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读教材.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解读教材1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

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

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

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

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

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

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

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

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

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

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

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

逐末。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

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

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

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

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

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

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

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如何进行教材解读2

1.系统备课

对教材进行解读,首先要系统备课。系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新课程

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要通览教材。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教授对此

有过专门的论述:“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教师,都

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

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通览教材的要求是: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

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教学的重点是

什么。例如: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教学生默读,而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

默读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三、四年级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规定了每分钟不少于

三百字,养成默读习惯;到了初中,阅读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五百字。因此,

教师要明确自己教的是哪一学段的学生,应该通览一下前后学段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是初中学段的教师,则首先要检查学生默读的速度是否达到小学高段的要求——每分钟三百字,并以此作为初中教学的起点。总之,作为教师,首先要

研究课程标准,通览自己任教学段的教材;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给教研组备上

几套教材,让教师们通览。

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一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和编排体系进行

研究。对此,王敏勤教授也曾指出:“新学期的开始,教师也要通过读成册新

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

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小学的英语数词在一册教材里出现了三次。为什

么出现三次?第一次以儿歌形式出现,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下,产生兴趣;第二

次以单词形式出现,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三次以问答形式出现,是让学

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这样的研究,对教材的整体脉络清楚了,理解也深

刻了。等再次上课时,就对每一课内容的重点和深度有了较好的把握。

当教师把一册的教学内容都掌握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一个单元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分单元的,语文教材分单元,其他学科分章、分节。每个单元

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互相关系是什么,都需要解读清楚。

就语文教材而言,每个单元里面有自读课,又有讲读课,讲读课有第一课、第

二课,甚至有第三课,自读课也有一至两课。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