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目录(1-16)

合集下载

西方汉学阅读书目

西方汉学阅读书目

Further Reading ListAAlexander,William,(1814)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aers of the Chinses.London:W.Bulmer and Co.Cleverland-Row.[英]威廉·亚历山大著,沈弘译:《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Reading list 06)DDehergen,Joseph,(2010)16-20 Shiji Ruhua Tianzhujiao CHuanjiaoshi Liezhua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法]荣振华等著,耿升译:《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Reading list 12)Dehergen,Joseph,(1973)Répertoire des Jésuites en Chine de 1552 à 1800.Institutum hHistoricum Letouzey and Ane Roma Paris.[法]荣振华著,耿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FFairbank,John King,(1982)Chinabound: A Fifty Year Memoir.Harpercollins.[美]费正清著,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

(Reading list 24) Fairbank,John King and Reischauer, Edwin O., (1978) China:Tradition andTransformation.Houghton Mifflin.[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汉语教材目录

汉语教材目录

汉语教材目录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汉语教材目录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截止2013年底,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为支持各国汉语教学,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开发了一批多语种、多媒体汉语教学资源。

本目录共收录国家汉办版权教材、读物、工具书等80种,包括各类纸质、音像、CD-ROM 等共3169个品种。

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教材推广渠道,国家汉办在亚洲、欧洲、美洲建立教材展销中心,为您选购汉语教材提供更多便捷。

欢迎选用汉办教材!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汉语教材目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材目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材目录45个语种对照主干教材和工具书目 录小学汉语教材中学汉语教材大学汉语教材通用汉语教材文化读物音像制品工具书教学标准和大纲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材处联系方式海外汉语教材展销中心联系方式471319313739424547详细介绍及多媒体资源下载:请点击:/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冰岛语波兰语波斯语丹麦语德语俄语法语菲律宾语芬兰语韩国语豪萨语荷兰语柬埔寨语捷克语克罗地亚语老挝语罗马尼亚语马来语蒙古语缅甸语尼泊尔语挪威语葡萄牙语日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僧伽罗语斯洛伐克语斯瓦希里语泰国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乌克兰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印地语印尼语英语越南语*《当代中文》无尼泊尔语45个语种《汉语乐园》《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当代中文》*《汉语800字》《汉语图解词典》《汉语图解小词典》《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声典·汉语教学有声挂图》适合小学使用的:适合中学使用的:适合大学使用的:工具书:小学汉语教材小学汉语教材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材目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材目录面向6-12岁儿童,融合视、听、说、唱、游戏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运用能力。

国际汉语

国际汉语
5.本刊不接受寄给个人的稿件。所有来稿务请直接寄送到编辑部,以免延误、丢失。
6.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实行优稿优酬。稿件录用刊出后,将赠送作者样刊2册。
7.
主编发刊词(节选)
1982年,我开始教外国人汉语。很希望有个刊物,讲怎样上好课,怎样解决教学难题。那一年,来华留学生 全国只有几千人。2009年5月,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成立,筹办刊物成为可能。这一年来华留学生达到 23万,海外学汉语的人有4000万。创办服务国际汉语教学的刊物,显得更为迫切。
刊物是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平台。平等的交流,多向互动的交流,用心的交流,才能培育出好刊物。人 培育刊物,刊物也培育人。作为读者和作者的桥梁,我们会尽力实现这种交流,致力于把《国际汉语》建设成国 际汉语工作者精神和心灵交流的家园。 周小兵 2011年1月26日
发刊词………………………………………………………………………………………周小兵 教学与习得 解决汉字难学的对策………………………………………………………………………江 新 关于“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刘颂浩 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李 泉 语言习得与汉语课任务的设计……………………………………………………………温晓虹 英语母语者的汉语结果补语习得研究……………………………………………………袁博平 海外汉语教学笔谈 汉字文化圈内的“汉语文化”教学………………………………………………………古川裕 汉语教学在海外与在中国内地的区别……………………………………………………华卫民 行为文化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史 昆
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绍

CSSCI南大核心目录(2017-2018)

CSSCI南大核心目录(2017-2018)

权威发布: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录(含扩展版,高清文字)【分享】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

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备注:1.加“*”号期刊为自CSCD来源期刊转入CSSCI;2.加“△”为CSSCI收录集刊获得刊号转入CSSCI。

>>>> C刊扩展版目录:>>>>下面为CSSCI(2017-2018)拟收录来源期刊的大致变化情况:(如有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版较之于上一版(2014-2015版)的C刊正版来源期刊由533种增加为554种,扩展版由189种增加至200种,来源集刊由145种增加至189种,总体呈增加趋势。

特别是来源集刊增加较多,并且区分了“半年刊与季刊类”(155种)和“年刊类”(34种),并明确指出自下一版C刊目录开始(2018年起)将不再收录出版频次为年刊的集刊。

