前即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训练总监部、总军械部等总部的主要领导人。
上将
参加过重要武装起义。
大多数上将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商南起义、陕甘农民起义等重要武装起义。
参与过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大多数上将都参与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红军时期担任师长、政委以上领导职务。
大多数上将在红军时期,都分别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师长、政委以上领导或相当领导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大多数上将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所属部队担任团长、旅长,新四军师长、副师长以上领导及相当领导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所属部队的主要负责人。
大多数上将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各大军区、各大野战军所属部队担任纵队、兵团、军以上主要领导或相当领导职务。
全国解放后总部及各大单位主要领导。
全国解放后、1955年授衔以前除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外,大多数上将都任各总部副职、各大军区主要领导人以及相当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