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的产生原因及其成功原因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地运动的产生原因及其成功原因之我见
摘要: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原生型工业化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圈地运动始终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圈地运动的研究也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近年来他们对于圈地运动的研究也更加实证化,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分析和解释。在圈地运动的原因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英国“圈地运动”开始于15 世纪70 年代,呢绒业的迅速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与牧羊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当时社会人口发展有莫大的关系,而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将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整合为大规模的农场经营的运动。它给后世或他国进行传统小农业的商品化、农场化改造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我将着重从当时的市场可行性,英国贵族地主土地观念的更新,以及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三个方面,论证圈地运动成功的原因,并从中揭示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人口;产出方式;历史经验;成功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英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圈地运动是一场过程复杂、影响深远的土地使用制度变革,它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商业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先期支持,也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经济政策的实施。那么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圈地运动历经四百多年,从都铎王朝初期一直持续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大体上以“光荣革命”前后为界,可以分为早期圈地,即都铎圈地和晚期圈地,又称议会圈地。都铎时代的圈地面积不大,涉及的地区不广,但因为处置圈围土地的方式比较剧烈,违背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加之把可耕地改为牧场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农村人口外流,所以历来成为暴力积累的典范;而议会圈地虽然圈围的面积更大,涉及的地区更广,但因为议会圈地对圈围土地的处置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圈地后地产的集中已经是当时人们出于经济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可以看出,圈地运动的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转换过程,同时经历了一个从非正式制度变迁到正式制度变迁的转换过程,符合一般制度变迁的方式,是一个提高产权效率的制度变迁。
一.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
第一,土地产品价格的变动。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持续增长,呢绒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越来越大,致使羊毛的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行业。新航路开通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16世纪初的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倍(物价指数从116跃升到687),同期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了3倍(物价指数从95跃升到327),使得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市场传递的信号刺激领主改变土地用途,通过大规模圈地开办牧场,以养羊业为主。随着总需求的上将土地用于牧羊业可使土地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的集中。
第二,不同土地经营方式的绩效差异。当领主不具备在领地上直接从事耕作的资本和技术时,领主出于管理成本高于交易成本的考虑而采取分权经营的方
式,将土地租与佃户耕种。在圈地运动前夕,农业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以及畜牧业的高额利润对土地经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同时,领取工资的雇工的出现为替代佃户、自耕农提供了条件,对领主而言,变更原有的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可能。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和边际管理成本的降低,边际管理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的新的均衡有利于集中管理。可以认为,市场传递的价格信号使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具有了必要性,集中经营的有利可图使变革具有了可行性,内外部因素共同催生了圈地运动。
第三,畜牧业的生产特点进行考察。畜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相对要少。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特别是绵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谋生路,无须多人看管,这就使得“曾经是200 人工作并依靠他们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二个牧人①。“一个牧人带着他的儿子,牵上一条狗,就可以照料整个羊群”。根据J·瑟斯克的估计,当时种植业和畜牧业所需的劳动力比大约是5:1, 即单位土地上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投入只有种植业的1/5②。这说明,对畜牧业而言,只需要投入很少的劳动力成本,便能从事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能获得种植业所无法相比的规模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益。从事养羊业,既没有过多的“劳动力浪费”,又可以较低的工资雇到工人,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他们还通过降低管理费用,弥补土地因战乱、天灾人祸和商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于是,一个个村庄被一群群绵羊所践踏,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达到了高潮。
在理清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都知道圈地运动在英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它对英国的经济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圈地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市场可行性。英国十五世纪末以前的农产品生产,几乎全是由小农来生产的,土地经营主要还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大规模的圈地仅仅是个别现象而已;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本质上具有小宗性。这样的生产与供给是难以应对农产品市场骤然增容或不断扩大的需要的。因而,到十五世纪末时,随着国内外呢绒制造业的大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羊毛短缺、羊毛价格高升的现象,并使得“饲养羊比种植谷物能获得更多的利润”③。这就为英国农村开始一场圈地兴办规模化、专业化的商业性牧羊场运动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此背景下,一些贵族地主积极地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并取得了最初的成功。进入十六、十七世纪,在“价格革命”,以及城镇和工商企业发展的作用下,羊毛等畜牧商品的市场价格继续走高,如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的羊毛价格相对于十六世纪二十年代而言,同比增长了319%;与此同时,粮价上扬也变得格外醒目,仅在1510—1580年,英国粮食价格就攀升了3倍④。粮食、羊毛等农产品价格的扶摇直上,既反映出其市场供不应求态势的加剧,又反映出其市场利润的日益丰厚,这就为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的继续进行提供了持续的市场可行性。英国部分贵族地主正是利用这些市场机遇,将圈地运动推进到了发展阶段,并同样取得了该阶段土地变革的成功。只不过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圈地运动,已失去了最初的只建设牧羊场的单一性。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等因素,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伴随而来的则是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进一步持续上涨。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每夸特(quart的音译,1英夸特=1.137升)小麦的价格在29—37先令之间,到七八十年代则升至50先令左右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