1、马克思主义理论+6,-1增加期刊:党的文献、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转)、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变动期刊:理论视野2、管理学+2,-2增加期刊:科学决策、社会保障评论变动期刊: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学基金3、哲学+1增加期刊:逻辑学研究4、语言学+4,-3增加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外语研究变动期刊:外语学刊、红楼梦学刊、当代文坛5、艺术学+4,-3增加期刊:美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学报、艺术研究设计变动期刊:戏剧、美术观察、装饰6、历史学+3,-2增加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从经济学调整至历史学)、国际汉学变动期刊:民国档案、文献7、考古学研究+1,-1增加期刊:敦煌学辑刊变动期刊:敦煌研究8、经济学+6,-4增加期刊:金融评论、保险研究、金融论坛、商业研究、贵州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变动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调整至历史学)、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调整至人文经济地理)9、政治学+5,-2增加期刊: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湖湘论坛、俄罗斯研究变动期刊: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理论与改革10、法学+3,-1增加期刊:行政法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东方法学变动期刊:知识产权11、民族学与文化学+2,-2增加期刊: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变动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12、新闻传播学+1,-1增加期刊:新闻界变动期刊:中国编辑13、图书情报+2,-2增加期刊: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原名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现代情报变动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现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4、教育学+3,-2增加期刊: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变动期刊:大学教育科学、现代远距离教育15、体育学+2,-1增加期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变动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综合性社科+5,-7增加期刊: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东疆学刊、学术前沿、天府新论变动期刊:学术交流、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兰州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7、人文经济地理+5增加期刊: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从经济学调整至人文经济地理)、城市发展研究(从经济学调整至人文经济地理)18、高校学报+7,-7增加期刊: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变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还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100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100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科目考试指南作者: 吴勇毅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2.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刘珣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作者: 吴勇毅版社: 学林出版社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5.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作者: 刘珣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评语 : 权威人士权威教材6.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书系·2作者: 赵金铭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7.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8.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作者: 李泉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9. 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10.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作者: 崔永华/杨寄洲出版社: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1. 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2.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国家汉办基地项目作者: 彭增安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作者: 朱永生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14.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5. 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作者: 张凯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6.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自测手册作者: 潘忆影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7. 桥:多功能汉语读本(修订版)作者: 厉振仪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18. 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 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20.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附附件)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1.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2. 推动专业化的AP中文教学-大学二年级中文教学成功模式之探讨与应用(繁体)作者: 曾妙芬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3. 什么篇:语用与语法走廊(上)-简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4. 怎么篇:组织教学(下)-简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5. 怎么篇:组织教学(下)-繁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6. 什么篇:语用与语法走廊(上)-繁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7.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旧金山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作者: 潘文国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 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作者: 周健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29. 对美汉语教学论集作者: 程爱民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评语 : 了解对美汉语教学的真实情况30. 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第四辑)作者: 本社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 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作者: 胡文华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3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作者: 孙德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4.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作者: 孙德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5.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7.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9.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 郑艳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40.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作者: 李泉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41.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2.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作者: 彭小川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3.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者: 陆庆和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4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者: 刘询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45. 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作者: 邢红兵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6. 汉语教学参考语法作者: 张宝林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47.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8. 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作者: 郑艳群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9. 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作者: 崔希亮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50.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者: 高燕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1.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作者: 徐子亮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2. 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作者: 朱芳华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53.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作者: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4. 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作者: 彭增安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55.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56. 国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作者: 编委会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出版社57.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作者: 温晓虹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5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作者: 刘珣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5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60.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作者: 俞理明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1. 对外汉语教学精品课程书系—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含DVD光盘)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62. 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作者: (美)沃姆利(Wormeli,R.)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3.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作者: 王顺洪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64.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 杨惠元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65. 华语教学讲习(吕必松文集)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66. 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7.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崔永华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8.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陆俭明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9. 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0. 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71.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参考用书: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作者: 吴勇毅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72. 汉语科目考试指南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73. 汉语报刊教学理论与方法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74. 华文教学概论作者: 郭熙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7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者: 齐沪扬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76. 怎样教语法-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 吴中伟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7. 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订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8.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作者: 卢福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79. 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作者: 朱川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80.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作者: 蒋可心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81.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作者: 程棠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82.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2辑)作者: 胡有清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83.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作者: 江新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8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作者: 吕文华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8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作者: 任明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6. 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 肖奚强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87.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作者: 徐子亮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88. 汉语词语与对外汉语研究作者: 杨晓黎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89.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作者: 张灵芝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90.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者: 陈枫出版社: 中华书局91.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作者: 钱玉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9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作者: 李泉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93. 对外汉语阅读研究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94. 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95. 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作者: 李开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 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作者: 钟梫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7. 汉语阅读课教学法作者: 彭志平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98. 汉语综合课教学法作者: 张辉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9. 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汉语教师培训系列教材作者: 崔永华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00. 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作者: 钱玉莲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华书局汉学书目一览

中华书局汉学书目一览

中华书局汉学书目一览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汉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世界汉学论丛1、《东方的文明(全二册)》[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1999年10月第1版(已重印) 2、《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加拿大]蒲立本著潘悟云、徐文堪译1999年12月出版(已重印) 3、《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2000年10月出版(已重印) 4、《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已重印)2000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2次印刷5、《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尚永亮、刘崇德译2001年10月出版
【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8
【相关文献】
1.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的汉学素养探析——以《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书目为中心的探讨(1928-1941)
2.纲纪簿属遗泽流风——法国汉学家考狄埃编《中国书目》刍探
3.纲纪簿属遗泽流风——法国汉学家考狄埃编《中国书目》刍探
4.编后记:海外汉学文献学亟待建立:写在《西人论中国书目》出版之际
5.我与“汉学”书目之缘——《中国书目》第一版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际汉学课件

国际汉学课件

国际汉学课件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一、汉学的定义清代的“汉学”概念:“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

不是“sinology”一词的意思。

支那学:“汉学”来源于法文sinologie,英文为“sinology”, 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

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

中国学: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

从内容上看,“中国学”主要是指在美国兴起的对当前中国问题的研究。

因此,用“中国学”代替“汉学”似乎也不恰当。

华学:“华学”产生于俄罗斯,来源于“华夏”一词,它不仅包括了古典汉学,还与俄罗斯的侵华政策相关,包括了中国西北史地之学、蒙学和藏学。

东方学:“东方学”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对东方包括印度、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和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的研究,那么汉学就是东方学的一部分。

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萨义德的《东方学》所指东方学是一种狭义的“东方学”,主要指西方学者带着后殖民眼光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研究。

东洋学:“东洋学”在西方学者那里基本上等同于东方学,但是这个概念在日本学者那里却有所特指,日本、中国、印度尤其是中国是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

狭义的汉学:古典汉学即狭义的汉学,即“sinology”所指的汉学,它是在法国诞生的一种专门对中国传统(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等的研究。

广义的汉学:现代汉学即广义的汉学,是指对中国有关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可称为“中国学”。

我的定义:汉学应当定义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时间来说,既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和当代;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本必读书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本必读书目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86 《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金铭 《中国科学思想史》(李约瑟) 8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刘 旬 《语言问题》赵元任著 88 《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崔永华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 89 《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金铭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 90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赵永新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9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王建勤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 92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旬 《马氏文通》马建忠著 93 《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 鲁健骥 《汉语音韵》王力著 94 《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崔建华 《训诂简论》陆宗达著 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周小兵、赵新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 96 《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语法》卢福波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97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等 《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 98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尓著 99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皮连生 《语言论》高名凯著 100 《发展心理学与你》 [英]朱莉娅 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 101 《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 102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著 103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 104 《歧义问题》文炼、允贻著 10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陆俭明 106 《语言学十五讲 107 《现代汉语实词》方绪军 108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范开泰 10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110 《西方语言学流派 》刘润清 111 《语言理解与认知》崔希亮 11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一、哲学类(红色)(一)1981年起1-001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02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庞景仁1-004 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贺麟1-005 人类理解论英洛克关文运1-006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关文运1-007 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顾寿观王太庆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法狄德罗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1-009 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梁志学石泉1-011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1-012 逻辑学德黑格尔杨一之1-013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1-014 美学德黑格尔朱光潜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李原1-016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1-017 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陈羽纶孙瑞禾1-018 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何倩1-019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二)1982年起1-020 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张竹明1-021 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方书春1-022 人性论英休谟关文运郑之骧1-023 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庞景仁1-025 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石冲白1-027 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吴藻溪1-029 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高觉敷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王景和(三)1985年起1-031 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陈康1-032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1-033 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王荫庭1-034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宗白华韦卓民1-035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德费希特梁志学沈真1-036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德费尔巴哈涂纪亮1-037 基督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荣震华1-038 我的哲学的发展英罗素温锡增1-039 论灵魂阿拉伯伊本•西那王太庆1-040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群力东尔1-041 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丁由1-042 躯体的智慧美坎农范岳年魏友仁1-043 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王宪钿胡世襄1-044 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蔡慕晖1-045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贺绍甲(四)1986年起1-046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1-047 回忆苏格拉底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1-048 范畴篇解释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方书春1-049 新工具英培根许宝骙1-050 培根论说文集英培根水天同1-051 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庞景仁1-052 思想录法帕斯卡尔何兆武1-053 知性改进论荷兰斯宾诺莎贺麟1-054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王玖兴1-055 小逻辑德黑格尔贺麟1-056 自然哲学德黑格尔梁志学薛华1-057 人类的由来英达尔文潘光旦胡寿文1-058 感觉的分析奥马赫洪谦唐钺1-059 美学史英鲍桑葵张今1-060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1-061 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日幸德秋水马采1-062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 J.D.贝尔纳陈体芳张今(五)1989年起1-063 论有学识的无知德库萨的尼古拉尹大贻朱新民1-064 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1-065 哲学史教程德文德尔班罗达仁1-066 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怀特海何钦1-067 人类的知识英罗素张金言1-068 科学与假设法彭加勒叶蕴理1-069 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许崇清1-07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奥弗洛伊德高觉敷1-071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波兰塔尔斯基周礼全吴允曾晏成书1-072 自然宗教对话录英休谟陈修斋曹棉之1-073 基督教并不神秘英托兰德张继安吴云贵1-074 自然哲学德莫里茨•石里克陈维杭1-075 人有人的用处美维纳陈步1-076 科学史英丹皮尔李珩张今1-077 时间与自由意志法柏格森吴士栋(六)1991年起1-078 笛卡尔哲学原理荷兰斯宾诺莎王荫庭洪汉鼎1-079 哲学辞典法伏尔泰王燕生1-080 人类知识起源论法孔狄亚克洪洁求洪丕柱1-081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康德何兆武1-082 苏鲁支语录德尼采徐梵澄1-083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德李凯尔特涂纪亮1-084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周昌忠苗以顺1-085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周昌忠1-086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波兰卢卡西维茨李真李先焜1-087 科学哲学的兴起德 H.赖欣巴哈伯尼(七)1996年起1-088 天象论宇宙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89 灵魂论及其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90 斯宾诺莎书信集荷兰斯宾诺莎洪汉鼎1-091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092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蓝公武1-093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法克洛德•贝尔纳夏康农管光东郭庆全1-094 最后的沉思法彭加勒李醒民范岱年1-095 纯粹现象学通论德胡塞尔李幼蒸1-096 释梦奥弗洛伊德孙名之1-097 性心理学英霭理士潘光旦1-098 人生的亲证印度泰戈尔宫静章坚1-099 佛教逻辑俄舍尔巴茨基宋立道舒晓炜1-100 神圣人生论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徐梵澄1-101 逻辑与知识英伯特兰•罗素苑莉均1-102 哲学研究奥维特根斯坦李步楼陈维杭1-103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熊伟王庆节1-104 结构主义瑞士皮亚杰倪连生王琳(八)1999年起1-105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古希腊柏拉图严群1-106 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1-107 新系统及其说明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108 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陈启伟1-109 自然的体系法霍尔巴赫管士滨1-110 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1-111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韩水法1-112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德叔本华任立孟庆时1-113 数理哲学导论英罗素晏成书1-114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丹麦N•玻尔戈革1-115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1-116 面向思的事情德海德格尔陈小文孙周兴1-117 多元的宇宙美威廉•詹姆士吴棠1-118 物理学和哲学德W•海森伯范岱年(九)2001年起1-119 谈谈方法法笛卡尔王太庆1-120 道德原则研究英休谟曾晓平1-121 算术基础德G•弗雷格王路王炳文1-122 欧洲科学的危机德胡塞尔王炳文1-123 路标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24 心的概念英吉尔伯特•赖尔徐大建1-125 计算机与人脑美约•冯•诺意曼甘子玉1-126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金•默顿范岱年1-127 卡布斯教诲录波斯昂苏尔•玛阿里张晖1-128 圣教论印度乔荼波陀巫白慧1-129 薄伽梵歌论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徐梵澄1-130 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1-131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古罗马西塞罗徐奕春1-13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牛顿赵振江1-133 宗教经验之种种美威廉•詹姆士唐钺1-134 权力意志德尼采孙周兴1-135 拓扑心理学原理德库尔特•勒温高觉敷1-136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37 科学社会学美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1-138 哲学和自然之镜美理查德•罗蒂李幼蒸1-139 偶像的黄昏德尼采李超杰1-140 宗教与科学英罗素徐奕春林国夫1-141 普通认识论德石里克李步楼1-142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德埃克哈特荣震华1-143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1-144 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洪汉鼎1-145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胡塞尔倪梁康1-146 保卫马克思法路易·阿尔都塞顾良1-147 耶稣传德施特劳斯吴永泉1-148 尼采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49 宗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王太庆1-150 动物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151 动物四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152 感觉与可感物英 J.L.奥斯汀陈嘉映1-153 行为的结构法庞蒂杨大春张尧均1-154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荷兰斯宾诺莎顾寿观1-155 科学的价值法彭加勒李醒民1-156 耶稣传法勒南梁工1-157 逻辑大全英奥卡姆王路1-158 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杜晓珍1-159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英罗素段德智张传有1-160 阿维斯塔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1-161 薄伽梵歌古印度毗耶娑黄宝生1-162 给塞伦娜的信英托兰德陈启伟1-163 人类知识原理英乔治·贝克莱关文运1-164 逻辑学讲义德康德许景行1-165 伦理学体系德费希特梁志学李理1-166 认识与谬误奥马赫李醒民1-167 科学与方法法彭加勒李醒民1-168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俄普列汉诺夫王荫庭1-169 第一哲学德胡塞尔王炳文1-170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德胡塞尔倪梁康1-171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法皮埃尔·迪昂李醒民1-172 思维方式美怀特海刘放桐1-173 心的分析英罗素贾可春1-174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德舍勒倪梁康1-175 爱因斯坦文集美爱因斯坦许良英1-176 事实、虚构和预测美纳尔逊·古德曼刘华杰1-177 数学、科学和认识论匈拉卡托斯林夏水1-178 声音与现象法德里达杜小真1-179 裴洞篇古希腊柏拉图1-180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1-181 神学论文集哲学的慰藉古罗马波爱修斯1-182 精神的婚恋比 J.V.吕斯布鲁克1-183 道德形上学探本德康德1-184 宇宙体系论法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1-185 论宇宙的体系英伊萨克•牛顿1-186 自然哲学概论德 F.W.奥斯特瓦尔德1-187 过程与实在英怀特海1-188 德国的科学法皮埃尔•迪昂1-189 美学原理意克罗齐1-19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英罗素1-191 认识的途径美威廉•佩珀雷尔•蒙塔古1-192 新实在论美霍尔特1-193 如何以言行事英 J.L.奥斯汀1-194 神学与哲学德潘能伯格1-195 奥义书1-196 智者1-197 论神性1-198 论《创世纪》1-199 护教篇1-200 论原罪与恩典1-201 神秘神学1-202 示教千则1-203 论隐秘的上帝1-204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205 哲学片段1-206 悲剧的诞生1-207 科学的规范1-208 科学-神学论战史美安德鲁·迪克森·怀特1-209 伦理学德怀特1-210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1-211 真理、意义与方法美戴维森牟博二、历史•地理类(黄色)(一)1981年起2-001 塔西佗《编年史》古罗马塔西佗王以铸崔妙因2-002 法兰克人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寿纪瑜戚国淦2-003 法国革命史法米涅北京编译社郑福熙2-00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马香雪2-005 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2-006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美R•哈特向黎樵(二)1982年起2-007 高卢战记古罗马凯撒任炳湘2-008 佛罗伦萨史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李活2-009 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2-010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威廉•戚美尔曼北京编译社(三)1985年起2-011 希罗多德历史古希腊希罗多德王以铸2-01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谢德风2-013 长征记古希腊色诺芬崔金戎2-014 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李活2-015 罗马史古罗马阿庇安谢德风2-016 塔西佗历史古罗马塔西佗王以铸崔妙因2-017 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塔西佗马雍傅正元2-018 查理大帝传法兰克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艾因哈德戚国淦2-019 克拉维的东使记土耳其奥玛•李查杨兆钧2-020 拿破仑时代法乔治•勒费弗尔河北师大翻译组端木正2-021 摩奴法典古印度迭朗善译马香雪(四)1986年起2-022 内战记古罗马凯撒任炳湘王士俊2-023 史集波斯拉施特余大钧周建奇2-024 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法基佐伍光建2-025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傅仁敢2-026 古代的地理学苏波德纳尔斯基梁昭锡2-027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德阿•魏根纳张翼翼2-028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王兰生张翼翼(五)1989年起2-029 新科学意维柯朱光潜2-030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英G•P•古奇耿淡如卢继祖2-031 新史学美詹姆斯•鲁滨孙齐思和2-032 地理学思想史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李旭旦(六)1991年起2-033 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张竹明2-034 西印度毁灭述略西班牙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萨斯孙家堃2-035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陈维振周清民2-036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西班牙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林光江禾2-037 气候与生命苏П•C•贝尔格王勋吕军2-038 理论地理学美威廉•邦奇石高玉石高俊(七)1995-96年2-039 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王以铸崔妙因2-040 罗马十二帝王传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张竹明王乃新蒋平2-041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黄宜思黄雨石2-042 秘鲁征服史美普雷斯科特著周叶谦刘慈忠吴兰芳2-043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2-044 宪章运动史英R•G•甘米奇苏公隽张自谋2-045 历史著作史美J•W•汤普森谢德风李活2-046 蒙古帝国史法雷纳•格鲁塞龚钺翁独健2-047 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何兆武张文杰2-048 地理学的性质美理查德•哈特向叶光庭2-049 地理学中的解释英大卫•哈维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八)1999-2001年2-050 巴布尔回忆录印度巴布尔王治来2-051 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白凤森杨衍永2-052 风俗论法伏尔泰梁守锵2-053 法国文明史法基佐沅芷伊信2-054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英理查德•亨利•托尼2-055 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蓝琪项英杰2-056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英E•P•汤普逊2-057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唐家龙曾培耿吴模信2-058 人文地理学问题法阿•德芒戎葛以德(九)2002年2-059 世界征服者史伊朗志费尼何高济2-060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2-061 西方的兴起美威廉•H.麦克尼尔2-062 中世纪的城市比利时亨利•皮雷纳陈国梁2-063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赵军利2-064 历史是什么?英 E.H.卡尔陈恒2-065 希腊史英 N.G.L.哈蒙德(十)2003年2-066 封建社会法马克•布洛赫张绪山2-067 中世纪之秋荷约翰•赫伊津加2-068 古代城邦法古朗治2-069 俄国史教程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张草纫2-070 蒙塔尤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许明龙2-071 往年纪事俄拉夫连季朱寰2-072 欧洲文明史法基佐程洪逵2-073 宗教改革史英托马斯•林塞孔祥民(十一)2009年2-074 战争史拜占庭普洛科皮乌斯王以铸崔妙因2-075 三十年战争史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沈国琴2-076 琉璃宫史缅甸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李谋2-077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英托马斯·卡莱尔周祖达2-078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美查尔斯·A.比尔德何希齐2-079 思想自由史英 J.B.伯里周颖如2-080 法国革命史法马迪厄杨人楩2-081 美国文明的兴起美查尔斯·A.比尔德玛丽·R.比尔德徐亚芬2-082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美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崔永禄2-08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 英 E.H.卡尔徐蓝2-084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英劳伦斯·斯通刁筱华2-085 圣路易法雅克·勒高夫许明龙2-086 明日的田园城市英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2-087 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麦金德林尔蔚2-088 工业区位论德阿尔弗雷德·韦伯李刚剑2-089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常正文王兴中2-090 区位和土地利用美威廉·阿朗索梁进社李平王大伟2-091 比较城市化美布赖恩·贝利顾朝林2-092 哥特史拜占庭约达尼斯罗三洋2-093 法国革命史法勒费弗尔顾良孟湄张慧君2-094 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2-095 莱茵河2-096 经济空间秩序德奥古斯特·勒施王守礼2-097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英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2-098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英约翰斯顿唐晓峰2-099 劫余录法阿伯拉尔2-100 治国策波斯尼扎姆•莫尔克2-101 论李维罗马史意马基雅维里2-102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2-103 巴黎,19世纪的首都德瓦尔特•本雅明2-104 历史的辉格解释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2-105 古代世界的政治英芬利2-106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澳瑞德2-107 马可波罗行纪2-108 法国大革命讲稿2-109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德普列汉诺夫2-110 西域考古记2-111 德国的浩劫德迈内克2-112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2-113 中世纪史学史2-114 革命节日三、政治•法律•社会类(绿色)(一)1981年起3-001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3-002 大洋国英詹姆士•哈林顿何新3-003 政府论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3-004 马布利选集法马布利何清新3-005 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3-006 拿破仑法典法()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3-007 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英约翰•勃雷袁贤能3-008 劳动组织法路易•勃朗何钦(二)1982年起3-009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戴镏龄3-010 太阳城意康帕内拉陈大维黎思复3-011 温斯坦莱文集英温斯坦莱任国栋3-012 傅立叶选集法傅立叶赵俊欣3-013 政治正义论英威廉•葛德文何慕李关在汉3-014 伊加利亚旅行记法埃蒂耶纳•卡贝李雄飞3-015 祖国在危急中法奥•布朗基顾良3-016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德威廉•魏特林孙则明3-017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意托马斯•阿奎那马清槐3-018 为英国人民声辩英约翰•弥尔顿何宁3-019 神学政治论荷兰斯宾诺莎温锡增3-020 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张雁深3-021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何兆武3-02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卢梭李常山3-023 雪莱政治文选英雪莱杨熙龄3-024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陈太先胡平3-025 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3-026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程崇华3-027 潘恩选集英托马斯•潘恩马清槐3-028 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程逢如3-029 什么是所有权法蒲鲁东孙署冰(三)1985年起3-030 遗书法让•梅叶陈太先睦茂3-031 自然法典法摩莱里黄建华姜亚洲3-032 圣西门选集法圣西门王燕生董果良3-033 欧文选集英欧文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3-034 公有法典法泰•德萨米黄建华姜亚洲3-035 人类幸福论英约翰•格雷张草纫3-036 皮佑选集法皮佑陈太先3-037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3-038 社会主义神髓日幸德秋水马采3-039 笛福文选()笛福徐式谷3-040 罗马盛衰原因论法孟德斯鸠婉玲3-041 古代法英梅因沈景一3-042 代议制政府英J•S•密尔汪瑄3-043 互助论俄克鲁泡特金李平沤(四)1986年起3-044 论世界帝国意但丁•阿利盖里朱虹3-045 君主论意尼利洛•马基雅维里潘汉典3-046 利维坦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杨昌裕3-047 塞瓦兰人的历史法德尼•维拉斯黄建华姜亚洲3-048 忏悔录法卢梭黎星3-049 革命法制和审判法罗伯斯庇尔赵涵舆3-050 圣西门学说释义法巴扎尔安凡丹王永江黄鸿森3-051 格雷文集英约翰•格雷陈太先睦竹松3-052 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德威廉•魏特林胡文建顾家庆3-053 社会命运法维克多•孔西得朗李平沤3-054 乌有乡消息英威廉•莫里斯黄嘉德3-055 民族主义印度泰戈尔谭仁侠3-056 保守主义英休•塞西尔杜汝楫马清槐3-057 人口问题英亚•莫•卡尔•桑德斯宁嘉风楠木(五)1989年起3-058 法学总论罗马查士丁尼张企泰3-059 为平等而密谋法菲•邦纳罗蒂陈叔平端木美3-060 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3-061 布朗基文选法布朗基皇甫庆莲许渊冲3-062 面包与自由俄克鲁泡特金巴金3-063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德麦克斯•施蒂纳金海民3-064 奥本海国际法英劳特派特王铁崖陈体强(六)1991年起3-065 基督城德约翰•凡•安德里亚黄宗汉3-066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德康德沈叔平3-067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法西耶斯冯棠3-068 论平等法皮埃尔•勒鲁王允道3-069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董果良3-070 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费孝通(七)1996年起3-071 论宗教宽容英洛克吴云贵3-072 政府片论英边沁沈叔平3-073 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王蓁汪溪3-074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英鲍桑葵汪淑钧3-075 俄国社会思想史俄戈•瓦•普列汉诺夫孙静工郭从周3-076 政治中的人性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朱曾汶3-077 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朱曾汶(八)1999年起3-078 雅典政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知力野3-079 自然政治论法霍尔巴赫陈太先眭茂3-080 论实证精神法奥古斯特•孔德黄建华3-081 社会静力学英赫伯特•斯宾塞张雄武3-082 海军战略美艾•塞•马汉蔡鸿翰田常言3-08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狄玉明3-084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杨昌裕3-085 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王容芬(九)2001年起3-086 国家篇法律篇古罗马西塞罗沈叔平苏力3-087 法国革命论英柏克何兆武许振洲彭刚3-088 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3-089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英霍布豪斯汪淑钧3-090 司法过程的性质美本杰明•卡多佐苏力3-091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黎鸣3-092 论公民英霍布斯3-093 自然法权基础德费希特梁志学3-094 普通法美霍姆斯3-095 法律的道德性美富勒郑戈3-096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吕万和3-097 街角社会美威廉•富特•怀特黄育馥3-098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英边沁时殷弘3-099 人类婚姻史芬兰 E.A.韦斯特马克李彬3-100 马基雅维里主义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时殷弘2010年3-101 波斯人信札法孟德斯鸠梁守锵3-102 休谟政治论文选英休谟张若衡3-103 新爱洛漪丝法卢梭伊信3-104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德费希特梁志学3-105 托克维尔回忆录法托克维尔董果良3-106 贫困的哲学法蒲鲁东余叔通3-107 英国宪法英沃尔特·白芝浩夏彥才3-10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爱弥尔·涂尔干渠东3-109 原始分类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汲喆3-110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英 E.E.埃文斯-普里查德覃俐俐3-111 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德普芬道夫鞠成伟3-112 杰斐逊选集美杰斐逊朱曾汶3-113 林肯选集美林肯朱曾汶3-114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英梅特兰王云霞3-115 萨摩亚人的成年美米德周晓虹李姚军刘婧3-116 日本官僚制研究日辻清明王仲涛3-117 兵法简述古罗马韦格蒂乌斯3-118 新大西岛英弗•培根3-119 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方法英约翰•弥尔顿3-120 论财产英葛德文3-121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法史论德格奥尔格•耶里内克3-122 金枝英弗雷泽3-123 公法的变迁法狄骥3-124 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3-125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一、二集)3-126 过渡礼仪法范热内普3-127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奥阿尔弗雷德•舒茨3-128 图腾制度法列维-斯特劳3-129 法律与宗教美伯尔曼3-130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四、经济(蓝色)(一)1981年起4-001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古希腊色诺芬张伯健陆大年4-002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袁南宇4-003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4-00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4-005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彼罗•斯拉法主编郭大力王亚南4-006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4-007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南开大学济学说史教研组4-008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瑞士西斯蒙第何钦4-009 政治经济学原理英约•雷•麦克库洛赫郭家麟4-010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陈万煦蔡受百4-011 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陈端4-012 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陈福生陈振骅4-013 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蔡受百4-014 制度经济学美康芒斯于树生4-015 经济学原理英马歇尔朱志泰陈良璧4-01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徐毓楠高鸿业4-017 经济学美萨缪尔森高鸿业(二)1983年起4-018 论农业古罗马M•T•瓦罗王家绶4-019 贸易论英托马斯•孟•巴尔本诺思顾为群4-020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约翰•洛克徐式谷4-021 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陈福生陈振铧4-022 政治经济学概论法萨伊陈福生陈振骅4-023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德卡•洛贝尔图斯斯竹陈慧4-024 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陈国庆4-025 利息与价格瑞典魏克赛尔蔡受百程伯撝4-026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陈福生陈振骅4-027 货币均衡论瑞典米尔达尔钟淦恩4-028 现代经济学导论英琼•罗宾逊陈彪如4-029 价值与资本英希克斯薛蕃康4-030 投入产出经济学美沃西里•里昂惕夫崔书香。

国际汉学著作(名词解释)

国际汉学著作(名词解释)

15、《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作者卫三畏,1884年成书,该书分上下两卷,共23章,是以《中国丛报》为材料而编纂的,主要内容对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地理、教育、艺术以及宗教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

《中国总论》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是标志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对太平天国失败的规律进行了全面地总结,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著作,是美国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具有教科书的作用。

也是19世纪美国汉学的代表作,是当时美国研究中国最早最具权威的著作,是美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

局限,他不了解中国的具体实况,将中国国作为野蛮落后的国家来描写,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错误片面认识,其次,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所以对汉学的发展只是顺带的推动。

16、《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又译《澳门月报》《中国文库》,作者稗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刊,1851年停刊。

出版20年左右,主要内容介绍中国文化,政治,中国的国情,各地风俗,法律等,《中国丛报》是西方第一份主要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刊物,是当时向世界发行的第一本汉学期刊,为国外汉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传播汉学起到了独有的推动作用,是当时西方人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

局限:稗治文美国人,作为主编,他的主张明显是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同时由于对中国认识不足,报道有众多的失实之处,又受启蒙大叙事的影响,有诸多对中国的批评之语,鼓吹对中国的侵略,剥夺中国的司法主权(治外法权),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到了推动作用。

17.哈佛燕京学社: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机构,1928年成立,由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燕京大学合办。

是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办人查尔斯•马丁•霍尔的遗产捐赠而建成的。

在哈佛大学建立东亚语言系和图书馆,出版学术性刊物的《哈佛亚洲学报》,一方面支持美国汉学研究,另一方面对民国中国学者研究。

《国际汉学》2019年总目录

《国际汉学》2019年总目录

《国际汉学》2019年总目录追思与回忆:纪念李学勤先生专栏小序................................................................................任大援(2,5—6)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2,7-8)国际汉学研究的意义李学勤先生与国际汉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刘国忠(2,11—16)汉学一家言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张西平郭景红(1,5—12)关于新征程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思考..................................................何培忠(2,17—20)欧洲与中国—米尼尼教授2018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李思佳译(2,21-25)—从儒家文化的特质看文明对话的展开....................................................景海峰(3,5一9)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滕文生(4,5—17)汉学访谈录打破边界的人文研究---白若思先生访谈............................................................张诗洋(1,13一18)重审六朝文学的“经典”和“周边”----美国汉学家田菱访谈录......................................................黄红宇(2,26—34)夏威夷大学华裔汉学家罗锦堂先生访谈录..............................................蒋文燕(3,10—19)美国汉学家白亚仁谈中国小说在英美的翻译与传播......................................杨平(4,18—24)汉学家专页论孙康宜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韩(1,19-24)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著作关系考析..................................李强(2,35—44)试论杜赫德对宋代历史的诠释方式....................................................孙健(2,45-52)美国汉学家贺萧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王燕(2,53-58)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化乡愁..................................................马宝民(2,59—66)一个俄罗斯汉学家的“中国纪行”........................[俄]李福清著朱艳红张帅臣译(3,20—27)俄国汉学家裴智乃耳德与中西交通史研究..............................................崔华杰(3,28—33)儒莲及同时代法国汉学家与旅法华人交往考............................................李声凤(4,25—32)美国现代作家史耐德的中国之行与他的生态政治观......................................张剑(4,33—38)高本汉《左传真伪考》的辨伪方法及其学术史意义..............................陈丽娟罗超华(4,39T4)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大学》《中庸》英译.............................................侯健(4,45-52)从《大和小学》探析山崎闇斋的早期思想..............................................万丽莉(4,53—57)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专栏胡适与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欧阳哲生(3,65一82)作为“新文学”试水者的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狄霞晨(3,83—92)I 206国别汉学研究俄罗斯对唐诗选的翻译张淑娟(3, 138—144)杜百胜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汉学研究龙宇飞 蒋玉娜(3, 145—151)早期西方汉学圣经纪年与六个“世界年代”理论透过《格致奥略》传入的过程 明清之际圣人传记的译述..................................华南及南洋地区所刊西人早期汉文小说初探..................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晚明社会与风俗..........................从“天”到“天主”的儒耶会通诠释——梵蒂冈所藏《论儒家之天、太极与天主》析论..................................王 格从《中国近事报道》看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对儒家思想与文化的认识与评介.............[加]李晟文西学在海南岛传播的开端(16-17世纪).........................[法]荣振华 著 肖 玮译(2, 94-104)法国“国王数学家”科学分工与中国考察的对比研究..................................吕 颖(2, 105—115)永历帝肇庆朝廷里的瞿安德和卜弥格 亨克及王阳明心学著作在英语世界的首译[荷〕杜鼎克著古伟瀛译(1, 69-94)....................贾海燕(1, 95—101).............[韩]林惠彬(1, 102—110).....................郭亮(2,(2,(2,67—77)78—85)86—93)[德]柯兰霓著李秀梅译............刘孔喜许明武(3,(3,34^14)45—53)西方汉学史利玛窦《天主实义》中“为善”的生存张力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情况分析——基于来华传教士来会理的一次问卷调查西方伦理学的首次系统传入—高一志《修身西学》之来源再探.....任一超卞浩宇谭杰(4,58—63)(4, 64—69)(4,70—77)文史研究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美]柯马丁著陈彦辉赵雨柔王梁从文学角度谈欧美汉学界的欧阳修研究........................ 日本学界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刍议(2010-2015)............................ 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小说叙述——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东欧的传播与接受.......................... 周代婚礼中礼物的流动—法国汉学家葛兰言对中国婚俗的研究................. 从古代经典碑刻中的“孝”字管窥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从沙碗《史记》译本看其对早期中国史书编写的批判............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史”编撰中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译兵山(1,(1,(1,25—52)53—60)61—68)张洪波魏崇新(2, 142—147).......陈立峰(2, 148—159).....................许卢峰(3, 54—59)[德]谢凯著 张杨译(3, 60-64) ..........卢梦雅杨文文(4, 101-107) ...................牛倩(4, 108—113) ..................孙若圣(4, 114—120)刘绍铭著赵冬旭译(4,121—125)中外文化交流英华书院与晚清女子教育........火绳枪东来:明代鸟铳的传入路径潘琳庞乃明(1,(1,134—140)141—149)207第一任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与其参与的中西翻译活动.........“他塑形象”与“自塑形象”:晚清域外游记中的“华物”.....近代来华西人在江南的科学实践(1842-1953)..............................《大明省图》:一幅极其重要却鲜为人知的17世纪手绘中国地图...............................................[法]加伯•鲁卡克斯 著 孟庆波彭萍朱........张........任桀萍轶(1,(1,(1,150—155)156—162)163—170)中国明朝与朝鲜李朝殿策中所引先秦史料比较研究 明清之际西洋葡萄酒传入山西述略.............. 活水的泉源:《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近代天津外侨俱乐部与城市风尚................ 论罗杰•弗莱对中国艺术的阐释与借鉴..........译...................陈龙[韩]梁修敬.................................刘勃俊[以色列]伊爱莲著尹捷刘燕译116—120)121—126)127—133)134—141)(2,(2,(2,(2,••任云兰(3, 93—100) 杨莉馨(3, 101—107)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完美图景: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皇帝........... 颜永京对近代西学传播的贡献............... 朱子《家礼》思想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与影响..................郭毅(3, 108—113)[德]罗诺德 著 陈剑译(4, 78-87).....................孙小蕾(4, 88—94)...................彭卫民(4, 95—100)中国经典在海外《聊斋志异》西传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探.............................................任增强(1, 111—117)《聊斋志异》英俄译本注释中的形象建构.............................................王晔(1, 118—124)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研究.........................................鲍德旺 梁佳薇(1, 125—133)陈荣捷《传习录》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辛红娟 费周瑛(2, 160—168)经学•史学•汉学:麦都思《书经》英译研究........................................刘立壹(2, 169—175)朝鲜李朝对《登楼赋》的接受与辞赋创作............................................刘思文(2, 176—182)日本汉学界《淮南子学》研究述略..........................................高 旭 孟庆波(3, 114-121)《管子》在日本的流布.....................................................巩曰国 苏运蕾(3, 122—127)新耶稣会与法国主流汉学界的互动探析..............................................王皓(3, 128—137)琉球写本《人中画》对啸花轩本的校勘价值—以《风流配》为例........................................................范常喜(4, 126—131)英语学界中国文学教材中的《水浒传》管窥..................................王文强 杨勇彪(4, 132—138)《红楼梦》盖尔纳法译本对宗教词汇的翻译策略.......................................张粲(4, 139—145)《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郑锦怀(4, 146—154)文献研究日藏陆心源手稿《吴兴文献志》考李成晴(1, 171—177)德国巴伐利亚公立图书馆藏《汉语札记》抄本述略李真(1, 178—184)明末清初欧洲人著译汉籍目录[0]中村久四郎 著 荣喜朝译(2, 183—186)俞第德《玉书》前言,【法]俞第德著刘阳译(2,187—190)伯希和1933年北平购书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的藏书刘蕊岑咏芳(3,152—159)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研究•郑红翔(3, 160—169)《1600年利玛窦神父进京报告》—利玛窦一篇轶文之考证与研究..............................................宋黎明(4, 155—163)儒学西传的开山之作:《中国的智慧》初探............................................罗 莹(4, 164—173)I208《兰英汉字典》抄本考证......................................................[日]朱凤(4,174-181)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述略........................................王域钺(4,182—187)书评与书介《哥伦比亚元杂剧选集》评析及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启示.................................贾洪伟(1,185—191)往者可鉴—读张西平先生著《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蒋向艳(1,192—195)薛爱华《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读后......................................赵成杰(2,191—194)读李治华《里昂译事》札记........................................................王辉(2,195—198)晚明儒家基督徒王徵研究的新创获—简评丁锐中著《王徵评传》................................................林乐昌(3,170—173)刘若愚的《文心雕龙》研究........................................................闫雅萍(3,174—180)《〈诗经〉翻译探微》述评..........................................................赵洪娟(3,181-184)学术动态“全国首届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综述.....................................李海军李钢(1,196-198)晚近北美汉学研究方法与文学史编撰管窥............................................张月(3,185—191)英国学术界中国抗战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趋势......................................刘本森(3,192—199)“儒学与欧洲文明:明清时期西学与宋明理学的相遇”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李蓬云(4,188—190)“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史研究的趋势与动态”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燕(4,191—193)编后记海外汉学研究者需具备“兼擅”素养................................................任大援(1,199一200)新时期国际汉学研究的开拓者:追思李学勤先生......................................张西平(2,199-200)从汉学家看汉学..................................................................任大援(3,200—201)全球化时代的汉学研究............................................................张西平(4,194—195)凡本刊录用的文章及与《国际汉学》相关的网上传播、电子制品等权利即视为由本刊获得。

国外汉学汇总

国外汉学汇总

一.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

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二.马若瑟马若瑟从一开始学习汉文时起,其目的就不只是为了传教,而且想要用汉文来著述,并且从汉文经籍中寻找对信奉基督教的支持和依据,为此,那些把中国经典文献看成礼仪事物代表的传教士们,就对马若瑟感到不满和怀疑。

马若瑟精通汉文,他著有许多用汉文写成的宣传天主教教义的书籍和用拉丁文、法文写成的研究中国的书籍。

马若瑟的最重要著作就是《汉语札记》马若瑟还把中国元曲《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法文标题为这是欧洲人首次将中国戏剧译出的译本,伏尔泰在读了马若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创作了一部悲剧,题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不胫而走。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林罗山 古学派: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 阳明学派:中藤江树、吉田松阴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并不是 诗歌而是小说。 都贺庭钟:古今三谈(冯梦龙三言的翻案)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蛇性之淫》 曲亭马琴:《八犬传》
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诗坛汉风大盛 814年,嵯峨天皇即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敕令 编写了两部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以后的各位 天皇,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都着力于日本 本国的文化建设。 《经国集》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释空海汉诗集《性灵集》风雅典丽,更胜 《凌云集》;《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 方法,旁征博引,汇集许多唐人诗论,是当 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谚解
《训民正音》颁布后,用朝鲜语翻译中国书 籍的活动开始兴起。用谚文注解汉文的翻译 形式叫做“谚解”。 《四书谚解》 《楞严经谚解》 《杜诗谚解》(官方组织,1481刊行):认 同儒家文化,褒扬忠君爱民思想价值取向与 审美标准和中国文人同出一体。
崔《飘海录》
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1487 年,崔“奉王命为济州等处敬差官”,翌年 正月初三,奔父丧还家,“不候风便颠倒过 海,为风所逆,惊涛掀浪”,他与同船42 人于17日漂至浙江台州府沿岸,被疑为倭 寇,经多次审查明确其身份原委后,由运河 水路送他们到北京,又经陆路,于当年6月 4日渡鸭绿江回国。
高句丽第17代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建立 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并设置五经博士制 度。 公元4世纪,百济也设置了太学并五经博士制 度。 新罗于4世纪开始接触儒学,6世纪儒学得到 国家认可并成为官方思想。

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

(一)引自(《伯朗嘉宾蒙古行纪》第二章鞑靼地区的居民、服装、住宅、产业和婚姻)“在娶妻纳妾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他们可以维持其生活的妻妾数目,某人娶纳一百人,某人五十名、某人十人,多少各有所异。

一般来说,他们可以与自己所有的女亲戚婚配,唯有生身母亲、亲生女儿或一母同胞的姊妹例外。

但他们可以聘娶仅仅是同父而异母的姊妹,甚至在其父死后还可以续娶他的遗孀。

另外,当长兄去世后,其弟可以续纳其嫂,除非是另一位年轻的同族兄弟坚持要续纳之。

他们可以不加区别地续娶其他女子,可以把她们从女子亲属那里用重金买来。

在丈夫死后,其遗孀们难得二婚再嫁,除非某人希望纳自己的后母为妻。

”分析:本段中所谈到的鞑靼人的收继婚,可分异辈收继和同辈收继两种即:“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

”(《元史·乌古孙良桢传》);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其人妻妾之数,任其娶,能赡养若干,即娶若干人。

欲娶女者,以约定家畜之数若干献之女家两亲。

各妻各有其居帐,为子者应赌养其父之诸寡妇。

除其生母外,常能娶其父之寡妇为妻。

兄弟亦应瞻养寡居之嫂嫂。

”《鲁布鲁克东行纪·第七章》“他们当中流行着下面的陋俗:有时儿子除了他的生母外要娶其父的所有妻妾。

”《伯朗嘉宾蒙古行纪·第三章》中记载:“拔都命令青年人按照鞑靼人的习惯娉娶其亲兄嫂为己妻,并且也命令夫人把其弟作为自己的丈夫。

女子回答说她宁可以身殉节也不肯违背自己的法规。

虽然二人竭力拒绝,但拔都还是把她配给了那位男子。

因此,人们把他们二人带到一张床上,强迫青年人上了女子之身,尽管后者一直在呼叫和哭泣,还是强迫他们交配。

”由此可看出,收继婚是当时蒙古人普遍遵循的一种婚姻形式,为蒙古人内部公认的一种风俗,或者可称为习惯法。

因为,它对于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上层贵族统治者来说,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甚至上至拔都这样的君主,也认可了这种习惯,且自发地依照这种习惯的规范来约束社会成员,使其遵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